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眉睫 拼音:méi jié
(1).眉毛和睫毛。亦泛指人的形貌。《庄子·庚桑楚》:“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孔丛子·抗志》:“有 龙穆 者,徒好饰弄辞説,观於坐席,相人眉睫,以为之意,天下之浅人也。” 宋 司马光 《和吴冲卿崇文宿直并寄邵不疑》:“细蝇绕眉睫,驱吓不可攘。” 叶圣陶 《穷愁》:“ 松 母喜溢眉睫,额手言曰:‘岂 松儿 已释归耶?’”
(2).指人的脸色、眼色。《魏书·崔亮传》:“ 亮 曰:‘弟妹飢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3).比喻切近。《韩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祸,而慕 賁育 之死。”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诗:“ 定林 瞰 土山 ,近乃在眉睫。”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他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激动,想冷静地分析一下这迫在眉睫的紧张情况。”
(4).比喻细小。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段 相 文昌 性介狭,燕席宾客有眉睫之失,必致怪讶。”词语解释:目睫 拼音:mù jié
(1).见“ 目不见睫 ”。
(2).眼睛和睫毛。两者距离极近,因喻近处或近时。 宋 司马光 《四言铭繫述》:“夫察目睫者不能见百步,瞻百步者亦不能见目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虽丘山之鉅、目睫之近,有蔽不自知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 大清 恢復 闽 越 ,事业已成, 吴王 之败在於目睫。”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虽小品文之危机临于目睫,亦不思动矣。”词语解释:蚊睫 拼音:wén jié
亦作“蟁睫”。 蚊虫的眼睫毛。比喻极小的处所。《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东海有虫,巢於蟁睫,再乳再飞,而蟁不为惊。” 晋 张华 《鹪鹩赋》:“鷦螟巢於蚊睫,大鹏弥乎天隅。” 宋 周孚 《赠萧光祖》诗:“田园一蚊睫,书卷百牛腰。”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则阳》篇云:‘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相与争地而战。’此与《列子》所谓‘焦螟羣飞而集於蟁睫’者,大旨相符。”词语解释:交睫 拼音:jiāo jié
(1).上下睫毛相交。《周礼·天官·内饔》:“豕盲眡而交睫,腥。” 孔颖达 疏:“交睫,谓目睫毛交。”
(2).指睡寐。《汉书·袁盎传》:“陛下居 代 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 颜师古 注:“交睫,谓睡寐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 史坚如 ﹞辛苦经营,已数夕未尝交睫矣。”词语解释:眼睫 拼音:yǎn jié
眼睫毛。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无令一眼睫许,坏人佳思。”词语解释:堕睫 拼音:duò jié
落泪。 宋 欧阳修 《舟中望京邑》诗:“挥手 嵇 琴空堕睫,开樽 鲁 酒不忘忧。” 宋 周邦彦 《三部乐·梅雪》词:“转思量、镇长堕睫。都只为、情深意切。”词语解释:承睫 拼音:chéng jié
(1).谓含着眼泪。《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裴松之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於是 孟尝君 喟然太息,涕泪承睫而未下。”
(2).看人眼色,形容逢迎。《后汉书·阳球传》:“﹝ 乐松 、 江览 ﹞依凴世戚,附託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词语解释:坠睫 拼音:zhuì jié
谓流泪。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诗之四:“ 袁安 坠睫寻忧 汉 , 贾谊 濡毫但过 秦 。”按,《后汉书·袁安传》称 安 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与人言及国事,未尝不呜咽流涕。诗中即用以为典。词语解释:厘睫 拼音:lí jié
良犬名。《骈雅·释兽》:“修毫、釐睫……皆良狗也。”词语解释:重睫 拼音:zhòng jié
睫毛相重,眯缝着眼睛注视貌。《韩非子·内储说下》:“炙熟又重睫而视之,髮绕炙而目不见,是臣之三死也。”词语解释:转睫 拼音:zhuǎn jié
眨眼。喻时间短促。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而欢娱易过,转睫弥月。” 清 黄遵宪 《台湾行》诗:“昨何忠勇今何怯,万事反覆随转睫。”词语解释:蜗角蚊睫 拼音:wō jiǎo wén jié
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陆机 则兄弟同居, 韩康 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倪璠 注:“《晏子春秋》:东海有虫巢於蚊睫,飞乳去来,而蚊不为惊。”词语解释:近在眉睫 拼音:jìn zài méi jié
比喻相距极近。《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词语解释:倒睫 拼音:dào jié
睫毛倒刺入眼睑。《医宗金鉴·外障总名歌·倒睫拳毛歌》:“倒睫拳毛内刺睛,皮鬆弦紧痒兼疼。”词语解释:仰人眉睫 拼音:yǎng rén méi jié
《北史·崔亮传》:“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后以“仰人眉睫”谓看别人脸上的表情行事。《恨海》第十回:“他倒説:‘我不惯仰人眉睫。’我听了这句话,倒不便再劝他了。”词语解释:迫于眉睫 拼音:pò yú méi jié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梁启超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於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於眉睫。”亦作“ 迫在眉睫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六节:“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磨牙欲噬,瓜分的大祸,迫在眉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眼看着一场众寡悬殊的大战迫在眉睫…… 高夫人 如何能心情轻松!”词语解释:迫在眉睫 拼音:pò zài méi jié
见“ 迫於眉睫 ”。
词语解释:迫于眉睫 拼音:pò yú méi jié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梁启超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於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於眉睫。”亦作“ 迫在眉睫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六节:“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磨牙欲噬,瓜分的大祸,迫在眉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眼看着一场众寡悬殊的大战迫在眉睫…… 高夫人 如何能心情轻松!”词语解释:鹪巢蚊睫 拼音:jiāo cháo wén jié
《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 晏子 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蟁睫,再乳再飞,而蟁不为惊。臣 婴 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后以“鷦巢蚊睫”极言细微。鷦,通“ 焦 ”。指焦螟。 北周 庾信 《〈赵国公集〉序》:“柱国 赵国公 发言为论,下笔成章……论其壮也,则鹏起半天;语其细也,则鷦巢蚊睫。”词语解释:祸迫眉睫 拼音:huò pò méi jié
犹言祸在旦夕。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至是内外之形势益急,祸迫眉睫。”词语解释:吹毛数睫 拼音:chuī máo shù jié
比喻目光短浅,只注意微末细节。《明史·黄道周传》:“自古迄今,决无数米量薪,可成远大之猷;吹毛数睫,可奏三五之治者。”词语解释:瞑睫 拼音:míng jié
合目。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絶吭甦又咽,瞑睫倦微扬,裹褥移私第,霑胸进勺浆。”词语解释:眼不交睫 拼音:yǎn bù jiāo jié
同“ 目不交睫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吴氏 倍加扫兴,忿怒不已,眼不交睫,直到天明。”词语解释:睫睫 拼音:jié jié
目动貌。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子投井中,出而剐之,入见眼胞睫睫不已云。”词语解释:看人眉睫 拼音:kàn rén méi jié
谓看人眼色。《北史·崔亮传》:“时 陇西 李冲 当朝任事, 亮 族兄 光 往依之,谓 亮 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託 李氏 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亮 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词语解释:目不交睫 拼音:mù bù jiāo jié
上下眼毛没有交合,即没有合眼。多形容心情不安而长夜不眠。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陛下在 代 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但罪人既得,而圣驾忽復巡游。上意叵测,为之目不交睫者数夕。”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会有天幸,九帅独免於病,目不交睫者月餘,而勤劬如故。”词语解释: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ú jiàn jié
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语出《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远求而近违,如目不见睫。”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地理之难》:“ 牧斋 註 杜 ,以 潼关 为 唐 始立,而竟忘 曹操 之殆死 潼关 ,则真乃目不见睫耶?”亦省作“ 目睫 ”。《后汉书·班彪传论》:“ 固 伤 迁 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之所以致论於目睫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洪 素以博洽自居,其推服 子瞻 ,当别有谓。第 洪 所著《随笔》,事实矛舛处,亦復不希,古人所以叹目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