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盗贼 拼音:dào zéi
(1).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刑职,以詰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荀子·君道》:“禁盗贼,除姦邪。” 杨倞 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今俗称强取曰盗,私偷曰贼。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俺这犬吠柴门和月待黄昏,只除是盗贼不敢来相近。”
(2).指抢劫偷窃的行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饥饉因仍,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 关中 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宋 陆游 《董逃行·读古乐府拟作》:“ 汉 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臣伏惟 松潘 诸军自屯镇以来,於今相继百十餘年,竟未闻盗贼(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明史·杨继盛传》:“盗贼(指 俺答 )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词语解释:盗蹠 拼音:dào zhí
(1).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 跖 ,一作 蹠 ,“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庄子·盗跖》:“ 盗跖 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禹 俱传而不息。” 唐 杜甫 《醉时歌》:“儒术於我何有哉, 孔丘 、 盗跖 俱尘埃。” 清 陈维崧 《范龙仙斋头喜遇娄东许九日赋赠》词:“浮世几场开口笑, 盗跖 也知如是。” 毛泽东 《贺新郎·读史》词:“ 盗跖 庄蹻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鉞。”
(2).盗贼或盗魁的代称。《汉书·游侠传·郭解》:“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诸 杜 ,南道 仇景 ,东道 佗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 盗跖 而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盗跖 不能盗田尺寸,寸不可盗,况尺乎?”《旧唐书·哀帝纪论》:“及 扶风 西幸, 洛邑 东迁,如寄珠於 盗跖 之门,蓄水於 尾閭 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这银子是我们 江 南这几个人的,并非 盗跖 之物,先生如何不受?”词语解释:盗泉 拼音:dào quán
古泉名。故址在今 山东省 泗水县 东北。旧时亦常喻不义之财。《尸子》卷下:“﹝ 孔子 ﹞过於 盗泉 ,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淮南子·说林训》:“ 曾子 立廉,不饮 盗泉 。”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廻车避 朝歌 ,掩口去 盗泉 。”《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 徽 志吐 盗泉 ,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执定了这个渴不饮 盗泉 ,飢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进辞了。” 白蕉 《江浦》诗:“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 盗泉 水,愁闻 吴 市簫。”词语解释:盗窃 拼音:dào qiè
亦作“盗窃”。
(1).劫掠,偷窃。后专指偷窃。《荀子·君子》:“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人不可以为富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匈奴 ﹞以盗窃为务。” 宋 苏轼 《论黑肱以滥来奔》:“﹝ 鲁 ﹞招聚小国叛亡之臣,与之为盗窃之事。” 明 方孝孺 《深虑论四》:“世之为法者莫不欲禁暴乱,贪滑、诡伪、盗窃之人,而此数者常布满海内之狱,不为少止,岂为刑罚之不重哉!” 徐迟 《祁连山下》六:“他很快发现,例如在第二八五洞中,有被盗窃的痕迹。”
(2).盗用。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其甚者有至於盗窃名姓,苟求是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 自 天寳 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加以世有内患,日就衰削。”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三章:“明明写的是乡党委会,这算你个人反映情况?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儿,这是盗窃集体名义!”
(3).非法占有。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五胡乱华》:“ 刘聪 乘 晋 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 明 刘基 《咏史》诗:“姦雄盗窃幸倾危,只道冥冥便可欺,想得民心思 汉 日,正当 杨子 《剧秦》时。” 清 鲁一同 《正统论》:“帝则曰帝,王则曰王, 高 光 崛起, 李 赵 徬徨, 魏 晋 盗窃, 秦 隋 彊梁。”
(4).剽窃。《百喻经·认人为兄喻》:“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傅毅 党附权门, 班固 盗窃父史。” 唐 韩愈 《进学解》:“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窃书》:“其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
(5).谦词。犹忝列。 汉 蔡邕 《让尚书乞在闲冗表》:“三月之中,充歷三臺,光荣昭显,非臣愚蔽不才所当盗窃,非臣碎首糜躯所能补报。” 南朝 梁 江淹 《报袁叔明书》:“僕非有轻车驃骑之略, 交河 云险 之功,幸以盗窃文史之末,因循卜祝之间,故俛首求衣、敛眉寄食耳。”词语解释:盗名 拼音:dào míng
(1).窃取名声。《荀子·不苟》:“是姦人将以盗名於晻世者也。” 杨倞 注:“姦人盗富贵贫贱之名於昏闇之世。晻,与暗同。”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益》:“虐众盗名,雄鷄折颈。” 宋 晁补之 《沉丘县学记》:“好更张喜事者,乃始务修此以盗名於众人不为之中。” 明 方孝孺 《默山精舍记》:“苟无其道而乐居乎位,是窃禄也;不以其道而自肆於隐,是盗名也。” 清 曾国藩 《日记·省克》:“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
(2).盗贼之名。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词语解释:盗发 拼音:dào fā
(1).私下非法发掘。《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 孝文 园瘞钱,丞相 青翟 朝,与 汤 约俱谢。”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比舍有 蔡仲 ,闻 娥 富,谓殯当有金寳,乃盗发冢,求金。” 清 洪颐煊 《校正〈穆天子传〉序》:“《穆天子传》六卷, 晋 太康 二年, 汲县 民盗发 魏襄王 墓中所得竹书也。”
(2).私自开拆;私下泄露。《后汉书·窦武传》:“ 瑀 盗发 武 奏。”《宋书·郑鲜之传》:“上言传詔 罗道盛 輒开牋,遂盗发密事。”词语解释:盗憎 拼音:dào zēng
见“ 盗憎主人 ”。
词语解释:盗憎主人 拼音:dào zēng zhǔ rén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语出《左传·成公十五年》:“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后汉书·马援传》:“及臣还反,报以赤心,实欲导之於善,非敢譎以非义,而 嚣 ( 隗嚣 )自挟姦心,盗憎主人,怨毒之情,遂归於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仝》:“ 仝 復虑盗憎主人,愿罢之。”亦作“ 盗怨主人 ”。 汉 刘向 《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亦省作“ 盗憎 ”。 唐 薛能 《春日寓怀》诗:“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臣观 汝士 之所为略无私过,盖盗憎民怨尔。”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世业为奴有,空名任盗憎。”词语解释:盗天 拼音:dào tiān
窃取自然生长之物。《列子·天瑞》:“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书》:“ 列子 盗天之説,谓取之造物而无争于人。”词语解释:盗儒 拼音:dào rú
口称仁义而行如盗贼的人。《新唐书·牛僧孺李宗闵等传赞》:“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盗儒’。 僧孺 、 宗閔 以方正敢言进,既当国,反奋私昵党,排撆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 牛 李 ’,非盗谓何?” 宋 张耒 《裴守真论》:“夫盗儒又从而为解説,旁引曲取,既使之便其私意,而又曰自义理之所安。”词语解释:盗兵 拼音:dào bīng
(1).以狡诈手段取胜之兵。《荀子·议兵》:“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 杨倞 注:“由,用也。以诈力相胜,是盗贼之兵也。”《史记·高祖本纪》:“去輒烧絶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
(2).叛乱之兵。 宋 王安石 《骊山》诗:“六籍燃除士不磨, 驪山 如此盗兵何?” 明 方孝孺 《王君国祥墓碣》:“今城中无一军而盗兵悍甚,此难与争锋,当以计破之。”
(3).谓盗取兵权。指叛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进银立兵营》:“全盛之世,主上偶计刀锥,羣小遂借以售奸。名在贤书者,亦思盗兵逞志,言利之害至此。” 元 元明善 《稾城董氏家传》:“所亟召卿,意不在此,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託卿。”词语解释:盗取 拼音:dào qǔ
亦作“盗取”。
(1).窃取;掠夺。《汉书·田延年传》:“ 延年 上簿诈增僦直车二千,凡六千万,盗取其半。”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輒盗取将去,人不得知。”《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 张公 惊慌了,只得将前项盗取画眉、勒死 沉秀 一节,一一供招了。” 沉从文 《我的生活·保靖》:“有时,后山虎豹来人家猪豢中盗取小猪。”
(2).谦辞。犹摘录,抄录。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序:“臣幸以罪居 永州 ……时恐惧,小閒,又盗取古书文句,聊以自娱。”词语解释:盗铸 拼音:dào zhù
亦作“盗铸”。 谓私自铸造钱币。《史记·平準书》:“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閒盗铸钱,不可胜数。”《旧唐书·食货志上》:“ 长安城 中,竞为盗铸,寺观鐘及铜象,多坏为钱。” 元 吴莱 《题毗陵承氏家藏古钱》诗:“冶卒铜工各皷鞴,偏炉盗铸多烟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钱法之变》:“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 郭沫若 《断断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不久便有盗铸大钱的犯人出现,使当时的朝廷不能不以发配 新疆 ,给官兵为奴,或更以大辟的严刑为禁。”词语解释:盗贩 拼音:dào fàn
(1).非法贩卖。《新唐书·食货志四》:“ 两池 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 宋 楼钥 《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王公行状》:“县之推吏当行重禄,盗贩榷货配隶加详。”《元史·兵志一》:“省院官议,收到私走间道、盗贩马匹、曾过南界人三千八百四户,悉令充军。”
(2).指非法贩卖之人或非法贩卖之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论》:“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髠盗贩,倔起於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歟?”《宋史·食货志四》:“ 虔州 运路险远, 淮 盐至者不能多,人苦淡食, 广东 盐不得輒通,盗贩公行。” 明 宋濂 《喻偘传》:“境内多盗贩,舳艫尾相衔不絶。”词语解释:盗名字 拼音:dào míng zì
窃取名义和称号。《后汉书·马援传》:“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 宋 苏轼 《表忠观记》:“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词语解释:盗言 拼音:dào yán
(1).犹谗言。《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孔颖达 疏:“险盗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 晋 傅咸 《〈毛诗〉诗》:“盗言孔甘,莫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旧唐书·裴延龄传》:“臣又窃虑陛下纳彼盗言,堕其奸计。”
(2).窃取他人之言。 清 龚自珍 《阐告子》:“ 雄 也窃言,未湮其原;盗言者 雄 ,未离其宗。”词语解释:盗窟 拼音:dào kū
犹盗巢。 宋 刘子翚 《谕俗》诗之十:“兹乡山水佳,昔乃为盗窟。”《明史·刘玉传》:“ 福建 、 浙江 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 寿寧县 於 官臺山 ,以清盗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适从 江 臬娶妇而归,不意途陷盗窟。”词语解释:盗区 拼音:dào qū
盗贼藏身、活动的地区。《新唐书·藩镇宣武彰义泽潞传赞》:“ 唐 中衰,姦雄圜睨而奋,举 魏 、 赵 、 燕 之地,莽为盗区,挐叛百年,夷狄其人,而不能復。” 金 麻九畴 《跋范宽〈秦川图〉》诗:“兴亡自取不足吁,可怜神州为盗区。” 元 袁桷 《萧御史家传》:“弱冠试吏,调 永丰 丞, 永丰 多盗区,跡巢穴僇之,丞以治称。”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书》:“於是四皓之 商颜 , 刘阮 之 天姥 ,凡昔日兵革所不经,高真之所託跡者,无不为戎藪盗区。”词语解释:盗丘 拼音:dào qiū
对 孔丘 的贬称。《庄子·盗跖》:“盗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 盗丘 ,而乃谓我为 盗跖 ?”词语解释:盗囊 拼音:dào náng
盗贼放赃物的袋子。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 宋 梅尧臣 《闻进士贩茶》诗:“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词语解释:盗权 拼音:dào quán
窃取政权。《新唐书·萧瑀传》:“ 瑀 素贵,但中狭,每燕见,輒言:‘ 玄龄 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如论 桑维翰 虽因 耶律德光 而相,其意特欲兴 晋 而已,固无挟虏以自重,刼主以盗权之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家门大意》:“ 严嵩 专政,误国更欺君,父子盗权济恶,招朋党,浊乱朝廷。”词语解释:盗据 拼音:dào jù
割据;强占。《旧唐书·罗威传》:“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卫 、 贝 等六州。” 宋 王安石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至道 中, 李继迁 盗据 河西 银 夏 等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行盐》:“ 元 末之 张士诚 以监徒而盗据 吴会 。” 杨笃生 《新湖南》第二篇:“ 湖南 者,吾辈之家室也,一旦为他人盗据,将托宿于何所?”词语解释:盗骊 拼音:dào lí
(1).古代传说 周穆王 八骏之一。颈细,色浅黑。《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驥、盗驪。” 郭璞 注:“为马细颈;驪,黑色也。”《史记·赵世家》:“ 造父 取驥之乘匹,与 桃林 盗驪、驊騮、緑耳,献之 繆王 。” 元 姚燧 《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至 周 造父 为 穆王 御,服盗驪、驊騮、緑耳之驥西巡,乐而忘归。”按,《通雅·衣服》:“窃蓝,浅蓝也。八骏有盗驪,盗亦窃意,谓浅驪也。”
(2).泛指良马。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盗驪折足兮,罢駑抗臆。” 宋 苏辙 《湖阴曲》:“驊騮服箱驂盗驪,巡城三匝漫不知。”词语解释:盗资 拼音:dào zī
(1).盗贼的凭借。 唐 元结 《辩惑上》:“岂有冠冕轩车、佩符持节取先王典礼以为盗具,将天下法令而为盗资乎!”《明史·杨鹤传》:“宣詔赦之,畀以官,处其众四千餘人於 寧塞 ,使守备 吴弘器 护焉。 文焕 闻之,嘆曰:‘ 寧塞 之役,贼畏我而逃,今者贼伪降, 杨公 信之,借名城为盗资。’”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高帝》:“祸切剥牀,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
(2).盗寇的资财。《新唐书·薛讷传》:“﹝ 杜宾客 ﹞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 姚元崇 亦持不可, 訥 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饟,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词语解释:盗釂 拼音:dào jiào
谓过量痛饮。 宋 苏辙 《饮酒过量肺疾复作》诗:“囊中衣已空,口角涎虚堕。啜尝未去足,盗釂恐深坐。”词语解释:盗虚 拼音:dào xū
窃取虚名。 明 陈子龙 《兵垣奏议·欣睹旌直之典疏》:“末世嚣凌,人多情伪,处士盗虚,庶人横议。”词语解释:盗踪 拼音:dào zōng
盗贼的踪迹。 清 恽敬 《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 铁布 非反者,然为恶不已,且移军至,奈何?其不为恶知盗踪者速来首!”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筮神卜吉知盗踪,遣卒分拿限时刻。”词语解释:盗薮 拼音:dào sǒu
亦作“盗藪”。 强盗聚集的地方。 元 卢挚 《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胁既,良民即自拔盗藪。”《明史·张翀传》:“所部 万羊山 跨 湖广 、 福建 、 广东 境,故盗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二则》:“ 陕西 某公,任盐秩,家累不从。值 姜瓖 之变,故里陷为盗藪,音信隔絶。” 李宗仁 《回忆录》第四章:“ 荣廷 一时藏身无处,不得已,逃入盗薮,落草为寇。”词语解释:盗财 拼音:dào cái
(1).盗窃财物。《淮南子·说山训》:“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倮走而追狂人,盗财而予乞者。”《宋史·刑法志二》:“臣闻敕下 京东 、 西 灾伤州军,如贫户以饥偷盗斛斗因而盗财者,与减等断放,臣窃以为非便。”
(2).盗贼的财物。 清 袁枚 《复两江制府策公问兴革事宜》:“且以忠恕之道待捕役,势有不得不取盗财者。”词语解释:盗视 拼音:dào shì
偷看。 唐 韩愈 《昼月》诗:“嗟汝下民或敢侮,戏謿盗视汝目瞽。”词语解释:盗警 拼音:dào jǐng
亦作“盗警”。 谓发生盗贼劫掠事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郝氏遇仙》:“ 霸州 郝恭定 公母 李太夫人 ,户部侍郎 杰 之配也。孕公时,家有盗警,夫人仓卒坠楼伤股。”《清史稿·职官志三》:“ 光绪 三十年,以 淮 徐 盗警,改置巡抚。” 陈明韬 《卧虎令传奇》六:“这年冬天, 三水县 发生了盗警。”词语解释:盗杀 拼音:dào shā
(1).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 。”《史记·晋世家》:“ 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 。”《史记·楚世家》:“ 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 ,子 悼王 熊疑 立。”
(2).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
(3).暗杀。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词语解释:盗环 拼音:dào huán
汉文帝 时有人盗 高庙 座前玉环,捕得, 文帝 怒,下廷尉治。廷尉 张释之 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后以“盗环”指犯上反叛。 宋 陆游 《贺周丞相启》:“ 靖康 丧乱而遗 平城 之忧, 绍兴 权宜而蒙 渭桥 之耻, 高庙 有盗环之逋寇, 乾陵 有斧栢之逆儔。”词语解释:盗掘 拼音:dào jué
亦作“盗掘”。 犹盗发。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读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尚有随仪仗行列而殉者,被盗掘者混乱,数无定。” 潘絜兹 《敦煌的故事》第五章:“他们测绘地图,盗掘文物,研究地质、气象、民俗、方言等等,作种种间谍和罪恶的活动。” 栗斯 《唐诗故事》第一集二:“盗掘 乾陵 时,正好遇上大雷雨,盗掘的人认为是神灵震怒,惊恐逃散。”参见“ 盗发 ”。
词语解释:盗发 拼音:dào fā
(1).私下非法发掘。《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 孝文 园瘞钱,丞相 青翟 朝,与 汤 约俱谢。”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比舍有 蔡仲 ,闻 娥 富,谓殯当有金寳,乃盗发冢,求金。” 清 洪颐煊 《校正〈穆天子传〉序》:“《穆天子传》六卷, 晋 太康 二年, 汲县 民盗发 魏襄王 墓中所得竹书也。”
(2).私自开拆;私下泄露。《后汉书·窦武传》:“ 瑀 盗发 武 奏。”《宋书·郑鲜之传》:“上言传詔 罗道盛 輒开牋,遂盗发密事。”词语解释:盗索 拼音:dào suǒ
盗贼取水的汲绠。 唐 韩愈 孟郊 《同宿联句》:“儒门虽大啟,姦首不敢闯;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词语解释:盗渠 拼音:dào qú
盗匪的头目。 清 邹志路 《江湖恶盗也》诗序:“ 建阳 多盗,盗以 江湖 为师。 江湖 者,盗渠也。”《清史稿·朱裴传》:“ 裴 治尚严,到官即捕杀盗渠。”《清史稿·蒋兆奎传》:“ 兆奎 捕得盗渠,获首犯。”词语解释:盗剽 拼音:dào piāo
(1).剽窃。亦用为拟作之谦词。 清 刘大櫆 《〈汪在湘文集〉序》:“余穷无所用於世,宴居独处,尝取三代 秦 汉 以来贤人志士之所为文章伏而读之,慨然想见其用心,欣然有慕乎作者之能事,间亦盗剽倣效,拟作以自娱嬉。”
(2).抢劫。 林纾 《剑腥录》第十五章:“沿路有无盗剽,与其轻身触险,不如仍居此间,惟 仲兄 酌之。”词语解释:盗弄 拼音:dào nòng
亦作“盗弄”。 盗窃玩弄;盗用。《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京除吏》:“若 蔡京 之盗弄威柄,则又过之。”《明史·李世祺传》:“ 魏忠贤 盗弄神器,则赖圣天子躬翦除之。”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谥忠毅李公墓志铭》:“呜呼!二 正 之季,阉官以人主为尸,盗弄魁柄,旋踵扑灭,于国家犹无与也!” 许寿裳 《亡友鲁迅印象记·归国在杭州教书》:“小店遂开成了,不料 章某 自便私图,在几个月内就盗弄一空,舅氏看事无可为,赶快把店铺收歇了。”词语解释:盗火 拼音:dào huǒ
亦作“盗火”。
(1).盗贼所放的火。 唐 颜真卿 《吴兴沉氏述祖德记》:“徵士尝製述祖德碑,立於 金鹅山 之先塋,年月淹远,风雨蠹蚀,朽字残文,翳而莫分, 乾元 中为盗火所焚。”
(2).窃取火种。 希腊 神话传说 普罗米修斯 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因此触怒主神 宙斯 ,被锁在 高加索 山崖,但他宁受折磨,坚毅不屈。《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盗火给人的勇者 普罗米修斯 被神惩罚得那样残酷,但勇士没有屈服。”词语解释:盗印 拼音:dào yìn
亦作“盗印”。
(1).盗取印信。《三侠五义》第一○三回:“此事原是 襄阳王 在 集贤堂 与大家商议,要害按院大人,非盗印不可。”
(2).不经版权所有人同意,以赢利的方式翻印受版权保护的书籍等印刷品。 唐弢 《晦庵书话·翻版书》:“翻版书等于盗印,自然要减少作者的收入,影响作者的生活。”《文汇报》1980.12.28:“如果有一本书受人注意,比较畅销了,马上就有投机之徒以飞快的速度加以盗印。”词语解释:盗夺 拼音:dào duó
掠夺,侵夺。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为吏,以货赂为市,盗夺百姓,侵侮万民。”词语解释:盗心 拼音:dào xīn
亦作“盗心”。 盗贼之心;偷盗之心。《韩非子·存韩》:“臣恐陛下淫 非 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淮南子·精神训》:“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 唐 刘禹锡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革盗心於冥昧之间,泯爱缘於生死之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 范氏 以 夏 之措金赎女,对人感泣, 马大 赌博无赖,闻之而盗心遂生也。”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她的字迹是这样好!我起了盗心!我乘着巷中无人便把两张字条从门上揭了下来。”词语解释:盗械 拼音:dào xiè
谓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山海经·海内经》:“ 北海 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 相顾之尸 。”《汉书·惠帝纪》:“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繫。” 颜师古 注:“盗械者,凡以罪著械皆得称焉。” 汉 刘歆 《上〈山海经〉表》:“ 孝宣帝 时,击磻石於 上郡 ,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一说,“盗者,逃也。恐其逃亡,故著械也。”见《汉书·惠帝纪》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词语解释:盗夸 拼音:dào kuā
犹盗魁。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王弼 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 魏源 本义:“盗夸《韩非子》作‘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説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 高亨 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 韩 説,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说,强盗为服饰以夸于人。 河上公 注:“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参见“ 盗竽 ”。
见“ 盗跨 ”。
词语解释:盗竽 拼音:dào yú
犹盗魁。《韩非子·解老》:“大姦作则小盗随,大姦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姦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餘者,是之谓盗竽矣。”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 清 徐时栋 《偷头记》:“‘盗竽’其魁也,或谓之‘偷长’。其业窃,其时暮夜,其踪跡诡秘譎变而不可测。”参见“盗夸”。
词语解释:盗跨 拼音:dào kuà
亦作“ 盗夸 ”。 犹盗夸。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苦力策观,倾资夐居,未几有之,俄然身灭,名实所收,不出盗跨。构馆栖神象,渊然幽穆,形从其微,神随之远,微则应清,远则福妙,盗跨与道,孰为优乎!” 金史肃 《感兴》诗:“避俗嫌高絶,干荣耻盗夸,居贫偶从仕,学道不忘家。”参见“ 盗夸 ”。词语解释:盗徒 拼音:dào tú
亦作“盗徒”。
(1).犯有盗窃罪的役徒。《后汉书·张酺传》:“长吏有杀盗徒者, 酺 輒案之,以为令长受臧,犹不至死,盗徒皆飢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
(2).盗贼。 梁羽生 《萍踪侠影》第三回:“﹝ 云蕾 ﹞打定主意,想去跟踪这两个盗徒。”词语解释:盗攘 拼音:dào rǎng
窃夺;窃取。《新唐书·酷吏传序》:“ 武后 乘 高 中 懦庸,盗攘天权,畏下异己,欲胁制羣臣,椔翦宗支。” 宋 王安石 《萧注责授团练副使制》:“擅发丁壮,采金蛮夷,侵骚边人,废业失职,无钩考之检,有盗攘之嫌。”词语解释:盗根 拼音:dào gēn
比喻潜在的盗贼意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壤无其种者,虽溉不生;彼其杀狐之残,方寸已有盗根,故狐得长其萌而施之报。”词语解释:盗律 拼音:dào lǜ
惩办盗贼的法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礼言昏礼,律言盗律,何?” 刘盼遂 集解:“昏礼为礼之首章,盗律为律之首章。”《晋书·刑法志》:“盗律有还赃畀主。”《魏书·刑罚志》:“州处 张回 ,专引盗律,检 回 所犯,本非和掠,保证明然,去盗远矣。今引以盗律之条,处以和掠之罪,原情究律,实为乖当。”词语解释:盗乱 拼音:dào luàn
(1).窃盗与叛乱。语本《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汉 班固 《幽通赋》:“固行行其必凶兮,免盗乱为赖道。” 唐 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 三秦 无盗乱之患, 汉 军有彊雄之势。”
(2).盗匪之乱。《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你家从来多阴德,虽有盗乱,不必惊怕!”词语解释:盗马 拼音:dào mǎ
春秋 时, 秦穆公 出游,其右骖亡失, 穆公 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 穆公 不罪食马人,而赐其酒,以佐食。后 秦 晋 战于 韩原 , 晋 军围 穆公 乘,食马者三百馀人奋力救之,遂破 晋 军,虏 晋惠公 。事见《吕氏春秋·爱士》。后用为赏罪臣而终得其力的典实。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 秦 鲁 以成其功;絶缨盗马之臣赦, 楚 赵 以济其难。”按, 赵 氏之先与 秦 共祖,故亦称 秦 为 赵 。 唐 陈子昂 《座右铭》:“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罪。 秦穆 饮盗马, 楚 客报絶缨。”《新唐书·陆贽传》:“昔人掩絶缨、饮盗马者,岂忘其爱邪?”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三折:“盗马的死救 秦 亡,射鉤的生辅 齐 强。”词语解释:盗道 拼音:dào dào
《庄子·胠箧》:“ 跖 之徒问於 跖 曰:‘盗亦有道乎?’ 跖 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后以“盗道”指盗贼的手段、方法和道德。 南朝 陈 姚最 《续画品·焦宝愿》:“旁求造请,事均盗道之法;殫极斲轮,遂至兼採之勤。”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诗之二:“图霸未能知盗道,饰非唯欲害仁人。” 明 刘基 《郁离子·蛇蝎》:“ 盗犨 以如芒之鉤係八尺之丝,鉤牛舌而牵之,宵夜而牛随之行,莫之违也,故世之善盗牛者称 犨 焉。 郁离子 曰:‘是所谓盗道也。’”词语解释:盗寇 拼音:dào kòu
犹盗匪。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宋史·食货志上六》:“自行雇募,盗寇充斥,盖浮惰不能任责故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盗寇,怎的便是方纔讲的那 牤牛山 海马 周三 。”词语解释:盗跖下惠
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词语解释:盗例 拼音:dào lì
《穀梁传·哀公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后以“盗例”指《春秋》书盗的义例。 元 刘因 《登荆轲山》诗:“《春秋》盗例久不举, 紫阳 老笔生风雷。”词语解释:盗劫 拼音:dào jié
亦作“盗劫”。
(1).盗窃掠夺。《史记·田叔列传》:“是时 孟舒 坐虏大入塞盗劫, 云中 尤甚,免。”《金史·刑志》:“ 金国 旧俗,轻罪笞以柳葼,杀人及盗劫者,击其脑杀之,没其家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赴任到此,舟人盗劫财物,害了丈夫全家,自己留得性命,脱身逃走。” 潘絜兹 《敦煌的故事》第五章:“ 斯坦因 是第一个盗劫 敦煌 文物的大匪徒。”
(2).抢劫杀害。《九命奇冤》第二三回:“此刻只算你们都是实的,彼此也可以相抵,不準只管缠讼了!至於盗劫人命,自当另案办理。”词语解释:盗决 拼音:dào jué
私自开通水道;非法决裂堤岸。《宋史·李若谷传》:“豪右多分占 芍陂 ,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輒盗决。” 清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下》:“此堤与 红庙 对岸, 红庙 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洩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少弛也。”《清史稿·河渠志二》:“ 康熙 元年, 盱 泗 民由 古沟镇 南及 谷家桥 北盗决小渠八, 淮水 强半分洩 高 寳 诸湖,而 清口 淮 弱,无力敌 黄 。”词语解释:盗听 拼音:dào tīng
偷听,窃听。《五灯会元·西天祖师·马鸣尊者》:“有一小虫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为何琴絃急絶,敢是有人盗听。”词语解释:盗位 拼音:dào wèi
窃取地位或职位;簒位。 汉 焦赣 《易林·解之萃》:“窃名盗位,居非其家。” 汉 王充 《论衡·语增》:“杀主隆於诛臣,嗣立顺於盗位。”《后汉书·伏隆传》:“猾臣 王莽 ,杀帝盗位。”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稽首顿首》:“ 汉 承 秦 法,羣臣上书皆言‘昧死言’, 王莽 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词语解释:盗伙 拼音:dào huǒ
结聚成伙的盗贼。《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然后纔回头对那班盗伙道:‘我本待一刀了却这厮性命,既是你众人代他苦苦哀求,杀人不过头点地,如今权且寄下他这颗驴头。’” 清 陈锺麟 《红楼梦传奇·尘劫》:“﹝ 妙玉 ﹞坐睡介,盗伙执闷香上。”《九命奇冤》第二六回:“你如果执迷不悟,你们这一伙人,总有一个供出来的,那时我把你当他盗伙……你可不要怨我!” 词语解释:盗卖 拼音:dào mài
亦作“盗卖”。 盗窃出卖;私自出卖。《元史·食货志五》:“或船户运至好盐,无钱致贿,则故生事留难,以致停泊河岸,侵欺盗卖。” 清 唐鉴 《谕发膏火田总管值年首士执照》:“本府已将盗卖之契追缴,分别惩创退耕。”《文明小史》第三回:“现在 柳知府 胆敢私自卖与外国人,絶灭我们的产业,便是盗卖皇上家的地方。” 鲁迅 《花边文学·大小骗》:“这些名人在卖着他们的‘名’,不知道可是领着‘干薪’的?倘使领的,自然是同意的自卖,否则,可以说是被‘盗卖’,‘欺世盗名’者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词语解释:盗匿 拼音:dào nì
盗窃藏匿。《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 竇建德 之败也,其将多盗匿库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京师沟渠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适 浙 来一傖父与一词客争宠,合 江 右某孝廉互谋,使酒駡座,讼之仪司,诬以盗匿金犀酒器。”词语解释:盗不过五女门 拼音:dào bù guò wǔ nǚ mén
谓家有五女,教养遣嫁必致家贫,故盗不往。《后汉书·陈蕃传》:“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 清 厉鹗 《幼鲁第五女生命名曰却盗为赋诗》:“为盗不过五女门,鄙谚得之 陈仲举 。女能贫家自古然,云何生女哺用脯。”词语解释:盗匪 拼音:dào fěi
亦作“盗匪”。 泛指抢劫、叛乱、破坏社会治安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乃于某日风闻有大股盗匪道出卑境,卑职先期商明外国兵船,请其届时帮助,当荷应允。”《清史稿·李世杰传》:“ 四川 盗匪,前此大加惩创,地方安静。”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请看解放区,人足家自给。盗匪告肃清,乞丐无处觅。” 茅盾 《子夜》八:“战争一起,内地的盗匪就多了。”词语解释:盗名欺世 拼音:dào míng qī shì
亦作“盗名欺世”。 窃取名声以欺骗世人。 元 虞集 《翰林学士临川先生吴公行状》:“正学真传,深造自得,实与末俗盗名欺世者霄壤不同。”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辨似》:“盗名欺世,已非一日之厉矣,而当时之人,且曰某甲之学不下某氏,某甲之业胜某氏焉。” 董必武 《偶成》诗:“盗名欺世小爬虫,以假充真变色龙。” 郁达夫 《采石矶》二:“近来大名鼎鼎的考据学家很多,伪书却日见风行,我看那些考据学家都是盗名欺世的。”词语解释:盗买 拼音:dào mǎi
亦作“盗买”。 非法购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 条侯 。”《金史·佞幸传·张仲轲》:“尔於沿边盗买鞍马,备战阵。”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三章五:“后来这计划成功了,他盗买了二十四箱写本和五箱图画和古董。”词语解释:盗乌 拼音:dào wū
《汉书·循吏传·黄霸》:“吏出,不敢舍邮亭,食於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霸 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謁 霸 , 霸 见迎劳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 霸 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后以“盗乌”喻不易察觉之事。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赵公墓铭》:“约法情推,繁辞埋遣。盗乌悬察,疑蛇立辩。”词语解释:盗主 拼音:dào zhǔ
指盗窃主人财物罪。 秦 律规定盗窃主人财物罪处以黥为城旦之刑。 睡虎地 秦 墓竹简《法律答问》:“人奴妾盗其主之父母,为盗主,且不为?同居者为盗主,不同居不为盗主。”词语解释:盗明 拼音:dào míng
犹掠美。谓窃取他人智慧。 汉 焦赣 《易林·谦之蒙》:“下背其上,盗明相让。”《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易经》曰﹞‘良马逐’。逐,进也。言大臣得贤者谋,当显进其人,否则为下相攘善,兹谓盗明,厥咎亦不嗣,至於身僇家絶。”词语解释:盗摩 拼音:dào mó
谓偷磨金属钱币以取其屑。《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而姦或盗摩钱质而取鋊。”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词语解释:盗柄 拼音:dào bǐng
指窃取国家权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命名禁字》:“本朝 正德 初, 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明史·孙居相传》:“﹝ 天啟 ﹞四年春,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冬, 魏忠贤 盗柄,復引疾归。”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所谓强者,强於盗柄,强於饰罪。” 梁启超 《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君之与国,截然两途,宫中府中,不同一体……外戚横恣、宦寺盗柄之祸,何从生焉?”词语解释:盗暴 拼音:dào bào
(1).盗贼、暴乱。《管子·臣乘马》:“穀失於时,君之衡藉而无止,民食什伍之穀,则君已藉九矣,有衡求弊焉。此盗暴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众也。”
(2).犹残暴,凶暴。词语解释:盗掠 拼音:dào lüè
盗窃掠夺。《魏书·食货志》:“ 正光 以后,天下丧乱,遂为羣寇所盗掠焉。”《新唐书·李师古传》:“﹝ 李纳 ﹞通 魏博 以交 田绪 ,盗掠 德州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法聪 ﹞本 陕右 蕃部之后,少好弓剑,喜游猎,常潜入蕃国,盗掠为事。”《明史·外国传九·朵颜》:“ 弘治 初,﹝三卫﹞常盗掠 古北 、 开原 境。”词语解释:盗截 拼音:dào jié
非法截留。亦指非法截留的财物。《北史·宋游道传》:“ 天保 元年,以 游道 兼太府卿,乃於少府覆检主司盗截,得鉅万计。”词语解释:盗憎主人 拼音:dào zēng zhǔ rén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语出《左传·成公十五年》:“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后汉书·马援传》:“及臣还反,报以赤心,实欲导之於善,非敢譎以非义,而 嚣 ( 隗嚣 )自挟姦心,盗憎主人,怨毒之情,遂归於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仝》:“ 仝 復虑盗憎主人,愿罢之。”亦作“ 盗怨主人 ”。 汉 刘向 《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亦省作“ 盗憎 ”。 唐 薛能 《春日寓怀》诗:“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臣观 汝士 之所为略无私过,盖盗憎民怨尔。”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世业为奴有,空名任盗憎。”词语解释:盗拐 拼音:dào guǎi
犹拐骗。《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小衙内﹞决不在家里。头上东西耀人眼目,被歹人连人盗拐去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 莫氏 虽然认错, 郁盛 乘机盗拐,岂得推故?”词语解释:盗抾 拼音:dào qū
盗窃掠夺者。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二:“壮志弥激烈,气欲凌太虚。奈何 袁 刘 没,失身为盗抾。”词语解释:盗版 拼音:dào bǎn
亦作“盗版”。 盗印。 唐弢 《晦庵书话·〈子夜〉翻印版》:“自然,我这样说,决不是指粗制滥造的一折八扣书,也不是指在敌人卵翼下装点‘小朝廷’的盗版书,使我激动的是一种严肃的战斗的工作。” 叶子铭 《访美所见几种茅盾作品的盗版书》:“我迅速地、逐本地翻阅了原文,尽管是十分粗略的,但我很快就明白了这都是一些盗版书。”词语解释:盗源 拼音:dào yuán
亦作“盗源”。 盗贼发生的根源。 宋 刘敞 《患盗论》:“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明史·朱纨等传赞》:“ 朱紈 欲严海禁以絶盗源,其论甚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严禁赌博》:“赌博者,盗贼之媒也。始而荡废家财,既而潜行偷窃,及至胆大手滑,而公然以刦盗终矣。故欲禁盗源先严赌博。”《清史稿·长顺传》:“﹝ 光绪 ﹞十四年,出为 吉林 将军。既蒞事,賑菑荒,维圜法,均釐榷,澄吏治,清盗源,整旗务,境内一切皆治办。”词语解释:盗亦有道 拼音:dào yì yǒu dào
亦作“盗亦有道”。 谓盗者亦有其为盗之道义。《庄子·胠箧》:“ 跖 之徒问於 跖 曰:‘盗亦有道乎?’ 跖 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新唐书·王世充窦建德传赞》:“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 明 陈子龙 《平内盗议》:“盗之易治者,中多携贰,更相捕斩。今也数十万人,分数十枝,何以无相攻击者,何以无率所部降者,岂盗亦有道乎?” 郑振铎 《集外·风涛三》:“盗亦有道!天下无道,赏罚征伐便自群盗出,呜呼!”词语解释:盗侠 拼音:dào xiá
侠义之盗。 明 陈子龙 《平内盗议》:“间谍见获,率多吐实,以祈缓僇,或重赏结之,反为我用。今所获者,每闭目请死,卒不得其纤毫之情,是亦盗侠也。”亦泛指巨盗大侠。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犹叙盗侠之事,神奸魁蠹,令人耸慑。”词语解释:盗党 拼音:dào dǎng
亦作“盗党”。 盗贼党羽;盗徒。 清 恽敬 《与宋于廷书》:“ 武 非纵盗,则 九江 之子非盗党也。”《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惟是盗党甚多,卑职深虑所带勇役众寡不敌。” 梁羽生 《萍踪侠影》第三回:“这两人确是盗党,偷鸡不着,反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