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番禺 拼音:pān yú
县名。在广州市南郊词语解释:封禺 拼音:fēng yú
即封嵎。《史记·孔子世家》:“ 仲尼 曰:‘ 汪罔氏 之君守 封 禺 之山。为 釐 姓。’” 裴駰 集解:“ 韦昭 曰:‘ 封 , 封山 ; 禺 , 禺山 。在 吴郡 永安县 。’ 晋 太康 元年改 永安 为 武康县 ,今属 吴兴郡 。” 宋 姜夔 《鹧鸪天》词序:“明年 平甫 初度,欲治舟往 封 禺 松竹间,念此游之不可再也,歌以寿之。”参见“ 封嵎 ”。
词语解释:封嵎 拼音:fēng yú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称。在 浙江 德清县 莫干山 附近,两山相去仅二里,相传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风 守此。《国语·鲁语下》:“客曰:‘ 防风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韦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吴郡 永安县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封 嵎 守之,其横九里。” 前蜀 杜光庭 《郑顼别驾本命醮词》:“玉闕琼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积翠,高低城邑之旁。”词语解释:贲禺 拼音:bēn yú
亦作“ 賁隅 ”。 即 番禺 。县名,在 广东省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泿水》:“ 泿水 东别逕 番禺 ,《山海经》谓之 賁禺 者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唐 李善 注:“《山海经》曰:‘ 桂林 八树在 賁隅 东。’ 郭璞 曰:‘八树成林,言其大也。 賁隅 音 番禺 。’”按,今本《山海经·海内南经》作“ 桂林 八树在 番禺 东”。词语解释:附禺 拼音:fù yú
即 鲋鰅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河水 之间, 附禺之山 , 帝顓頊 与九嬪葬焉。” 郝懿行 笺疏:“《海外北经》作‘务隅’,《海内东经》作‘鮒鱼’,此经又作‘附鱼’皆一山也,古字通用。”词语解释:耶禺 拼音:yē yú
犹耶许。 夏曾佑 《小说原理》:“必使深闺之戏謔,劳侣之耶禺,均与作者之心入而具化。”词语解释:蟱{虫禺} 拼音:wú yú
虫名。即青蚨。又称鱼伯。词语解释:鲋禺 拼音:fù yú
见“ 鮒隅 ”。
词语解释:鲋隅 拼音:fù yú
亦作“ 鮒禺 ”。亦作“ 鮒鰅 ”。 山名。即 鲋鱼山 。《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一本作“ 鮒禺 ”。 李善 注引《山海经》:“大荒之中, 河水 之间, 鮒禺之山 , 帝顓頊 与九嬪葬焉。” 刘良 注:“ 舜 葬 苍梧 ,二妃不从,故陋之; 帝顓頊 与九嬪葬于大荒之中 河水 之间 鮒禺之山 ,故遵之。”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惧从风而永去兮,託 顓頊 於 鮒隅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六·澶州》:“ 鮒鰅山 在县( 顿丘县 )西北三十里,今名 广阳山 。”参见“ 鮒鱼 ”。
词语解释:鲋鱼 拼音:fù yú
(1).即鲫鱼。《庄子·外物》:“ 周 ( 庄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鲫鱼》:“鮒鱼。”
(2).山名。在今 河南省 清丰县 顿丘 故城西北。一名 高阳山 ,又名 青冢山 。传说 帝颛顼 高阳氏 葬于此山之阳。《山海经·海内东经》:“ 汉水 出 鮒鱼之山 , 帝顓頊 葬于阳,九嬪葬于阴,四蛇卫之。”按,《北堂书钞》卷九二引《山海经》“汉水”作“濮水”。词语解释:日禺 拼音:rì yú
日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 治平 元年, 常州 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於东南。”词语解释:木禺 拼音:mù yú
木刻的人像。《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论》:“ 刘表 道不相越,而欲卧收天运,拟踪三分,其犹木禺之於人也。” 李贤 注:“言其如刻木为人,无所知也。”词语解释:禺禺 拼音:yú yú
(1).鱼名。《逸周书·王会》:“ 扬州 禺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禺禺鱋魶。” 郭璞 注:“禺禺,鱼。皮有毛,黄地黑文,禺,音顒。”
(2).向慕拥戴貌。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禺禺而戴,欣欣而怀。”词语解释:疆禺 拼音:jiāng yú
即 禺彊 。传说中的海神。 清 徐芳 《城门高》诗:“ 河伯 怒不平,拔剑起相争, 疆禺 不胜东西走,劈取中流一线行。”按,《山海经·海外北经》作“禺彊”。参见“ 禺彊 ”。
词语解释:禺强 拼音:yú qiáng
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 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 禺彊(禺强) 。”词语解释:温禺 拼音:wēn yú
匈奴 贵族封号。《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鍔。” 张铣 注:“温禺、尸逐,皆 匈奴 君长名号。”《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词语解释:季禺 拼音:jì yú
古代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 成山 , 甘水 穷焉。有 季禺之国 , 顓頊 之子,食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