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登科 拼音:dēng kē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唐 裴说 《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宋 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词语解释:催科 拼音:cuī kē
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 宋 郑文宝 《江南馀载》上:“ 钱氏 科敛酷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 汤悦 、 徐鉉 尝使焉,云夜半闻声若麞麂号叫,及晓问之,乃县司催科耳。”《宋史·职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寃、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词语解释:高科 拼音:gāo kē
(1).犹凸凹。《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 陈奇猷 集释:“《孟子·离娄篇》‘盈科而后进’,注:‘科,坎也。’高坎,谓木之凸凹也。”
(2).科举高第。 唐 贾岛 《送令狐綯相公》诗:“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清 戴名世 《〈蔡瞻岷文集〉序》:“殊不知其人虽登高科,躋膴仕,而不可谓读书之有成矣。”词语解释: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词语解释:同科 拼音:tóng kē
(1).犹同等。《论语·八佾》:“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朱熹 集注:“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魏书·食货志》:“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帝曰:‘ 孔 圣人也,朕知久矣。 孟 是何人?得与 孔 同科而语。’”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至于社会上之待遇,则不特不能与 日本 兵士同科,且适成反比例。”
(2).同一种类。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四:“鶻缘暖足怜不喫,鷂为同科曾共游。”
(3).同罚;同等判处。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孤子三危是摈,四罪同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今因其捕而敢拒之,是无畏之心矣,虽欲不与强同科,得乎?”
(4).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 湻燿 避兵 石冈 ,有同科孝廉 丹阳 葛麟 ,与二力士至。”
(5).指同榜考中者。《儒林外史》第二回回目:“ 王孝廉 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 暮年登上第。”词语解释:决科 拼音:jué kē
谓参加射策,决定科第。后指参加科举考试。 汉 扬雄 《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李轨 注:“射以决科,经以策试,今徒治同经之书而不见用,故笑之。” 唐 柳宗元 《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决科联中,休问用张。” 宋 岳珂 《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词语解释:儒科 拼音:rú kē
(1).指儒学。 唐 贾岛 《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诗:“濯足俱高洁,儒科慕 冉 、 颜 。”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 寳元 中, 夏英公 以 陈恭公 不由儒科骤躋大用,心不平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宋史·度宗纪》:“太中大夫 全清夫 儒科发身,恳陈换班,靖退可尚,特授 清远军 承宣使。”词语解释:盈科 拼音:yíng kē
(1).水充满坑坎。《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赵岐 注:“盈,满;科,坎。”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
(2).喻打下坚实基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词语解释:巍科 拼音:wēi kē
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其二弟在北皆登巍科。”《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取巍科则有餘,享大年则不足。” 清 赵翼 《钱茶山司寇以大集见示捧诵之馀敬题于后》诗:“已擅巍科最,兼期不朽垂。”词语解释:四科 拼音: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词语解释:殊科 拼音:shū kē
(1).不同。《汉书·公孙弘传》:“﹝ 弘 ﹞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餘……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旧唐书·魏元忠传》:“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国俗不同,利害殊科。”
(2).特殊的律条。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词语解释:贤科 拼音:xián kē
科举时代对选拔官吏所分科目的美称。 宋 文同 《谢成都端明启》:“谬缘贤科,窃迹秘府。” 明 李开先 《钝庵赵尹征粮受奖帐文》:“发跡贤科,倚马之才空北 冀 ;登名仕籍,栖鸞之地在 章城 。”词语解释:乙科 拼音:yǐ kē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汉 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唐 宋 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 休 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 赵冬曦 并中乙科,擢左补闕。”《文献通考·选举一》:“自 武德 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 清 周春 《辽诗话·杨晳》:“﹝ 杨晳 ﹞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 明 清 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词语解释:收科 拼音:shōu kē
收场;圆场。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想你来迎新送旧多胡做,到今日穷身泼命怎收科。”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三:“两家都做得绝了,这戏就成了真事,没有别的法儿收科了!”词语解释:金科 拼音:jīn kē
(1).法律;法令。《南齐书·武帝纪赞》:“威承景历,肃御金科。” 唐 武则天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丹书当无赦,金科了不疑。”
(2).引申为规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迺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词语解释:田科 拼音:tián kē
指农业税。《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四年》:“ 蒙古 以 中都 、 南京 、 北京 州郡大水,免田科。”参见“ 田租 ”。
词语解释:田租 拼音:tián zū
(1).即田赋。《管子·幼官》:“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汉书·成帝纪》:“郡国被灾什四以上,毋收田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田租送 函谷 ,兽藳输 上林 。”《元史·许衡传》:“ 文景 克承天心,一以养民为务,今年课农桑,明年减田租。”参见“ 田赋 ”。
(2).佃农向地主交纳的租米。 孙中山 《耕者要有其田》:“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词语解释:设科 拼音:shè kē
(1).开设课程,教授。《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赵岐 注:“ 孟子 曰,夫我设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
(2).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汉书·儒林传赞》:“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唐 李商隐 《为京兆公陕州贺南郊赦表》:“然后推作解之恩,降维新之令,设科以招諫諍,宥过以务哀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设科不分目,我 清 重进士。”
(3).谓表演某种戏剧动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设科之嬉笑怒駡,如白描人物,鬚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参见“ 设科打諢 ”。
词语解释:设科打诨 拼音:shè kē dǎ hùn
谓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和诙谐的语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説白则抑扬鏗鏘,语句整练,设科打諢,俱有别趣。” 王季思 等注:“科是戏剧的动作。打諢是 中国 古典戏剧里一种特定的演出形式,有点近乎相声。”词语解释:文科 拼音:wén kē
(1).科举制时以经学考选文士之科,别于武举而言。最有名的是进士科。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谬以薄伎,三登文科。”《旧五代史·选举志》:“近代设文科,选胄子,所以纲维名教,崇树邦本也。” 宋 陈师道 《送伯兄赴吏部改官》诗:“犹须教儿子,早要中文科。”《宋史·选举志三》:“是岁廷试,始依文科给黄牒,榜首赐武举及第。”
(2).学问体系科别之一。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亦指学校教学分科之一,与“理科”对称。词语解释:差科 拼音:chà kē
指差役和赋税。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緑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田赋之外,每遇差科,贪官污吏放富欺贫。”词语解释:词科 拼音:cí kē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宋 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 清 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德裕 尝为藩府从事日,同院 李评事 以词科进,适与 德裕 同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於是与之延誉於朝,而继中词科,遂为世儒宗焉。” 黄人 《〈清文汇〉序》:“继世之主,懋学右文;两举词科,而骏雄游彀;宏开四库,而文献朝宗。”参阅《宋史·选举志二》。词语解释:大科 拼音:dà kē
(1). 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 宋 人谓之大科。 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 大科 ”。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 ,大科异等固其常。” 任渊 注:“ 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富韩公 初游场屋, 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德 ﹞四年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綾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綾及罗,其色朱,饰用金。’”
(2).袍衫所绣大朵团花。词语解释:新科 拼音:xīn kē
(1).新立的科条。《三国志·魏志·何夔传》:“所下新科,皆以明罚敕法,齐一大化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知君不久留,治行中新科。”
(2).新设的科目。《宋史·选举志一》:“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
(3).谓本年科举中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进士给假》:“近来新科进士选期未及者,多以给假省亲省墓为辞,得暂归里。”词语解释:臼科 拼音:jiù kē
(1).臼形的坑。 唐 韩愈 《石鼓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量度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孙汝听 注:“谓安石鼓处。” 宋 黄庭坚 《次韵吉老十小诗》:“日短循除廡,溪寒出臼科。”
(2).同“ 臼窠 ”。 宋 黄庭坚 《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 晁 家公子屡经过,笑谈与世殊臼科。”词语解释:重科 拼音:zhòng kē
犹重罪。《宋书·王弘传》:“实以小吏无知,临财易昧,或由疏慢,事蹈重科。”词语解释:徵科
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词语解释:甲乙科 拼音:jiǎ yǐ kē
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唐 萧颖士 《送张翚下第归江东》诗:“地尽东南美,朝遗甲乙科。”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崔起居 雍 ……兄 明 、 序 、 福 ,兄弟八人皆进士,列甲乙科。” 清 方苞 《陈依宣墓志铭》:“﹝ 依宣 ﹞教授数十年,生徒半庠序,多登甲乙科,而君卒不第。”词语解释:严科 拼音:yán kē
严厉的法律。《宋书·隐逸传·翟法赐》:“逼以王宪,束以严科。”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首冒严科,为之者竟免刑戮,致之者反蒙嘉嘆。”《旧唐书·萧封伦传》:“但苞藏之状,死而后发,猥加褒赠,未正严科。”词语解释:进士科 拼音:jìn shì kē
隋 唐 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视。以后其他科目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明 陈继儒 《群碎录》:“进士科, 隋煬帝 大业 元年始,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词语解释:名科 拼音:míng kē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唐 韩愈 《示爽》诗:“名科揜众俊,州考居吏前。”
(2).泛指应试的科目。 宋 欧阳修 《读〈徂徕集〉》诗:“常续最高第,騫游各名科。”词语解释:玄科 拼音:xuán kē
道教的规章。 唐 皮日休 《太湖诗·晓次神景宫》:“清斋洞前院,敢负玄科约。”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是用洁志清心,忘机涤虑,召十洲之法侣,约三洞之玄科,敬设清斋,仍修大醮。” 金 元好问 《太夫人五七青词》:“敬叩玄科,窃依真廕。”词语解释:上科 拼音:shàng kē
犹甲第,甲榜。 唐 柳宗元 《送严公贶下第归兴元觐省诗序》:“子之伯仲,皆脱略贵美,服勤儒素。退託於布衣韦带之任,如少皆然。故继登上科,以及於子。” 宋 司马光 《张共字大成序》:“ 陕郡 张君 名 共 ,才甚美,行甚修,举进士,登上科。”词语解释:蓬科 拼音:péng kē
(1).蓬草。泛指杂草丛。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二折:“我趓在蓬科里。我见他,他不曾见我。” 清 许承钦 《界河驿》诗:“檉柳蓬科转,桃花水利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月初升,乍闻人语。暗拨蓬科,见二人来饮。”
(2).犹蓬颗。 唐 李白 《上留田行》:“古老向予言,言是 上留田 ,蓬科马鬣今已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同往寻之,果马鬣蓬科,杳无人跡。”词语解释:三科 拼音:sān kē
(1).三品;三等。 汉 班固 《白虎通·寿命》:“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綉,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三科不第。”
元 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词语解释:三科九旨 拼音:sān kē jiǔ zhǐ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词语解释:连科 拼音:lián kē
(1).谓科举考试连续中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连科者进速,累捷者位高。”《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 郭梓 领命,昼夜兼行,赶到 韶州 ,报知母亲説:‘父亲已连科中了进士。’”
(2).指连续几届科试。 清 蒲松龄 《求科试广额呈》:“往年旧额取至五十餘名,自 康熙 年减至三十五名,遂使闔邑人才,半阻於进取,连科甲第,多出於遗才。”词语解释:中科 拼音:zhōng kē
犹中品,中等。《周书·苏绰传》:“今之宰守,当勤於中科,而慕其上善。如在下条,则刑所不赦。”
(1).合格。《晋书·孔坦传》:“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2).科举考试中选。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 宋 王傥 《唐语林·文学》:“ 张维 、 皇甫川 、 郭鄩 、 刘庭辉 ,以古风著;虽然,皆不中科。”词语解释:末科 拼音:mò kē
谓科举考试及第的最下等。《宋史·选举志三》:“ 神宗 朝,始立教养、选举宗子之法。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词语解释:刑科 拼音:xíng kē
(1).刑法的条款。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唐伪郑沙门释智命传》:“既不遂志,惟思剪鬀不累刑科。” 梁斌 《红旗谱》五二:“读书本子行了,懂得什么刑科大事。”
(2). 明 清 时六科之一,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稽清 知县,也行取做刑科给事中。”《红楼梦》第一○五回:“我在刑科里打听,倒没有听见两王復旨的信。” 张德泽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刑科,稽核刑名案件,注销刑部文卷。”词语解释:追科 拼音:zhuī kē
催征赋税。《新唐书·卓行传·阳城》:“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誚责,州当上考功第, 城 自署曰:‘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词语解释:八科 拼音:bā kē
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 唐 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 上元 初,应八科举,授 武陟 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 宋 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 讲武殿 复试八科。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词语解释:六科 拼音:liù kē
(1). 唐 宋 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 唐 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釐革》:“ 隋煬帝 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 隋 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 宋 景德 天圣 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 绍兴 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 明 清 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事,纠其弊误。
(3).谓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农作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不想遇着荒歉之年,六科未收。”词语解释:十科 拼音:shí kē
宋 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 元祐 元年,据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奏设。名目是:一、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参阅《宋史·哲宗纪一》、《宋史·选举志六》。词语解释:成科 拼音:chéng kē
既定的法律条文。《后汉书·应劭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词语解释:童科 拼音:tóng kē
见“ 童子科 ”。
词语解释:童子科 拼音:tóng zǐ kē
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文献通考·选举八》:“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亦省称“ 童科 ”。 陈衍 《元诗纪事·黎崱》:“ 崱 字 京高 ,号 东山 , 安南 人,九岁试童科。”词语解释:斋科 拼音:zhāi kē
道教典籍。 明 宋濂 《傅同虚感遇诗序》:“斋科之行,符籙之传,特其法中之一事尔。”词语解释:开科 拼音:kāi kē
(1).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后即指科举制的开考。《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彼时南省开科,纷纷举子多来扣问得失。” 康有为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顷者开科买士心,秀才得意羣呻吟。”粤剧《搜书院》第五幕第二场:“ 谢某 虽小总是朝廷器脉,书院虽小有助取士开科。”
(2).谓开口说话。《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 贵哥 在傍,把嘴一努,那女待詔就知其意,口儿开科説道:‘夫人,头垢气色及时,主有喜事临身。’” 明 高瑞南 《十样锦·断弦愁》套曲:“鬭心兵戟与戈,愁营怨阵几时和,恨杀是冤家误我,赚得人那里去开科。”
(3).开场道白。《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 本道 走来人丛外打一看时,只见一个先生,把着一个药瓢在手,开科道:‘五里亭亭一小峯,自知南北与西东。世间多少迷途客,不指还归大道中。’”词语解释:分科 拼音:fēn kē
(1).谓在学问业务上有不同的专长。 唐 王昂 《对沉谋秘略科策》之二:“但人无求备,用各有宜,十哲分科,八能殊术。”
(2).今指不同的学术或业务的类别。词语解释:射科 拼音:shè kē
猎取科名。 宋 杨万里 《送曾秀才归永丰》诗:“射科速化谁无术?误向南溪更问津。”词语解释:犯科 拼音:fàn kē
犯法。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若有作姦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词语解释:鼎科 拼音:dǐng kē
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五代 殷文圭 《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参见“ 鼎元 ”、“ 鼎甲 ”。词语解释:明科 拼音:míng kē
明文规定的法令条规。《汉武帝内传》:“天禁漏泄,犯违明科,传必其人,授必知真者。”《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愚谓宜以 元嘉 二十七年籍为正,更立明科,一听首悔;迷而不返,依制必戮。”词语解释:童子科 拼音:tóng zǐ kē
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文献通考·选举八》:“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亦省称“ 童科 ”。 陈衍 《元诗纪事·黎崱》:“ 崱 字 京高 ,号 东山 , 安南 人,九岁试童科。”词语解释:征科 拼音:zhēng kē
征收赋税。《元史·世祖纪七》:“詔 江南 浙西 等处毋非理征科扰民。”参见“ 徵科 ”。
徵科: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
词语解释:徵科
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词语解释:危科 拼音:wēi kē
高科。科举名登前列。《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吾弟聪明才智,早掇危科。”参见“ 危第 ”。
词语解释:危第 拼音:wēi dì
高第。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辨正〉》:“ 潘彦庶 少有五色笔,本州亟荐送,使只用三场之巧,久当取危第,官职惟意所择尔。”词语解释:轻科 拼音:qīng kē
轻罚。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三:“永念画冠,缅追刑厝。徒以百鍰轻科,反行季叶。”词语解释:正科 拼音:zhèng kē
(1). 明 清 科举制,按常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会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会试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区别于临时特设的其它专科和加行的恩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上问户部尚书 潘世恩 :‘今科会试有重赴琼林宴者乎?’ 世恩 对:‘有壬申进士 翁方纲 ,壬申今无正科。’”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此於文武正科处特设专科,以考西学。”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我朝有繙译生员、举人、进士、翰林异试异榜,与正科诸士同赐出身。”
(2). 清 代府医学官名。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医学官》:“礼部则例,凡直省医学官,府曰正科,州曰典科,县曰训科。”词语解释:首科 拼音:shǒu kē
谓科举考试名列一等。 唐 柳宗元 《为李京兆祭杨凝郎中文》:“连擢首科,迭居显职。”《宋史·王嗣宗传》:“ 放 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初, 嗣宗 就试 讲武殿 ,搏 赵昌言 帽,擢首科,故 放 及之。”词语解释:荣科 拼音:róng kē
对科考的美称。 宋 曾巩 《回人谢馆职启》:“第荣科於祕殿,蚤迈等伦;陞膴仕於本期,荐腾誉望。”词语解释:恩科 拼音:ēn kē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南朝 齐 萧子良 《请停台使检课表》:“值今夕酒谐肉飫,即许附申赦格;明日礼轻贷薄,便復不入恩科。”
(2). 宋 时科举,承 五代 后晋 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清 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宋 梅尧臣 《送陈贤良忠正军签判》诗:“书对三千字,恩科第一人。” 清 姚鼐 《严冬友墓志铭》:“辛卯恩科会试, 刘文正 为考官。”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恩科》、《宋史·选举志一》、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恩科》等。词语解释:宽科 拼音:kuān kē
宽大的科条。《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论》:“ 建武 之世,侯者百餘,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餘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词语解释:选科 拼音:xuǎn kē
学生选择自己要学的科目。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 狄更生 先生替我在他的学院里说好了,给我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讲。”词语解释:横科 拼音:hèng kē
滥征捐税。 明 于谦 《昼夜长短》诗:“閭里无横科,仓廩有餘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里户之重累,非尽正供之难应,其弊由于图差之横科恣扰。”词语解释:石科 拼音:shí kē
石穴。科,借为“窠”。 宋 梅尧臣 《题姑苏邵氏园居》诗:“石科云起润,城角竹连阴。”词语解释:逾科 拼音:yú kē
犹言违反法令。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闭囚须报,或有弹劾,动便歷年,吏坐逾科。”词语解释:诸科 拼音:zhū kē
(1). 唐 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2). 北宋 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南宋 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宋史·选举志一》:“ 宋 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癸巳,御 崇政殿 ,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词语解释:篆科 拼音:zhuàn kē
即篆书。《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引 宋 黄庭坚 《因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草圣并书赋诗》:“篆科草圣凡几家,奄有 汉 魏 跨两 唐 。”参见“ 篆书 ”。
词语解释:篆书 拼音:zhuàn shū
(1).大篆小篆的统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集篆书《金刚经》备诸体,虽未必尽然,亦可见歷代书法之变。”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小书斋的门额上有篆书‘养心斋’三个大字的横匾。”
(2).写篆字。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於时, 李监 阳冰 独能篆书。”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天下太平四字》:“闻 阮云臺 师在相位时,每於岁除前,用 松江 花绢方牋篆书‘天下太平’,字如 秦 汉 瓦当体,分貽知好。”
(3).即小篆。 王莽 时六体书之一。《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晋书·卫恒传》:“ 王莽 时,使司空 甄丰 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书……三曰篆书, 秦 篆书也。”词语解释:武科 拼音:wǔ kē
科举时代专为考试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 唐 武则天 长安 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 明 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 清 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 光绪 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词语解释:常科 拼音:cháng kē
(1).通常的规格;普通的等级。《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彰 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旧唐书·刘兰传》:“刑典自有常科,何至於此!”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爵禄赏赐,当倍常科。”
(2).谓一般科第。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 高适 诗评语:“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然则今之取士宜如何?曰常科之外,宜开特科。”词语解释:升科 拼音:shēng kē
登科,及第。 唐 贾岛 《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诗:“同日昇科士,谁同膝下荣?”
明 清 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苟可修復故道,不妨动众劳民,万一不可,亦藉升科补之。”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则歷任州县升科,以达于户部矣。”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而 新疆 与东三省,其陇亩往往未升科,纵升科亦必不能过 辰 沅 。”词语解释:杂科 拼音:zá kē
唐 宋 时科举取士的一科。在“经义”、“诗赋”等科之外。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至 荆公 制义兴,而聪明才智之士妥首帖耳……公亦自知其弊也。至我国家,始为不刊之典。且 唐 宋 尚有杂科,而国家则惟有此一途耳。”词语解释:专科 拼音:zhuān kē
专门学科。亦指专科学校。 吾庐孺 《清代北京竹枝词·贵胄学堂》:“而今贵胄列专科,功课平均嫖赌多。”词语解释:桂科 拼音:guì kē
唐 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唐 李商隐 《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们,顶踵实非己物。” 唐 杜荀鹤 《辞郑员外入关》诗:“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江山之秀钟乎人,纯孝高节并其身,掬兹二美,摛为雄文,以之登桂科。”参见“ 桂林一枝 ”。
词语解释: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赵翼 《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蒲松龄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词语解释:小登科 拼音:xiǎo dēng kē
旧时对士人完姻之称。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三折:“小登科接着大登科,播荣名喧满皇朝。” 清 铁保 《题恩假归娶图》诗:“我向 随园 称后辈,廿年前亦小登科。”词语解释:定科 拼音:dìng kē
(1).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 汉 仲长统 《昌言·损益》:“可为法制,画一定科,租税十一,更赋如旧。”《周书·武帝纪下》:“詔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南史·梁纪上》:“功臣爵邑无定科。”
(2).固定的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諫、博通坟典达於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词语解释:右科 拼音:yòu kē
指武举。 宋 戴埴 《鼠璞·太公六韬》:“或有近世以 太公 术者所增加, 汉 时已尝疑之,今反使右科习为正经,可耶?”词语解释:玉科 拼音:yù kē
法则;法令条文。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唯 逸少 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 南朝 梁简文帝 《囚徒配役事启》:“玉科重轻,金关墨綬,金书去取,更由丹笔,愚谓宜详立条例,以为永準。”词语解释:擢科 拼音:zhuó kē
登第。《宋史·文苑传序》:“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録,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宋史·宗泽传》:“ 泽 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是擢科者相继。”词语解释:莫斯科 拼音:mò sī kē
俄罗斯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8717万(1994年)。工业产值居全国首位,以机械、仪表制造业最为发达。全国最大铁路和公路枢纽。有三个河港和四个国际航空港。地铁闻名世界。市中心有红场、克里姆林宫等。有莫斯科大学等七十余所高等院校及许多科研机构。词语解释:等科 拼音:děng kē
同级。 宋 梅尧臣 《答萧渊少府卷》诗:“錮铁锦褧各有用,高下安得与等科。”词语解释:前科 拼音:qián kē
(1).以前所处的刑罚;以前的罪行。《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正如前科,固已絶其意望,而猥復重之。”《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他想单从翻船、死人这个事故本身来看,就够 夏田 受的了,更何况他还有 李荣 加给的那么多前科。”《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据说 瘦猴 有过调戏妇女的前科。”
(2).行科举时称上一次考试。《宋史·赵崇宪传》:“此 汝愚 子,岂即前科取应第一人者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小生是前科举人,来此会试。”《红楼梦》第二回:“这 林如海 姓 林 名 海 ,表字 如海 ,乃是前科的探花。”词语解释:悬科 拼音:xuán kē
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唐 皮日休 《请〈孟子〉为学科书》:“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者,亦登于科。其诱善也虽深,而悬科也未正。”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伏念某植学非深,属文无取,滥中悬科之选,寻叨通藉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