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寇盗 拼音:kòu dào
(1).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富户俱称无钱,虽存亡危急之秋,寧资寇盗。”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奴婢匪徒寇盗的独裁制。”
(2).侵扰劫掠。《史记·大宛列传》:“ 昆明 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輒杀略 汉 使,终莫得通。”《后汉书·班超传》:“往者 匈奴 独擅 西域 ,寇盗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门昼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选补》:“ 兴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旱蝗,穀价翔贵。”词语解释:狗盗 拼音:gǒu dào
伪装成狗进行偷盗。后泛指窃贼。《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 秦 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 秦王 幸姬。” 汉 王充 《论衡·论死》:“世有衣狗裘为狗盗者,人不觉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 唐 白居易 《答〈箭镞〉》诗:“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 清 刘献廷 《饮杨涵斋宅次前韵》:“厮养椎埋狗盗徒,深衣缝掖列为儒。”词语解释:大盗 拼音:dà dào
(1).盗窃财物众多或进行盗窃活动猖獗的人。《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吕氏春秋·孟夏》:“ 颜涿聚 , 梁父 之大盗也,学於 孔子 。”
(2).指大强盗。《绿野仙踪》第八回:“ 仲彦 道:‘弟係緑林中一大盗也。’”
(3).指窃国篡位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我 高祖 创业, 太宗 成之,三后继统,王猷如一。大盗间起, 开元 中兴。力倍造化,功包天地。” 王琦 注:“大盗指 韦武 诸贼臣,以其谋危宗社,故曰大盗。”词语解释:防盗 拼音:fáng dào
防止坏人进行盗窃:~门ㄧ节日期间要注意防火~。词语解释:诲盗 拼音:huì dào
诱人盗窃。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虽曰炭田有以诲盗,而慢藏不用,则谁之罪哉。”参见“ 诲淫诲盗 ”。
词语解释:诲淫诲盗 拼音:huì yín huì dào
《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孔颖达 疏:“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於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慤,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原有祸由自招的意思。后常用“诲淫诲盗”指引诱人去干盗窃奸淫等坏事。亦作“ 诲淫诲盗 ”。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文化方面是腐败的,电影也是诲淫诲盗的多。”词语解释:行盗 拼音:xíng dào
进行盗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 匈奴 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太平广记》卷一九一引 唐 刘恂 《岭表录异·麦铁杖》:“ 麦铁杖 , 韶州 翁源 人也,有勇力,日行五百里。初仕 陈 朝,常执繖随驾,夜后,多潜往 丹阳郡 行盗。”词语解释:剧盗 拼音:jù dào
犹剧贼。 宋 陆游 《书愤》诗:“剧盗曾从 宗父 命,遗民犹望 岳家军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花月痕》第四七回:“庇我剧盗,辱我疆臣。”词语解释:贼盗 拼音:zéi dào
(1).指偷窃、劫夺财物的人。《管子·七法》:“姦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 尹知章 注:“盗贼之人,常欲损败於物也。” 晋 张载 《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清 阎尔梅 《万佛阁募缘疏》:“百姓妇女,市儿贼盗,转相煽惑,姦藏祸深。”
(2).谓偷窃、劫夺财物。《隋书·西域传·漕国》:“国法严整,杀人及贼盗皆死。”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你既管着风火贼盗,有 李庆安 人命公事,你怎生不捉拿?”《红楼梦》第七三回:“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係非小!这事岂可轻恕?”
(3).指阴谋祸乱。《春秋·桓公十五年》“ 郑伯突 出奔 蔡 ” 晋 杜预 注:“ 突 既篡立,权不足以自固,又不能倚任 祭仲 ,反与小臣造贼盗之计,故以自奔为文罪之也。”词语解释:剽盗 拼音:piāo dào
(1).劫掠。 汉 贾谊 《新书·忧民》:“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
(2).强悍的盗贼。 宋 王安石 《感事》诗:“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3).抄袭。 唐 韩愈 《荐士》诗:“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宋 欧阳修 《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今贡举之失者,患在有司取人……但能诵诗赋,节抄《六帖》、《初学记》之类者,便可剽盗偶儷,以应试格。”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场》:“盖其节抄剽盗之人,皆以先策论去之矣。” 清 黄遵宪 《杂感》诗:“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词语解释:巨盗 拼音:jù dào
臭名远扬的强盗,大盗词语解释:海盗 拼音:hǎi dào
在海上或海岸劫掠财物进行非法暴力活动的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济师 洪河 ,拓定四州, 袁谭 、 高干 ,咸梟其首,海盗奔迸, 黑山 顺轨。” 清 王韬 《瓮牗馀谈·记李少卿事》:“ 林 为海盗,以他案被获。”词语解释:强盗 拼音:qiáng dào
亦作“彊盗”。
(1).以暴力夺人财物。《后汉书·陈忠传》:“夫穿窬不禁,则致彊盗;彊盗不断,则为攻盗;攻盗成群,必生大姦。”《隋书·东夷传·倭国》:“其俗杀人强盗及姦皆死,盗者计赃酬物,无财者没身为奴。”
(2).以暴力抢夺他人财物的人。亦泛指行为像强盗那样的人。《太平御览》卷二六七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得一强盗,问其党与,得数百人,皆诛之。”《宋史·黄洽传》:“彊盗异他盗,以其故为也。” 明 李贽 《寒灯小话》:“盖世上做强盗者有二:或被官司逼迫,怨气无伸,遂尔遁逃;或是盛有才力,不甘下人,倘有一个半个怜才者使之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矣。” 刘半农 《血》诗:“ 耶稣 钉死了,他的血,就和两个强盗的血,同在一块土上相见了。”词语解释:窃盗 拼音:qiè dào
亦作“ 窃盗 ”。
(1).偷窃劫夺。《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淮南子·氾论训》:“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火》:“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 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
(2).指小偷和强盗。《孔子家语·始诛》:“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前蜀 韦庄 《秦妇吟》:“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词语解释:僭盗 拼音:jiàn dào
非分窃据。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歷年所。”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 项羽 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於古,则 齐 无知 、 卫 州吁 之类也,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词语解释:鼠盗 拼音:shǔ dào
对盗贼蔑称。《红楼梦》第一回:“偏值近来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盗忽窃发, 犬戎 敢相逼。”词语解释:窥盗 拼音:kuī dào
伺机窃取。《后汉书·儒林传论》:“权彊之臣,息其闚盗之谋,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不畏逆顺埶也。”词语解释:鸣盗 拼音:míng dào
犹言鸡鸣狗盗。后用以比喻卑微技能。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窃慕大王之义,復为门下之賔,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唐 储光羲 《秦中初霁献给事》诗之一:“夙心幸清鉴,晚志欣良覿。鸣盗非足徵,愿言同下客。”参阅《史记·孟尝君列传》。词语解释:抄盗 拼音:chāo dào
劫掠财物的盗贼。《后汉书·乌桓传》:“ 乌桓 不便水土,惧久屯不休,数求謁去, 莽 不肯遣,遂自亡畔,还为抄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乡人 魏序 欲东行,荒年,多抄盗,令卿筮之。” 南朝 梁 萧统 《请停吴兴丁役疏》:“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词语解释:劫盗 拼音:jié dào
(1).强盗;劫贼。《南史·赵伯符传》:“﹝ 伯符 ﹞为政苛暴,吏人畏惧如与虎狼居,而劫盗远迸,无敢入境。”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瓦卜》:“盖此人乃劫盗,事露将逃匿,故隐姓来卜。”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远猷辰告而不能治一水门,长驾远驭而不能捕一劫盗。”
(2).指从事抢劫活动。《百喻经·劫盗分财喻》:“昔有羣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宋书·黄回传》:“ 回 拳捷果劲,勇力兼人,在 江 西与诸 楚 子相结,屡为劫盗。”词语解释:偷盗 拼音:tōu dào
(1).偷东西。《孔子家语·五刑解》:“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此人勤谨老实,又不懒惰,又不偷盗,我家甚是少他不的。” 周立波 《山乡巨变》六:“拿自己的东西也算偷盗,世界上有这个理吗?”
(2).指小偷。《汉书·张敞传》:“ 长安 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词语解释:攘盗 拼音:rǎng dào
盗窃,抢夺。《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陛下亲御六师,将远清 江 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为攘盗,不斩之,何以禁姦!”词语解释:求盗 拼音:qiú dào
古代亭长手下掌逐捕盗贼的亭卒。《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东方来,呼曰‘ 南越 兵入界’,欲因以发兵。”词语解释:江盗 拼音:jiāng dào
出没于长江上的强盗船只。例如:有江盗百艘。——清·邵长蘅《青门剩稿》词语解释:化盗 拼音:huà dào
谓感化盗贼使为良民。《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太中大夫 山阴 陈嚣 ,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藩,遂成义里。”词语解释:上盗 拼音:shàng dào
大盗。《孔丛子·刑论》:“夫赤子知慕其父母,由审故也。况为政兴其贤者而废其不贤以化民乎?审此二者,则上盗息。”词语解释:豪盗 拼音:háo dào
大盗。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名号杂,军律不齐,豪盗隐伏,为一方患。”参见“ 大盗 ”。
词语解释:大盗 拼音:dà dào
(1).盗窃财物众多或进行盗窃活动猖獗的人。《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吕氏春秋·孟夏》:“ 颜涿聚 , 梁父 之大盗也,学於 孔子 。”
(2).指大强盗。《绿野仙踪》第八回:“ 仲彦 道:‘弟係緑林中一大盗也。’”
(3).指窃国篡位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我 高祖 创业, 太宗 成之,三后继统,王猷如一。大盗间起, 开元 中兴。力倍造化,功包天地。” 王琦 注:“大盗指 韦武 诸贼臣,以其谋危宗社,故曰大盗。”词语解释:贾盗 拼音:jiǎ dào
商人和盗贼。《荀子·荣辱》:“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恈恈然唯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词语解释:赃盗 拼音:zāng dào
亦作“賍盗”。
(1).偷盗。《新唐书·杨炎传》:“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巧吏,因得旁缘,公託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万万计。”
(2).指偷盗的人。《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只要列位用心,若缉访得实,拿获賍盗时,小子愿出白金二十两酬劳。”词语解释:诘盗 拼音:jié dào
究办强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於是 鲁 多盗。 季孙 谓 臧武仲 曰:‘子盍詰盗?’”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舍姦有禁,詰盗有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復聚众逞妖,为詰盗者所谁何,輒拒捕杀人,窜走 徐州 ,改今名。”词语解释:诲淫诲盗 拼音:huì yín huì dào
《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孔颖达 疏:“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於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慤,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原有祸由自招的意思。后常用“诲淫诲盗”指引诱人去干盗窃奸淫等坏事。亦作“ 诲淫诲盗 ”。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文化方面是腐败的,电影也是诲淫诲盗的多。”词语解释:迹盗 拼音:jì dào
跟踪查捕盗贼。《新唐书·张善相传》:“ 大业 末为里长,督兵迹盗,为众附赖。”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曾明仲 治郡,善用耳目,於迹盗尤有法。”词语解释:贪盗 拼音:tān dào
贪婪的盗贼。《商君书·定分》:“名分已定,贪盗不取。”《韩非子·守道》:“夫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则身不全。”词语解释:陈实遗盗 拼音:chén shí yí dào
《后汉书。陈寔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實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因以"陈實遗盗"为以仁德感动窃贼弃恶从善之典故。词语解释:陈寔遗盗 拼音:chén shí wèi dào
《后汉书·陈寔传》:“有盗夜入其室,止於梁上。 寔 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於地,稽顙归罪。 寔 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復盗窃。”后因以“陈寔遗盗”为以仁德感动窃贼弃恶从善之典故。 五代 李瀚 《蒙求》:“ 黄向 访主, 陈寔 遗盗。”词语解释:赍盗
亦作“賷盗”。 谓持物送给盗贼。《明史·冯师孔传》:“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词语解释:谨盗 拼音:jǐn dào
防盗。 清 朱之瑜 《答安东守约书》之十六:“廿日移寓,寓后荒凉,復须谨盗。”词语解释:谩藏诲盗 拼音:màn cáng huì dào
谓收藏东西不谨慎而招致盗贼。谩,通“ 慢 ”。语出《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冷眼观》第十七回:“俗语説,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説伲是谩藏诲盗。” 王统照 《五十元》:“事情过后,镇上出了不少的议论:有人说 老蒲 确是‘谩藏诲盗’,不要看他自己装穷。”词语解释:匪盗 拼音:fěi dào
盗匪。词语解释:递盗 拼音:dì dào
谓转移偷盗之物。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三折:“前日教 张千 买了个小廝,执着银唾盂,还不勾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词语解释:逸盗 拼音:yì dào
在逃的盗匪。 清 林则徐 《拿获行劫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逸盗 吴老五 等飭缉,获日另结。” 清 张伯行 《驳勘顾少连家被盗一案檄》:“ 张二 ,又名 张品 ,是否即係 顾 案逸盗?”词语解释:邦盗 拼音:bāng dào
窃取国家宝物的人。《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六曰为邦盗。” 郑玄 注:“窃取国家之宝藏者。”词语解释:迎门请盗 拼音:yíng mén qǐng dào
典出《后汉书·赵咨传》:“ 咨 少孤,有孝行……盗尝夜往劫之, 咨 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后以“迎门请盗”比喻至孝。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昔人迎门请盗,恆怀废寝之忧;当輓舆櫬,犹有危途之惧。”词语解释:光火盗 拼音:guāng huǒ dào
见“ 光火贼 ”。
词语解释:光火贼 拼音:guāng huǒ zéi
明火执仗的强盗。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李廓 在 潁州 ,获光火贼七人。”亦称“ 光火盗 ”。《新唐书·冯元常传》:“ 剑南 有光火盗,夜掠人,昼伏山谷。”词语解释:驱盗 拼音:qū dào
驱除盗贼。 宋 张耒 《用民篇》:“有司召其属之人而躬择,或其智可以办事,其武足以驱盗,而后授之。”词语解释:鸡鸣狗盗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亦作“鷄鸣狗盗”。 见“ 鸡鸣狗盗 ”。
亦作“ 鸡鸣狗盗 ”。亦作“鷄鸣狗盗”。 1.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 秦昭王 ﹞囚 孟尝君 ,谋欲杀之。 孟尝君 使人抵 昭王 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 孟尝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 秦 献之 昭王 ,更无他裘。 孟尝君 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 秦 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 秦王 幸姬。幸姬为言 昭王 , 昭王 释 孟尝君 。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 关 。夜半至 函谷关 。 秦昭王 后悔出 孟尝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 至 关 , 关 法鸡鸣出客, 孟尝君 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汉书·游侠传》:“繇是列国公子……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清 赵翼 《坐守》诗:“始觉 孟尝 门下客,鸡鸣狗盗亦奇才。” 钱锺书 《围城》二:“有时得用着她们,这就是 孟尝君 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
(2).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鲁仲连 固不肯与鸡鸣狗盗者伍也, 汲长孺 固不肯与奴颜婢膝者齿也。” 徐迟 《牡丹》七:“原来的那个鸡鸣狗盗的 南京 政府是毫无意思的,他也没有能够取而代之。”词语解释:远盗 拼音:yuǎn dào
防盗。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凡门以栗木为关者,夜可以远盗。”词语解释:欺盗 拼音:qī dào
欺骗盗取。《宋史·宋祁传》:“彼皆以祝帝寿、奉先烈、祈民福为名,臣愚以为此主者为欺盗之计尔。”词语解释:黠盗 拼音:xiá dào
狡黠的盗贼。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黠盗妇》:“其妇以缎舖杀夫,遂欲鸣官。缎舖情急,以五百贿妇。妇遂挈貲骑驴而去,盖借驴夫以挟诈也,可谓黠盗矣。”词语解释:鼠偷狗盗 拼音:shǔ tōu gǒu dào
同“ 鼠窃狗盗 ”。 清 无名氏 《陆沉痛》楔子一出:“遍地腥羶,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词语解释:鼠窜狗盗 拼音:shǔ cuàn gǒu dào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隋书·高祖纪下》:“ 歷阳 、 广陵 ,窥覦相继,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窜狗盗。”词语解释:鼠窃狗盗 拼音:shǔ qiè gǒu dào
(1).比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的抢掠骚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羣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闢 是大臣谋反,非鼠窃狗盗。” 明 无名氏 《闹铜台》第二折:“俺则要忠心为国报君恩,并不去鼠窃狗盗费精神。”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丐报恩》:“数年来无鼠窃狗盗之扰者,皆我夜夜逻察故也。”
(2).指小股盗贼。《新唐书·陈子昂传》:“儻鼠窃狗盗,西入 陕 郊,东犯 虎牢 ,取敖仓一抔粟,陛下何与遏之?”词语解释:侵盗 拼音:qīn dào
(1).侵犯劫夺。《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戎狄或居于 陆浑 ,东至於 卫 ,侵盗暴虐中国。”《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三年》:“五月, 匈奴 右贤王入居 河南 地,侵盗 上郡 保寒蛮夷,杀掠人民。”
(2).侵占盗窃。《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輒助为收採。” 宋 曾巩 《责将制》:“发人採金,无出入之籍,有侵盗之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谢芗泉之疏阔》:“财物奢荡,一任僕人侵盗,毫不介意。”词语解释:钞盗 拼音:chāo dào
亦作“ 钞盗 ”。 抢劫,盗窃。《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其餘大者万餘人,小者数千人更相钞盗。” 唐 元稹 《蛮子朝》诗:“夜防钞盗保深山,朝望烟尘上高冢。”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周官》射鸟氏宾客会同,以弓矢欧鸟鳶,则鳶之善钞盗有自来矣。”词语解释:慢藏诲盗 拼音:màn cáng huì dào
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孔颖达 疏:“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於盗者,使来取此物。”《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即今主帅赴闕,军府无人,臣窃思慢藏诲盗之言,恐非勇夫重闭之意,愿迴深虑,免起姦谋。”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词语解释:抵盗 拼音:dǐ dào
窃取,偷盗。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久已后俺兄弟带出这把刀子来,则道 春香 抵盗了 杨 家的家私哩。”《金瓶梅词话》第九四回:“朝来暮往,把 任道士 囊篋中细软的本也抵盗出大半花费了。”《醒世姻缘传》第十回:“你分明是叫你女儿降的人家怕了,好抵盗东西与你。”词语解释:失盗 拼音:shī dào
失窃。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人畜牧於野,輒云以付 稚子 ,终无失盗。”《水浒传》第五六回:“娘子在家失盗,等候得观察,不见回来。” 刘厚明 《黑箭》:“ 孙大夫 刚说,卫生室也失盗了,丢了一筒没启封的硫磺软膏!”词语解释:宿盗 拼音:sù dào
惯匪大盗。《魏书·崔宽传》:“ 宽 性滑稽,诱接豪右、宿盗魁帅,与相交结,倾衿待遇,不逆微细。”《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 肃宗 拜 泉明 郫 令,政化清明,诛宿盗,人情翕然。” 宋 秦观 《盗贼策下》:“ 唐 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鉞。虽老姦宿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所得亦已多矣。”词语解释:攻盗 拼音:gōng dào
攻击抢夺。 汉 刘向 《说苑·指武》:“所谓诛之者,非为其昼则攻盗,暮则穿窬也,皆倾覆之徒也。”《资治通鉴·汉宣帝本始三年》:“ 匈奴 大虚弱,诸国覊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词语解释:攫盗 拼音:jué dào
盗取,窃取。《荀子·不苟》:“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词语解释:淫盗 拼音:yín dào
奸淫偷盗。《后汉书·东夷传论》:“昔 箕子 违衰 殷 之运,避地 朝鲜 。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南史·齐纪上·高帝》:“犯乡论清议,贜污淫盗者,一皆荡涤。”词语解释:激盗 拼音:jī dào
谓伪善的奸贼。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戴明扬 注:“《汉书·王莽传》:‘敢为激发之行。’注:‘激,急动也。’案:此谓奸人故作激急,有时似忠也。”词语解释:掠盗 拼音:lüè dào
抢劫,抄掠。《孔子家语·正论》:“ 子产 卒,子 太叔 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 多掠盗。” 王肃 注:“抄掠。”《魏书·袁翻传》:“又 高车 士马虽众,主甚愚弱,上不制下,下不奉上,唯以掠盗为资,陵夺为业。”词语解释:开门揖盗 拼音:kāi mén yī dào
谓在危难之时还讲求礼节。比喻不识时宜。揖盗,向盗贼行礼作揖。《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况今姦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后多比喻延进或投附敌人;接纳坏人,自取其祸。《晋书·周处周札等传论》:“而 札 受委扞城,乃开门揖盗,去顺效逆,彼实有之。”《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 朱氏 灭 唐 社稷,三尺童子知其为人,而我王犹恃姻好,以长者期之,此所谓开门揖盗者也。” 茅盾 《子夜》十九:“昨晚上对他开诚布公那番话,把市场上虚虚实实的内情都告诉了他的那番话,岂不是成了开门揖盗么?”亦作“ 开门延盗 ”。 清 魏源 《筹海篇·议守上》:“所谓诱贼入内河者,谓兵炮地雷,水陆埋伏,如设穽以待虎,设罾以待鱼,必能制其死命,而后纵其入险,非开门延盗之谓也。”词语解释:开门延盗 拼音:kāi mén yán dào
见“ 开门揖盗 ”。
词语解释:开门揖盗 拼音:kāi mén yī dào
谓在危难之时还讲求礼节。比喻不识时宜。揖盗,向盗贼行礼作揖。《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况今姦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后多比喻延进或投附敌人;接纳坏人,自取其祸。《晋书·周处周札等传论》:“而 札 受委扞城,乃开门揖盗,去顺效逆,彼实有之。”《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 朱氏 灭 唐 社稷,三尺童子知其为人,而我王犹恃姻好,以长者期之,此所谓开门揖盗者也。” 茅盾 《子夜》十九:“昨晚上对他开诚布公那番话,把市场上虚虚实实的内情都告诉了他的那番话,岂不是成了开门揖盗么?”亦作“ 开门延盗 ”。 清 魏源 《筹海篇·议守上》:“所谓诱贼入内河者,谓兵炮地雷,水陆埋伏,如设穽以待虎,设罾以待鱼,必能制其死命,而后纵其入险,非开门延盗之谓也。”词语解释:显盗 拼音:xiǎn dào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 晋侯 的仆人 里凫 管理财物,后偷了财物用来设法让 晋侯 回国。后遂以“显盗”指为做好事而偷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 里鳬 显盗, 晋文 愷悌; 勃鞮 号罪,忠立身存。”词语解释:江洋大盗 拼音:jiāng yáng dà dào
江河湖海上行凶抢劫的强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明史·张可大传》:“﹝ 张可大 ﹞分守 瓜洲 、 仪真 ,江洋大盗敛迹。”《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盗;因他善于使船,专能抢上风,踅顺水,水面交起锋来,他那隻船使的如快马一般。”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三章一:“ 童先生 既然武艺高强,又带着兵,干啥不去捉那个江洋大盗呢?捉住了有二千两银子的巨赏呢!”词语解释:水盗 拼音:shuǐ dào
出没于江河湖泊的盗匪。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七章二:“ 周盛波 说道:‘此等小小水盗,本当早日剿除。’”词语解释:惯盗 拼音:guàn dào
经常抢夺别人财物,从事盗劫活动的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李琴堂等〈改造一个落后乡的经验〉》:“逮捕了……杀人犯四人和土匪惯盗一人。”词语解释:朘盗 拼音:juān dào
侵吞。《新唐书·高仙芝传》:“ 仙芝 弃 陕 地数百里,朘盗禀赐。”词语解释:断盗 拼音:duàn dào
(1).拦截抢劫。《后汉书·孔融传》:“案 表 跋扈,擅诛列侯,遏絶詔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
(2).犹言从中盗窃,贪污中饱。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輒发。”词语解释:篡盗 拼音:cuàn dào
篡权盗位。《汉书·王莽传赞》:“ 莽 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权,遭 汉 中微,国统三絶,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姦慝,以成篡盗之祸。”《三国志·吴志·甘宁传》:“今 汉 祚日微, 曹操 弥憍,终为篡盗。”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弑逆篡盗者国有,淫纵破义者比肩。”词语解释:绿林大盗 拼音:lù lín dà dào
(緑lù)指啸聚山林的强盗。《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既作緑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儿的下来。”亦称“ 緑林强盗 ”。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词语解释:绿林强盗 拼音:lù lín qiáng dào
见“ 緑林大盗 ”。
词语解释:绿林大盗 拼音:lù lín dà dào
(緑lù)指啸聚山林的强盗。《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既作緑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儿的下来。”亦称“ 緑林强盗 ”。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词语解释:缉盗 拼音:jī dào
搜捕盗贼。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盗》:“盗不难审,要于捕役缉盗根上清楚。”词语解释:突盗 拼音:tū dào
侵凌盗窃。《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惕悍憍暴,以偷生反侧於乱世之间。”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突盗,谓好侵突掇盗也。”《荀子·王霸》:“乱世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 杨倞 注:“突,凌触;盗,窃也。” 汉 贾谊 《新书·时变》:“攻击夺者为贤,贵人善突盗者为忻,诸侯设諂而相飭、设輹而相绍者为知。天下乱至矣!”词语解释:窝盗 拼音:wō dào
藏匿盗贼。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盗贼赋形之异》:“﹝ 赵鐸 ﹞又为仇邻訐其窝盗,遂决计谋反。”词语解释:勍盗 拼音:qíng dào
犹强寇。多指强大的敌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后主天经地纬,义冠人灵,驱驭熊羆,遂翦勍盗。”词语解释:狐鸣狗盗 拼音:hú míng gǒu dào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旧唐书·郑畋传》:“ 畋 谬领藩垣,荣兼将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参见“ 狐鸣鱼书 ”。
词语解释:狐鸣鱼书 拼音:hú míng yú shū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 陈胜 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 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 兴, 陈胜 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亦作“ 狐鸣篝中 ”、“ 狐鸣篝火 ”。或省作“狐火”。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一章:“此自 秦 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 魏 氏当涂,黠盗奸雄,覬覦神器者,史不絶书。”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长舆 《论莱阳民变事》:“使 莱 民衣食无缺,含哺鼓腹,则虽有狐火之诡谋, 苏 张 之辩舌,寧能使安土乐俗之民,捐弃其身家妻子而从之赴死哉!”词语解释:奸盗 拼音:jiān dào
亦作“姧盗”。亦作“奸盗”。
(1).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汉书·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 山阳 好为姦盗。” 汉 王充 《论衡·幸偶》:“或姧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 戚 本《石头记》第七三回总评:“一篇姦盗邪淫文字,反以《四子书》、《五经》、《公羊》、《穀梁》、 秦 汉 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彼何心哉!”
(2).奸人盗贼。《后汉书·韩棱传》:“ 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南望 春申 ,东瞻 孟尝 ,袤界 薛邑 ,境边 山阳 ,逆旅行舍,姦盗所藏。”《南史·王准之传》:“威惠兼举,姦盗屏跡,富商野次。”《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词语解释:犬吠之盗 拼音:quǎn fèi zhī dào
指穿窬之盗;小偷。《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