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突兀 拼音:tū wù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词语解释:突出 拼音:tū chū
(1).窜出;冲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王子於期 齐轡筴而进之,彘突出於沟中,马惊驾败。”《后汉书·刘玄传》:“ 卬 与 湛 殷 疑有变,遂突出,独 申屠建 在, 更始 斩之。”《清史稿·邦交志二·英吉利》:“ 义律 驰援,復被围。亟遣人突出告急於 广州 知府 余葆纯 。”
(2).突然出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银缾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宋 苏洵 《权书上·强弱》:“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3).隆起;凸出。《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 新丰 有山因震突出,太后以为美祥,赦其县,更名 庆山 。”《隋唐演义》第四二回:“ 单全 见説,登时把双睛突出。”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 鼋头渚 在 太湖 的北边,是突出湖面的一些岩石。”
(4).谓出众地显露出来。 清 李渔 《巧团圆·言归》:“举国尽成鳩拙妇,也应突出女 陈平 。” 老舍 《茶馆》第三幕:“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词语解释:突过 拼音:tū guò
(1).高出;超越。 唐 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再闻诵新作,突过 黄初 诗。” 金一 《文学观》:“一曰学説,诸子是也。其言皆史之支孽,各持一端,各欲以其术易天下,贤者或突过於儒,道、 墨 是也。”
(2).冲过。《金史·世戚传·徒单思忠》:“一日,与姻戚公子出游近郊,有醉人腰弓矢,策马突过,诸公子怒,欲鞭之。”词语解释:突起 拼音:tū qǐ
高耸;凸起。 唐 韩愈 《南山诗》:“西南雄 太白 ,突起莫间簉。” 巴金 《军长的心》:“只有那位烧伤的少妇头上缠着绷带,脸色白得像一张纸,颧骨高高地突起,眼睛没有光彩。”词语解释:突骑 拼音:tū jì
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汉书·晁错传》:“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 匈奴 之众易挠乱也。” 颜师古 注:“突骑,言其驍鋭,可用衝突敌人也。”《魏书·皮豹子传》:“愿遣 高平 突骑二千,賫粮一月,速赴 仇池 。” 金 元好问 《岐阳》诗之一:“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清 钱谦益 《顺天府蓟州遵化县知县顾天宠授文林郎制》:“尔为令廉辨得民, 渔阳 突骑,皆尔赤子。”词语解释:突然 拼音:tū rán
(1).忽然;猝然。 汉 焦赣 《易林·谦之中孚》:“祸不成灾,突然自来。”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鲁迅 《三闲集·吊与贺》引 燕生 文:“尤其是当这与‘思想界的权威者’正在宣战的时候,而突然得到如此的结果,多心的人也许会猜疑到权威者的反攻战略上面。”
(2).耸立貌。 唐 韩愈 《燕喜亭记》:“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词语解释:突围 拼音:tū wéi
突破包围。《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辽 復还突围,拔出餘众。” 唐 元稹 《智度师》诗:“三陷 思明 三突围,铁衣抛尽纳禪衣。”《明史·陈友谅传》:“ 友谅 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 湖口 。” 郭澄清 《大刀记》第八章:“他们胜利突围以后,于天黑时分,又在约会地点-- 雒家庄 会合起来了。”词语解释:突厥 拼音:tū jué
古代民族名,国名。广义包括 铁勒 、 突厥 各部落,狭义指 突厥汗国 。公元6世纪初兴起于 金山 (今 阿尔泰山 )西南麓,为一游牧部落。公元552年,建政权于今 鄂尔浑河 流域。创文字、立官制,与中原交流频繁。 隋 开皇 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西二部。《周书·异域传下·突厥》:“ 突厥 者,盖 匈奴 之别种,姓 阿史那氏 。”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富郑公之言出于元璹》:“ 汉 与 突厥 ,风俗各异。 汉 得 突厥 ,既不能臣; 突厥 得 汉 ,復何所用。”词语解释:突黔 拼音:tū qián
汉 班固 《答宾戏》:“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孔 席不暖, 墨 突不黔。”突,烟囱。黔,谓举炊时为烟熏黑。后以“突黔”指举炊。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以后流落 湖 湘 ,并无突黔之地矣。”词语解释:突烟 拼音:tū yān
烟囱里的炊烟。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虽突烟常冷,意豁如也。”词语解释:突立 拼音:tū lì
耸立。 刘白羽 《英雄城--平壤》:“巨大的建筑已经毁坏了,可是那危耸的高墙突立在月光之中,凛然表现着一种不屈服的气概。” 井频 《跋涉者的问候》:“透过灰色的大气,可看见 戈壁滩 的老北边,孤独地突立着一架石头大山,叫做 贺黎山 。”词语解释:突梯 拼音:tū tī
圆滑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突梯卷臠,为世所贤。” 王闿运 《彭寿颐哀词》:“突梯积俗,烈气熸然,如何斯人,独立无迁。”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尊称圣人,自谓教主,而犹为是妄言。在己则脂韦突梯,以佞 满 人已耳。”参见“ 突梯滑稽 ”。
词语解释:突梯滑稽 拼音:tū tī huá jī
委婉从顺;圆滑随俗。《文选·屈原〈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 吕向 注:“突梯滑稽,委曲顺俗也。” 唐 孙樵 《序陈生举进士》:“况突梯滑稽以苟得与?君其勉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辊吝谝三卦》:“ 淮南 潘子 素纯 ,尝作辊卦,讥世之人以突梯滑稽而得显爵者。”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 吴稚晖 在那儿发表过一些突梯滑稽的论文,把读书界轰动过一下。”词语解释:突突 拼音:tū tū
(1).象声词。《红楼梦》第四四回:“ 凤姐儿 自觉酒沉了,心里突突的往上撞。”《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想到这里,心里就像小鹿儿一般突突的乱跳。”
(2).忽然。《英烈传》第三一回:“只见一日间,他突突的説:‘主公,你见 张三丰 与 冷谦 么?’”
(3).跳动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公子云:‘此娼女, 广陵 第一人。缘有微名,遂倨而无礼。’ 彭 疑名字偶同;然突突自急,极欲一见之。” 何垠 注:“突突,触动也。”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方桌上那白瓷罩洋灯的火焰也突突地跳。”词语解释:突怒 拼音:tū nù
(1).盛怒。 汉 枚乘 《七发》:“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
(2).突起貌。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词语解释:突栾 拼音:tū luán
“团”字的反切。后因以指圆或团状物。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孙炎 作反切,谓‘团’曰‘突欒’…… 林逋 诗‘团欒空绕百千回’是不晓俚人反切。 逋 虽变突为团,亦其谬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於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团’为‘突欒’。” 宋 王庭珪 《宁公端惠蒲团》诗:“正忧坐客寒无席,遗我新蒲入突欒。”词语解释:突屼 拼音:tū wù
见“ 突兀 ”。
词语解释:突兀 拼音:tū wù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词语解释:突弁 拼音:tū biàn
《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孔颖达 疏:“未经几时而更见之,突然已加冠弁为成人。”后因以“突弁”形容人长大迅速。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突弁之夫,我来始黄;合抱之木,我来犹芒。”词语解释:突变 拼音:tū biàn
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个性的突变没有不受社会环境的反映的。”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当革命文学的运动勃兴时,许多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忽然变过来了,那时用来解释这现象的是突变之说。”词语解释:突险 拼音:tū xiǎn
险峻貌。 唐 郑损 《星精石》诗:“突险呀空龙虎蹲,由来英气蓄寒根。”词语解释:突尔 拼音:tū ěr
犹突然。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伏以藐然闺秀,描眉月镜之娇;突尔戎装,掛甲 天山 之险。”词语解释:突将 拼音:tū jiàng
冲锋陷阵的骠悍将卒。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自臣到 汉中 ,中间朞年耳,然丧 赵云 、 阳羣 、 马玉 、 阎芝 、 丁立 、 白寿 、 刘郃 、 邓铜 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餘人,突将无前。”《旧唐书·李愬传》:“始募敢死者三千人以为突将, 愬 自教习之。”《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突将 王元振 将作乱。” 胡三省 注:“突将,以领驍勇驰突之士。”词语解释:突羽 拼音:tū yǔ
疾飞的箭。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有诗戏呈元十一曹长》:“ 胡 马挟雕弓,鸣弦不虚发;长鈚逐狡兔,突羽当满月。”词语解释:突悖 拼音:tū bèi
鲁莽;反常。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二:“有鸟有鸟名老乌,贪痴突誖天下无。”词语解释:突地 拼音:tū dì
以头触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镇滇二内臣》:“突地而号,髮焦肤裂死。”
忽然。《英烈传》第四九回:“説甚么火水既济,本性原无尔我。突地的竟成仇敌,那里是四海一家!” 叶圣陶 《夜》:“唉!像人样儿的却成了十七,十八!真是突地天坍下来,骇得我魂都散了。”词语解释:突撞 拼音:tū zhuàng
冲撞。 宋 梅尧臣 《古柳》诗:“就爇以照渔,骇鳞一何厖;始知网罟细,未足禁突撞。”词语解释:突驰 拼音:tū chí
奔突驰骋。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却笑前 明 中叶时, 倭 奴百人能突驰。”词语解释:突浡
鲁莽;反常词语解释:突越 拼音:tū yuè
突破而越过。 明 唐顺之 《条陈水运事宜》:“渠澮满野,因成水匱,制限 胡 骑,不得突越。”词语解释:突梯滑稽 拼音:tū tī huá jī
委婉从顺;圆滑随俗。《文选·屈原〈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 吕向 注:“突梯滑稽,委曲顺俗也。” 唐 孙樵 《序陈生举进士》:“况突梯滑稽以苟得与?君其勉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辊吝谝三卦》:“ 淮南 潘子 素纯 ,尝作辊卦,讥世之人以突梯滑稽而得显爵者。”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 吴稚晖 在那儿发表过一些突梯滑稽的论文,把读书界轰动过一下。”词语解释:突盗 拼音:tū dào
侵凌盗窃。《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惕悍憍暴,以偷生反侧於乱世之间。”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突盗,谓好侵突掇盗也。”《荀子·王霸》:“乱世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 杨倞 注:“突,凌触;盗,窃也。” 汉 贾谊 《新书·时变》:“攻击夺者为贤,贵人善突盗者为忻,诸侯设諂而相飭、设輹而相绍者为知。天下乱至矣!”词语解释:突进 拼音:tū jìn
(1).迅猛前进。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然而他又听到癞皮狗似的旧世界:他向着革命这边突进了。” 茅盾 《子夜》七:“他在企业界中是一员猛将,他是时时刻刻向前突进的。”
(2).突破而进入。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这次战役,敌人虽然突进我阵地二至八公里,但却付出了伤亡七万八千馀人的代价。” 杨朔 《前进,钢铁的大军》:“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向 胶济路 大进军时,这个连又曾一举突进 溜川 。”词语解释:突黑 拼音:tū hēi
深黑色。 宋 韩拙 《论云霞烟雾霭岚光风雨雪》:“春阴则云气淡荡,夏阴则云气突黑,秋阴则云气轻浮,冬阴则云气黯淡:此阴云四时之象也。”词语解释:突门 拼音:tū mén
正式城门以外的秘密出口。《墨子·备突》:“城百步一突门,突门各为窑灶。” 孙诒让 间诂:“此城内所为以备敌者。”《后汉书·窦融传》:“ 嚣 又引 公孙述 将,令守突门。”《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今闻 疾陆眷 刻日攻北城,其大众远来,战鬭连日,谓我孤弱,不敢出战,意必懈惰,宜且勿出,示之以怯。凿北城为突门二十餘道,俟其来至,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衝 末柸 帐,彼必震骇,不暇为计,破之必矣。” 胡三省 注:“《墨子·备突篇》曰:城,百步一突门。突门,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维置突门内。度门广狭之,令人入门四尺中,置窐突。门旁为槖,充灶状;又置艾。寇即入,下轮而塞之;鼓槖薰之也。 杜佑 曰:突门,凿城内为闇门,多少临事,令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於敌初来,营列未定,精骑从突门跃出,击其无备,袭其不意。”词语解释:突镜 拼音:tū jìng
凸透镜;放大镜。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诸子书》:“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此则谓突镜也。今西洋人製镜之巧,不过洼、突二法,而 墨子 已知之,惜其文多脱误难解耳。”词语解释:突黎 拼音:tū lí
鸟名。即鹈鹕。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雕菰楼丛书》:“又言突黎,即《诗》之鵜也。大如鹤,颈有肉囊,可盛数斗,口张则囊见。每日须饲鱼数斤。突黎正鵜之缓声。”词语解释:突然袭击 拼音:tū rán xí jī
(1).军事用语。乘敌方不备发动快速进攻。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六节:“为着打破某一优势敌人的进攻……以游击队或小支队箝制其正面及一翼,红军集中全力突然袭击其另一翼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必要的。”
(2).泛指给对方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如:对同志不能搞突然袭击。词语解释:突现 拼音:tū xiàn
突然出现。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使他深思远虑的焦念着,何况这不平常的突现的一星红光。”词语解释:突厥文 拼音:tū jué wén
也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因近世文献发现于蒙古鄂尔浑河、叶尼塞河流域,故名。公元6至10世纪,由突厥、回鹘、黠戛斯、骨利干等操突厥语的民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可双向横写。词语解释:突击 拼音:tū jī
(1).军队进攻时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打击。《后汉书·吴汉传》:“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遂令募吏潜引将兵,从间道以兼行,指孤巢而突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故或仓卒遇贼,后队未集,即以前锋突击,不使贼有成列之暇。”
(2).泛指突然的打击。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一个人单独地关在这儿,于是便和 秃松 分离了。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精神上的突击。”
(3).谓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第三希望你们从救亡斗争中学习民族解放的理论与战术,采取突击的姿势。”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八章:“于是,他又讲起他对于抓紧打场和明天再突击收割小麦的想法。”词语解释:突击队 拼音:tū jī duì
(1).进攻战斗时,在主要方向上担任突击任务的部队。一般以精锐部队组成。亦指防御时担任反击的部队。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一幕:“上级命令你营:一、要死守渡口;二、要组织突击队摧毁敌人的重炮阵地!”
(2).在生产或工作中起先锋作用,能完成某一突击任务的精悍力量。 西戎 《女婿》:“腊月二十三晚上,社里召开动员大会, 锁柱 报名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准备去离村五十里地的 鸭子滩 修水库。”词语解释:突何 拼音:tū hé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帽子为“突何”。《南史·夷貊传下·西戎》:“其(指 邓至国 )俗呼帽曰突何。”按, 邓至国 居 西凉州 界, 羌 之别种。词语解释:突发 拼音:tū fā
迸发;爆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新芽刚才突发,--无产阶级经济权力取得,春意还隐于万重的凝雾。” 茅盾 《子夜》三:“可就在这一刹那间,唢呐、笛子、大号筒的混合声音像春雷突发似的从外面飞进来了!”词语解释:突驾 拼音:tū jià
凌驾;超越。 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若 中国 以其固有之文明,转而用之,突驾 日本 ,无可疑也。”词语解释:突飞猛进 拼音:tū fēi měng jìn
发展十分迅速。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进步文化的突飞猛进,虽有利于国家民族,虽有利于人民大众,但却是顽固派反动派的莫大的障碍物。”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今年已提前超额完成,各方面的建设事业正在突飞猛进。”词语解释:突飞 拼音:tū fēi
犹飞跃。指急遽的重大进展。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要在万劫不返的破灭之前救起人类,我们的民族复兴是文化走向更高一个阶段的突飞。”词语解释:突轶 拼音:tū yì
冲击;袭击。《金史·完颜守贞传》:“彼屡突軼吾圉,今一惩之,后当不復来。”词语解释:突隙 拼音:tū xì
烟囱的裂缝。《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螻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词语解释:突冲 拼音:tū chōng
冲撞;猛冲。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北方大车》:“盖防其来车相遇,则预先为避。不然,恐有突衝之虞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 杨遇春 右军据旧寨垣墙截拒,贼不能过,乃冒死突衝。”词语解释:突冒 拼音:tū mào
冲撞;触犯。 清 姚际唐 《零丁洋》诗:“刀斧森森突冒来,炮火城南行不得。”词语解释:突兵 拼音:tū bīng
骤然进攻的军队。《六韬·突战》:“ 武王 问 太公 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係累为敌所虏……’ 太公 曰:‘如此者,谓之突兵。’”词语解释:突嵂 拼音:tū lǜ
耸立高峻貌。 明 刘基 《龙虎台赋》:“其背崔嵬突嵂,森冈峦而拱卫;其势则 昆崘 駊駥,仰星辰之可捫。”词语解释:突忽 拼音:tū hū
莽撞唐突貌。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貌恭而性狠,智小而谋大,趦趄狗盗,突忽猪贪。”词语解释:突异 拼音:tū yì
诧异。 沙汀 《淘金记》五:“ 幺长子 是什么话也没有说,他只觉得突异,觉得他的上风已经给 白酱丹 占了。”词语解释:突坏 拼音:tū huài
破坏;冲毁。《后汉书·方术传上·任文公》:“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 湔水 涌起十餘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词语解释:突地吼 拼音:tū dì hǒu
唐 代的一种残酷刑具。《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又作大枷各为号:一、定百脉,二、喘不得,三、突地吼,四、著即臣……被枷者宛转地上,少选而絶。”词语解释:突如其来 拼音:tū rú qí lái
突然来到或发生。《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孔颖达 疏:“突然而至,忽然而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但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今又与卿有契,方自庆多福。罹祸之説,突如其来,诚所不解。” 艾青 《大西洋》诗:“我好像置身在原始森林里,警戒着那突如其来的袭击。”词语解释:突头突脑 拼音:tū tóu tū nǎo
犹没头没脑。突然地;出人意料地。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那提学使又怎样突头突脑地撤换了旧监督,这些情由我到现在也全不知道。” 艾芜 《夜归》:“赶车的姑娘不答复他的问话,反而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词语解释:突增 拼音:tū zēng
突然增长,尤其指出于潜意识的。例如:恐惧突增。词语解释:突突抹抹 拼音:tū tū mǒ mǒ
形容磨蹭。借故拖延时间。《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你是个人!嗔道你突突抹抹的不家去,是待哄我睡着了干这个!”词语解释:突贯 拼音:tū guàn
军事用语。突破而穿越。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三:“蓦地有冲锋的军号吹奏起来,下级的连、排长高撑起指挥刀呐喊着冲锋,向前面突贯,军队跟着突贯,我们也跟着突贯。”词语解释:突突囔囔 拼音:tū tū nāng nāng
见“ 突突噥噥 ”。
词语解释:突突哝哝 拼音:tū tū nóng nóng
形容连续不断地低声说话。《西游记》第九三回:“ 八戒 与 沙僧 在方丈中,突突噥噥的道:‘明日要鸡鸣走路,此时还不来睡。’”亦作“ 突突囔囔 ”。《西游记》第九四回:“獃子爬将起来,突突囔囔的道:‘好贵人!好駙马!亲还未成,就行起王法来了。’”词语解释:突磨 拼音:tū mó
徘徊;盘桓。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去不去三两次自猜疑,我、我、我突磨到多半晌,走到他跟底。”《雍熙乐府·端正好·村田乐》:“醉时节,咲引儿孙和;醉时节,麦场上閒突磨。”词语解释:突杌 拼音:tū wù
见“ 突兀 ”。
词语解释:突兀 拼音:tū wù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词语解释:突战 拼音:tū zhàn
伏兵袭击的战术。《六韬·突战》:“发吾伏兵,以衝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鬭,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词语解释:突袭 拼音:tū xí
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快速攻击。 午星 《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为了防备敌人的突袭,组织上叫我们女同志先上了山。”词语解释:突显 拼音:tū xiǎn
突出,显示。例如:台币升值效果将突显,今年出口势必减缓。词语解释:突荡 拼音:tū dàng
剧烈动荡。 宋 梅尧臣 《风异赋》:“逡巡则赤埃赭雾,突盪奔驰。阳精失色,白昼如晦。”词语解释:突明 拼音:tū míng
破晓。《太平广记》卷二六一引 唐 温庭筠 《乾馔子·郑群玉》:“吾今下笔一字不得生……突明,竟掣白而去。”词语解释:突目 拼音:tū mù
凸眼睛。词语解释:突突哝哝 拼音:tū tū nóng nóng
形容连续不断地低声说话。《西游记》第九三回:“ 八戒 与 沙僧 在方丈中,突突噥噥的道:‘明日要鸡鸣走路,此时还不来睡。’”亦作“ 突突囔囔 ”。《西游记》第九四回:“獃子爬将起来,突突囔囔的道:‘好贵人!好駙马!亲还未成,就行起王法来了。’”词语解释:突秃 拼音:tū tū
秃顶。《荀子·非相》:“ 楚 之 孙叔敖 , 期思 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 楚 霸。”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 孙叔敖 突秃即今之髮秃也。”词语解释:突破 拼音:tū pò
(1).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一九四三年夏天,在 江 南坚持战斗的六师兵工厂一部分同志,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了 淮南 。”
(2).冲破;超过。 杨朔 《迎春词》:“不突破风雪重围,春天是永远不会诞生的。” 沙汀 《柳永慧》:“让我们来突破你的八百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