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末字词组
奔窜逃窜贬窜迸窜亡窜鱼县鸟窜溃窜缩窜
点窜旅窜麇窜颠窜隐窜鸟骇鼠窜更窜奉头鼠窜
鼠窜栖窜飞窜首窜鸟惊鼠窜逋窜斥窜狐奔鼠窜
流窜谪窜刊窜删窜鸟窜逆窜山窜狼奔鼠窜
惊窜诛窜讹窜匿窜鸡飞狗窜黥窜涂窜狼窜
远窜迁窜分窜跧窜东逃西窜骇窜穴窜狼突豕窜
投窜改窜诡窜逸窜遁窜捧头鼠窜窜窜壮窜
走窜屏窜脱窜雉伏鼠窜东奔西窜抱头鼠窜穿窜 
伏窜潜窜闲窜雉窜东投西窜深窜解窜 

词语解释:奔窜  拼音:bēn cuàn
(1).奔逃窜伏。 宋 王禹偁 《训杨遂》诗:“官小力不支,犇窜避枪刀。”
(2).放逐。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 莱公 富贵时,送人使 岭 南,云:‘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人以为警絶。晚窜 海康 ,至境首, 雷 吏呈图经迎拜於道。公问州去海近远?曰:‘只可十里。’憔悴犇窜已兆於此矣。”
词语解释:点窜
删改;修改。《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他日,公又与 遂 书,多所点窜。”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幕府拟稿》:“ 曾文正公 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诸贤,各创一稿,然后审择点窜。”
词语解释:鼠窜  拼音:shǔ cuàn
(1).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走。《汉书·蒯通传》:“ 常山王 奉头鼠窜,以归 汉王 。” 颜师古 注:“言其迫窘逃亡,如鼠之藏窜。” 明 陆采 《怀香记·京邸遇旧》:“侯门廝养,避干戈鼠窜多方。” 林纾 《荆生》:“尔可鼠窜下山,勿汗吾简。”
(2).老鼠奔窜。 清 吴伟业 《西巘顾侍御作图记胜因赋长句》:“鼠窜回廊僧舍空,鸦啼废井渔扉闭。”
词语解释:流窜  拼音:liú cuàn
(1).到处乱跑;转徙。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一》:“君臣失礼,政教陵迟,犯法者众,亡命流窜而不擒获。前后相积,布满山野。”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此千人而在山谷耶,或可以事前而不为多鱼之漏,其奈运械之路絶,而流窜之势穷,充其量不过陷数四之州县,麋烂百数十里之生灵。” 吴晗 《论晚明“流寇”》:“最后到了 李自成 在一六四三年渡 汉江 陷 荆襄 后,恍然于统治集团的庸劣无能,才决定建立一新政权。从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夺政权的步骤,一反过去流窜的作风。”
(2).流放。 唐 韩愈 《杏花》诗:“二年流窜出 岭 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逮 舜 之世而后有流窜放殛之事,犹不尽置之死,盖古人之重杀如此。” 郭沫若 《天地玄黄·向普希金看齐》:“他以他那叛逆的思想被沙皇政府监视,过流窜生活。”
词语解释:惊窜  拼音:jīng cuàn
受惊而逃窜。《北史·祖珽传》:“ 珽 自知有犯,惊窜是常。” 明 归有光 《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沿途剽掠,吾民惊窜,自是要害无守。” 清 蒲松龄 《日用俗字·走兽》:“青猺上树疾如鸟,鹿麅惊窜走如麞。”
词语解释:远窜  拼音:yuǎn cuàn
(1).逃窜远处。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翕然凤举,远窜 荆蛮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邀 羽 相见”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豫州 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2).流放边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因论 高居简 姦邪,乞加远窜。”《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公孙楚 卑幼,擅动干戈,律当远窜。当时定了罪名,贬在 吴国 安置。”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高忠宪》:“少年以气节自许,以此一念,受谴亦不畏。及得罪远窜,值风雨,困卧舟中数日。”
词语解释:投窜  拼音:tóu cuàn
(1).逃匿。《晋书·庾亮传》:“ 亮 明日又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闔门投窜山海。”《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长枪短剑如麻乱,争奈失计无投窜。” 宋 苏辙 《迎寄王适》诗:“投窜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气如蒸。”
(2).放逐,流放。 唐 柳宗元 《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顷以党与进退,投窜 零陵 。” 宋 秦观 《国论》:“陛下即位以来,图任元老,眷礼名儒,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明 文徵明 《送提学副使序》:“夫既已得罪,则投窜摧辱,有所不辞。”
词语解释:走窜  拼音:zǒu cuàn
(1).逃窜,逃奔。《礼记·月令》“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鷙,四鄙入保” 汉 郑玄 注:“象鸟雀之走窜也。都邑之城曰保。” 唐 薛调 《无双传》:“﹝ 仙客 、 无双 ﹞艰难走窜后,得归故乡,为夫妇五十年。” 宋 汪元量 《浮丘道人招魂歌》:“乱离走窜千里山,荆棘蹲坐肤不完。”
(2).扩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麝》:“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
词语解释:伏窜  拼音:fú cuàn
藏匿逃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天子陪臣 盈 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罪重於郊甸,无所伏窜。” 汉 贾谊 《吊屈原文》:“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鸞凤伏窜兮,鴟梟翱翔。”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 子衡 伏窜於海滨,有忧国伤人之思。”
词语解释:逃窜  拼音:táo cuàn
逃跑流窜。《列子·黄帝》:“﹝禽兽﹞隐伏逃窜,以避患害。”《后汉书·窦武传》:“ 武 孙 辅 ,时年二岁,逃窜得全。” 明 沉鲸 《双珠记·辕门遇友》:“ 安禄山 之乱,城郭丘墟,人民逃窜。”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又过了三天,战斗布署已定, 胡 匪军才逃窜了下来。”
词语解释:旅窜  拼音:lǚ cuàn
贬逐流放。 唐 张说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旅窜南方远,传闻北使来。”
词语解释:栖窜  拼音:qī cuàn
逃匿,逃窜。《后汉书·西羌传》:“餘剩兵者不过数百,亡逃栖窜,远依 发羌 。”
词语解释:谪窜  拼音:zhé cuàn
贬谪放逐。 唐 元稹 《诲侄等书》:“告 崙 等:吾謫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貽诲於汝。”
词语解释:诛窜  拼音:zhū cuàn
杀戮。 宋 苏辙 《乞罢修河司札子》:“夫 伟 以欺君动众,害及数路,据法当即日诛窜以谢天下。”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实赖圣上洪福,幸殞其命,妻子诛窜,无有孑遗。”《明史·徐阶传》:“ 嘉靖 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輒逮下狱诛窜,阁臣復窃颜色为威福。”
词语解释:迁窜  拼音:qiān cuàn
迁逐流放。 清 王夫之 《九昭·悼孑》题注:“悼君侧之无人也,虽被迁窜,而所隐者惟君。”
词语解释:改窜  拼音:gǎi cuàn
谓修改涂抹文字等。《晋书·阮籍传》:“ 籍 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宋 秦观 《与苏公先生简》之二:“恐有谬误并太鄙恶处,皆望就垂改窜,庶几观者不至詆訶。”《明诗纪事辛籤·钱棅》《自靖录》:“ 仲驭 好学,能下士,请养归里,筑南隅以待宾客,击鉢成吟,天葩灿发,或有未慊,应手改窜。” 茅盾 《尚未成功》:“哦,这要改窜几个字才像样罢。”
词语解释:屏窜  拼音:píng cuàn
谓隐藏,隐匿。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材能之士,随世驱驰;节操之人,守隘屏窜。驱驰日以巧,屏窜日以拙。” 唐 卢照邻 《双槿树赋序》:“学涉芜浅,文多瞽漏。宜其屏窜,用其静默。” 宋 苏轼 《与曾子固书》:“ 軾 负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窜,輒通书问於朋友故旧之门者。”
词语解释:潜窜  拼音:qián cuàn
偷偷地逃走。《梁书·沉约传》:“ 约 幼潜窜,会赦免。”《陈书·世祖纪》:“ 章昭达 大破 周迪 ,悉擒其党与, 迪 脱身潜窜。”《北齐书·杨愔传》:“﹝ 杨愔 ﹞既潜窜累载,属 神武 至 信都 ,遂投刺辕门。”
词语解释:贬窜  拼音:biǎn cuàn
贬谪放逐。 唐 韩愈 《贺赦表》:“微臣往因论事,获谴海隅,旋沐朝奬,待罪山郡,未离贬窜之地,忽逢旷荡之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又其次如 退之 、 子瞻 之贬窜, 孟郊 、 贾岛 之流落,其忧为身命也。” 王汉章 《题黄山谷小像》诗:“瞻公眉宇信峨然,小像当非贬窜年。”
词语解释:麇窜  拼音:jūn cuàn
亦作“麏窜”。 形容惊慌逃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吴烈女》:“ 康熙 十三年, 耿精忠 伪总兵 徐尚朝 陷 处州 ,游兵至 永康 ,邑人麏窜。”
词语解释:飞窜  拼音:fēi cuàn
飞逐。 郑振铎 《海燕》:“随了他们飞窜着,水面上起了一条条的长痕。” 沉从文 《边城》十四:“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
词语解释:刊窜  拼音:kān cuàn
改订。《新唐书·柳冲传》:“书乃成,号《姓系録》…… 开元 初,詔 冲 与 薛南金 復加刊窜,乃定。”
词语解释:讹窜  拼音:é cuàn
亦作“譌窜”。 讹误杂厕。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六籍裁於圣手,然 秦 火之餘,诸儒传録,岂无譌窜?”
词语解释:分窜  拼音:fēn cuàn
各自逃匿。《吕氏春秋·首时》:“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三国志·魏志·乌丸等传论》“更有 乌丸 鲜卑 爰及 东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氐 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 汉 开 益州 ,置 武都郡 ,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
词语解释:诡窜  拼音:guǐ cuàn
谓假托和窜改姓名、户籍。 明 王祎 《婺州路均役记》:“而又富民之田,又不肯自名其税,假立名户,託称兄弟所分,与女子所受,及在城异乡人之业,飞寄诡窜,以避差徭。”
词语解释:脱窜  拼音:tuō cuàn
逃窜。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他部罪人,因事脱窜,或以同部争战,人人离散。”
词语解释:闲窜  拼音:xián cuàn
私逃。《后汉书·独行传·谯玄》:“事未及终,而 王莽 居摄, 玄 於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閒窜归家,因以隐遁。” 李贤 注:“閒,私也。”
词语解释:迸窜  拼音:bèng cuàn
奔窜;逃窜。《后汉书·律历志下》“放续前志,以备一家” 刘昭 注引 汉 蔡邕 《戍边上章》:“臣初被考,妻子迸窜。”《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不能开设权谋,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迸窜逃亡。”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蜀 贼纵暴,焚烧邑屋,发掘坟壠,民人迸窜。”
词语解释:颠窜  拼音:diān cuàn
疯狂地逃窜。《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词语解释:首窜  拼音:shǒu cuàn
犹逃亡。 明 刘基 《郁离子·螇螰》:“於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间招亡民,亡民首窜。”
词语解释:删窜  拼音:shān cuàn
删削更改。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公诗一卷,歌曲六卷,早已板行。暮年復加删窜,定为五卷。”
词语解释:匿窜  拼音:nì cuàn
隐藏逃避。《新唐书·列女传·郑义宗妻卢》:“夜有盗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窜,惟姑不能去。 庐 冒刃立姑侧,为贼捽捶几死。”
词语解释:跧窜  拼音:quán cuàn
伏匿。 唐 元稹 《崔方实试太子詹事制》:“ 蛮 蜑 之间有 黄 贼者,跧窜窟穴,代为侵攘。”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缘谿诸蛮,狐鼠跧窜。”
词语解释:逸窜  拼音:yì cuàn
犹逃窜。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即祚以来,宫中无地逸窜,而乳母 赵嬈 贵重赫赫。”
词语解释:雉伏鼠窜  拼音:zhì fú shǔ cuàn
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明 李东阳 《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词语解释:雉窜  拼音:zhì cuàn
(1).比喻情急乱窜。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于弘神道碑》:“二十五王,靡旗乱辙;七十六栅,鶉奔雉窜。”
(2).雉受惊扰而逃窜时常藏头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圆其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人握管,诚不宜专恃稗贩,致蹈獭祭雉窜之讥。”
词语解释:亡窜  拼音:wáng cuàn
逃窜。《新五代史·宦者传论》:“及 明宗 入立,又詔天下悉捕宦者而杀之。宦者亡窜山谷,多削髮为浮图。”
词语解释:隐窜  拼音:yǐn cuàn
隐伏躲藏。《荀子·正论》:“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后汉书·独行传·缪肜》:“为起坟冢,乃潜穿井旁以为窟室,昼则隐窜,夜则负土,及贼平而坟已立。”
词语解释:鸟惊鼠窜  拼音:niǎo jīng shǔ cuàn
见“ 鸟骇鼠窜 ”。
词语解释:鸟骇鼠窜  拼音:niǎo hài shǔ cuàn
形容惊恐逃窜。 宋 曾巩 《救灾议》:“彼知已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於草茅之中,以扞游徼之吏。”亦作“ 鸟惊鼠窜 ”。《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絶,鸟惊鼠窜。”
词语解释:鸟窜  拼音:niǎo cuàn
如鸟飞窜。形容四下逃散。《后汉书·度尚传》:“斩殄渠帅,餘尽鸟窜冒遁,还奔 荆州 。” 宋 陈亮 《酌古论·崔浩》:“ 魏 师乘胜而进,势如风雨,所至奔败,鸟窜兽伏,各逃其死。”
词语解释:鸡飞狗窜  拼音:jī fēi gǒu cuàn
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词语解释:东逃西窜  拼音:dōng táo xī cuàn
四处逃亡;四处逃避。《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衝散了女儿 瑶琴 ,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黄远庸 《远生遗著·借款》:“今两年以来,东逃西窜,而其结果仍投入于银行团之网罗。”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俺的乡里有百来户人家,各自东逃西窜,有去无回。”
词语解释:遁窜  拼音:dùn cuàn
犹逃窜。《晋书·皇甫谧传》:“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张景 ﹞遂改姓名 李田 ,遁窜四海。” 清 焦循 《忆书》三:“村人皆遁窜,止一人在。”
词语解释:东奔西窜  拼音:dōng bēn xī cuàn
同“ 东逃西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 钱塘县 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词语解释:东投西窜  拼音:dōng tóu xī cuàn
同“ 东奔西走 ”。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
词语解释:鱼县鸟窜  拼音:yú xiàn niǎo cuàn
鱼被钓,鸟逃窜。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飘泊流离,处境十分险困。县,通“ 悬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刘氏 无虞,一邦蒙赖, 周 之谋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蜀世谱》:“观古 燕 、 齐 、 荆 、 越 之败,或国覆主灭,或鱼县鸟窜,终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岂曰天助,抑亦人谋也。”
词语解释:鸟骇鼠窜  拼音:niǎo hài shǔ cuàn
形容惊恐逃窜。 宋 曾巩 《救灾议》:“彼知已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於草茅之中,以扞游徼之吏。”亦作“ 鸟惊鼠窜 ”。《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絶,鸟惊鼠窜。”
词语解释:逋窜  拼音:bū cuàn
逃窜。《易·讼》:“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张鲁 逋窜,走入 巴 中。” 清 方文 《庐山诗·康王谷》:“ 楚子 僭称王, 汉 阳食诸 姬 ,卒为 秦 所灭,逋窜身几危。”
词语解释:逆窜  拼音:nì cuàn
犹逃窜。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或虫流而莫敛,或逆窜於 申亥 ,或擢筋於庙梁,或絶命於 望夷 ,盖所拔之非真,而忠能之不用也。”按, 楚灵王 逆窜于 申亥 ,事见《左传·昭公十三年》
词语解释:黥窜  拼音:qíng cuàn
犹刺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胡奕修 ﹞得其姦,奏之,黥窜 化州 ,籍没貲产,一方称快。”《宋史·郑戩传》:“ 长安 故都多豪恶, 戩 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词语解释:骇窜  拼音:hài cuàn
惊惶逃窜。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涉栈道者五千餘骑,人无徒步而进者,马有羡力,兵不劳困, 蜀 人骇窜,自我功为多。”《旧唐书·杨国忠传》:“辰时,至 咸阳 望贤驛 ,官吏骇窜,无復贵贱,坐宫门大树下。” 清 蒲松龄 《大人行》:“农人榜人废生业,下下骇窜真仓皇!”
词语解释:捧头鼠窜  拼音:pěng tóu shǔ cuàn
形容狼狈逃跑。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曰﹞:‘ 常山王 背 项王 ,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于 汉王 。’”《汉书·蒯通传》:“ 常山王 奉头鼠窜。” 颜师古 注:“言其迫窘逃王,如鼠之藏窜。” 宋 陆游 《闻虏酋遁归漠北》诗:“天威在上贼胆破,捧头鼠窜吁可哀。” 郑志鸿 《常语寻源·捧头鼠窜》《宋史》:“ 金 人围 太原 , 童贯 欲遁, 张纯正 止之曰:‘平生推重太师,几许威重;及临事乃捧头鼠窜,何面目见天子乎?’”按,《宋史·宦者传三·童贯》作“奉头鼠窜”。
词语解释:抱头鼠窜  拼音:bào tóu shǔ cuàn
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宋 苏轼 《代侯公说项羽辞》:“夫 陆贾 ,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颜俊 满面羞惭,敢怒而不敢言,抱头鼠窜而去。”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他那鬼头,也只得抱头鼠窜了。”
词语解释:深窜  拼音:shēn cuàn
远逃。《北史·杨椿传》:“ 椿 曰:‘并非计也。贼深窜正避死耳。’”
词语解释:溃窜  拼音:kuì cuàn
溃败逃窜。 瞿秋白 《乱弹·〈铁流〉在巴黎》:“他们在前一个月‘病死了’,后一个月又‘被打死了’,再过几个月又会‘溃窜’了。” 冯牧 《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队伍从 长江 追到 浙 赣 线,歼灭了从 江 防溃窜的敌人。”
词语解释:更窜  拼音:gēng cuàn
窜改,改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毛西河更正西厢记》:“《西厢》久为人更窜,余求其原本正之。”
词语解释:斥窜  拼音:chì cuàn
放逐。《辽史·耶律石柳传》:“臣前为姦臣所陷,斥窜边郡。”
词语解释:山窜  拼音:shān cuàn
逃藏于山中。 三国 魏 曹植 《请招降江东表》:“ 淮南 尚有山窜之贼, 吴会 犹有潜江之虏。”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山窜 赵武 ,家藏 李燮 。” 倪璠 注:“ 程婴 匿 赵武 於山中,故云山窜。”
词语解释:涂窜  拼音:tú cuàn
犹涂改。《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駮正违失。詔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牛僧孺》:“公赴举之秋,尝投贄於 刘补闕 禹锡 ,对客展卷,飞笔涂窜其文。” 清 赵翼 《古吏部尚书汪文端公》诗:“初犹不中程,涂窜至三两。”
词语解释:穴窜  拼音:xué cuàn
往旁边逃窜。 汉 刘歆 《遂初赋》:“兽望浪以穴窜兮,鸟脇翼之浚浚。”
词语解释:窜窜  拼音:cuàn cuàn
奔逃貌。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词语解释:穿窜  拼音:chuān cuàn
奔逃隐匿。《后汉书·西羌传论》:“其能穿窜草石,自脱於锋鏃者,百不一二。”
词语解释:解窜  拼音:jiě cuàn
离散逃窜。《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华》:“ 玄宗 入 蜀 ,百官解窜, 华 母在 鄴 ,欲间行輦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
词语解释:缩窜  拼音:suō cuàn
退缩逃窜。《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词语解释:奉头鼠窜  拼音:fèng tóu shǔ cuàn
狼狈逃窜貌。奉,通“ 捧 ”。《汉书·蒯通传》:“ 常山王 奉头鼠窜,以归 汉王 。” 颜师古 注:“言其迫窘逃亡,如鼠之藏窜。”《宋史·宦者传三·方腊》:“平生 童太师 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农人》:“女见狐奉头鼠窜而去,自是遂安。”
词语解释:狐奔鼠窜  拼音:hú bēn shǔ cuàn
形容狼狈逃窜之状。《宋书·索虏传》:“顷诛讨 蛮 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
词语解释:狼奔鼠窜  拼音:láng bēn shǔ cuàn
形容仓皇乱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获丑》:“只见纷纷麋鹿衝他阵……似鬼遣神差齐触狠,他狼奔鼠窜忙忙遁。”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火併》:“端不为那逐乌飞兔走忙,趁狼奔鼠窜慌,祇为这些时 梁山泊 能收人望。” 明 沉鲸 《双珠记·协谋诬讼》:“舞文弄法多姦诡,忽闻访察怕如雷,狼奔鼠窜,无由懺悔。”
词语解释:狼窜  拼音:láng cuàn
比喻慌乱逃窜。 宋 王楙 《野客丛书·以物性喻人》:“惟狼之喻尤多……言其乱走则曰狼窜。”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无何, 行果 突至, 吴 且击且駡曰:‘妖秃!尔……为幻世间,吾今诉帝杀汝矣!’ 行果 瞿瞿,狼窜出门,不知所往。”
词语解释:狼突豕窜  拼音:láng tū shǐ cuàn
见“ 狼奔豕突 ”。
词语解释:狼奔豕突  拼音:láng bēn shǐ tū
形容坏人成群乱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 咸丰 三年八九月间,贼由 怀庆 窜扰 平阳 ……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 清 林则徐 《致姚椿王柏心书》:“逆夷以舟为窟宅,本不能离水,所以狼奔豕突,频陷郡邑城垣者,以水中无剿御之人、战胜之具,故无所用其却顾耳。”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一:“匪首把大盖帽往脑后推推,握着指挥刀,逼着匪兵,狼奔豕突,想夺下一个村子据守。”亦作“ 狼突豕窜 ”。 清 钱谦益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 天启 初,建四辅之议,人以为迂。已而奴披 蓟 北,輮畿南,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疐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於事后者也。”
词语解释:壮窜  拼音:zhuàng cuàn
强壮善走。《水浒传》第六八回:“我与 杨林 、 石勇 前往北地买马,到彼选得壮窜有筋力好毛片骏马,买了二百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