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肥瘠 拼音:féi jí
(1).亦作“ 肥膌 ”。谓肥瘦。《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管子·问》:“时简稽帅牛马之肥膌,其老而死者皆举之。” 唐 韩愈 《杂说》:“善医者,不视人之肥瘠,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宋 黄庭坚 《书吴无至笔》:“使学书人试提笔去纸数寸,书当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
(2).亦作“ 肥塉 ”。指土地的肥沃和硗薄。《书·禹贡》“厥田惟中中” 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每於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旧唐书·职官志二》:“度其肥瘠宽狭,以居其人。凡给田之制有差,园宅之地亦如之。”《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 元 王祯 《农书》卷二:“地有肥瘠,能者择焉。” 王西彦 《乡下朋友》:“主人依然兴致高旺地为客人解释着这和那,说明着田水的灌注,泥土的肥瘠和秕稂的剔拔。”
(3).特指字的形体复杂和简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 周振甫 注:“单复,指字的笔划少和多,构成字的瘠和肥。”词语解释:捐瘠 拼音:juān jí
饥饿而死。《汉书·食货志上》:“ 尧 禹 有九年之水, 汤 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肉腐为瘠。捐,骨不埋者。’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 宋 司马光 《上皇帝疏》:“老弱流离,捐瘠道路。”《金史·循吏传·卢克忠》:“会民艰食, 克忠 下令凡民有蓄积者计留一岁,悉平其价糴之,由是无捐瘠之患。”词语解释:癯瘠 拼音:qú jí
瘦弱;消瘦。《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若此移年,癯瘠改貌。” 李善 注:“《尔雅》曰:‘臞,瘠也。’与癯同。” 唐 元稹 《贺圣体平复表》:“ 尧 以癯瘠而为圣, 禹 以胼胝而称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上见其癯瘠,惻然许之。”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袁世弼》:“ 潘子真 《诗话》云:‘…… 世弼 年十七……读书最苦,因尔癯瘠。’”词语解释:沟中瘠 拼音:gōu zhōng jí
指因贫穷而困厄或死于沟壑的人。语本《荀子·荣辱》:“是其所以不免於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他本是沟中瘠,难为席上珍。”亦省作“ 沟瘠 ”。 明 李东阳 《习隐》诗之九:“边兵与沟瘠,焉能免寒飢。” 清 傅鼎铨 《忆谢迭山》诗:“一朝絶粒甘沟瘠,名在千秋第一班。” 严复 《有如三保》:“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词语解释:硗瘠 拼音:qiāo jí
磽瘠:土地坚硬瘠薄。亦指瘠薄之地。 宋 陆游 《蔬圃》诗:“磽瘠才三亩,勤劬赖两奴。”《金史·食货志二》:“两路田多峻阪,磽瘠者往往再岁一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且 蚕丛 漏天,磽瘠艰餉,我兵势难深入。” 郭沫若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论所谓“封建”制》:“ 周 人生于比较硗瘠的西北,不敢把农产品多事浪费,故养成了禁酒的习惯。”
墝瘠:亦作“ 墝塉 ”。 (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词语解释:羸瘠 拼音:léi jí
瘦弱。《荀子·正论》:“庶人则冻餧羸瘠於下。”《北齐书·王昕传》:“ 昕 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唐 杜甫 《咏怀》之二:“羸瘠且如何,魄夺鍼灸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此妇从屠,当不乏肉食,何羸瘠乃尔!”词语解释:沟瘠 拼音:gōu jí
见“ 沟中瘠 ”。
词语解释:沟中瘠 拼音:gōu zhōng jí
指因贫穷而困厄或死于沟壑的人。语本《荀子·荣辱》:“是其所以不免於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他本是沟中瘠,难为席上珍。”亦省作“ 沟瘠 ”。 明 李东阳 《习隐》诗之九:“边兵与沟瘠,焉能免寒飢。” 清 傅鼎铨 《忆谢迭山》诗:“一朝絶粒甘沟瘠,名在千秋第一班。” 严复 《有如三保》:“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词语解释:寒瘠 拼音:hán jí
谓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今夫内外 蒙古 、 新疆 、 西藏 、 青海 ,大而寒瘠。”词语解释:枯瘠 拼音:kū jí
(1).贫瘠;枯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予顷在 南郑 ,见一军校, 火山军 人也,言 火山 之南,地尤枯瘠,锄钁所及,烈焰应手涌出,故以‘火山’名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田地里禾麦疏疏朗朗,显得很枯瘠似的。”
(2).憔悴,羸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秘方见倖》:“ 张 用 谭 术不已,后日以枯瘠,亦不及下寿而殁。” 清 方文 《哭从子直之》诗:“闻説吾儿病篤时,其形枯瘠亦如此。” 茅盾 《秋收一》:“ 老通宝 的一只枯瘠的手抖簌簌地摸着 小宝 的光头。”
(3).指憔悴羸瘦的人。多指饥民。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思欲负山驰河,拯吾乡枯瘠於万一……以并紓桑梓兵后之餘虑。”
(4).指枯燥乏味,无文采。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王 ( 王维 )诗丰縟而不华靡, 孟 ( 孟浩然 )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五章四:“不过像《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三仕己之无喜愠……’却有点过于枯瘠,无丝毫诗意含蓄着。”词语解释:瘦瘠 拼音:shòu jí
(1).不肥胖;瘦弱。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瘦瘠能高飞。”《北史·张彝传》:“ 彝 居丧过礼,送葬自 平城 达家,千里步从,不从车马,颜貌瘦瘠。” 清 曹寅 《鲤啖石花而肥故名》诗:“ 楚 人不食鰣,瘦瘠亦堪鄙。” 李瑛 《深山行进》:“除了自己干枯的双手,瘦瘠的腰身,她,甚至没有一片流云。”
(2).指很瘦的人。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髏状……各作魁谐。”
(3).(土地)不肥沃。词语解释:毁瘠 拼音:huǐ jí
亦作“毁眥”。亦作“毁胔”。 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荀子·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姦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孝王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 和 ( 刘和 )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明史·张栋传》:“母卒, 栋 年已六十,毁瘠庐墓,竟卒於墓所。”词语解释:贫瘠 拼音:pín jí
亦作“ 贫塉 ”。
(1).土地不肥沃。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之三:“膏腴之乡,民不加多,而贫塉之处,民不加少。”
(2).贫穷。 明 陈继儒 《岩栖幽事》:“古隐者多躬耕,余筋骨薄,一不能;多弋钓,余禁杀,二不能;多有二顷田,八百桑,余贫瘠,三不能。” 明 张居正 《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通查年月久近,地方饶瘠,再行减免分数,如果贫瘠不能完者,悉与蠲除,以甦民困。”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一个贫瘠的市镇,像一个负重的穷老头子般的匍匐在万山丛中。”
(3).指贫民。《新唐书·李大亮传》:“方岁飢,境多盗贼, 大亮 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辽史·后妃传·兴宗仁懿皇后萧氏》:“仁慈淑谨,中外感德,凡正旦、生辰诸国贡币,悉赐贫瘠。”词语解释:蹇瘠 拼音:jiǎn jí
指瘦弱的驴马。 唐 王建 《送韦处士老舅》诗:“如何二千里,尘土驱蹇瘠。”词语解释:荒瘠 拼音:huāng jí
荒芜而不肥沃。例如:变荒瘠为良田。词语解释:苦瘠 拼音:kǔ jí
味苦贫穷。亦指土质硗薄。《文成公主的故事》:“把那儿的荒凉与苦瘠变成永远的丰饶。”《新华月报》1962年第3期:“从1920年起有了 华 员二人充任邮务长,还是派往边远苦瘠省份,像 贵州 、 甘肃 。”词语解释:臞瘠 拼音:qú jí
犹瘦弱。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瓦陇梦》:“夜梦丐者甚众,裸体臞瘠。”词语解释:卤瘠 拼音:lǔ jí
指地含盐碱而瘠薄。《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且闻其土地卤瘠,难得水草,大军既至,彼必婴城固守。” 胡三省 注:“咸地曰卤,墝地曰瘠。” 宋 陈亮 《孙天诚墓志铭》:“盖余居之南十四五里,地虽卤瘠,而非人之所必争, 孙君 乃自邑而徙居焉。”词语解释:凋瘠 拼音:diāo jí
穷困贫瘠。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地方凋瘠,百姓贫苦。” 王闿运 《李仁元传》:“ 武昌 、 安庆 新败凋瘠,属界郡县残者多矣。”词语解释:变醨养瘠 拼音:biàn lí yǎng jí
谓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天子知 弇山尚书 最深,故中州奇荒,移公於 秦 中; 荆州 水灾,移公於 楚 省。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词语解释:险瘠
艰险贫瘠词语解释:越人肥瘠 拼音:yuè rén féi jí
同“ 越瘦秦肥 ”。 《歧路灯》第四四回:“ 越 人肥瘠由他罢, 秦 人各自一 关中 。”《冷眼观》第一回:“詎料我伯父不但存了一个 越 人肥瘠的思想,而且深恐我父亲做州县官,设有亏空,不无累及;於是想出破坏法子来。”词语解释:薄瘠 拼音:báo jí
瘠薄。土地贫瘠,不肥沃。 晋 法显 《佛国记》:“至 鄯善国 ,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麤与 汉 地同,但以毡褐为异。”词语解释:蠲瘠 拼音:juān jí
犹贫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燕 齐 萧条, 秦 晋 近边, 吴 越 狡獪, 百粤 瘴癘, 江 右蠲瘠, 荆 楚 慓悍,惟有 金陵 、 东甌 及吾 闽中 尚称乐土。”词语解释:乾瘠
枯瘦。比喻文章贫乏无味。 清 张埙 《冬青树序》:“文章烂漫易,老境难。老而乾瘠非老也;老而健,老而腴,刊去枝叶,言无餘賸,此为老境。”词语解释:霉瘠 拼音:méi jí
黑而瘦。《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尧 舜 霉瘠, 禹 胼胝。”词语解释:墝瘠
土地瘠薄词语解释:秦越肥瘠
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词语解释:柴瘠 拼音:chái jí
骨瘦如柴。《陈书·姚察传》:“ 后主 尝别召见,见 察 柴瘠过甚,为之动容。”《新唐书·李暠传》:“居母丧,柴瘠,讫除,家人未尝见言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母以忆子故,偶至其家,见子柴瘠,归而痛哭欲死。”词语解释:槁瘠 拼音:gǎo jí
枯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士人·金华二名士》:“ 张 ( 张萱 )亦以词赋自命,人伟岸有福相,不似 胡 ( 胡应麟 )之槁瘠。”词语解释:干瘠 拼音:gān jí
枯瘦。比喻文章贫乏无味。 清 张埙 《冬青树序》:“文章烂漫易,老境难。老而乾瘠非老也;老而健,老而腴,刊去枝叶,言无餘賸,此为老境。” 词语解释:黧瘠 拼音:lí jí
又黑又瘦。《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引 清 胡稚威 《烈女李三行》:“宛宛闺中存,黧瘠疑病羆。”词语解释:销瘠 拼音:xiāo jí
消瘦。《北史·列女传·贞孝女宗》:“三年之中,形骸销瘠,非人不起。”词语解释:损瘠 拼音:sǔn jí
消瘦羸弱。亦指消瘦羸弱的人。《管子·八观》:“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盖积也,则道有损瘠矣。” 尹知章 注:“道行之人,有毁损羸瘠者也。” 唐 苏颋 《处分朝集使敕》:“至使钱穀不入,杼轴其空,损瘠相仍,流庸莫返。” 宋 曾巩 《救灾议》:“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畜足,以备水旱之灾,然后谓之王政之成。 唐 水 汤 旱,而民无损瘠者,以是故也。”词语解释:流瘠 拼音:liú jí
指逃荒的饥民。《新唐书·白居易传》:“天子以旱甚,下詔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 见詔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 江 淮 两赋,以救流瘠。”词语解释:消瘠 拼音:xiāo jí
消瘦。《后汉书·陈纪传》:“遭父忧,每哀至,輒欧血絶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广陵 太守 琊邪 赵昱 , 徐方 名士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昱 年十三,母尝病,经涉三月。 昱 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词语解释:旷瘠 拼音:kuàng jí
荒芜贫瘠。 宋 孔平仲 《大风发长芦》诗:“吾田虽旷瘠,飦粥粗可给。”词语解释:沃瘠 拼音:wò jí
指土地的肥瘦。《艺文类聚》卷八六引 南朝 宋 孝武帝 《梨花赞》:“沃瘠异壤,舒惨殊时。” 唐 白居易 《议百官职田策》:“如此,则沃瘠齐而户租均,等列辨而禄食足矣。”瘠,一本作“ 塉 ”。词语解释:尪瘠 拼音:wāng jí
亦作“尩瘠”。 瘦弱。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乘 本尩瘠,既尔之后,遂以力闻,官至无难监。”《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丑, 重威 开门出降,城中馁死者什七八,存者皆尩瘠无人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邵廷铨》:“公子半月以来饮食消减,日近尩瘠,诵读皆輟。”词语解释:繁瘠 拼音:fán jí
繁多与省约。《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孔颖达 疏:“繁,谓繁多;瘠,谓省约。”词语解释:穷瘠 拼音:qióng jí
贫困瘦弱。 明 李东阳 《〈白洲诗集〉序》:“学校之绳榘,牧字之惠泽,敌愾之锋力,间於是焉发之;校之巖居窟处枯槁穷瘠之士,殆不可同日而语。”词语解释:罢瘠 拼音:bà jí
瘦弱。《清史稿·兵志十二》:“马政废驰,积弊已深,以致军马罢瘠。”词语解释:劬瘠 拼音:qú jí
劳苦贫困。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风俗》:“目羶慕之者,必徙而图南,非是则株守其处。故其小人多拘狃而劬瘠。”词语解释:疲瘠 拼音:pí jí
土地不肥沃;贫瘠。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入境》:“地方疲瘠,先之以抚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谨操守》:“疲瘠之区,民贫财匱。”词语解释:狭瘠 拼音:xiá jí
狭窄贫瘠。《明史·代王桂传》:“ 大同 狭瘠,禄餉不支, 代 宗日繁衍,众聚而贫。”词语解释:埆瘠 拼音:què jí
见“ 埆塉 ”。
词语解释:埆塉 拼音:què jí
亦作“ 埆瘠 ”。 土地瘠薄。 汉 蔡邕 《京兆樊惠颂》:“地有埆塉,川有垫下。”《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词语解释:确瘠 拼音:què jí
石多土薄。亦指石多土薄之地。《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今避 河 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捨万代永安之策,徇一时省费之便乎!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 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公设法诱垦污莱之田,二而当一;确瘠之田,三而当一。自此民劝於农。”词语解释:硝瘠 拼音:xiāo jí
土地坚硬而瘠薄。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葱茏的佳禾不能发生于硝瘠的田畴。”词语解释:碱瘠 拼音:jiǎn jí
1.亦作"鹻瘠"。
2.犹卤瘠。词语解释:大瘠 拼音:dà jí
亦作“ 大渍 ”。 疫病成灾。《礼记·曲礼下》“四足曰渍” 汉 郑玄 注:“渍,谓相瀸污而死也。《春秋传》曰:大灾者何?大渍也。”词语解释:外强中瘠 拼音:wài qiáng zhōng jí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英国被兵》:“初, 英 夷与 俄罗斯 两国交恶, 俄罗斯 方争 印度 於 英 夷,积岁搆兵,外强中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