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催租瘢 拼音:cuī zū bān
指农民被逼租时受到拷打,身上留下的伤瘢。 宋 苏轼 《五禽言》诗之二:“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宋 范成大 《劳畲耕》诗:“两钟致一斛,未免催租瘢。”词语解释:疮瘢 拼音:chuāng bān
创伤或疮疡的疤痕。《后汉书·马廖传》:“ 吴王 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法苑珠林》卷四八引《菩萨本行经》:“作是语已,身即平復,无有疮瘢。” 清 黄景仁 《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诗:“疮瘢洗涧瀑,剑术教猨猱。”词语解释:索瘢 拼音:suǒ bān
寻求瑕疵。《新唐书·魏徵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好则钻皮出羽,恶则洗垢索瘢。”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王导》:“后世猥儒,曲好议论,虽 诸葛孔明 、 宋 岳武穆 犹加索瘢,而无片语疵 导 ,谁谓公论百年而定哉!”词语解释:刀瘢 拼音:dāo bān
刀痕。 唐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诗:“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 长城 窟更寒。”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 朱亥 ﹞左颊上有一大刀瘢,右膊袒出,手执四十斤大铁鎚。”词语解释:诗瘢 拼音:shī bān
诗作中的瑕疵。《光明日报》1985.5.26:“《两般秋雨盦随笔》‘索诗瘢’条曾提到有人嘲笑 贯休 的《觅句》诗‘竟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是‘失猫诗’。……这些毛病其实并不是诗瘢,不过是吹毛求疵的‘歪批’罢了。”词语解释:战瘢 拼音:zhàn bān
作战受伤所留下的疤痕。词语解释:创瘢 拼音:chuàng bān
伤疤。《后汉书·马廖传》:“ 吴王 好剑客,百姓多创瘢。”词语解释:雀瘢 拼音:què bān
见“ 雀斑 ”。
词语解释:雀斑 拼音:què bān
亦作“ 雀瘢 ”。 面上生的黄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患者以女性居多。《红楼梦》第四六回:“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 张天翼 《温柔制造者》:“这会儿他的嘴唇正钉在她眼睛下面。这儿有三粒雀斑。”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 大赤包 脸上的雀斑一粒粒的都发着光,像无数的小黑枪弹似的。”词语解释:寻瑕索瘢
寻找缺陷词语解释:伤瘢 拼音:shāng bān
伤疤,伤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华阴黄雀》:“ 弘农 杨寳 ,性慈爱,年九岁,至 华阴山 ,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逐树下,伤瘢甚多,宛转復为螻蚁所困, 寳 怀之以归。”词语解释:树瘢 拼音:shù bān
树木经砍伐后留下的疤痕。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二:“栽二年之上桑,穀雨时,其间但有芽叶不旺者,以硬木贴树身,去地半指,一斧截断,快錛更妙,糝土封其树瘢。”词语解释:汗瘢 拼音:hàn bān
汗斑,花斑癣。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浅黄或褐色圆形的斑,抓后有鳞屑。 沙汀 《减租》:“ 雷么老爷 人很瘦小,八字胡,满脸汗瘢。”词语解释:洗垢求瘢 拼音:xǐ gòu qiú bān
比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语本《后汉书·赵壹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张承旨 行简 知贡举,惟以格律痛绳之,洗垢求瘢,苛甚。”亦作“ 洗垢求瑕 ”、“ 洗垢索瘢 ”。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以此知党人之意,未尝一日不在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於 老氏 , 宋 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於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词语解释:洗垢索瘢 拼音:xǐ gòu suǒ bān
见“ 洗垢求瘢 ”。
词语解释:洗垢求瘢 拼音:xǐ gòu qiú bān
比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语本《后汉书·赵壹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张承旨 行简 知贡举,惟以格律痛绳之,洗垢求瘢,苛甚。”亦作“ 洗垢求瑕 ”、“ 洗垢索瘢 ”。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以此知党人之意,未尝一日不在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於 老氏 , 宋 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於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词语解释:索垢吹瘢 拼音:suǒ gòu chuī bān
见"索垢寻疵 "。词语解释:吹垢索瘢 拼音:chuī gòu suǒ bān
犹言吹毛求疵。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亭林年谱有沿误处》:“ 石州 此谱为二百年来仅有之作,余非敢吹垢索瘢,正以其大体既醇,更愿为去微瑕以归粹美耳。”词语解释:吹毛索瘢 拼音:chuī máo suǒ bān
同“ 吹毛求疵 ”。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杨文乾》:“ 田 ( 田文镜 )以为訕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词语解释:疤瘢 拼音:bā bān
犹疤痕。《元典章新集·刑部·偷盗》:“ 王万四 将先犯刺字用火炙去,刺成人头龙形,遮盖疤瘢。”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仿佛蓦然瞥见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个疤瘢,因此引起震撼、颤栗和警惕。”词语解释:痘瘢 拼音:dòu bān
人患痘疮后留下的瘢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痘疮》:“马肉汁并洗痘瘢。”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黄痘子》:“ 宋 时面有痘瘢者即谓痘子,今所谓麻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