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鳞皴 拼音:lín cūn
像鳞片般的皲皮或裂痕。 唐 袁高 《茶山》诗:“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宋 范成大 《巫山高》诗:“ 西真 功高佐 禹 跡,斧凿鳞皴倚天壁。”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轩姿古镜黑如漆,锦华鳞皴秋雨湿。”词语解释:冻皴 拼音:dòng cūn
受冻皴裂。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词语解释:胡皴 拼音:hú cūn
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杨朴 处士诗云:‘数箇胡皴彻骨乾,一壶村酒胶牙酸。’《南楚新闻》亦云:‘一楪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 明 郎瑛 《七修类稿续稿·辩证·皴》:“殊不知胡皴乃牛頷下之垂皮,对之酸酒, 杨 言其味之恶也。”词语解释:麻皮皴 拼音:má pí cūn
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石法之一。 元 汤垕 《古今画鉴·唐画》:“ 董元 ( 董源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文甚少,用色穠古。”词语解释:折带皴 拼音:shé dài cūn
中国画表现物体脉理、阴阳向背的一种画法。画山石平行裂痕的多用此法。形似折迭带子,故名。参阅 清 钱杜 《松壶画忆》、 清 方薰 《山静居论画·皴法》。词语解释:斧劈皴 拼音:fǔ pī cūn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笔如斧削木。 明 陈继儒 《妮古录》卷三:“皴法: 董原 麻皮皴, 范宽 雨点皴, 李将军 小斧劈皴, 李唐 大斧劈皴。”词语解释:皲皴 拼音:jūn cūn
粗糙开裂。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松竹之皸皴索籜兮,不若榯笋之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