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四敬去声 [shèng,茂盛][lǐng lìng,命令][zhèng,正直][hèng,蛮横][zhèng][bìng,合并][xìng,学行][gèng,更加][xiòng][jìng,动词][详注1][详注2][详注3][详注4][bàng][详注5][qìng,请人做某事][pìn][详注6][详注7]


注1:评 平去声。平言也。《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
注2:迎 鱼庆切。《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
注3:轻 音庆。《集韵》疾也。《左传·桓十二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又《僖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注4:清 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音净。与净同。又《集韵》《韵会》《正韵》音婧。寒也。
注5:盟 明去声。《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郭象读。又与孟通。地名。《左传·隐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内邑名。《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于盟津。《书·禹贡》作孟津。
注6:邴 音柄。《广韵》邑名。又姓。《左传·哀十一年》邴泄为右。
注7:檠 音竞。檠子,叠名。《类篇》有足所以几物,即隔子也。《前汉·地理志》朝鲜民饮食以笾豆。《师古注》以竹曰笾,以木曰豆,今之檠也。
末字词组
毕竟终竟无竟边竟了竟服竟四竟 
究竟必竟岁竟越竟弥竟考竟  
未竟止竟礼竟郊竟铜竟只竟  
至竟穷竟讫竟入竟深竟一竟  

词语解释:毕竟  拼音:bì jìng
(1).了结。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
(2).到底;终归。 唐 许浑 《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诗之一:“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明 刘基 《更漏子》词:“塞门云, 湘 浦树,毕竟故乡何处。”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毕竟离开了我们。”
(3).必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郑老儿 先去望一望:井底下黑洞洞不见有甚声响,疑心女儿此时毕竟死了。”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茉莉花》:“将手儿採一朵花来戴……花心还未开,早知道你无心也,我也毕竟不来採。”
词语解释:究竟  拼音:jiū jìng
(1).穷尽。《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汉 马融 《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魏书·儒林传·刘献之》:“ 献之 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復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説。”
(2).结束;完毕。《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南朝 陈 徐陵 《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3).结局;结果。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 柳翠 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 黄宗羲 《〈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 毕公 权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孔子 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説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檜 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牘。立刻教重换来,又復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6).推求;追究。《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箇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 山阳县 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 淮安城 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清 黄宗羲 《〈赵渔玉诗钞〉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 老孙头 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 萧队长 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词语解释:未竟  拼音:wèi jìng
没有完成。例如:未竟之业。
词语解释:至竟  拼音:zhì jìng
(1).直到最终。《后汉书·樊英传论》:“及徵 樊英 、 杨厚 ,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它异。”
(2).副词。犹究竟。 唐 杜牧 《题桃花夫人庙》诗:“至竟 息 忘缘底事?可怜 金谷 堕楼人!”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赬鲤问 阳侯 。”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 延龄 在何许!”
词语解释:终竟  拼音:zhōng jìng
(1).完毕;穷尽。《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私自忖度,日夜虚劣,不能復与羣公卿士共相终竟。”《孝经·丧亲》“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唐玄宗 注:“夫孝子有终生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2).终究;毕竟。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宋 陆游 《即事》诗:“知我向来惟断简,会心终竟在孤蓬。” 鲁迅 《华盖集·战士和苍蝇》:“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词语解释:必竟  拼音:bì jìng
终究,到底。必,通“ 毕 ”。 唐 贾岛 《投孟郊》诗:“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宋 周弼 《会稽山》诗:“必竟兴亡谁可料,但闻陵谷变飞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内科又説:‘是肺经受风,必竟要吃消风散毒之剂。’”《红楼梦》第二六回:“必竟是 寳玉 恼我告他的原故。”
词语解释:止竟  拼音:zhǐ jìng
毕竟;究竟。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怀》诗:“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之三:“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 前蜀 韦庄 《多情》诗:“止竟多情何处好,少年长抱长年悲。”
词语解释:穷竟  拼音:qióng jìng
(1).彻底追究。《史记·酷吏列传》:“ 宣 ( 减宣 )尝与 汤 有却,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晋书·陈頵传》:“众人之言不可妄听,宜依法穷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囚 张平叔 繫於别圄,遂穷竟其失官钱四万緡。”
(2).深入研究。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儒生擿经,穷竟圣意。”
(3).尽。 唐 元稹 《泛江翫月》诗序:“攀月泛舟,穷竟一夕。”
词语解释:无竟  拼音:wú jìng
没有穷尽;没有边际。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不死国》:“稟此遐龄,悠悠无竟。” 明 夏完淳 《秋郊赋》:“天肃气清,碧晴无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忠义之气,上耀三光,下垂无竟。”
词语解释:岁竟  拼音:suì jìng
年终。《史记·高祖本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司马贞 索隐:“至岁终总弃不责也。”《汉书·丙吉传》:“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
词语解释:礼竟  拼音:lǐ jìng
谓服丧完毕。《后汉书·袁绍传》:“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
词语解释:讫竟  拼音:qì jìng
终止;了结。《后汉书·梁统传》:“宜早讫竟,以止逮捕之烦。”《六度集经·须大拏经》:“太子以饮食衣被七宝诸珍,恣民所欲,布施讫竟,贫者皆富。”《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女言不去,为我送食,共此盲人,饮食讫竟。”
词语解释:边竟  拼音:biān jìng
见“ 边境 ”。
词语解释:边境  拼音:biān jìng
亦作“ 边竟 ”。亦作“ 边竞 ”。亦作“邉境”。
(1).靠近国家边界的地方。《国语·楚语上》:“夫边境者,国之尾也。”《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汉书·元帝纪》:“加以边竟不安,师旅在外,赋歛转输,元元骚动,穷困亡聊,犯法抵罪。” 颜师古 注:“竟读曰境。”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臣恐异时脣亡齿寒,邉境有可乘之衅。” 明 何景明 《何子·用直》:“宫庭容久伏之祸,邉境有卒至之忧。”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 贞观 三年……这时国内经济还未恢复,边境也还不十分安定,政府命令禁止百姓出国。”
(2).靠近省区边界的地方。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 上犹 亦 江 右之边境,风土约畧相似。” 清 陆筠 《海角续编》:“二月,大兵围 常州 ,贼突围出,扮官兵由小路越过 苏州 、 江阴 边境。”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自从国共分界, 镇川堡 变成反共前哨和逃亡地主会聚之地以后, 米脂县 才在 沙家店 新设下一个区,加强边境工作的领导。”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二章:“师长自己的家乡还在遥远的前面-- 湘 粤 边境上。”
词语解释:越竟  拼音:yuè jìng
见“ 越境 ”。
词语解释:越境  拼音:yuè jìng
亦作“ 越竟 ”。 越过省界或国境。竟,同“ 境 ”。《孙子·九地》:“去国越境而师者,絶地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诗:“知心三四人,越境千餘里。” 清 曾国藩 《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檄公赴援 南昌 。 湘 军越境讨贼,自此始矣。”
词语解释:郊竟  拼音:jiāo jìng
见“ 郊境 ”。
词语解释:郊境  拼音:jiāo jìng
亦作“ 郊竟 ”。
(1).国境。《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晋 陆机 《辨亡论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轂之径;川阨流迅,水有惊波之艰。”《晋书·羊祜传》:“昔 吴 为不恭,负险称号,郊境不闢,多歷年所。”
(2).城邑之郊区。《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 成然 邑,而使为郊尹” 晋 杜预 注:“郊尹,治郊竟大夫。”
词语解释:入竟  拼音:rù jìng
亦作“ 入境 ”。
(1).进入国境。竟,“ 境 ”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齐孝公 伐我北鄙……公使 展喜 犒师,使受命于 展禽 , 齐侯 未入竟, 展喜 从之。”《公羊传·庄公十年》“精者曰伐” 汉 何休 注:“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宋书·恩倖传·徐爰》:“今当使小戍制其始寇,大镇赴其入境,一被毒手,便自吹韲鸟逝矣。” 赵紫阳 《政府工作报告》(1984.5.15):“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和引进技术的审批权限,简化外商入境出境手续。”
(2).谓进入某地某区域。 唐 朱庆馀 《上江州李使君》诗:“入境无餘事,唯闻父老歌。” 唐 朱庆馀 《送淮阴丁明府》诗:“之官未入境,已有爱人心。”
词语解释:了竟  拼音:le jìng
了结,完结。亦指死。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雄信 揽轡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
词语解释:弥竟  拼音:mí jìng
布满。《后汉书·孔奋传》:“ 陇 蜀 既平, 河西 守令咸被徵召,财货连轂,弥竟川泽。”
词语解释:铜竟  拼音:tóng jìng
见“ 铜镜 ”。
词语解释:铜镜  拼音:tóng jìng
亦作“ 铜竟 ”。 古代照面的用具。铜制,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我国从青铜时代初期出现铜镜,历经 商 、 周 、 秦 、 汉 ,直至 明 清 ,长期流行,至近代大量使用玻璃镜后,才被取代。《后汉书·西羌传》:“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 晋 陆机 《与弟云书》:“ 仁寿殿 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餘,广三尺二寸。” 章炳麟 《东夷》诗之六:“要间鹿卢剑,铜镜能辟邪。”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志铭〉跋》:“与石同出壠中者,尚有瓦罌铜竟各一枚。”
词语解释:深竟  拼音:shēn jìng
深入追究。《汉书·张汤传》:“﹝ 张汤 ﹞治 陈皇后 巫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后汉书·韩棱传》:“及 竇 氏败, 棱 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
词语解释:服竟  拼音:fú jìng
犹服除。《后汉书·独行传·刘茂》:“遭母忧去官。服竟后为 沮阳 令。”《北齐书·陆卬传》:“服竟不袭,不忍嗣侯。”参见“ 服除 ”。
词语解释:服除  拼音:fú chú
守丧期满。《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四年》:“癸卯, 南康 文简公 褚渊 卒,世子侍中 賁 耻其父失节,服除,遂不仕。” 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丁内艰,服除,主管南外宗室财用。”
词语解释:考竟  拼音:kǎo jìng
(1).刑讯穷竟。《后汉书·安帝纪》:“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輒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 李贤 注:“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逵 ﹞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2).刑讯致死。《释名·释丧制》:“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於狱也。”《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是以冒犯常科,輒敕县考竟,擅行杀戮,须伏诛罚。”《晋书·魏舒传》:“其考竟 友 ,以惩奸佞。”
词语解释:只竟  拼音:zhī jìng
究竟;到底。《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大有同名姓,相似颜容几百般。形容大省曾相识,只竟思量没处安。”
词语解释:一竟  拼音:yī jìng
(1).一曲奏完谓之一竟。亦称“ 一成 ”、“ 一终 ”。《周礼·春官乐师》“凡乐成则告备” 汉 郑玄 注:“成,谓所奏一竟。” 贾公彦 疏:“云‘成,谓所奏一竟’者,竟则终也。所奏八音俱作,一曲终则为一成,则乐师告备。”
(2).竟自。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他道是若有寸进,即便回来。如今年荒亲死,一竟不回。”
(3).犹言径直。《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当下 史应 、 魏能 一竟来到他家拜望了,各述来买红花之意。”
词语解释:四竟  拼音:sì jìng
同“ 四境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慎其四竟,结其四援。”《墨子·耕柱》:“ 楚 四竟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