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锡入声 [详注1][详注2][详注3][汨罗江][xū][详注4][dí][详注5]


注1:吃 喫的简化字。“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吃”。汉字简化后“吃”写作“吃”
注2:幕 《正韵》莫狄切,音觅。《卢仝·思君吟》我心为风兮淅淅,君身为云兮幕幕。
注3:适 《广韵》都历切《集韵》《韵会》丁历切,音的。与嫡同。《诗·大雅》天位殷适。《注》殷适,殷之嫡嗣也。《礼·檀弓》扶适子,南面而立。又《集韵》《韵会》亭历切《正韵》杜历切,音狄。与敌同。《礼·燕义》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适之义也。《史记·田单传赞》始如处女,适人闭户。后如脱兔,适不敢距。又《集韵》他历切,音惕。适适然,惊貌。《庄子·秋水篇》适适然惊。
注4:踧 音狄。《說文》行平易也。《詩·小雅》踧踧周道。《傳》踧踧,平易也。
注5:吊 音的。《尔雅·释诂》吊,至也。《书·盘庚》非废厥谋,吊由灵。《诗·小雅》神之吊矣。裴渊《广州记》
末字词组
瓦砾银砾风砾细砾贞砾卓砾澄沙汰砾砱砾
沙砾玉砾滴砾金块珠砾飞沙扬砾釜砾燕砾磔砾
砂砾石砾丹砾镂冰炊砾飞沙走砾弃琼拾砾瑕砾礓砾
的砾碛砾珠砾凌砾飞砂扬砾漂砾秦宫块砾 

词语解释:瓦砾  拼音:wǎ lì
(1).破碎的砖头瓦片。亦以形容荒废颓败的景象。《吕氏春秋·乐成》:“ 禹 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唐 皮日休 《南阳》诗:“废路塌平残瓦砾,破坟耕出烂图书。”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杨朔 《春在朝鲜》:“还记得有一夜我乘车路过 平壤 ,瓦砾场上忽然从播音器里传出雄壮的歌声。”
(2).比喻无价值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六:“佛家偷得 老子 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譬如道家有箇宝藏被佛家偷去,后来道家却只取得佛家瓦砾,殊可笑也。”
词语解释:沙砾  拼音:shā lì
沙子和碎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南史·隐逸传上·孔道徽》:“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采樵者竞取,入手即成沙砾。” 宋 晁补之 《和关彦远秋风吹我衣》:“但见 黄河 咆哮奔 碣石 ,秋风吹滩起沙砾。”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僵绝的冰流澌澌的溅裂,飞舞的沙砾阵阵的扫掠。”
词语解释:砂砾  拼音:shā lì
细碎的小石子。《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会日且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汉 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蕃薯》:“ 万历 中, 闽 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 殷夫 《前进吧,中国!》:“每个砂砾都叫喊你: 中国 ,前进, 中国 !”参见“ 沙砾 ”。
词语解释:沙砾  拼音:shā lì
沙子和碎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南史·隐逸传上·孔道徽》:“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采樵者竞取,入手即成沙砾。” 宋 晁补之 《和关彦远秋风吹我衣》:“但见 黄河 咆哮奔 碣石 ,秋风吹滩起沙砾。”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僵绝的冰流澌澌的溅裂,飞舞的沙砾阵阵的扫掠。”
词语解释:的砾  拼音:de lì
光亮、鲜明貌。 唐 李邕 《崧台石室记》:“有巨石皆似蹲兽之类,叠花仰空,的砾琼脂,色如截肪。” 元 张宪 《槎洲歌》:“洲旁瑶草白似雪,琼林大树高可五百尺;樛枝的砾璚瑰葩,人间百世始一日。” 明 高启 《甘露降后庭柏树》诗:“芳穠蜂蜜滑,的砾蚌珠圆。” 清 赵执信 《绝句》之四:“玉盘的砾贮清冰,溼照云鬟嚲枕陵。”参见“ 的皪 ”、“ 的烁 ”。
词语解释:银砾  拼音:yín lì
(1).含银的小颗粒。 南朝 宋 王韶之 《始兴记》:“ 冷君 西北有 小首山 。 元嘉 元年夏,霖雨山崩,自巔及麓,崩处有光耀,有若星辰焉,居人聚观,皆是银砾,铸得银也。”
(2).比喻闪着银光的点状物。 南朝 梁简文帝 《同刘谘议咏春雪》:“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 唐 李商隐 《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诗:“江势翻银砾,天文露玉绳。”
词语解释:玉砾  拼音:yù lì
白色碎石。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奩寒不动。” 宋 杨万里 《暮热游荷池上》诗:“玉砾金砂一逕长,暑中无处可追凉。”
词语解释:石砾  拼音:shí lì
石块和沙砾。《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寳珠玉犹石砾也。” 唐 康骈 《剧谈录·御史滩》:“ 河南府 伊甸县 前临大溪,每僚佐有入臺者,即水中先有水滩涨出,石砾金沙,澄澈可爱。”
词语解释:碛砾  拼音:qì lì
亦作“ 磧歷 ”。 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陵三嵏之危,下磧歷之坻。” 张守节 正义:“磧歷,浅水中沙石也。”《文选·左思〈吴都赋〉》:“翫其磧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驪龙之所蟠也。” 李善 注引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下磧砾之坻。”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夫琼瑶以寡为奇,磧砾以多为贱。”《周书·武帝纪上》:“俾夫翫培塿者,识 嵩 岱 之崇崛;守磧砾者,悟 渤澥 之泓澄,不亦可乎。”
词语解释:风砾  拼音:fēng lì
风沙。《新唐书·裴行俭传》:“径 莫贺延磧 ,风砾昼冥,导者迷,将士饥乏。”
词语解释:滴砾  拼音:dī lì
象声词。 唐 韩偓 《闺情》诗:“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犹酣懒卸头。”
词语解释:丹砾  拼音:dān lì
朱砂。《文选·郭璞〈江赋〉》:“其下则金矿丹砾,云精爥银。” 李善 注:“丹砾,丹砂也。” 唐 陆龟蒙 《四明山诗·云南》:“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
词语解释:珠砾  拼音:zhū lì
(1).珍珠碎粒。 汉 朱仲 《相贝经》:“ 南海 贝如珠砾,或白驳,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
(2).谓以珍珠当瓦砾。 唐 杜牧 《阿房宫赋》:“鼎鐺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邐迤, 秦 人视之,亦不甚惜。”
(3).珍珠与砂砾。比喻好与坏。 元 柳贯 《文子方寓直翰林数日即以使往云南典选诗用识别》:“岂无甲乙簿,珠砾同一收。”
词语解释:细砾  拼音:xì lì
直径在1至2毫米之间的砾石
带有直径在4至64毫米之间的小圆砾石
词语解释:金块珠砾  拼音:jīn kuài zhū lì
黄金被当成土块,珍珠被当成砂砾。例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杜牧《阿房宫赋》
词语解释:镂冰炊砾  拼音:lòu bīng chuī lì
语本 宋 黄庭坚 《送王郎》诗:“炊沙作糜终不饱,鏤冰文字费工巧。”比喻徒劳无益。 宋 刘克庄 《满江红》词:“楮叶工夫,辛苦似,鏤冰炊砾。”
词语解释:凌砾  拼音:líng lì
凌轹。犹言压倒,超过。 唐 白居易 《赋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繢素,鏗若鐘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信可以凌砾《风》《骚》,超軼今古者也。”
词语解释:贞砾  拼音:zhēn lì
碑石的美称。 李锺珏 《李平书七十自叙》:“侮食谈瀛,左言奉朔,青编铅槧,玄石贞砾。”
词语解释:飞沙扬砾  拼音:fēi shā yáng lì
见“ 飞沙走砾 ”。
词语解释:飞沙走砾  拼音:fēi shā zǒu lì
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猛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北齐书·刘丰传》:“忽有暴风从东北来,正昼昏暗,飞沙走砾,船缆忽絶,漂至城下。” 明 袁宏道 《满井游记》:“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亦作“ 飞沙扬砾 ”、“ 飞砂扬砾 ”。《宋书·五行志五》:“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元史·顺帝纪十》:“京师大风自西北起,飞砂扬砾,白日昏暗。”
词语解释:飞沙走砾  拼音:fēi shā zǒu lì
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猛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北齐书·刘丰传》:“忽有暴风从东北来,正昼昏暗,飞沙走砾,船缆忽絶,漂至城下。” 明 袁宏道 《满井游记》:“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亦作“ 飞沙扬砾 ”、“ 飞砂扬砾 ”。《宋书·五行志五》:“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元史·顺帝纪十》:“京师大风自西北起,飞砂扬砾,白日昏暗。”
词语解释:飞砂扬砾  拼音:fēi shā yáng lì
见“ 飞沙走砾 ”。
词语解释:飞沙走砾  拼音:fēi shā zǒu lì
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猛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北齐书·刘丰传》:“忽有暴风从东北来,正昼昏暗,飞沙走砾,船缆忽絶,漂至城下。” 明 袁宏道 《满井游记》:“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亦作“ 飞沙扬砾 ”、“ 飞砂扬砾 ”。《宋书·五行志五》:“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元史·顺帝纪十》:“京师大风自西北起,飞砂扬砾,白日昏暗。”
词语解释:卓砾  拼音:zhuó lì
超绝出众。 汉 王充 《论衡·命义》:“卓砾时见,往往皆然。”《后汉书·文苑传·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三国 魏 阮瑀 《筝赋》:“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行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紆,壮士之节也。”
词语解释:釜砾  拼音:fǔ lì
瓦釜与砂砾。泛指廉贱之物。 宋 高似孙 《幽兰赋》:“彼釜砾之自珍兮,有瓚罍之独刓。”
词语解释:弃琼拾砾  拼音:qì qióng shí lì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无识甘之口;弃琼拾砾者必无甄珍之明。”
词语解释:漂砾  拼音:piāo lì
冰川所携带的巨大石头
词语解释:澄沙汰砾  拼音:dèng shā tài lì
谓除去杂质,使之纯洁。 清 恽敬 《祭张皋文文》:“志合心齐,如金在鎔,澄沙汰砾,以精为同。”
词语解释:燕砾  拼音:yàn lì
燕山 的砾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 魏氏 以夜光为怪石, 宋 客以 燕 砾为寳珠。”参见“ 燕石 ”。
词语解释:燕石  拼音:yān shí
(1). 燕山 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 燕 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 圣水 又东,逕 玉石山 ,谓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阙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寳。 周 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寳,华匱十重,緹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寳,以竞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緑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 燕 石齐。”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凤丹 《重刻〈日损斋笔记〉序》:“以视碔砆 燕 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
(3).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楚 材欣有适, 燕 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 燕 石报琼华。”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 燕 石上,佇光纶綍 汉 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 竇宪 大破北单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参见“ 燕然石 ”。
词语解释:燕然石  拼音:yàn rán shí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唐 李昂 《从军行》:“ 田畴 不卖 卢龙 策, 竇宪 思勒 燕然 石。” 唐 耿湋 《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虏功。” 唐 李益 《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词语解释:瑕砾  拼音:xiá lì
比喻东西之粗劣者。 晋 郭璞 《〈尔雅〉序》:“剟其瑕砾,搴其萧稂。”
词语解释:秦宫块砾  拼音:qín gōng kuài lì
犹言 秦 宫金珠。 宋 刘克庄 《满江红·丹桂》词:“月露晶英,融结做 秦 宫块砾。” 钱仲联 笺注:“ 杜牧 《阿房宫赋》:‘鼎鐺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邐迤。’”
词语解释:砱砾  拼音:líng lì
石头。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 河 之所以为贡道者,以通 淮 也。 周定王 五年徙砱砾,已失其故道矣。”
词语解释:磔砾  拼音:zhé lì
形容道路多石,高低不平。 王西彦 《病人》:“校舍就散落在沿山脚一带,由一条磔砾不平的公路和几辆破旧不堪的汽车,维持着和城里的交通。” 王西彦 《乡下朋友》:“尤其是乡下路狭,磔砾不平,刀刺般凸出的砂石,在猛烈的阳光之下,熠熠发光。”
词语解释:礓砾  拼音:jiāng lì
小石。《尔雅·释山》“多小石,磝” 晋 郭璞 注:“多礓砾。”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何 为转运史,令人负礓砾自随,所至散之地,吏应对小误,则于地倒曳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薑石》:“礓石,以形名,或作礓砾。” 清 朱彝尊 《清流关》诗:“入关少礓砾,客意始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