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称 拼音:bù chēng
(1).不相称;不相副。《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郑玄 笺:“不称者,言德薄而服尊。”《史记·文帝本纪》:“﹝ 孝文皇帝 ﹞德厚侔天地……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 孝文皇帝 庙为昭德之舞。” 晋 陆机 《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只怕小生才能浅薄,不称将军任使,岂敢推辞。”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之二:“十载画 瀟湘 ,不称 瀟湘 月。”
(2).不胜任;不称职。《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括 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汉书·宣帝纪》:“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金史·章宗纪四》:“近制以镇静而知大体为称职,苛细而闇於大体为不称。”
(1).不显扬。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歷选列辟,以迄於 秦 ……纷纶威蕤,湮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
(2).不称道。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今足下不称 楚王 之德厚,而盛推 云梦 以为高……窃为足下不取也。”
(3).不名;不叫做。《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词语解释:偏称 拼音:piān chēng
最适宜;最合适。 唐 刘禹锡 《抛球乐词》之一:“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惟道生得箇庞儿美……偏称缕金衣。” 明 高明 《琵琶记·中秋望月》:“偏称,身在瑶臺,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词语解释:人称 拼音:rén chēng
语法范畴之一。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为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为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之外的是第三人称。词语解释:自称 拼音:zì chēng
(1).自己称呼自己。《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后汉书·袁绍传》:“ 谭 自称车骑将军,出军 黎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齐 于是彊,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水浒传》第五九回:“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
(2).自己叫作,自己认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於是 东方 、 枚皋 ,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詆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廼亦俳也。”
(3).自我称扬。《国语·周语中》:“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
称其职守。《汉书·田千秋传》:“然 千秋 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踰於前后数公。” 颜师古 注:“言称其职也。”词语解释:雅称 拼音:yǎ chēng
(1).素称。《后汉书·韦彪传》:“好学洽闻,雅称儒宗。”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2).美称。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经》:“而今之致餼於人者,反借以为雅称,是以鬼事人也。”词语解释:独称 拼音:dú chēng
独受颂扬。《淮南子·缪称训》:“帝王者多矣,而三王独称;贫贱者多矣,而 伯夷 独举。”词语解释:名称 拼音:míng chēng
(1).名号称谓。亦指事物名。《尹文子·大道上》:“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官制废久矣,今其名称讹谬者多。”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古今名称稍异,今之正书,乃古所谓隶书。” 丁玲 《团聚》:“一个孝子的名称,并不是我羡慕的。”
(2).名声。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不疑 ﹞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三国志·蜀志·刘焉传》“ 董扶 私谓 焉 曰”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都耆旧传》:“﹝ 扶 ﹞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徵,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不就,名称尤重。” 宋 曾巩 《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其夫为吏有名称,夫人实相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人我认得他的,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词语解释:足称 拼音:zú chēng
值得称道。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全 赵 之袨服丛臺,方此为劣 临淄 之挥汗成雨,曾何足称。”《隋书·王韶元岩等传赞》:“ 元巖 王韶 ,任当彼相,并见严惮,莫敢为非,謇諤之风,有足称矣。”词语解释:声称 拼音:shēng chēng
(1).名声;声誉。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时进士 张九皋 ,声称籍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郑愚 尚书, 广州 人,雄才奥学,擢进士第,敭歷清显,声称烜然。” 清 黄景仁 《寿阳怀古》诗之二:“华门侠气有声称,窜窃俄夸土运乘。”
(2).声言;公开表示。 揆郑 《哀政闻社员》:“昔以保皇为标誌,今以政闻为声称。” 方之 《内奸》:“据某‘深挖’心理学家声称:这种昼夜难分、阴阳混淆的环境,有利于罪人忏悔罪行。”词语解释:稳称 拼音:wěn chēng
(1).匀称。 唐 杜甫 《丽人行》:“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2).妥帖工稳。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为人要事事妥当,作字要笔笔安顿,诗文要通体稳称,乃为老到。”词语解释:官称 拼音:guān chēng
人的头衔。例如:他喜欢别人以官称呼他刘科长。
普通的或官面的名称。例如:那年月“出钱”的官称是缴“慰劳金”,慰劳金的多少,视商户的大小而定。词语解释:时称 拼音:shí chēng
犹时誉。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昂 ( 郗昂 )有时称,忽一日触犯三人,举朝嗟叹。”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大和 中,又有 杜顓 、 竇紃 、 萧嶰 极有时称,为后来领袖。”词语解释:口称 拼音:kǒu chēng
(1).口头称赞。《金史·文艺传下·周昂》:“文章工於外而拙於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
(2).开口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他两个果然就照着 邓九公 的话,立刻跪倒请安,口称‘大人’。”
(3).口说;口头宣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外面来了一个人,口称前来送礼贺喜。” 茅盾 《子夜》十六:“据 日本 火柴商口称,闻该国驻 沪 领事声称,吾国政府财政部有与 瑞典 火柴公司借款,默许种种权利之说。”词语解释:报称 拼音:bào chēng
犹报答。《汉书·孔光传》:“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臣实何能,误荷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红楼梦》第一○七回:“﹝ 贾政 ﹞举酒送行,又叮嚀了好些‘国家軫恤勋臣,力图报称’的话。”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官禄厚则报称维殷,有公忠爱国之心,无人自为谋之患也。”词语解释:宜称 拼音:yí chēng
适当(的状态);合适;相宜。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汉书·文帝纪》:“丞相 平 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 高祖 宗庙最宜称。’” 唐 元稹 《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制》:“然而操剸吏事,细大无遗,用副虚求,允谓宜称。” 唐 韩偓 《新上头》诗:“学梳鬆鬢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徧将宜称问傍人。”词语解释:无称 拼音:wú chēng
无可称述或称赞。《战国策·齐策六》:“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疾泯没之无称,感朝闻之弘训。”《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傅僉 格鬭而死” 裴松之 注引《蜀记》:“ 蒋舒 为 武兴 督,在事无称。” 宋 楼钥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诗:“硬黄极摹写, 唐 人若无称。”词语解释:见称 拼音:jiàn chēng
受人称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 既死之后, 楚 有 宋玉 、 唐勒 、 景差 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 杨巨源 《酬崔博士》诗:“自知顽叟更何能,唯学雕虫谬见称。” 陶成章 《浙案纪略·濮振声传》:“ 振声 与其友 周鑑 ……均以善驭客游,见称乡里。”词语解释:同称 拼音:tóng chēng
(1).一同述说,表示同等看待。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弘农太守河内吴匡》:“过与不及,古人同称。”
(2).同样称谓。谓名分无区别。《宋史·职官志一》:“横班以郎居大夫之上,既釐而正之矣,而介胄之士与縉绅同称,寧名号未正,毋示人以好武之机。”词语解释:盛称 拼音:shèng chēng
极口称赞。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李天英 ﹞入太学肄业, 屏山 见其诗曰:‘真今世 太白 也!’盛称诸公閒,由是名大振。”词语解释:能称 拼音:néng chēng
谓因有才干而被称誉。《陈书·孝行传·殷不佞》:“好读书,尤长吏术,仕 梁 起家为尚书中兵郎,甚有能称。”词语解释:并称 拼音:bìng chēng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 汉 扬雄 《羽猎赋》:“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 唐 、 虞 、 大夏 、 成周 之隆,何以侈兹!’”
(2).相提并论。 明 李贽 《书决疑论前》:“十法界以佛界与九界并称,岂可即以娑婆世界为佛界,离此娑婆世界遂无佛界耶?” 词语解释:褒称 拼音:bāo chēng
亦作“褒称”。 赞美称扬。《后汉书·第五伦传》:“及为三公,值帝长者,屡有善政,乃上疏襃称盛美,因以劝成风德。”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制誥詔令,贵於典重温雅,深厚惻怛,与寻常四六不同。今以寻常四六手为之,往往褒称过实。”词语解释:廉称 拼音:lián chēng
廉洁的名声。《宋史·马亮传》:“ 亮 有智略,敏於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词语解释:诗称 拼音:shī chēng
犹诗名。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张为》:“ 为 , 唐 末 江 南诗人,与 周朴 齐名。如‘到处即闭户,逢君方展眉’,最有诗称。”词语解释:徽称 拼音:huī chēng
褒扬赞美的称号。 南朝 宋 傅亮 《进宋公为宋王诏》:“乘马之制,有陋旧章,徽称之美,未穷上爵,岂足以显报懋功。”《旧唐书·韦温传》:“羣臣上尊号, 温 上疏曰:‘……今岁 三川 水灾, 江 淮 旱歉,恐非崇饰徽称之时。’帝深嘉之,乃止。” 元 揭傒斯 《进至大圣德颂表》:“皇太子暨丞相百僚耆耋等以皇帝陛下出抚边陲,入继大统,丰功盛德,高出千古,握符御极,宜获徽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真君封爵》:“ 永乐 十五年加封 徐知证 、 徐知諤 二真君曰‘九天金闕明道达德大仙……’凡三十四字,至加上帝号则仅十八字,爵虽崇而徽称减矣。”参见“ 徽号 ”。
词语解释:徽号 拼音:huī hào
(1).旗帜的名号。指旗的式样、图案、颜色。旧时作为新兴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的标志之一。《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与民变革者也。” 郑玄 注:“徽号,旌旗之名也。” 孔颖达 疏:“徽号,旌旗也, 周 大赤, 殷 大白, 夏 大麾,各有别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隆 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故三春称王,明三统也。”《周礼·夏官·大司马》“辨号名” 清 孙诒让 正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注云:‘属谓徽识也。《大传》谓之徽号。’徽识、徽号、号名,义并同, 贾 疏云:‘即《司常》注:三者旌旗之细者也。’”
(2).引申指国号。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张柬之 等既迁 则天 于 上阳宫 , 中宗 犹以皇太子监国,告 武氏 之庙。时,累日阴翳,侍御史 崔浑 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 唐 ,顺万姓之心,奈何告 武氏 庙?庙宜毁之,復 唐 鸿业,天下幸甚!’”
(3).泛指标志,记号。 秦牧 《古战场春晓》:“战船和枪炮就是他们的徽号。”
(4).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秦 汉 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 则天 垂拱 四年,得瑞石於 洛水 ,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羣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熙寧 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詔,归美神考 哲宗 ,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牘,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 清 叶赫那拉氏 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5).褒扬赞美的称号。指帝王封授的爵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汝水 又东为 周公渡 ,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按, 汉 元帝 初元 五年以 周子南君 姬延年 为 周承休侯 。
(6).褒扬赞美的称号。泛指美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上古 神农氏 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义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7).犹绰号。 明 吴炳 《西园记·闻讣》:“日日街头寻人闹,满城与我加徽号。” 老舍 《赵子曰》第十一:“所以由身体看,由精神上看,‘大智若愚’的这个徽号是名实相符的。”词语解释:总称 拼音:zǒng chēng
总的称谓。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夫妻者所以对夫嫡配之总称也,妇人者所以对男子女子之总称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董仲舒 云‘《春秋》文成数万’,兼彼经传,总称为文。”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祖国’呵,可见你是一切神圣美丽的东西的总称!”词语解释:虚称 拼音:xū chēng
(1).不顾事实地加以赞颂。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
(2).虚假的名声;空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明 李东阳 《江都县学科贡题名记》:“夫名有贵贱,有贤不肖;贵与贱为虚称,贤与不肖为定论。”
(3).空职称,虚头衔。 宋 曾巩 《罢馆职加官制》:“儒馆之设,有位号而无分职,使学士大夫将何以效其实歟?是用命尔进阶一等而罢其虚称。”词语解释:误称 拼音:wù chēng
错误地称呼;叫错名字词语解释:极称 拼音:jí chēng
(1).极力称述或称赞。《穀梁传·文公十三年》:“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党奸之尤》:“ 李贄 极称 武后 、 冯道 、 丁谓 ,以 曹操 、 司马懿 为圣人。”
(2).最高的称号。 唐 李虞仲 《授崔群右仆射兼太常卿制》:“僕射,贰令之职也;奉常,正卿之选也。假中臺之极称,冠列寺之崇秩,受此兼命,必资重贤。”词语解释:过称 拼音:guò chēng
犹过誉。《后汉书·明帝纪》:“而閒者章奏颇多浮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諂子蚩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生] 永新 ,你果然歌得好。[旦]奴婢何当陛下过称。”《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 晁源 道:‘承老父母过称,明早当专奉,老父母当自己开尝,不要托下人开坏了酒。’”
犹过秤。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二:“他万想不到素来切四个小钱的猪头肉,还要拣精拣肥,还要亲自过称的 陆茂林 ,公然不同了,刚一上檐阶,就向 王老七 喊道:‘今天要大大地照顾你一下, 王老七 !’”词语解释:诈称 拼音:zhà chēng
假称,谎说。《韩非子·五蠹》:“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晋书·闵王承传》:“ 敦 恐其为己患,诈称北伐,悉召 承 境内乘船。”《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他诈称是 刘二 儿子,认我又駡我,被我打倒推死。” 沉钧儒 《〈申屠氏〉序言》:“昏夜诈称 六一 病,以次呼其家人,家人至则出不意尽杀之。”词语解释:殊称 拼音:shū chēng
(1).别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荀渠 ,盖 熊耳 之殊称。”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内篇》:“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2).美誉。 宋 孙觌 《题董令升待制明溪》诗:“先生谿上宅,华榜有殊称。”词语解释:德称 拼音:dé chēng
贤德的声誉。《后汉书·皇后纪上·桓帝邓皇后》:“ 阴后 见后德称日盛,不知所为。”词语解释:端称 拼音:duān chēng
端正合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寺门东向,斜倚所踞之坪,不甚端称。”词语解释:嗟称 拼音:jiē chēng
赞叹称赏。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周 王日沦惑, 汉 帝益嗟称。”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词语解释:兼称 拼音:jiān chēng
另一名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 司马彪 曰:‘ 洮水 出 闻喜县 ,故 王莽 以县为 洮亭 也。然则 涑水 殆亦 洮水 之兼称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自下通谓 涧水 ,为 穀水 之兼称焉。”词语解释:传称 拼音:chuán chēng
传扬而受称许。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正而不譎,其德传称。”词语解释:号称 拼音:hào chēng
(1).以某名著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魏 之 元瑜 ,号称翩翩。” 宋 司马光 《〈薛密学诗集〉序》:“ 薛氏 自 姚 秦 以来,世有伟人仕公卿将相,行能功业,光照简册,号称甲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蜀 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如 文君 、 昭君 ,多是 蜀 中所生,皆有文才。”
(2).名义上是。《汉书·韩信传》:“ 楚 使 龙且 将,号称二十万,救 齐 。”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地球上有不少号称鬼斧神工的奇迹,也无非是古代人民曾经拿手触摸过的痕迹。”词语解释:连称 拼音:lián chēng
连起来称呼。《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迴避。” 明 杨慎 《丹铅杂录·朋党》:“后世朋党二字连称,以困君子,名实皆紊矣。”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一章:“在他左脑角上,长出一个小圆球,没有发红,却挺像公鹅头上的疖,他姓 胡 ,人们也就把他连称做 公鹅疖胡二爷 。”词语解释:厮称 拼音:sī chēng
相称;相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廝称。” 清 郑燮 《道情》之四:“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椶鞋布袜相廝称。”词语解释:别称 拼音:bié chēng
正式名称以外的别名。 冯承钧 《〈西域地名〉序例》:“此外不常见的名称,比方 苫国 (Scham)对音采自 德 文, 撒剌克思 (Tcherkesses)之别称采自 法 文。”如: 湘 是 湖南 的别称, 鲁 是 山东 的别称。词语解释:道称 拼音:dào chēng
称道;称说。《北史·恩幸传·抱嶷》:“十九年,以刺史从驾南征,以老旧,每见劳问,数道称 嶷 之正直。”词语解释:铢称 拼音:zhū chēng
谓极细致地衡量、推究。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若銖称而寸较之,则 象山 、 阳明 之言,亦时有偏。”词语解释:尊称 拼音:zūn chēng
(1).尊贵的称谓或称号;敬称。《穀梁传·哀公十三年》:“王,尊称也;子,卑称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公主者,女之尊称也。”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博士’‘学者’诸尊称,早已成为恶名。”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0.51:“ 中国 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第一第二身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
(2).尊敬地称呼。如:二弟尊称他为老师。词语解释:面称 拼音:miàn chēng
(1).当面称颂。《隋书·经籍志一》:“其后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称为諂,目諫为谤。” 郑玄 《诗谱序》“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唐 孔颖达 疏:“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諂,目諫不为谤。”
(2).当面陈述。《捻军史料丛刊·军情》:“ 左宗棠 前次面称,该处兵力尚非不足。” 盛宣怀 《致陈尚书再启》:“ 蒋少穆 面称: 益吾 病不问事。”词语解释:呼称 拼音:hū chēng
称呼。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封五王诏》:“继自今,众兵将呼称朕为主则止,不宜称上,致冒犯天父也。”词语解释:公称 拼音:gōng chēng
机器性能、图纸尺寸等的规格或标准。词语解释:孝称 拼音:xiào chēng
尽心行孝的名声。《后汉书·朱穆传》:“ 穆 字 公叔 。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輒不饮食,差乃復常。”词语解释:良称 拼音:liáng chēng
犹美名。 前蜀 韦庄 《渔塘十六韵》:“他时操史笔,为尔著良称。”词语解释:贤称 拼音:xián chēng
好的名声。《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惟 昭王 之贤称,虽千载犹一日。”词语解释:言称 拼音:yán chēng
犹言说。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理精出,而言称未达;论问宣茂,而不以居身。”词语解释:美称 拼音:měi chēng
(1).赞美的称呼。《穀梁传·隐公元年》:“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 明 刘基 《御制平西蜀文》:“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称善扬者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2).美好的声誉。《三国志·吴志·孙霸传》:“德行内著,美称外昭。”词语解释:荣称 拼音:róng chēng
光荣的称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巴图鲁’译言好汉……亲藩储贰之贵,尚必从事边垂,武功懋著,始享此三字荣称。”词语解释:英称 拼音:yīng chēng
美好的声誉。《后汉书·崔寔传》:“大人少有英称,歷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词语解释:职称 拼音:zhí chēng
职务的名称。通常指技术职务的名称。 孙犁 《秀露集·关于编辑和投稿》:“编辑是一种工作职称,目前‘ 张编辑 ’、‘ 李编辑 ’的称呼,不太妥当。” 郑秉谦 《灯》三:“现在她总该会名副其实得到工程师职称了吧?”词语解释:夸称 拼音:kuā chēng
夸赞;称赞。《西游记》第五一回:“他两个在那洞门前廝打,只见这高峰头,喜得个 李天王 厉声喝采, 火德星 鼓掌夸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世上夸称女丈夫,不闻巾幗竟为儒。”词语解释:追称 拼音:zhuī chēng
(1).谓称颂死者。《后汉书·祭遵传》:“博士 范升 上疏追称 遵 。”
(2).以后来的称号称呼。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后称前例》:“《张耳陈餘列传》记 赵 相 贯高 、 赵午 等説 张敖 语云:‘今王事 高祖 甚恭,而 高祖 无礼,请为王杀之。’时 高祖 尚在,而文称 高祖 ,亦 史公 之追称也。”词语解释:通称 拼音:tōng chēng
(1).通常的称呼。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沉约 《恩倖传论》:“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而侍御史復不称‘臺院’,止曰‘侍御’、‘端公’、‘杂端’,但私以相号,而不见於通称。”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古以君子为在位者之通称也。”
(2).一般的说法。《尹文子·大道上》:“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不可穷极者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词语解释:认称 拼音:rèn chēng
谓承认(错误过失)。《西游记》第九七回:“ 唐僧 合掌躬身,又将前情细陈了一遍。众官满口认称,都道:‘错了,错了!莫怪!莫怪!’”词语解释:适称 拼音:shì chēng
犹相称。 金 王若虚 《瑞竹赋》:“人有是行,天有是应,二者适称,足以据而为证也。” 李国文 《月食》:“我一个穷山沟的老婶子,在那明堂瓦舍的四合院里住着,是有点不适称。”词语解释:贵称 拼音:guì chēng
犹敬称。《穀梁传·文公元年》“天王使 叔服 来会葬” 晋 范宁 注:“传例曰:天子大夫称字。盖未受采邑,故不称氏。字者贵称,故可独达也。”词语解释:推称 拼音:tuī chēng
(1).推奖称许。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举子互相推称,则曰先辈。”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 孟子 ﹞生当 周 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如墦间乞食一段, 宋 吴氏 (《林下偶谈》)极推称之。”
(2).称故推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夫人遣妾莫消停,请先生勿得推称。”
(3).托词,借口。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拿了拄杖,和留下的烙饼,推称散步,一径走出养老堂的大门。”词语解释:托称 拼音:tuō chēng
假称;诡说。《晋书·马隆传》:“ 魏 兖州 刺史 令狐愚 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 隆 以武吏,託称 愚 客,以私财殯葬。” 明 王祎 《婺州路均役记》:“而又富民之田,又不肯自名其税,假立名户,託称兄弟所分,与女子所受,及在城异乡人之业。”《廿载繁华梦》第四回:“竟託称问候 马子良 的消息,直往南海馆来找 周庸祐 。”词语解释:爱称 拼音:ài chēng
表示亲昵的称呼。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他深怀感情地给自己的涝地、水渠都起了诗化的爱称!”词语解释:省称 拼音:shěng chēng
简略的称谓。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中补右’系 李八秘书 的旧职,中书省右补阙的省称;照此类推,则中书省左拾遗自可称为‘中拾左’了。”词语解释:俗称 拼音:sú chēng
通俗的或非正式的称呼。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然其在本国,则尚有俗称,曰 竹添进一 。”词语解释:妄称 拼音:wàng chēng
(1).妄加称说。《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 文 武 。”
(2).犹冒称。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少诚 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丁 牺牲了性命,乃是闹得一塌糊涂,活不下去了的缘故。现在妄称志士,诸君切勿为其所愚。”词语解释:价称 拼音:jià chēng
声价名誉。 唐 贾岛 《重酬姚少府》诗:“俸利沐均分,价称烦嘘噏。”词语解释:流称 拼音:liú chēng
(1).犹传颂。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颍川韩演》:“明府所在流称,今以公徵,往便原除,不宜深入以介意。” 三国 魏 曹丕 《答许芝上代汉图谶令》:“若夫 唐尧 舜 禹 之蹟,皆以圣质茂德处之,故能上和灵祇,下寧万姓,流称今日。”
(2).相沿称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其水西逕 孔山 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 孔山 流称。”词语解释:著称 拼音:zhù chēng
因…而著名或驰名。例如:此地以盛产大米著称。词语解释:表称 拼音:biǎo chēng
犹显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昔 衞 大夫 公叔文子 升於 瑕丘 , 蘧伯玉 从。 文子 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 伯玉 曰:‘吾子乐之,则 瑗 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 瑕丘 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词语解释:衔称 拼音:xián chēng
官衔职称。 杨沫 《乡思的朝和暮》:“他的名片上……还加上一个‘京师大学堂大学士’以及大学校长等衔称。”词语解释:肇称 拼音:zhào chēng
始称。《书·洛诰》:“王肇称 殷 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明 袁宏道 《王氏两节妇传》:“且使后之人谭孀节者,必肇称 王氏 也。”词语解释:贬称 拼音:biǎn chēng
(1).降格称呼。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春秋》先书于 戚 之会,既出 林父 之名,而继於 卫侯 出奔之后,后书 晋 执 石买 而贬称人。”
(2).含有贬义的称谓。 任继愈 等《中国佛教史》第三章第二节:“所谓‘小乘’是公元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词语解释:压称 拼音:yā chēng
物体称起来分量大(多就同体积的而言)。如:劈柴太湿,压秤。词语解释:讹称 拼音:é chēng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 北贤豆 揵陀囉国 人也”自注:“ 贤豆 之音,彼国之讹畧耳, 身毒 、 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 贤豆 而已,乃之以为五方也。”词语解释:诡称 拼音:guǐ chēng
把不真实的或不实际的某种事物作为真实或实际的事物提出或提供。例如:小偷诡称自己是公安人员。词语解释:诳称 拼音:kuáng chēng
谎说。 张弦 《记忆》:“ 李克安 忽然听说 方丽茹 被打伤了,在县医院抢救。他诳称回乡探亲,匆匆来到那个县医院。”词语解释:取称 拼音:qǔ chēng
(1).取得声誉。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时 山东 人 李白 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 李 杜 。”
(2).犹取名。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盖 周 之德盛於 文 武 ,而《雅》《颂》之作皆在 成王 之世……寻类取称,本隐以之显,使莫不究悉,则今文学之臣,充於列位,惟陛下之所使。”词语解释:艳称 拼音:yàn chēng
(1).谓以容色艳美著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叛臣妻女没官》:“近年平 播州 , 杨应龙 媳 田氏 当没官, 田 亦有艳称,诸勋戚争先求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守土吏狎妓》:“ 刘 素有艳称,对簿日呼之上,諦视之,果光丽照人。”
(2).称羡。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先是 嘉兴 沉雨若 ,费千金定花案, 江 南艳称之。”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地方自治,西人所艳称者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金瓶梅》、《玉娇李》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