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科斗 拼音:kē dòu
(1).蝌蚪。蛙或蟾蜍的幼体。《庄子·秋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陆德明 释文:“科斗,虾蟇子也。” 唐 韩愈 《峡石西泉》诗:“闻説旱时求得雨,秖疑科斗是蛟龙。” 宋 梅尧臣 《初闻蛙》诗:“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 爱罗先珂君 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2).指科斗文字。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於 汴州 识 开封 令 服之 者, 阳冰 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 卫宏 《官书》,两部合一卷。”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播华虫。”
(3).指古文经籍。 唐 刘言史 《放萤怨》诗:“架中科斗万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 子由 尝跋 东坡 遗稿云……科斗藏壁间,见者空叹惊。废兴自有时,诗书付 西京 。”
(4).指科斗形营帐。 唐 崔湜 《大漠行》:“科斗连营 太原 道,鱼丽合阵 武威 川。”词语解释:科名 拼音:kē míng
(1).科举考试制度所设的类别名目。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宣宗 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科名资歷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2).科举功名。 唐 韩愈 《答陈生书》:“子之汲汲於科名,以不得进为亲之羞者,惑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书生得了科名,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科名这东西,局外人看见,似是十分名贵,其实也贱得很。”词语解释:科第 拼音:kē dì
(1).等级;次第。 汉 陆贾 《新语·本行》:“案纪图録以知性命,表定‘六艺’……科第相序。”
(2).考核官员,评定科别与等第。《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以此科第郎、从官。” 颜师古 注:“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3).指科举考试。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宋 叶适 《安人张氏墓志铭》:“嗟夫!夫人之教博士,岂科第而已,盖又有名节之训焉。”《老残游记》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4).科考及第。 唐 罗隐 《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诗:“秩随科第临时贵,官逐簪裾到处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
(5).谓参加科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廩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 ,屡次科第,不得中式。”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识,情於何有?”
(6).科第出身。《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上欲相枢密使 魏仁浦 ,议者以 仁浦 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见任官得应举》:“虽中选,止令迁官,而不赐科第。”词语解释:科目 拼音:kē mù
(1).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旧唐书·李峤传》:“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 汉 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韬奋 《经历》二:“后来进了小学,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 丁玲 《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
(2).指 唐 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 宋 陈亮 《谢教授墓志铭》:“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虽復小合,旋亦弃去。”《明史·选举志一》:“ 明 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科目》:“ 唐 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 开元 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詔曰制举……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谓之科目。”
(3).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宋 陈亮 《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輒得之。” 明 宋濂 《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於今无媿,可谓不负於科目矣。” 清 金人瑞 《春感》诗之四:“半生科目沉山外,今日 长安 指日边。”
(4).指科目人。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太守姓 雷 ……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李文贞公 光地 以 直 抚入相, 桐城 方侍郎 苞 叩之曰:‘自入国朝,科目躋兹位者凡几?’”词语解释:科举 拼音:kē jǔ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词语解释:科场 拼音:kē chǎng
(1).科举考试的场所。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孙何 与 李庶几 同在科场,皆有时名。”《宋史·选举志一》:“﹝ 太宗 ﹞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於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举子进科场,全无字半行,烛已相将尽,问君忙不忙。”
(2).指科举活动的范围、领域。 宋 欧阳修 《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且自来科场,务存事体,所以优加礼遇,用待贤能。”《明史·选举志二》:“科场弊竇既多,议论频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唐 人科场,率多请託。”
(3).指科举考试。 宋 欧阳修 《与曾舍人书》:“今岁科场,偶滞遐举,畜德养志,愈期远到,此鄙劣之望也。”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父亲母亲,日子近了,则怕赶不上科场。”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吴思庵遗外孙诗》:“ 阿昕 近喜习科场,百里从师日夜忙。” 清 袁枚 《新齐谐·妖梦三则》:“ 江寧 报恩寺 僧房,每科场年,赁为举子寓所。”
(4).排场。 沙汀 《还乡记》二八:“噫!杂种起了这么大一次科场。”词语解释:科甲 拼音:kē jiǎ
(1). 汉 唐 取士设甲乙丙等科,后因通称科举为“科甲”。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 忠宪 既薨, 仲文 、 子华 、 玉汝 相继再中科甲。”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即如馆中 戴监生 ,本非科甲中人,尚瞶瞶忧思,自如戕贼。”
(2).指科甲出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曹冠 ﹞ 婺 之 东阳 人,登甲科。为 秦 闲客,不一岁躐进奉常簿、中书检正。 秦 既薨,追其科甲,復回上舍,后再登第,难於入差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明宰相必用翰林而不尽然》:“ 永乐 时 杨士奇 以儒士由举府审理, 天顺 时 李贤 由吏部主事, 正德 时 杨一清 以荐辟起家,并非科甲。”词语解释:科头 拼音:kē tóu
(1).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战国策·韩策一》:“ 秦 带甲百餘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鲍彪 注:“科头,不著兜鍪。”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此盖左袵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将 河内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头袒衣,走诣都督 高顺 营。” 胡三省 注:“科头,不冠露髻也。今 江 东人犹谓露髻为科头。”《老残游记》第九回:“着了一件深蓝布百衲大棉袄,科头,不束带,亦不着马褂。”
(2).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后,便请一人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之类,咸以其日辟之。主乐两人,一人主饮妓。放榜后,大科头两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则小科头主张,大宴则大科头,纵无宴席,科头亦逐日请给茶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秦中岁时记》云:期集谢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头同乐,至暮而散。”词语解释:科条 拼音:kē tiáo
(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由国家明定科条: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
(2).条例;章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宋 范成大 《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惟散财薄徵,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於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
(3).项目,科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於 陈 项 诸雄,寄编 汉 籍; 董 袁 羣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后以科条举者,在 汉 时称明经,不及史, 唐 则惟三史而已。” 清 曹寅 《送朱林修北试》诗:“经义兼词赋,科条孰后先?”
(4).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汉 ,上记 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汉书·丙吉传》:“﹝ 吉 ﹞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琐,録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词语解释:科诏 拼音:kē zhào
(1).法律与诏令。《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詔;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 乐平 梅林 李克己 ,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 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 五显祠 ,连夕无所感。”词语解释:科级 拼音:kē jí
科第。 唐 罗隐 《答贺兰友书》:“然僕之所学者,不徒以竞科级於今之人,盖将以窥昔贤之行止,望作者之堂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裴中令 应举,诣葫芦生问命,未之许,谓无科级之分。” 宋 范仲淹 《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窃念臣少游庠序,长登科级,周旋孤宦,了无闻达。”词语解释:科斗书 拼音:kē dòu shū
科斗文字。《西京杂记》卷四:“ 滕公 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 滕公 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 叔孙通 , 通 曰科斗书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鲁恭王 得 孔子 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其镜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书。” 宋 陆游 《作盆池养科斗数十戏作》诗:“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词语解释:科仪 拼音:kē yí
犹科式。 唐 薛逢 《社日游开元观》诗:“浪渍法堂餘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 宋 苏辙 《景灵宫奏告雅饰圣祖罢散道场朱表》:“既祇荐於科仪,期永安於像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祭江》:“﹝先君﹞悯溺 江 人,召黄冠立醮坛於 江 阳第一山,作祭 江 科仪。” 清 王韬 《原道》:“天主教中所有瞻礼、科仪、炼狱、懺悔以及禁嫁娶、茹荤,无以异乎緇流衲子。”词语解释:科斗字 拼音:kē dòu zì
科斗文字。《晋书·束晳传》:“漆书皆科斗字。” 宋 苏轼 《谢曹子方惠新茶》诗:“囊简久藏科斗字,銛锋新莹鸊鵜膏。” 清 赵翼 《题〈李静庵印谱〉》诗:“何以 孔 壁中,尚有科斗字?”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 女娲氏 之肠’。”词语解释:科考 拼音:kē kǎo
(1). 明 清 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次年,宗师 田洪 録科考, 韩子文 又得 吴太守 一力举荐,拔为前列。”《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等第仍分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应乡试。”《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要到府里科考。”
(2).指科举考试。豫剧《卷席筒》:“我有心进京科考,怎奈手无盘费,难以起身。”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说自己因科考受绌,弄得走投无路。”词语解释:科技 拼音:kē jì
科学技术的简称。《人民日报》1983.11.5:“他心里想的是国防科技的加速发展和部队作战的急需,而不是自己的名和利。”词语解释:科首 拼音:kē shǒu
科头。光秃的头。 唐 元稹 《竹部》诗:“科首霜断蓬,枯形烧餘木。”词语解释:科臼 拼音:kē jiù
窠臼。《朱子语类》卷四五:“ 时举 説文字,见得也定,然终是过高而伤巧,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须要勇猛精进,以脱此科臼始得。”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郎中书》:“胸中读书作文拟少觉轻省否?若精神尚只在此科臼中盘桓沿洄,则是於本来面目未可谓真有见也。”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再思其次,则《采菽堂古诗选》、坊行《五诗别裁》,虽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恶道。”词语解释:科试 拼音:kē shì
科举考试。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於科试,亦不废诗。”《宋史·选举志二》:“是岁( 绍兴 九年),以科试,明堂同在嗣岁,省司财计艰於办给。”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天子詔取贤良,秀才每都求科试。”《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内中有个极富的人家姓 周 ……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他父母延师读书,新近科试,中了秀才。”词语解释:科敛 拼音:kē liǎn
(1).犹科派。《新唐书·裴耀卿传》:“会天子东巡, 耀卿 置三梁十驛,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 宋 苏洵 《重远》:“方今赋取日重,科敛日烦。”《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於是拜 罗平 为军师,招集兵马,又於民间科敛,以充粮餉。”
(2).凑份子。凑集由众人负担的钱物。《水浒传》第十二回:“ 天汉州桥 那几个大户科敛些银两钱物,等候 杨志 到来。”《水浒传》第三三回:“且説这 清风寨 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紥缚起一座小鰲山。”词语解释:科斗文 拼音:kē dòu wén
科斗文字。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元朝番书》:“ 张孟 诗云:鸿濛再剖一天地,书契復见科斗文。”词语解释:科罚 拼音:kē fá
刑罚;处罚。《后汉书·仇览传》:“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唐 张鷟 《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愜当,罪有科罚。”《花城》1981年第6期:“既然违犯了,总不轻恕,只科罚汝三块钱,就算是格外恩典。”词语解释:科车 拼音:kē chē
裸露无盖饰的车。《宋书·礼志五》:“又车无盖者曰科车。”《北史·崔浩传》:“ 蠕蠕 大檀 先被疾,不知所为,乃焚穹庐,科车自载,将百人入山南走。”词语解释:科简 拼音:kē jiǎn
衡量简择。《北史·循吏传·张华原》:“州狱先有繫囚千餘人, 华原 科简轻重,随事决遣,至年暮,惟有重罪者数十人。”《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又问刑罚宽猛, 逊 对曰……但令 释之 、 定国 迭作理官, 龚遂 、 文翁 继为郡守,科简律令,一此宪章,欣闻 汲黯 之言,泣断 昭平 之罪。”词语解释:科进 拼音:kē jìn
谓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 宋 范仲淹 《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前御史臺主簿 张讽 ,文学懿瞻,履行纯雅,未升科进,的有才称。欲乞朝廷,采於清议,推以异恩,特赐召试,授一出身。”词语解释:科计 拼音:kē jì
估量;计算。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今后至少科计,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损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串。”词语解释:科调 拼音:kē diào
犹科配。《新唐书·张玄素传》:“今 东都 未有幸期,前事土木,戚王出藩,又当营构,科调繁仍,失疲人望。” 宋 度正 《中江县重修学宫记》:“始至,适科调繁兴。”《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西事以来, 陕西 困於科调,比於 景祐 以前,民力已减耗三分之二。”词语解释:科文 拼音:kē wén
法令条文。《晋书·刑法志》:“科之为制,每条有违科,不觉不知,从坐之免,不復分别,而免坐繁多,宜总为免例,以省科文。”词语解释:科徭 拼音:kē yáo
科征徭役。《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 六和塔 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 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许之!’”《明史·项忠传》:“其祖 巴丹 ,自 明 初率所部归附,世以千户畜牧为雄长,仍故俗,无科徭。”词语解释:科琐 拼音:kē suǒ
科条烦琐。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四和林农卿》词:“但进有都俞,退无科琐,不用依时出省。” 钱仲联 笺注:“科琐,谓科条琐屑也。”词语解释:科罪 拼音:kē zuì
定罪。《晋书·王濬传》:“ 濬 至京都,有司奏, 濬 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詔月日,又赦后违詔不受 浑 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其新补人有冒荫者,请牒送法司科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某生活二人,正为欲污二人,但宜科罪,何云功罪相抵也?”词语解释:科刑 拼音:kē xíng
判处刑罚。 李大钊 《战后之妇人问题》:“就是科刑的轻重有点不同,也是枝叶的问题。”词语解释:科斗籍 拼音:kē dòu jí
古文经籍。 宋 梅尧臣 《观王介夫蒙亭记因记题蒙亭》诗:“床头龙脣琴,案上科斗籍。”词语解释:科戒 拼音:kē jiè
修道的戒律、法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后魏 嵩山 道士 寇谦之 修 张道陵 之术,以其教太冷淡无所得,自言遇 老子 降授以辟穀轻身之法及科戒二十卷。”词语解释:科律 拼音:kē lǜ
(1).法令;法律。《南史·薛安都传》:“卿为朝廷勋臣,云何放恣,輒於都邑杀人,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无辞相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
(2).指音韵格律。 刘师培 《文说·和声》:“推之 沉 宋 之诗,音中羣雅; 温 李 之文,势若转圜。或拗韵以协声,或激昂以竞响。然调有缓急,音有抗堕,科律所设,不可诬也。”词语解释:科则 拼音:kē zé
(1).政府按田地类别、等级而定的田赋标准。《明史·食货志二》:“凡重者轻之,轻者重之,欲使科则适均,而亩科一石之税未尝减云。”
(2).指按田赋标准收税。 陈虬 《救时要议》:“地方官督劝居民赴佃,量给遣费,到佃后官给籽种三年,始行科则,当无有不乐从者。”词语解释:科役 拼音:kē yì
征发徭役。《新唐书·狄仁杰传》:“官吏侵渔,州县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 宋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 魏野 ﹞卒赠著作郎,仍詔子孙租税外,其餘科役皆无所预。” 宋 王钦臣 《王氏谈录·唐三宗像》:“其画亦当时之跡,每持以见县官,免科役。”词语解释:科半 拼音:kē bàn
谓依刑律减半判罪。《晋书·刑法志》:“﹝ 魏武帝 ﹞又嫌 汉 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得科半,使从半减也。”词语解释:科松 拼音:kē sōng
修剪松树繁枝。词语解释:科段 拼音:kē duàn
(1).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代传数本 李氏 《文选》……其絶笔之本,兼释音训,注解甚多, 匡乂 家幸而有焉。尝将数本并校,不唯注之赡略有异,至於科段互不相同,无似余家之本该备也。”《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韩 不用科段,直便説起,去至终篇,自然纯粹成体,无破绽,如 欧 曾 却各有一箇科段。”
(2).戏曲角色的做派、做工。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瞽识王教师》:“ 江斗奴 演《西厢记》於勾栏,有 江西 人,观之三日,登场呼 斗奴 曰:‘汝得虚名耳!’指其曲谬误并科段不合者数处。”
(3).犹手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你好不分晓,是前来科段,今番又再使。”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适纔 汉王 濯足见 英布 ,非是故意轻他,使这谩駡的科段。”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如今被俺使个科段,将他捻出门去。”词语解释:科禁 拼音:kē jìn
戒律;禁令。《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真形宝文,灵宫所贵,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亏科禁,特以与之。”《后汉书·杜林传》:“宜增科禁,以防其源。” 唐 白居易 《除袁滋襄阳节度制》:“略其科禁,缓其征徭。”词语解释:科薅 拼音:kē hāo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宋 梅尧臣 《送刘郎中知广德军》诗:“劭农井田桑,科薅重鉏斧。”词语解释:科目儒 拼音:kē mù rú
指追求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词语解释:科白 拼音:kē bái
(1).戏曲角色的动作和道白。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杂剧传奇,更拓前规……丰於篇幅,则致无不尽;实以科白,则意无不显,可谓有容之词章,有韵之説部也。”
(2).指戏曲中的说白。《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他又把头上那个道笠儿望下遮了一遮,便按住鼓板发科道……他説完了这段科白,又按着板眼,拍那鼓。”词语解释:科率 拼音:kē lǜ
官府于民间定额征购物资。《新唐书·代宗纪》:“詔 浙江 水旱,百姓重困,州县勿輒科率。” 宋 司马光 《谏西征疏》:“当此之际,国家惟宜镇之以静,省息诸事,减节用度,则租税自轻,徭役自少,逋负自宽,科率自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凡中都岁用百货,三司视库务所积丰约,下其数诸路,诸路度风土所宜及民产厚薄而率买,谓之科率。诸路用度非素蓄者,亦科率於民。”词语解释:科扰 拼音:kē rǎo
谓以捐税差役骚扰百姓。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先君出宰》:“未几值 慈明太后 上仙,应办梓宫百色之冗,先子优为之,略无科扰。”《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仍禁约管军官奥鲁官吏毋得非理科扰。”《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不许科扰百姓,这是朝廷浩荡之恩。”词语解释:科校 拼音:kē xiào
犹稽核。《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知制誥 田锡 奏曰:﹞臣闻去年於户税上折科马草……若不窘急,何以科校妇女而纳草,添注 河 水而漕运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欠负物色未及依限科校,候丰熟日渐次催纳。”词语解释:科徵
亦作“ 科征 ”。 征收赋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又或故旧同道之家有科徵,必先督促不少贷。” 明 杨基 《桂林》诗:“时有 苗 人与 猺 女,负薪输布事科征。”词语解释:科约 拼音:kē yuē
规约。《新唐书·李德裕传》:“ 蜀 人多鬻女为人妾, 德裕 为著科约: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词语解释:科适 拼音:kē shì
见“ 科讁 ”。
词语解释:科谪 拼音:kē zhé
亦作“ 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音讁。 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 明 文徵明 《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词语解释:科决 拼音:kē jué
审理判决。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检责军司军户,盐如有隐漏,并準府县例科决。”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诡怪不羁》:“ 曼卿 诡怪不覊,谓主者曰:‘只乞就本厢科决。’”《元典章·刑部一·赎刑》:“犯罪官吏并诸人有罪,年老或篤疾废疾病妨碍科决不任杖责之人,赎罪钱多寡不一,终无通例。”词语解释:科输 拼音:kē shū
缴纳赋税。 宋 范成大 《送同年万元亨知阶州》诗:“十年 关 陇 困科输,圣德如天尽扫除。”词语解释:科荣 拼音:kē róng
谓科第荣华。 宋 曾巩 《贺提刑状》:“起收科荣,光映朝序。”词语解释:科责 拼音:kē zé
处罚。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以糶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如闕课利,依条科责者。”词语解释:科防互设
条律禁令交相设置词语解释:科兵 拼音:kē bīng
依律征发的兵员。《书·牧誓》“ 武王 戎车三百两” 孔 传“一车步卒七十二人” 唐 孔颖达 疏:“一车七十二人者,自计元科兵之数,科兵既至,临时配割,其车虽在,其人分散,前配车之人临战不得还属本车,当更以虎賁甲士配车而战。”词语解释:科卖 拼音:kē mài
政府依法专卖。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时岁旱虫孽,近甸艰食,中出縑帛五十万,科卖民间,取貲以市粟。” 宋 戴埴 《鼠璞·盐法》:“ 绍兴 用 何溥 请禁科卖仓盐, 高宗 曰:盐虽居民间常用之物,科卖则为大害。”《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四年》:“ 福建路 建 、 剑 、 汀 、 邵武 四州军,科卖官盐,骚扰民户,可将本路钞盐尽罢。”词语解释:科制 拼音:kē zhì
制度;程式。《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盖非独学者不能上承圣意,而科制已非祖宗之旧,而况上论 三代 !”词语解释:科减 拼音:kē jiǎn
减少赋税数额。《宋史·食货志上五》:“ 两浙 提点刑狱 王庭老 、提举常平 张靚 率民助役钱至七十万, 薛向 为帝言,帝问 王安石 , 安石 曰:‘提举官据数取之,朝廷以恩惠科减,於体为顺。’”词语解释:科兑 拼音:kē duì
典当、借贷时,估量抵押品,兑付银钱。《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家里有三箇 川 广 客人,在家中坐着,有许多细货要科兑与 傅二叔 ,只要一百两银子押合同,约八月中旬找完银子。”词语解释:科出 拼音:kē chū
谓超额科征。《宋史·食货志上五》:“﹝ 熙寧 ﹞十年,知 彭州 吕陶 奏:‘朝廷欲宽力役,立法召募,初无过敛民财之意,有司奉行过当,增添科出,谓之宽剩。’”词语解释:科分 拼音:kē fēn
(1).向人示意的动作,行为。《水浒传》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这科分!这 唐牛儿 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李参军 平日许多枉自风标俏倬,谈笑科分,竟不知撩在 爪哇国 那里去了。”
(2).犹科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鴇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
(3).科举中式之年分。《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副钦差的官虽然比正钦差小些,然而论起科分来,他入翰林比正钦差早十年,的的确确是老前辈。”词语解释:科具 拼音:kē jù
谓分条列出。《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科问前諫者” 元 胡三省 注:“科,条也。问前諫者,科具其姓名也。”词语解释:科别 拼音:kē bié
(1).区分;甄别。《汉书·董仲舒传》:“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於术,慎其所出。”《后汉书·和帝纪》:“三月戊子,詔曰:‘选举良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各以其所属,预为科别。”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司马 又尝科别清浊,为二十图,以三十六母列其上,推四声相生之法,为《指掌图》。”
(2).指品类或类别。 章炳麟 《文学说例》:“今世言形容词者,未能定其科别,故今取《墨子》语定之曰‘举性形容词’、‘加性形容词’,庶几得其分际。”词语解释:科算 拼音:kē suàn
犹计策。《南齐书·虞玩之传》:“﹝ 建元 二年,詔朝臣曰﹞此急病之洪源,晷景之切患,以何科算,革此弊耶?”一本作“ 科筭 ”。词语解释:科税 拼音:kē shuì
征收赋税。《旧唐书·李密传》:“而科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巵难满。”《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审配 书中先説运粮事;后言 许攸 在 冀州 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词语解释:科班 拼音:kē bān
(1).旧时招收儿童,培养为戏曲演员的训练班。 秦牧 《艺海拾贝·画蛋》:“有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成为著名演员之后,仍然必须大练基本功,道理也正在这儿。”
(2).喻正规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 浩然 《艳阳天》第七章:“你是科班出身,一个农业社这点小账目还有搞不清楚的!”词语解释:科甲出身 拼音:kē jiǎ chū shēn
(1).谓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看 龙令 为人虽然科甲出身,心地到还明白,决不至此。” 鲁迅 《伪自由书·最艺术的国家》:“老实的民众真个要起政权来了,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参政权。”
(2).指科举制中的等第资格。 清 魏源 《筹海篇三》:“今宜于 闽 粤 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词语解释:科检 拼音:kē jiǎn
查检。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师既惋慨此事,追恨不早研究,亟令人委曲科检诸篋藴,庶覩遗记,而永无一札。”词语解释:科案 拼音:kē àn
谓审理查究案件。《北史·高道穆传》:“中尉弹闻,廷尉科案,一如旧式。”词语解释:科格 拼音:kē gé
指关于征发赋役的规章。《陈书·宣帝纪》:“爟烽未息,役赋兼劳,文吏姦贪,妄动科格。”词语解释:科籍 拼音:kē jí
(1).指登科录之类。 明 李东阳 《送乔生宇归乐平》诗:“我友中书君,十年抗师席。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
(2).指 明 清 时代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簿册档案。《明史·职官志三》:“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词语解释:科经 拼音:kē jīng
佛教语。谓法师按宗派的家法判析经典的内容体系和结构。《〈楞严经〉序》:“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词语解释:科纳 拼音:kē nà
犹科输。《宋史·食货志上五》:“﹝ 熙寧 ﹞十年,知 彭州 吕陶 奏……自 熙寧 六年施行役法,至今四年,臣本州四县,已有宽剩钱四万八千七百餘贯,今岁又须科纳一万餘贯。”词语解释:科杖 拼音:kē zhàng
谓处以杖刑。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欲乞每有病囚,令狱官、县令具保,明以申州,委监医官及本辖干繫官吏觉察,如诈称病,狱官、县令皆科杖六十。”《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十五年,户部议:‘准法,输官物用四钞……若輒取户钞,或追验於人户者,科杖。’”词语解释:科斧 拼音:kē fǔ
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于砍除桑树繁枝。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蚕具·科斧》:“科桑持野斧,乳湿新磨刃,繁枿一去除,肥条更丰润。”词语解释:科程 拼音:kē chéng
规程;标准。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且 子夏 主意,是説观人之法,非自立科程,重大而忽小也。”词语解释:科策 拼音:kē cè
设科射策。《孔丛子·连丛子下》:“先圣遗训,壁出古文, 临淮 传义,可谓妙矣,而不在科策之列,世人固莫识其奇矣。”词语解释:科生 拼音:kē shēng
谓丛生。《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 唐 孔颖达 疏:“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麤,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词语解释:科索 拼音:kē suǒ
官吏向民间非法索取财物。《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今岁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条流本分纳税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诸行》:“市肆谓之行(音杭)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七:“内官监收白熟粳米,科索无厌,大率正粮一石,加费二石,始获批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