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禀赋 拼音:bǐng fù
亦作“禀赋”。 谓人所禀受的体性资质。 宋 梅尧臣 《新婚》诗:“幸皆柔淑姿,稟赋诚所获。”《红楼梦》第五五回:“谁知 凤姐 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时争强斗智,心力日亏。” 徐迟 《牡丹》二:“﹝ 魏紫 ﹞具有艺术的禀赋,是一块可造之材。”词语解释:禀气 拼音:bǐng qì
亦作“禀气”。 天赋的气性。 汉 王充 《论衡·气寿》:“人之稟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九:“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蔡元度 禀气弱,畏见宾客。”词语解释:禀生 拼音:bǐng shēng
(1).犹受生。 晋 慧远 《求宗不顺化》:“凡在有方,同禀生於大化。”
(2).禀性。《梁书·殷钧传》:“小人无情,动不及礼,但稟生尫劣,假推年岁。” 宋 岳飞 《辞初除赐银绢札子》:“然臣稟生奇蹇,赋分寒薄。”词语解释:禀受 拼音:bǐng shòu
亦作“禀受”。 犹承受。旧常指受于自然的体性或气质。《淮南子·修务训》:“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稟受於外。” 汉 王充 《论衡·气寿》:“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稟受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运行无穷期,稟受气苦异。”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 浩 问 刘惔 ,自然无心於禀受,何为善人少恶人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士大夫癖性》:“盖好尚悬絶,各出稟受,何必尽同。”词语解释:禀性 拼音:bǐng xìng
亦作“禀性”。 犹天性。指天赋的品性资质。《后汉书·郎顗传》:“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稟性愚愨,不识忌讳。”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稟性久且坚,物理岂无偶。”《红楼梦》第四六回:“ 凤姐 知道 邢夫人 禀性愚弱。” 何香凝 《孙中山与廖仲恺》:“ 仲恺 一生禀性清廉,虽然几度执掌国家财政事务,然生活简朴,始终如一。”词语解释:禀命 拼音:bǐng mìng
(1).奉行命令;接受命令。《左传·闵公二年》:“师在制命而已,稟命则不威。”《旧唐书·德宗纪上》:“至是 田悦 初稟命, 刘文喜 殄除,羣兇震惧。”《元朝秘史》卷九:“凡那里百姓事务,皆禀命於你,违了的就处治者。”
(2).指受之于天的命运或体性。 汉 王充 《论衡·气寿》:“凡人稟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稟气渥薄也。” 宋 梅尧臣 《冬至感怀》诗:“稟命异草木,彼将渐勾萌。”词语解释:禀质
天资词语解释:禀灵 拼音:bǐng líng
秉受灵秀之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稟灵月駟,祖云螭兮。” 唐 刘禹锡 《贺册皇太后表》:“伏惟皇太后稟灵作配,诞圣表祥。”词语解释:禀姿 拼音:bǐng zī
指天赋的资质。 清 孙枝蔚 《旅兴》诗之五:“稟姿无愚智,但贵有师承。”词语解释:禀令 拼音:bǐng lìng
亦作“禀令”。 犹受命。《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孔 传:“稟,受;令,亦命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论二》:“四时於其当行而自行,百物於其应生而自生,捨天则无所稟令,而天岂临事旋出此令歟!”《宋史·孟珙传》:“由是诸将禀令惟谨。”词语解释:禀化 拼音:bǐng huà
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顺化以求宗。”词语解释:禀火 拼音:bǐng huǒ
承受火的锻炼。 南朝 齐 谢朓 《齐雩祭歌》之五:“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旧唐书·音乐志三》:“毓金为体,稟火成身。”词语解释:禀粹 拼音:bǐng cuì
亦作“禀粹”。 天资醇粹。 唐 陆贽 《李叔明右仆射制》:“禀粹挺生,鬱为邦杰。”词语解释:禀承 拼音:bǐng chéng
亦作“禀承”。 承受;听命。《南史·章昭达传》:“﹝ 陈武帝 ﹞频使 昭达 往 京口 稟承计画。”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臣﹞或未禀承,则於臣为耻,於朝廷无损。”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后之学者,无所稟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诸将无所稟承,率观望不前。”词语解释:禀朔 拼音:bǐng shuò
亦作“禀朔”。 奉行正朔。喻臣服。《梁书·武帝纪上》:“浹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词语解释:禀度 拼音:bǐng dù
犹受教。《孔子家语·辩政》:“此地民有贤於 不齐 者五人, 不齐 事之而稟度焉。”词语解释:禀畏 拼音:bǐng wèi
亦作“禀畏”。 犹敬畏。 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 田神功 等不復稟畏, 光弼 愧恨成疾。”词语解释:禀付 拼音:bǐng fù
犹禀赋。 宋 苏轼 《上韩魏公乞葬董传书》:“知 传 所稟付至薄,不任官耳。”词语解释:禀议 拼音:bǐng yì
亦作“禀议”。 下属就上官提出的议案发表意见或建议。 宋 叶适 《忠翊郎武学博士蔡君墓志铭》:“枢密院召君稟议,欲使贺虏正旦。”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 唐州 守 杨侁 稟议,因言本州统制 郭胜 有异志。”《明律·吏律·事应奏不奏》:“若於亲临上司官处禀议公事,必先随事详陈可否,定拟禀説。”词语解释:禀覆 拼音:bǐng fù
见“ 稟復 ”。
词语解释:禀复 拼音:bǐng fù
亦作“ 稟覆 ”。 向尊长回报。《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奚宣赞 ﹞来到堂前稟覆妈妈:‘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翫,未知尊意若何?’”《水浒传》第十三回:“兵马都监 李成 上厅稟復 梁中书 道:‘ 周谨 鎗法生疎,弓马熟嫻;不争把他来退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词语解释:禀假 拼音:bǐng jiǎ
谓俸给及借贷。《后汉书·张禹传》:“ 禹 上疏求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稟假。” 李贤 注:“稟,给也;假,贷也。”《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元年》:“黄门从官騶蹋踧 蕃 曰:‘死老魅!復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稟假不!’” 胡三省 注:“稟,给也;假,借也。”词语解释:禀贡
以禀生的资格做了贡生词语解释:禀陈
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词语解释:禀单 拼音:bǐng dān
亦作“禀单”。 旧时向衙门陈述事情的文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宅门告示》:“凡要禀请文卷,俱要写具禀单,以凭查发。”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可是到了田忙的时候,你们总可以上张禀单,说什么农事忙,没有人手,怕荒废了田亩,一派鬼话,就许好保出来的。”词语解释:禀呈 拼音:bǐng chéng
禀报呈送。例如:禀呈皇上明察。词语解释:禀告 拼音:bǐng gào
亦作“禀告”。 向上级或尊长报告事情。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那禀告父母的话,大半还是推託之词。”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二幕:“你有什么冤枉,说出来,我替你禀告王爷就是。”词语解释:禀才 拼音:bǐng cái
天赋的才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人之稟才,迟速异分。”词语解释:禀圣 拼音:bǐng shèng
亦作“禀圣”。 旧谓天赋圣明。 宋 王禹偁 《慰公主薨表》:“伏以某国公主,自天钟秀,禀圣含华。”词语解释:禀恤 拼音:bǐng xù
见“ 稟恤 ”。
亦作“ 稟卹 ”。 谓发公粮赈济。《后汉书·郎顗传》:“稟卹贫人,賑赡孤寡。”《周书·宣帝纪》:“鰥寡困乏不能自存者,并加稟恤。”词语解释:禀报 拼音:bǐng bào
亦作“禀报”。 指向上级报告。《老残游记》第四回:“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稟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禀启式》:“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於得籤之日,即已神驰左右矣。”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第二场:“这回打开 宁波 , 李世贤 李将军 功劳最大,听说这两天他也会到 杭州 来禀报王爷。”词语解释:禀仰 拼音:bǐng yǎng
犹敬仰。谓敬奉仰从。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 援 独言 朱勃 终当何时稟仰我。”《明史·刘纲传》:“朝仪久旷,於谁稟仰,何以殿为?”词语解释:禀分 拼音:bǐng fēn
天赋的资质。《宋书·刘穆之传》:“ 高祖 既不能厝意,又稟分有在。”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然后知人之稟分高下絶殊,固非切磋诱掖所能增长矣。”词语解释:禀施 拼音:bǐng shī
犹给予。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非天稟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词语解释:禀从 拼音:bǐng cóng
犹懍遵。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璧全函》:“今官场书牘往还,或非僚属而稟从谦抑者,輒以原信名版璧还。”词语解释:禀体 拼音:bǐng tǐ
亦作“禀体”。 指天赋的体质。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花眷禀体怯弱,宜薄寒。”词语解释:禀控 拼音:bǐng kòng
亦作“禀控”。 指向上控告。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倘有以上不法情节,准由地方官绅禀控,严行究办,决不姑宽。”词语解释:禀堂 拼音:bǐng táng
衙门里所设的公堂。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我这里慢慢的转过两廊,迟迟的行至稟堂。”词语解释:禀奉 拼音:bǐng fèng
指俸禄。《南史·儒林传·严植之》:“ 植之 自疾后便不受稟奉,妻子困乏。”词语解释:禀操 拼音:bǐng cāo
谓禀赋与操守。《北史·高道悦传》:“ 道悦 资性忠篤,稟操贞亮。”词语解释:禀惧 拼音:bǐng jù
亦作“禀惧”。 敬慎戒惧。 唐 李翱 《左仆射傅公神道碑》:“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於乐寿者,皆禀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词语解释:禀授 拼音:bǐng shòu
给予。《淮南子·原道训》:“包裹天地,稟授无形。” 高诱 注:“禀,给也;授,予也。”词语解释:禀明 拼音:bǐng míng
亦作“禀明”。 向尊上说明情况。《红楼梦》第七回:“今日你就回家禀明令尊。”《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只是有一件事,我得禀明在前。” 巴金 《春》三:“我看不如禀明我们太太早点用花轿把 琴小姐 接过来罢。”词语解释:禀奏 拼音:bǐng zòu
向帝王陈述,说明。《宋史·职官志二》:“大事则稟奏。”词语解释:禀料 拼音:bǐng liào
谷仓的谷物。《新唐书·柳璟传》:“﹝ 柳璟 ﹞復为十篇,户部供笔札稟料。”词语解释:禀挚 拼音:bǐng zhì
天性真挚。 宋 叶适 《戴夫人墓志铭》:“非稟挚之卓,安能若夫人是也!”词语解释:禀应 拼音:bǐng yìng
犹承应;遵从。《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仍詔 河 北兵甲钱穀,但见 郭威 文书立即稟应。”词语解释:禀帖 拼音:bǐng tiě
亦作“禀帖”。 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因把他这些话,又写了一个稟帖,稟按察使。”《红楼梦》第一百回:“即写了禀帖,安慰了 贾政 。” 沉从文 《泥涂》:“好把请愿禀帖送到区里去。” 梁斌 《红旗谱》四十:“县长给省政府上了禀帖,说 冯老兰 ‘玩忽国法,抗交税款’。”词语解释:禀履 拼音:bǐng lǚ
亦作“禀履”。 谓天生的举止。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万都督 民望 ,才清思逸,禀履高旷。”词语解释:禀学 拼音:bǐng xué
犹受学。《后汉书·马援传》:“ 朱勃 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稟学,勿畏也。”词语解释:禀墙 拼音:bǐng qiáng
亦作“禀墙”。 衙门前的照墙。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大人 张鼎 行至禀墙边,见一个待报的囚人,称寃叫屈。”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 张鼎 ﹞云:则见稟墙外一个待报的犯妇,不知为甚么,好是凄惨也呵!”词语解释:禀庾 拼音:bǐng yǔ
粮仓。稟,有屋的仓;庾,露天无屋的仓。《新唐书·王潮传》:“ 潮 自县史署军正,主稟庾。”词语解释:禀复 拼音:bǐng fù
亦作“ 稟覆 ”。 向尊长回报。《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奚宣赞 ﹞来到堂前稟覆妈妈:‘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翫,未知尊意若何?’”《水浒传》第十三回:“兵马都监 李成 上厅稟復 梁中书 道:‘ 周谨 鎗法生疎,弓马熟嫻;不争把他来退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词语解释:禀安 拼音:bǐng ān
亦作“禀安”。 谓向尊长请安。《文明小史》第五六回:“﹝ 余日本 ﹞第二日上 直隶 总督行辕禀安禀见。”词语解释:禀形 拼音:bǐng xíng
亦作“禀形”。 谓天赋的形貌。 明 李东阳 《〈三寿图〉歌》:“布衣韦带相萧疎,禀形钟气非二初。”词语解释:禀食 拼音:bǐng shí
谓官家给食。《墨子·七患》:“饥则尽无禄,稟食而已矣。”《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驴畜负粮,须诸国稟食,得以自赡。”《后汉书·班勇传》:“且 西域 之人无它求索,其来入者,不过稟食而已。”词语解释:禀饩 拼音:bǐng xì
亦作“禀餼”。 指禄米。《北齐书·文宣帝纪》:“﹝帝﹞立 阿那瓌 子 菴罗辰 为主,置之 马邑川 ,给其禀餼繒帛。”《新唐书·沉既济传》:“故官若同正、试、摄九品以上者,视品给给俸,至稟餼、干力、什器、馆宇悉有差。”词语解释:禀闻 拼音:bǐng wén
谓得知下级报告。词语解释:禀问 拼音:bǐng wèn
向尊长询问事情。《水浒传》第五三回:“ 公孙胜 道:‘且容我去稟问本师真人。’”词语解释:禀赡 拼音:bǐng shàn
谓以公粮赈济百姓。《后汉书·韩韶传》:“ 韶 愍其飢困,乃开仓賑之,所稟赡万餘户。”《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詔 兗 豫 徐 三州稟赡飢民。”词语解释:禀赐 拼音:bǐng cì
官家的赐与。《后汉书·董卓传》:“牢直不毕,稟赐断絶,妻子飢冻。”《南史·何承天传》:“ 东方曼倩 发愤於侏儒,遂与火头食之稟赐不殊。”《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神策军士皆 长安 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稟赐。”词语解释:禀资 拼音:bǐng zī
犹禀姿。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二》:“故 江西 制置招讨使侍郎 吴公 ,稟资明鋭,遭世艰虞。”词语解释:禀达 拼音:bǐng dá
亦作“禀达”。 向上级报告。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讷相临洺关之败》:“ 广平 知府为之禀达省垣。”词语解释:禀辞 拼音:bǐng cí
旧指官员赴外地任所前,谒见长官请示辞行。《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如何不稟辞 河伯 ,也去跳 龙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又求了藩臺给他一个到 通州 勘荒的差使,当天奉了札子,当天就稟辞去了。”《老残游记》第七回:“ 老残 出去雇了一辆骡车,将行李装好,候 申东造 上衙门去稟辞。” 清 容閎 《西学东渐记》第十四章:“余筹备既毕,乃稟辞 曾督 ,别诸友而首途。”词语解释:禀赴 拼音:bǐng fù
禀报。例如:联名禀赴各大宪。——《广州军务记》词语解释:禀贷 拼音:bǐng dài
官家以粮食借给他人。《后汉书·仲长统传》:“天灾流行,开仓库以稟贷,不亦仁乎!”《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於是丰富之家,各出义穀,助官稟贷,荒民获全。”词语解释:禀白 拼音:bǐng bái
亦作“禀白”。 禀报。向上官或尊长报告事情。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臣遂稟白三省执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求诉稟白者盈阶满室。”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徐麟士》:“数人即於帘外禀白:闻言远客既临,当以礼见。”词语解释:禀算 拼音:bǐng suàn
亦作“禀筭”。 犹运筹。《周书·达奚武侯莫陈顺等传论》:“虽禀筭於庙謨,实责成於将帅。”词语解释:禀给 拼音:bǐng gěi
亦作“禀给”。 犹禀食。《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年,南部苦蝗,大飢, 肃宗 稟给其贫人三万餘口。”《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民失业,归 慕容廆 者甚众, 廆 稟给遣还,愿留者抚存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六丁》:“独学舍禀给皆久废,用兵已来,捐貲者率许在籍肄业……雍中人才寥寥,素餐为惭耳。”参见“ 稟食 ”。
词语解释:禀食 拼音:bǐng shí
谓官家给食。《墨子·七患》:“饥则尽无禄,稟食而已矣。”《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驴畜负粮,须诸国稟食,得以自赡。”《后汉书·班勇传》:“且 西域 之人无它求索,其来入者,不过稟食而已。”词语解释:禀知 拼音:bǐng zhī
亦作“禀知”。 谓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 继之 先到藩署谢委,又到督辕禀知、禀谢。” 裴文中 《戎马声中》一:“我也赞成,以为我们底能力也就止于此了。又与L夫人商量妥协后,就去禀知L老太太。”词语解释:禀牍 拼音:bǐng dú
亦作“禀牘”。 呈给上级的文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承事上司》:“或因要务,应修禀牘,更须悉白情事。”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曰详文,曰稟牘,皆以下官告其上官者也。” 姚琮 《史致谔的档案说明》:“内容为 史致谔 禀牍的底稿,可供研究 太平天囯 史者参考。”词语解释:禀词 拼音:bǐng cí
亦作“禀词”。 旧时称向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言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词讼人犯拘齐掛审后,该承行即将原被告状词禀词,汇齐粘连卷宗送閲。”郑观应《盛世危言·招工》附 吴剑华 《查视秘鲁华工记》:“接猪仔禀词,輒数百纸,据其所述苦情及寮主苛虐之状,受者丧胆,闻者酸鼻。”词语解释:禀服 拼音:bǐng fú
犹敬服。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凡百将佐,无不稟服。”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其为人倔强难化如此,始焉不肯低头,而终也遂尔稟服师事。”词语解释:禀秀 拼音:bǐng xiù
天生秀丽。《旧唐书·后妃传下·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伏惟先太后圆精挺质,方祇稟秀。”词语解释:禀法 拼音:bǐng fǎ
犹取法。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俾蹈正者有所稟法,怀疑者有所问执。”词语解释:禀诉 拼音:bǐng sù
旧时指向衙门控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续记奉天省抢米之大风潮》:“乡董 隋忠 ,知久必生变,日前遂先至县署稟诉。”词语解释:禀谷 拼音:bǐng gǔ
官府给予粮食。《后汉书·桓帝纪》:“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稟穀如科。”词语解释:禀请 拼音:bǐng qǐng
亦作“禀请”。 向上请求。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宅门告示》:“凡禀请簿籍文卷,俱要写具禀单,以凭查发。”《“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该公司在查路时及行车时,倘因事稟请 山东 巡抚派兵保护,应立即准如所请。”词语解释:禀见 拼音:bǐng jiàn
亦作“禀见”。 谓晋谒在上者。《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旧治下 云南 贡生 张寅 稟见。”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若以官场体统而论,该他来禀见我。”词语解释:禀粮 拼音:bǐng liáng
供给粮食。《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四年》:“ 虞 不能制,乃遣驛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 瓚 亦上 虞 稟粮不周。”词语解释:禀谢 拼音:bǐng xiè
向尊长道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 继之 先到藩署谢委,又到督辕稟知、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