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禅心 拼音:chán xīn
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禪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禪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红楼梦》第九一回:“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鷓鴣。”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五:“禪心已似冬枯木,忍真拖泥带水行。”词语解释:禅房 拼音:chán fáng
佛徒习静之所。泛指寺院。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製虽小,巧构难比。”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禪房花木深。”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似这等沸腾腾,可甚么緑阴满地禪房静。”词语解释:禅关 拼音:chán guān
(1).禅门。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钟铭》:“方入於禪关,覩天宫峥嶸,闻鐘声琐屑。” 宋 梅尧臣 《会善寺》诗:“琉璃开浄界,薜荔啟禪关。”《红楼梦》第八七回:“﹝ 寳玉 ﹞説着,一面与 妙玉 施礼,一面又笑问道:‘ 妙公 轻易不出禪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
(2).比喻悟彻佛教教义必须越过的关口。 清 龚自珍 《夜坐》诗:“万一禪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3).指入佛门修道者。 清 唐孙华 《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二:“禪关萧洒松枝麈,处士风流垫角巾。”词语解释:禅客 拼音:chán kè
(1).佛教语。禅家寺院,预择辩才,应白衣请说法时,使与说法者相为答问,谓之禅客。亦用以泛称参禅之僧。 唐 刘长卿 《云门寺访灵一上人》诗:“禪客知何在,春山到处同。” 宋 苏轼 《初发嘉州》诗:“野市有禪客,钓臺寻暮烟。”《水浒传》第四回:“长老一面叫职事僧人留住众禪客,再回禪堂,自去坐禪。”
(2).栀子的别称。见 元 程棨 《三柳轩杂识》。词语解释:禅师 拼音:chán shī
和尚之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 文殊师利 言‘禪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师?’ 文殊师利 答言天子‘此禪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师。’”即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又 南朝 陈宣帝 称 南岳 慧思 和尚为大禅师, 唐中宗 赐 神秀 和尚以 大通禅师 之号,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唐 李范 《江寺闲书》诗:“钓叟无机沙鸟睡,禪师入定白牛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禪师既然不罪,我要个上头光。”词语解释:禅林 拼音:chán lín
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禪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 倪璠 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 唐 陈子昂 《暉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禪林而避暑,肃风景於中林。” 明 叶宪祖 《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 吴郡 ,侨寓禪林。” 清 赵翼 《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禪林法相尊。”词语解释:禅榻 拼音:chán tà
禅床。 唐 杜牧 《题禅院》诗:“今日鬢丝禪榻畔,茶烟轻颺落花风。”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惟丈室一僧,独坐禪榻。” 清 赵翼 《散花曲》:“完璧还君繫臂纱,髩丝禪榻閲年华。”词语解释:禅扉 拼音:chán fēi
(1).禅房。 唐 戴叔伦 《越溪村居》诗:“年来晚客寄禪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2).指佛寺之门。 清 陈维崧 《花心动》词:“叩罢禪扉谁应?剩花底经幡,烟中斋磬。” 清 唐孙华 《同宪尹步至虎丘禅院观玉兰花》诗:“觅径入禪扉,幽芬袭几席。”词语解释:禅僧 拼音:chán sēng
和尚。《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 鬭场寺 多禪僧,京师为之语曰:‘ 鬭场 禪师窟, 东安 谈义林。’” 宋 苏轼 《次韵颖叔观灯》:“ 安西 老守是禪僧,到处应燃无尽灯。”《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又有那琳宫梵刹,羽士禪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鐘楼。”词语解释:禅衣 拼音:chán yī
僧衣。 唐 元稹 《智度师》诗:“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禪衣。” 宋 梅尧臣 《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诗:“禪衣本坏色,不化 洛阳 尘。”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僧知不免,佯谓众曰:‘吾死固不可逃,但禪衣新受人赐,不欲灭其德,脱下就死如何?’”
单层的衣服。《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 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襌衣,令短离地。” 王先谦 补注引 沉钦韩 曰:“《方言》:襌衣, 江 、 淮 、 南楚 之閒谓之褋。古谓之深衣。”词语解释:禅扃 拼音:chán jiōng
(1).佛寺之门。 唐 独孤及 《题思禅寺上方》诗:“攀云到金界,合掌开禪扃。” 清 赵翼 《至福宁游望海楼》诗:“歌板新声催曲部,弓刀小队叩禪扃。”
(2).指禅房。 唐 刘禹锡 《赠别约师》诗:“师逢 吴兴 守,相伴住禪扃。” 宋 苏舜钦 《清轩》诗:“谁凿幽轩刮眼清,湖中嘉处更禪扃。”词语解释:禅和 拼音:chán hé
禅和子。谓参禅之人。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众怒曰:‘朝来被二贼杀我禪和,今方追捕之,又敢有人张我将军。’”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鉴湖即事》曲:“白髮禪和,墨本 东坡 ,相伴住山阿。” 清 黄景仁 《摸鱼儿》词:“禪和滋味,叹我已能堪,君真可惜,还觅市酤醉。”词语解释:禅家 拼音:chán jiā
修持禅定者。亦泛指佛家。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灵香散尽禪家接,谁共 殷源 《小品》同。”原注:“《辩正论》亦有九流。一曰禪家者流。 殷浩 读《小品经》,下二百籤疑义,以问 支道林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道在六经不在浮屠》:“吾儒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窥究耳。” 清 胡玉昆 《祖堂》诗:“寻僧欲问禪家事,夜半闻鐘同在溪。” 朱自清 《“好”与“妙”》:“这显然加上了禅家顿悟说的影响。”词语解释:禅机 拼音:chán jī
(1).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得以触机领悟,故名。 金 王若虚 《议论辨惑》:“近世之士参之以禪机元(玄)学,而圣贤之实益隐矣。”《水浒传》第九十回:“此乃禪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説。”
(2).用以称能发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语。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诗》云:‘善戏謔兮,不为虐兮。’古今载籍,有可以资解颐者多矣,苟悟其趣,皆禪机也。”《红楼梦》第九二回:“我们有我们的禪机,别人是插不下嘴去的。”
(3).禅法机要。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鸬鹚溪别业》诗:“禪机空寂寞,雅趣赖招携。”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遥想上人清太甚,水精宫里説禪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善禅机》:“﹝ 章皇帝 ﹞机务之暇,时相过访,与二师谈论禪机,皆彻通大乘。”词语解释:禅寂 拼音:chán jì
(1).佛教语。释家以寂灭为宗旨,故谓思虑寂静为禅寂。《维摩诘经·方便品》:“一心禪寂,摄诸乱意。” 唐 李邕 《郑州大云寺碑》:“发趣如因,弥入禪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遥》:“与 王维 结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 明 唐顺之 《丹阳别王道思》诗:“平生学禪寂,犹自别离难。”
(2).谓坐禅习定。《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师可禪寂于此否?” 苏曼殊 《幽光录》:“﹝僧 祖心 ﹞年二十六,忽弃家为僧,禪寂於 罗浮 匡庐 者久之。”词语解释:禅定 拼音:chán dìng
(1).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坛经·坐禅品》:“何名禪定?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外禪内定为禪定。”《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已,则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实智。是谓初解脱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禪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2).谓坐禅习定。 唐 贾岛 《赠无怀禅师》诗:“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 唐 戴叔伦 《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禪定人。” 元 马致远 《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鐘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禪定?”词语解释:禅伯 拼音:chán bó
对有道僧人的尊称。 唐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宗英乃禪伯,投赠有佳篇。” 宋 陈与义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西菴禪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明 袁宏道 《虎耳岩不二和尚碑记》:“余童年熟 不二 师名,以为古尊宿也,既而閲 元美 、 伯玉 二先生集,往往道之,始知为近代禪伯。”词语解释:禅室 拼音:chán shì
犹禅房。佛徒习静之所。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傍危峯,立禪室。”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禪室安閒。”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 吴中丞 虽好意,弟谓不如分我俸资,使我盖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城 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放生池》:“ 范 尝梦到一院,旁有禪室。”词语解释:禅门 拼音:chán mén
(1).佛教语。谓禅定之法门,为心定于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达摩 所传禅法言,即谓禅宗法门。 唐 玄觉 《永嘉证道歌》:“是以禪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此“禅门”即禅宗之法门。
(2).犹佛门。指佛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内无不推 月涵 为禪门尊宿矣。” 严复 《和荆公》:“禪门讲座下,所得尽平平。”
(3).佛教语。即丛林。僧侣群聚的寺院。《释氏要览·躁静》:“禪门,别号丛林。”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繫马清溪树,禪门春气浓。”参见“ 丛林 ”。
词语解释:丛林 拼音:cóng lín
(1).茂密的树林。 汉 班固 《西都赋》:“松柏仆,丛林摧。” 清 唐甄 《潜书·善游》:“鸟守故巢,亦翔於丛林;鱼潜在渊,亦洄於荡泽。”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
(2).佛教多数僧众聚居的处所。《大智度论》卷三:“僧伽 秦 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一:“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其父姑令借榻丛林,冀鬼不敢入佛地。”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八:“北门内 文殊院 ,两个和尚的丛林建筑的富丽堂皇。”词语解释:禅人 拼音:chán rén
泛指修持佛学、皈依佛法的人。《摩诃止观》卷五上:“又一种禪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杖林山下竹筋鞭,南北禪人万万千,莫恠相逢不下马,东西各自有前程。”词语解释:禅悦 拼音:chán yuè
佛教语。谓入于禅定,使心神怡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虽服寳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復饮食,而以禪悦为味。”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非服名香,但资禪悦。” 宋 黄庭坚 《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诗:“禪悦称性深,语端入理近。”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旧业堂文钞〉序》:“至被诬废弃之后,其能放情山水,逃心禪悦者,已为越絶流俗。”词语解释:禅子 拼音:chán zǐ
信佛者;僧侣。 唐 皎然 《闻钟》诗:“永夜一禪子,泠然心境中。” 唐 姚合 《寄题尉迟少卿郊居》诗:“隅坐唯禪子,随行只药童。” 清 赵翼 《苦热》诗:“聊同禪子日掩关,迄同病夫昼脇席。”词语解释:禅居 拼音:chán jū
僧人居住之所。指寺院。 隋 江总 《修心赋》:“邇迺野开灵塔,地筑禪居。”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禪居之犹褊。” 宋 苏轼 《白云居》诗:“禪居何所有,户牖白云分。” 金 刘仲尹 《西溪牡丹》诗:“我欲禪居浄餘习,湖滩枕石看游鱼。”词语解释:禅天 拼音:chán tiān
佛教语。指修习禅定所能达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词语解释:禅宫 拼音:chán gōng
僧人所住的房屋;寺院。 唐 储光羲 《题虬上人房》诗:“禪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龙钟一老翁,徐步謁禪宫。” 朱德 《和叶剑英过五台山》:“禪宫寥落乱飞鸦,扫地出门罪佛也。”词语解释:禅味 拼音:chán wèi
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 唐 杜甫 《杜氏墓碑》:“絶荤血於禪味,混出处於度门。” 宋 叶适 《送郑虞任赴京西检法官》诗:“雅知足禪味,翫世失忧喜。”词语解释:禅观 拼音:chán guàn
谓依禅理参究修行。 唐 姚合 《闲居》诗:“何当学禪观,依止古先生。” 宋 陈师道 《比丘理公塔铭》:“日诵《金刚》、《行愿》两经,闔户禪观,不近人事,凡二十年。” 章炳麟 《答铁铮》:“ 明 之末世与 满洲 相抗,百折不回者,非耽悦禪观之士,即 姚江 学派之徒。”
寺院。 唐 钱起 《送僧归日本》诗:“水月通禪观,鱼龙听梵声。”词语解释:禅月 拼音:chán yuè
前蜀 僧 贯休 的别号。 五代 齐己 《和昙域上人寄赠之什》:“可怜 禪月 子,香火国门东。”词语解释:禅宗 拼音:chán zōng
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 印度 菩提达摩 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 唐 代。由 达摩 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门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渐悟说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 宋 明 理学。《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不晓得禪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 明 徐渭 《次苏长公雪》诗之一:“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禪宗戒律严。”词语解释:禅流 拼音:chán liú
指 禅河 。 唐 郑愔 《奉和幸大荐福寺》:“紫云成寳界,白水作 禪流 。”参见“ 禪河 ”。
词语解释:禅河 拼音:chán hé
亦称 熙连禅河 、 希尼河 、 阿恃多伐底河 。古 印度 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 有金河 ,或译 无胜河 ,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槃前曾入此河沐浴。后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北周 庾信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 禪河 秉高论,法轮开胜辩。”词语解释:禅庭 拼音:chán tíng
禅院。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竹柏禪庭古,楼臺世界稀。” 唐 贾岛 《题竹谷上人院》诗:“禪庭高鸟道,迴望极川原。” 唐 戴叔伦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若别》诗:“禪庭古树秋,宿雨清沉沉。”词语解释:禅栖 拼音:chán qī
谓出家隐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禪栖者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南峯北岭,多结禪栖之士,东巖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经年一别对禪栖,门外红尘总不知。”词语解释:禅诵 拼音:chán sòng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禪诵。” 唐 张说 《唐陈州龙兴寺碑》:“昼则目禪诵之事,夜则耳鐘梵之音。”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诗:“山中多法侣,禪诵自为羣。”词语解释:禅堂 拼音:chán táng
犹禅房。僧堂。佛徒打坐习静之所。《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会人心,巧言语,争忍空交却迴去。禪堂驱使好祇承,师兄收取天宫女。” 唐 萧至忠 《荐福寺应制》诗:“香塔鱼山下,禪堂雁水滨。”《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施主辛苦了。这里不洁浄,污辱众位罢咧。请到禪堂里歇罢。”词语解释:禅衲 拼音:chán nà
(1).僧衣。 宋 曾慥 《类说·衡山老虎》:“食讫,即脱班衣而衣禪衲,熟视,乃老僧也。”
(2).以指僧人。 明 袁宗道 《巡抚福建右副都御史傅野司公墓志铭》:“公为太常时,常与同里一禪衲谈衲。”词语解释:禅斋 拼音:chán zhāi
犹禅室。 唐 殷尧藩 《上巳日赠都上人》诗:“无心修禊事,独步到禪斋。”词语解释:禅病 拼音:chán bìng
(1).佛教语。指妨害禅定修行的一切妄念。《圆觉经》:“ 大悲世尊 快説禪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
(2).借指文笔雕琢、工巧。 明 李贽 《杂说》:“种种禪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於天下之至文也。”
(3).指禅定修行不当所引起的诸疾病。 南朝 宋 沮渠京声 译《治禅病秘要法》列有“治阿练若乱心病七十二种法”等发病防治内容十二章。 清 曹寅 《七月十日天池柳下纳凉分韵》之二:“欲除内热生禪病,乍茹新凉胜蔗甘。”词语解释:禅侣 拼音:chán lǚ
僧侣。 唐 杨巨源 《题贾巡官林亭》诗:“ 许询 本爱交禪侣, 陈寔 由来是好儿。”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端》:“意况清虚,酷慕禪侣。”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树怪》:“﹝ 石涛 和尚﹞与一二禪侣围火庵内。”词语解释:禅道 拼音:chán dào
僧侣所修之道。亦特指禅定之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词语解释:禅庵 拼音:chán ān
禅房;佛寺。 唐 温庭筠 《赠越僧岳云》诗:“禪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 宋 王禹偁 《牡丹》诗:“仙娥喧道院,魔女逼禪庵。”词语解释:禅书 拼音:chán shū
禅让皇位的诏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若乃上出禪书,下陈让表,其间劝进殷勤,敦諭重沓,跡实同於 莽 卓 ,言乃类於 虞 夏 。”词语解释:禅寺 拼音:chán sì
佛寺。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肃步投禪寺,焚香展御容。”词语解释:禅河 拼音:chán hé
亦称 熙连禅河 、 希尼河 、 阿恃多伐底河 。古 印度 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 有金河 ,或译 无胜河 ,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槃前曾入此河沐浴。后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北周 庾信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 禪河 秉高论,法轮开胜辩。”词语解释:禅版 拼音:chán bǎn
即倚版。僧人坐禅时倚身或安手之器。世俗亦用之。以一长方形板,上下穿穴,贯索其中,缚著于绳床后背之横绳,使版面稍斜,可以倚身。亦常于夏日横安膝上,作为安手及支颐之用。《释氏要览·躁静》:“倚版今呼禪版。《毘奈耶摄颂》曰:‘倚版为除劳,僧私皆许畜。’” 金 元好问 《龙门杂诗》:“高情留诗轴,清话入禪版。”词语解释:禅刹 拼音:chán shā
佛寺。 宋 张耒 《春日怀淮扬》诗:“灵通禪刹古丛林,永日惟闻鐘梵音。”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宝华钟》:“相去又半里 寳华山 ,有禪刹曰 慈严智显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竹中堂殿茅亭数处,乃 黄华 古禪刹也。”词语解释:禅龛 拼音:chán kān
佛堂。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故得雕檀之妙,俯对禪龕,贝叶之文,式盈梵宇。”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长者自布金,禪龕祇晏如。” 宋 陆游 《好事近》词之十二:“谈笑做成丰岁,笑禪龕榔栗。”词语解释:禅枝 拼音:chán zhī
寺庙禅堂周围的树木。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药树永繁稠,禪枝詎凋槭。” 唐 孟浩然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石镜山精怯,禪枝怖鸽栖。” 唐 杜甫 《游修觉寺》诗:“禪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词语解释:禅坐 拼音:chán zuò
谓僧侣端坐静修。 唐 王维 《过福禅师兰若》诗:“欲知禪坐久,行路长春芳。”词语解释:禅那 拼音:chán nà
佛教用语。梵语音译。简称为禅,六度之一。义译为思维修,静虑(即禅定)。《楞严经》卷一:“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子璿 集注:“禪那,云静虑。” 唐 白居易 《三适赠道友》诗:“禪那不动处,混沌未凿时。” 宋 王安石 《寄无为军张居士》诗:“ 南阳居士 月城翁 ,曾习禪那问色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师独留正殿,无具无龕,彻夜禪那不休。”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庙作歌》:“山根斑驳苔蘚蚀,清泉朝汲唯禪那。”参见“ 六度 ”、“ 禪定 ”。词语解释:禅律 拼音:chán lǜ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宋 苏辙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辩才 ﹞以佛法化人,心具定慧,学具禪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二九涉猎诸子,至於禪律之説,无不著於心矣。”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宋 苏轼 《篆〈般若心经〉赞》:“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禪律。”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我方缚禪律,一举烦屡嗅。”词语解释:禅意 拼音:chán yì
犹禅心。 唐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禪意,相对亦忘言。” 明 何景明 《吹笙》诗:“幽心与禪意,凄切转关情。”词语解释:禅学 拼音:chán xué
谓佛教禅宗的教理。 宋 晓莹 《罗湖野录》卷二:“ 无尽居士 张公天觉 蚤负禪学,尤欲寻访宗师,与之决择。” 宋 叶适 《刘夫人墓志铭》:“ 清卿 喜禪学,趺坐辟观,湛慧凝寂。”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若 六朝 之时,禪学输入,名贤辩难,间逞机锋,超以象外,不落言詮,善得言外之旨,然此亦属於语言,而语録之文,盖出於此。”词语解释:禅草 拼音:chán cǎo
指 汉 司马相如 的《封禅文》。 相如 善文辞,病笃, 武帝 遣使往取其书而 相如 已死,家中仅有遗札一卷言封禅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诗:“禪草迴中使,生芻引弔宾。” 明 徐夜 《坐放鹤亭》诗:“书无禪草逢当世,祠有贤名擅此山。” 明 皮元素 《溪上卧病》词:“想 临邛 病豪,渴犹未消,説什么封书禪草。”词语解释:禅语 拼音:chán yǔ
禅话。 宋 真山民 《夜话无上山房》诗:“茶甌胜饮酒,禪语当论文。”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 东坡 云:‘借你口中言,传俺心间事。你道有箇客官,不言姓名,有两句禪语,又叫做偈语。你道: 眉山 一块铁,特地来相謁。’”《红楼梦》第九二回:“ 寳玉 把打禪语的话述了一遍。”参见“ 禪话 ”。
词语解释:禅话 拼音:chán huà
佛教禅宗常通过问答方式来测验对禅理的理解程度,这种问答语句叫作机锋语,也就是“禪话”。大多数用各种比喻来表达。语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诗句的。《红楼梦》第九一回:“ 寳玉 豁然开朗,笑道:‘……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説过几句禪话,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词语解释:禅阁 拼音:chán gé
犹禅房。佛徒习静之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禪阁虚静,隐室凝邃。”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并入香城,咸封禪阁。”词语解释:禅院 拼音:chán yuàn
寺院;佛教的庙宇。《西游记》第五九回:“﹝ 孙行者 ﹞正踌躇间,又听得鐘声响亮,急下山坡,径至禪院。”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游石公山记》:“石壁尽处,復登山路, 石公 禪院在焉。” 萧乾 《矮檐》:“于是,每走过那禅院,他必得伫立瞪着那只狮子,弄得妇人以为他发了疯。”词语解释:禅理 拼音:chán lǐ
佛学之义理。《旧唐书·杜鸿渐传》:“常愿追禪理,安能挹化源。” 唐 刘禹锡 《澈上人文集纪》:“﹝上人﹞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説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史梧冈 进士,名 震林 ,湛深禪理,半世长斋,知余不喜佛,而爱与余谈,以为颇得佛家奥旨。”词语解释:禅窟 拼音:chán kū
即禅师窟。《北史·皇甫遐传》:“﹝ 遐 ﹞后遭母丧,乃庐於墓侧,负土为坟。復於墓南作一禪窟,阴雨则穿窟,晴霽则营墓。” 唐 张籍 《游襄阳山寺》诗:“薜荔侵禪窟,虾蟆占浴地。” 清 黄景仁 《恼花篇时寓法源寺》诗:“遽令禪窟变尘衖,晓鐘未打声隆隆。”参见“ 禪师窟 ”。
词语解释:禅师窟 拼音:chán shī kū
禅门;僧人聚集习禅之所。《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 鬭场寺 多禪僧,京师为之语曰:‘ 鬭场 禪师窟, 东安 谈义林。’”词语解释:禅思 拼音:chán sī
犹禅心。 唐 张为 《诗人主客图》:“禪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词语解释:禅宇 拼音:chán yǔ
佛寺。 唐 王勃 《益州緜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禪宇由其覆没,法众是以凋沦。” 唐 储光羲 《至岳寺即大通大照禅塔上温上人》诗:“二尊此成道,禪宇遥相望。”词语解释:禅谈 拼音:chán tán
谓谈禅。 明 吴承恩 《西山》诗:“禪谈豁沉抱,欲去中不捨。”词语解释:禅祖 拼音:chán zǔ
佛教宗派始祖或传人的尊称。《景德传灯录·佛陀难提》:“我师禪祖中当得为第八,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诗:“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禪祖。”词语解释:禅经 拼音:chán jīng
佛经。 唐 白居易 有《读禅经》诗。词语解释:禅锋 拼音:chán fēng
犹禅机。 明 袁宏道 《和散木韵》:“禪锋示妻子,轮我作 庞公 。”词语解释:禅德 拼音:chán dé
有道禅师。《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京城禪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禪习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词语解释:禅台 拼音:chán tái
古代帝王为祭祀天地山川而筑的祭坛。《封神演义》第九八回:“ 朝歌城 内筑禪臺,万姓欢呼动八垓。”词语解释:禅说 拼音:chán shuō
犹禅学。谓禅宗教理。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半山老人三》:“《西清诗话》云:‘ 元丰 中, 王文公 在 金陵 , 东坡 自 黄 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禪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至 唐 宋 间,禪説胜而经典稍左次矣。” 词语解释:禅灯 拼音:chán dēng
寺庙灯火。 唐 贾岛 《送慈恩寺霄韵法师》诗:“清磬先寒角,禪灯彻晓烽。”词语解释:禅偈 拼音:chán jì
佛教的偈颂。偈为梵语偈陀音译之略,义译为颂。偈语常用诗句形式,表达佛理、禅机。不论三言、四言或多言,一般都为四句。词语解释:禅授 拼音:chán shòu
犹禅让。以帝位让人。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汲冢琐语》云:‘ 舜 放 尧 於 平阳 。’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 尧 为号。识者凭斯异説,颇以禪授为疑。” 清 恽敬 《〈李氏三忠事迹考证〉书后》:“ 可望 邀 秦王封 先发难,大罪一…… 马吉翔 等谋画 尧 舜 禪授图,大罪四;改国号,易印文,大罪五。”参见“ 禪让 ”。
词语解释:禅让 拼音:shàn ràng
中国 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后汉书·逸民传论》:“ 潁阳 洗耳,耻闻禪让。” 李贤 注:“ 许由 隐於 潁阳 ,闻 尧 欲禪,乃临 潁 而洗耳。”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自古帝王有禪让之礼,今可行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太祖 以禪让开基,事与 魏 合。”词语解释:禅慧 拼音:chán huì
佛教谓禅定和智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惟此名区,禪慧攸託。” 李善 注:“禪慧,禪定、智慧也。即六度之二度也。”词语解释:禅和子 拼音:chán hé zǐ
参禅人的通称。有亲如伙伴之意。和,谓和尚。 宋 苏轼 《禅戏颂》:“已熟之肉,无復活理,投在 东坡 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禪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喫得、是喫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盌羹,勘破天下禪和子。”《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 鲁智深 只做禪和子打扮, 武松 装做随侍行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禪和子的模样。”词语解释:禅魔 拼音:chán mó
谓迷禅若魔。 唐 司空图 《修史亭》诗之二:“不似 香山 白居士 ,晚将心地著禪魔。”词语解释:禅话 拼音:chán huà
佛教禅宗常通过问答方式来测验对禅理的理解程度,这种问答语句叫作机锋语,也就是“禪话”。大多数用各种比喻来表达。语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诗句的。《红楼梦》第九一回:“ 寳玉 豁然开朗,笑道:‘……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説过几句禪话,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词语解释:禅袍 拼音:chán páo
僧衣。 前蜀 贯休 《山居诗》:“閒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禪袍坐緑崖。”词语解释:禅法 拼音:chán fǎ
佛教语。以小乘上座部为代表的坐禅八静之法。专注一心,调整出入息。 北凉 沮渠 《〈治禅病秘要法〉后序》:“ 天竺 比丘大乘沙门 佛陀斯那 ,其人天才特拔,国中独步,口诵半亿偈,兼明禪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词语解释:禅眼 拼音:chán yǎn
谓佛教禅师语录中之佳句。 明 徐渭 《论中五》:“文贵眼,此也。故诗有诗眼,而禪句中有禪眼。”词语解释:禅栖客 拼音:chán qī kè
指出家修佛法的人。 金 元好问 《少林雨中》诗:“重羡禪栖客,都无尘虑侵。”词语解释:禅悟 拼音:chán wù
谓洞达禅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庐江 孙 啸壑 ﹞《夜吟》云:‘有灯相对好吟诗,準拟今宵睡更迟;不道兴长油已没,从今打点未乾时。’余爱其末句,颇近禪悟,故録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迨乎尘劳欲息,禪悟已深,预示冥期,遂游浄域。” 徐自华 《巢南来书问何久不作诗口占答之》:“诗心近觉能禪悟,傲骨拼教与俗违。”词语解释:禅杖 拼音:chán zhàng
(1).僧人督促坐禅用具。截竹作杖,以物包其一端,坐禅有昏睡者则用软头突之。《十诵律》卷四十:“有比丘坐睡,餘比丘以禪杖筑,便言不睡。”
(2).泛指僧人所用之杖。《水浒传》第三回:“直教禪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水浒传》第五回:“抡起禪杖,着地卷将来。”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僧素有力,甫脱衣,即疾挥禪杖击倒六人,悉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