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端的 拼音:duān dì
(1).真的;确实。 宋 晏殊 《凤衔杯》词:“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处里,觉尖新。” 元 杨樵云 《满庭芳·影》词:“溪桥断,梅花晴雪,端的白三分。”《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2).到底;究竟。《西游记》第七四回:“端的是什么妖精,他敢这般短路。”
(3).始末;底细。 宋 柳永 《征部乐》词:“凭谁去花衢觅,细説此中端的。”《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
(4).凭准。 宋 晏几道 《六幺令》词:“还是南云少,锦字无端的。”词语解释:端居 拼音:duān jū
谓平常居处。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雷士俊 《寄王筑夫》诗:“寂寞荒村静,端居念远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淄川小圣人》:“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輒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词语解释:端坐 拼音:duān zuò
(1).安坐;正坐。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今苟以己无惨怛寃痛,故端坐相仍。” 汪继培 笺:“端坐,犹言安坐也。”《北史·高昂传》:“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就按於 清元小殿 ……时唯妃女弟 秦国夫人 端坐视之。” 清 刘大櫆 《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君与人饮酒,淋漓终日如不厌;及其闭门端坐,未尝一持杯斝。”
(2).谓安然栖息。《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乌生》:“乌生八九子,端坐 秦氏 桂树间。”词语解释:端如 拼音:duān rú
犹端然。庄重貌。 宋 范成大 《大所后堂南窗负暄》诗:“端如拥褐茅檐下,祗欠乌乌击缶歌。”词语解释:端正 拼音:duān zhèng
(1).正;直;不偏斜。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愴,终年常端正。”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大修 孔子庙 ,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 清 李渔 《巧团圆·解纷》:“远远望见两箇后生飞赶前来,想是要买我做爷的了,不免坐端正了,好等他来拜见。”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 陶先生 仍旧踧踖的含糊的答应了一声,帽子放在膝上,很端正的坐在屋角的一张圈椅里。”
(2).整齐匀称。《史记·儒林列传》:“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去亭六七里,有一端正妇人乞寄载。”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华州 太守 苏护 有一女,生得形容端正,有倾城之貌。”
(3).正直不邪。《庄子·天地》:“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成玄英 疏:“端直其心,不为邪恶。”《汉书·霍光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僕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 宋 梅尧臣 《和元之述梦见寄》:“始知端正心,寐语尚不誑。”《清史稿·惠端亲王绵愉传》:“ 同治 二年, 穆宗 典学,太后以 绵愉 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 弘德殿 专司督责。”
(4).妥帖;停当。《水浒传》第二三回:“得蒙抬举,安敢推故?明日打点端正便行。”《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大 便自去央间壁 王婆子 来,安排端正,都拿上楼来,摆在桌子上,无非都是些鱼肉菓菜点心之类。”《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船上人打点端正,纔要发号开船,只见 李氏 慌对 杨公 説:‘不可开船!’”
(5).安排;准备。《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慧澄 清早起来,端正斋筵。”《说岳全传》第十三回:“ 汤兄弟 可先到 昭丰镇 上去,端正了安歇的地方,以便调理。”词语解释:端午 拼音:duān wǔ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词语解释:端门 拼音:duān mén
(1).宫殿的正南门。《史记·吕太后本纪》:“ 代王 即夕入 未央宫 ,有謁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后汉书·左雄传》:“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牋奏,副之端门。”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宫之正南门曰端门。尚书於此受天下奏章,令举者诣公府课试,以副本纳之端门,尚书审覈之。” 宋 晁冲之 《上林春慢》词:“鹤降詔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前汉书平话》卷下:“日正端门登极位,万国来朝有道君。”
(2).太微垣南藩二星,东曰左执法,西曰右执法,左、右执法之间叫“端门”,为太微垣的南门。《后汉书·李固传》:“加近者月食既於端门之侧。” 李贤 注:“端门, 太微宫 南门也。”《晋书·天文志上》:“太微,天子庭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词语解释:端倪 拼音:duān ní
(1).头绪;迹象。《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耑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这公事深藏着曖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 清 赵翼 《岣嵝碑歌》:“ 昌黎 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
(2).窥测;捉摸。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故 旭 ( 张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明 方孝孺 《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游里加湖》:“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
(3).边际。《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端倪,犹涯际也。” 唐 岑参 《西亭子送李司马》诗:“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緑柳鶯乱啼。”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牧笛》:“緑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陆师 《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词语解释:端合 拼音:duān hé
应当;应该。 张伯驹 《续洪宪纪事诗》之八七:“青史千秋谁得似,阿爹端合比 桓温 。”词语解释:端平 拼音:duān píng
(1).公正允当。《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决狱讼,必端平。” 郑玄 注:“端,犹正也。” 孙希旦 集解:“端,谓明於曲直之辨而无所枉;平,谓得乎轻重之宜而无所颇。”《南齐书·张岱传》:“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
(2).整理统一。 秦 李斯 《琅琊台刻石》:“端平法度,万国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词语解释:端拱 拼音:duān gǒng
(1).正身拱手。指恭敬有礼,庄重不苟。《庄子·山木》:“﹝ 孔子 ﹞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晋书·隐逸传·张忠》:“冬则緼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南史·王球传》:“ 王弘 兄弟贵动朝廷, 球 终日端拱,未尝相往来。” 清 刘大櫆 《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每垂髫自内庭徐徐行至学舍,北向端拱立,长揖乃就坐。”
(2).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魏书·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唐 欧阳詹 《珍祥论》:“即虐如 秦皇 ,虽车辙遍于宇内,不如 太宗 端拱於堂上也。” 唐 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以端拱之尊比义,取产泽之灵合符。”
(3).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晋书·阮孚传》:“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词语解释:端溪 拼音:duān xī
溪名。在 广东省 高要县 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未落笔,花笺上泪珠垂;长吁气,呵软了毛锥;恓惶泪,滴满了端溪。” 明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词语解释:端忧 拼音:duān yōu
闲愁;深忧。《文选·谢庄〈月赋〉》:“ 陈王 初丧 应 刘 ,端忧多暇。” 李周翰 注:“端然忧愁,以多闲暇。” 唐 杜甫 《遣闷》诗:“餘力浮於海,端忧问彼苍。” 宋 王禹偁 《谢除右拾遗直史馆启》:“方在端忧之际,忽惊非次之恩。”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寸襟隔千里,端忧各延颈。”词语解释:端由 拼音:duān yóu
原委;缘由。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 崔生 ﹞遂细言端由,皆因奴 磨勒 负荷而去。” 宋 欧阳修 《鬼车》诗:“吾谓此何声,初莫穷端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词语解释:端然 拼音:duān rán
(1).端正、不偏斜貌。《荀子·非十二子》:“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王先谦 集解:“端然,不倾倚之貌。”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请你箇 汉 刘王 龙椅上端然受。”《红楼梦》第一○九回:“出来看见 寳玉 端然坐在牀上,闭目合掌,居然像个和尚一般。”
(2).庄重整肃貌。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词》:“常爱 君俞 气貌端然,虽燕休未尝慢。” 清 恽敬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及见 达甫 ,其貌克然,其色油然,而其神端然,若有不可干者。”
(3).果然;真的。 唐 张祜 《题〈山水障子〉》诗:“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可霎作怪,自从许下愿心, 韩夫人 渐渐平安无事。将息至一月之后,端然好了。”词语解释:端明 拼音:duān míng
(1).正直聪明。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宋文帝 端明临朝,鉴赏无昧。” 唐 元结 《吕公表》:“故名不异俗,跡不矫时,内含端明,外与常规,其大雅君子,全於始终者耶。”
(2).犹神明。 清 钱谦益 《〈古史谈苑摘录〉后记》:“昔者吾夫子授端明之命而作《春秋》。”
(3).古宫殿名。一为 后唐庄宗 同光 二年改 解卸殿 为 端明殿 ,设端明殿学士。二为 宋仁宗 明道 二年改 承明殿 为 端明殿 ,复设端明殿学士。因用作端明殿学士的代称。 宋 苏辙 《祭亡兄端明文》:“以家饌酒果之奠,致祭於亡兄端明 子瞻 之灵。”词语解释:端委 拼音:duān wěi
(1).古代礼服。《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杜预 注:“端委,礼衣。”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礼衣端正无杀,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长,故曰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谢鯤 :‘君自谓何如 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準则,则臣不如 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2).始末;底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西行见峰顶洞门西坠处,危峡孤悬,下有长垣环之,仰眺不得端委,则藩府别圃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媪益疑,具言端委。”词语解释:端相 拼音:duān xiāng
正视;细看。 唐 司空图 《障车文》:“儿郎伟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称,头头相当。”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 陈元龙 注:“端相,犹正视也。”《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块石头端相了端相。”词语解释:端阳 拼音:duān yáng
即端午。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节闹端阳只一瞬,满眼繁华, 王 谢 少人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端阳》:“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参见“ 端午 ”。
词语解释:端午 拼音:duān wǔ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词语解释:端闱 拼音:duān wéi
皇宫的正门。亦指朝廷。 汉 班固 《西都赋》:“列钟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 南朝 宋 颜延之 《自陈表》:“仰企端闈,上恋罔极。”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鉤陈羽立,敷大号於端闈。”词语解释:端严 拼音:duān yán
端庄严谨;庄严。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宗正南阳刘祖》:“太守 公孙庆 当祠 章陵 ,旧俗常以衣冠子孙、容止端严、学问通览、任顾问者以为御史。”《北齐书·成帝纪》:“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 华 戎 叹异。” 唐 王勃 《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遂令众情驰騖,空怀更始之图;灵座端严,未得安居之地。” 明 宋濂 《柳先生行状》:“燕居默坐,端严若神。”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他也不愿意在文学里看见他教师底端严的面孔。”词语解释:端冕 拼音:duān miǎn
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礼记·乐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 郑 卫 之音,则不知倦。” 郑玄 注:“端,玄衣也。” 孔颖达 疏:“云‘端,玄衣也’者,谓玄冕也。凡冕服,皆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故称端也。”《国语·楚语下》:“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羣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於神者,谓之一纯。” 韦昭 注:“端,玄端之服。冕,大冠也。” 唐 杨巨源 《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诗:“称觴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唐 黄滔 《白日上昇赋》:“挥毫而金简初载,端冕而玉皇有佇。”词语解释:端方 拼音:duān fāng
庄重正直。《宋书·王敬弘传》:“ 敬弘 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 桓玄 谓之‘弹棊八势’。”《旧唐书·郑朗传》:“植操端方,禀气庄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看见 顾吏典 举动端方,容仪俊伟,不像个衙门中以下人,私心敬爱他。”《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雪翁 昨日有书子来,説尊驾为人不甚端方,又好交结匪类,自今以后,不敢劳尊了。”词语解释:端午节 拼音:duān wǔ jié
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的习俗。词语解释:端木 拼音:duān mù
复姓。 春秋 时有 端木赐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词语解释:端端 拼音:duān duān
(1).端正;不倾斜。《鹖冠子·泰鸿》:“夫物之始也倾倾,至其有也録録,至其成形端端王王。” 陆佃 解:“端端,倾倾之反。”引申为纯正。 汉 王充 《论衡·诘术》:“端端之日有十邪,而将一有十名也?”《隋书·地理志中》:“ 兗州 盖取 沇水 为名,亦曰 兗 ,兗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
(2).庄重。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二》:“某公端端,醉后见疏狂,殆真狂者。”
(3).刚刚;恰恰。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真是太不凑巧,端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走到东门大桥,他的话便被国王听到了。”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在土围墙的壑口,端端碰上在墙外听声的 姚士杰 。”词语解释:端人 拼音:duān rén
正直的人。《孟子·离娄下》:“夫 尹公之他 ,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赵岐 注:“端人,用心不邪僻。” 宋 秦观 《贺吕相公启》:“繇是端人坌集,异党寖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富翁》:“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词语解释:端绪 拼音:duān xù
(1).头绪。《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韩彦古》:“卷帙浩博,未见端绪, 彦古 常欲略观而不可得。” 明 方孝孺 《与王修德书》:“吾兄前书有学无端绪之叹,甚见进学之篤。”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之一:“诸事沓来,近日略有端绪矣。”
(2).先例;渊源。《汉书·淮南宪王刘钦传》:“既开端绪,愿卒成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吾欲为卿脱死,既开端绪;而卿终不从,激怒帝如此。” 明 宋濂 《〈曾学士文集〉序》:“先生之裔,分自 南丰 。父祖皆 宋 进士,书诗之业,远有端绪。”词语解释:端月 拼音:duān yuè
农历正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二世 二年﹞端月。” 司马贞 索隐:“ 二世 二年正月也。 秦 讳‘正’,故云端月也。” 前蜀 杜光庭 《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今以时当端月,节遇正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端月》:“ 仁宗 朝, 王珪 上言,请以正月为端月,为与上名音近也。”词语解释:端拜 拼音:duān bài
(1).正身拱手。《荀子·不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杨倞 注:“端拜,犹言端拱。”一说,冠而后拜。 宋 陈叔方 《颍川语小》卷下:“端,冠也。‘端拜而议’,乃冠其首而后拜。”
(2).犹致敬。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栾城和张安道诗》:“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词语解释:端揆 拼音:duān kuí
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 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 韩王 妃,男 遗爱 尚 高阳公主 ,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 宋 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词语解释:端简 拼音:duān jiǎn
(1).端庄持重。《南齐书·徐孝嗣传》:“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宋史·曹彬传》:“ 彬 执礼益恭,公府讌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观。”
(2).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 唐 郑谷 《寄左省韦起居序》诗:“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太清宫玉石像》:“工役掘地,得玉石人,涤去泥壤,则簪裙端简,如龙之像。”词语解释:端详 拼音:duān xiáng
(1).公正全面;仔细慎重。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庶狱明慎,刑辟端详。”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大纲来阴阳偏有準,择日要端详。”
(2).端庄安详。《北史·寇儁传》:“ 儁 身长八尺,鬚鬢皓然,容止端详,音韵清朗。”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儿轻狂。”
(3).细看;打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端详可憎,好煞人也无乾浄。”《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五娘相会》》:“细端详,这是谁笔仗,覷着他教我心儿好感伤。”《红楼梦》第四一回:“一面説,一面细细端详了半日。”
(4).始末;底细。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四折:“我这里曲躬叉手问端详。”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计哨讹传》:“你同俺去他家説个端详,定不慢你。”《红楼梦》第二十回:“要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词语解释:端庄 拼音:duān zhuāng
端正庄重。 唐 元稹 《莺莺传》:“俄而 红娘 捧 崔氏 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肢体,曩时端庄,不復同矣。” 宋 苏轼 《和子由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又是两个絶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釵荆,端庄俏丽。”词语解释:端直 拼音:duān zhí
(1).正,不歪斜;直,不弯曲。 汉 张衡 《西京赋》:“廛里端直,甍宇齐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所剺处多不端直,文帖且又繁积。” 郭沫若 《银杏》:“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
(2).正直。《楚辞·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王逸 注:“言我推行正直之心。”《韩非子·解老》:“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北齐书·崔昂传》:“ 昂 性端直少华,沉深有志略。” 宋 苏舜钦 《上京兆杜公书》:“天下所相望号端直者,惟丈人与 孔諫议 、 范吏部 耳。” 明 方孝孺 《祭宋仲珩文》:“子之端直,当为神明。”
(3).指正直的人。《吕氏春秋·情欲》:“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词语解释:端士 拼音:duān shì
犹端人。《大戴礼记·保傅》:“於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训以恭顺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 明 归有光 《〈山斋先生文集〉序》:“嗟乎,直臣端士,世不可一日无!”词语解释:端石 拼音:duān shí
端溪 石。 广东省 高要县 东南 端溪 所产,色青紫,质细,易发墨,为上等砚材。 宋 李之彦 《砚谱》:“ 李贺 有《端州青花石砚》诗云:‘暗洒 萇弘 冷血痕’,则谓鸜鵒眼,知 端 石为砚久矣。” 宋 苏易简 《砚谱》:“ 唐彦猷 云: 端 石有眼者最贵,谓之鸜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节。”词语解释:端要 拼音:duān yào
首要;关键。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丘真人》:“诚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无不应,亦岂违众生之愿哉!”词语解释:端正月 拼音:duān zhēng yuè
指农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是夜月最圆,故称。 唐 韩愈 《和崔舍人咏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词语解释:端重 拼音:duān zhòng
(1).端庄稳重。 宋 欧阳修 《跋〈李西台书〉》:“ 李公 为人端重清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诸姊妹皆呼之贵人以嘲笑之;而 四娘 端重寡言,若罔闻之。” 曹禺 《日出》第二幕:“一个十分瘦弱的女人,举止端重,衣服不甚华丽。”
(2).端正凝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弇州 旧藏《汉书》,得之 吴中 陆太宰 家, 宋 板 宋 楮,字画端重,是 赵文敏 故物。”词语解释:端容 拼音:duān róng
(1).正容;敛容。《隋书·后妃传序》:“ 煬帝 时,后妃嬪御,无釐妇职,惟端容丽饰,陪从醼游而已。” 鲁迅 《集外集·〈赠人二首〉之二》:“ 秦 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2).指端庄的神情。 明 袁宏道 《叙陈正甫〈会心集〉》:“面无端容,目无定睛。”词语解释:端公 拼音:duān gōng
(1). 唐 代对侍御史的别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外郎御史遗补相呼为院长,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为端公。”《通典·职官六》:“侍御史之职……臺内之事悉主之,号为臺端。他人称之曰端公。”
(2).男巫的别称。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端公誑取施利,每及万緡。” 清 唐甄 《潜书·抑尊》:“ 蜀 人之事神也,必冯巫,谓巫为端公。”
(3). 宋 代对衙役的称呼。《水浒传》第八回:“只説 董超 正在家拴束包裹,只见巷口酒店里酒保来説:‘ 董端公 ,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请説话。’……原来 宋 时的公人都称呼‘端公’。”词语解释:端丽 拼音:duān lì
端庄美丽。《后汉书·皇后纪序》:“於 洛阳 乡中閲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陈书·陈缮传》:“ 缮 仪表端丽。” 唐 薛调 《无双传》:“ 无双 端丽聪慧,我深念之。” 宋 柳永 《玉蝴蝶》词:“选得芳容端丽,冠絶 吴 姬。” 清 龚自珍 《京师乐籍说》:“乐籍既棋布於京师,其中必有资质端丽、桀黠辨慧者出焉。”词语解释:端凝 拼音:duān níng
庄重。《旧唐书·冯定传》:“ 文宗 以其端凝若植,问其姓氏。”《宋史·李沆传》:“ 太宗 目送之曰:‘ 李沆 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明 方孝孺 《陈先生墓碣》:“先生资端凝,喜学问。”《清史稿·世宗纪》:“生有异徵,天表魁伟,举止端凝。”词语解释:端诚 拼音:duān chéng
正直真诚。《荀子·非相》:“谈説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谓之闇騃徒苦。”词语解释:端策
把蓍草摆正词语解释:端操 拼音:duān cāo
(1).正直的操守。《文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弱植慕端操,窘步惧先迷。” 刘良 注:“言少小立身,慕端直之操,急步随之,常恐先迷其正道也。”
(2).谓端正其操守。《后汉书·列女传赞》:“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李贤 注:“妇人之正其节操有踪迹可纪者。”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怀德践遗芳,端操慙谋己。”词语解释:端砚 拼音:duān yàn
以 广东省 高要县 东南 端溪 所产石制成的砚台。 五代 齐己 《谢人墨》诗:“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牋。”词语解释:端称 拼音:duān chēng
端正合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寺门东向,斜倚所踞之坪,不甚端称。”词语解释:端涯 拼音:duān yá
亦作“ 端崖 ”。 边际。《庄子·天下》:“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汉 马融 《广成颂》:“天地虹洞,固无端涯。”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出屋远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见端涯。”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嵇 阮 诗歌,飘忽峻佚,言无端涯。”词语解释:端一 拼音:duān yī
(1).庄重专一。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 太任 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史记·周本纪》“ 歷 娶 太任 ” 张守节 正义引作“端壹”。《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筹不虚运,策不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
(2).指正直不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孝史四》:“ 颜鲁公 为 郭汾阳 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霜雪易其令。’斯言也, 鲁公 亦允蹈之。”
(3).农历五月初一的别称。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端午》:“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词语解释:端肃 拼音:duān sù
(1).端正严肃。《宋书·范泰传》:“ 忱 嗜酒,醉輒累旬。及醒,则儼然端肃。”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珏 风格端肃,属词敏赡,恩倾一时。”《西游记》第二六回:“这 行者 端肃尊敬,与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参拜菩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江寧 吴模 , 字元 理,应童子试时,年方十三,举止端肃。”
(2).旧时书信惯语。对尊长表示敬意。 翟灏 《通俗编·仪节》引 明 沉文 《初政记》:“凡致书於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端肃奉復。”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之三:“某端肃奉白。”词语解释:端劲 拼音:duān jìn
(1).刚正不阿。《新唐书·郑薰传》:“ 薰 端劲,再知礼部举,引寒俊,士类多之。”
(2).指字体端正有力。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苏子美》:“ 景祐 元年仲春, 子美 于 蜀 纹纸上楷写,字极端劲可爱。”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载酒亭》:“此篆端劲古朴,无俗态。”词语解释:端秀 拼音:duān xiù
端庄秀丽。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其子曰 象 ,端秀有文。”《新五代史杂传十九·裴皞》:“ 皞 出於名家,而容止端秀。”词语解释:端身 拼音:duān shēn
(1).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孔子家语·三恕》:“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2).摆正身体。《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众猴听説,端身礼拜,称‘千岁大王’。”词语解释:端志 拼音:duān zhì
正直的志趣。《荀子·臣道》:“撟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杨倞 注:“端志,不邪曲也。”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端志见眉睫,芳言发精诚。”词语解释:端心 拼音:duān xīn
(1).犹专心,一心。《后汉书·韦彪传》:“宜简尝歷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
(2).正直的心地。 唐 王炎 《赋得行不由径》:“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词语解释:端闲 拼音:duān xián
犹安闲。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坐食端闲,冗仗无用。”词语解释:端饰 拼音:duān shì
整理其衣饰。《文选·谢惠连〈捣衣〉诗》:“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 吕向 注:“端,整也。” 唐 高适 《秋胡行》:“日暮蚕飢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闈。”词语解释:端此 拼音:duān cǐ
专此。书信末尾常用语。谓特为此事致书。词语解释:端洁 拼音:duān jié
(1).正直清廉。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惟公博厚,端洁明懿。”《明史·太祖纪一》:“冬十月丁亥,詔举富民素行端洁达时务者。” 清 王晫 《今世说·方正》:“ 陆丽京 持己端洁。”
(2).端庄贞洁。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谐噱》:“ 许义方 妻 刘 ,以端洁自许。”词语解释:端右 拼音:duān yòu
指宰辅重臣。亦特指尚书令。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当涂端右阉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周书·赵善传》:“虽位居端右,而逾自谦退。”《隋书·赵煚赵芬等传论》:“二 赵 明习故事,当世所推;及居端右,无闻殊绩。”《资治通鉴·晋简文帝成安二年》:“元相之重,储傅之尊,端右事繁,京牧任大。” 胡三省 注:“端右,尚书令也。”词语解释:端五 拼音:duān wǔ
即端午。 唐 李匡乂 《资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 元和 中端五詔书并无作‘午’字处。” 宋 陆游 《过邻家》诗:“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参见“ 端午 ”。
词语解释:端午 拼音:duān wǔ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词语解释:端原 拼音:duān yuán
(1).原委;根由。《楚辞·九章·惜往日》“弗参验以考实兮” 汉 王逸 注:“不审穷覈其端原也。”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出观美俗,尤多《汉广》之高;入奉慈颜,不悯《汝坟》之瘁。兹为窃冒,厥有端原。”
(2).依旧。词语解释:端良 拼音:duān liáng
(1).指正人贤士。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拜御史丞兼左丞,束拔端良,风威益振。”
(2).谓正直良善。 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祭李宥侍郎文》:“世称至治, 咸平 景德 。士生其间,端良纯一。”
(3).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明 文徵明 《甲戌岁朝明日立春诗》之五:“古人惜端良,今我胡不乐?”词语解释:端默 拼音:duān mò
庄重沉静。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明 李贽 《答周柳塘》:“若信如 鲁桥 ,便以为恭敬,则临朝端默如神者,决不召祸败。”词语解释:端布 拼音:duān bù
古钱名。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 王莽 大钱作燕尾状者,比今所有,其大四倍。文曰‘端布当千’。”词语解释:端日 拼音:duān rì
农历正月初一日。《岁华纪丽·元日》“八节之端” 明 胡震亨 注:“又云端日,谓履端者也。”词语解释:端妙 拼音:duān miào
美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夜梦女郎,年可十四五,容华端妙。”词语解释:端理 拼音:duān lǐ
正直。《文选·嵇康〈琴赋〉》:“性絜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吕向 注:“端理,犹正直也。”词语解释:端介 拼音:duān jiè
方正耿介。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诰》:“端介而不失人心,谦和而能宣朕命。”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穀使江南》:“ 陶秀实 非端介者,其守可隳,当使诸君一笑。”词语解释:端亮 拼音:duān liàng
端正诚实;正直坚贞。《新唐书·路隋传》:“父 泌 ,字 安期 ,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其青宫内外侍从禁卫,一应职属,早为择补,务求忠谨端亮,以专羽翼而资保护。”词语解释:端确 拼音:duān què
(1).正确。《宋史·何郯朱京等传论》:“ 京 持论端确,竟以去位,君子惜之。”《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取象有不端确处。”
(2).端正刚强。《明史·陈镛传》:“ 杨士奇 称其清介端确,表里一出於正。”词语解释:端爽 拼音:duān shuǎng
正直爽朗。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二 程 从父兄南游,时方十餘岁, 茂叔 爱其端爽。”词语解释:端谨 拼音:duān jǐn
端正谨饬。《北史·恩幸传·王仲兴》:“ 仲兴 幼而端谨,以父任,早给事左右,累迁越骑校尉。”《旧唐书·孝友传·裴敬彝》:“ 敬彝 少聪敏,七岁时能属文,性又端谨,宗族咸重之。” 明 宋濂 《题〈唐太宗哀册文〉后》:“至其小楷,极端谨有法。”词语解释:端雅 拼音:duān yǎ
庄重文雅。《宋书·明帝纪》:“帝少而和令,风姿端雅。”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明史·沉鲤传》:“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説,独契帝心。”《红楼梦》第五七回:“因 薛姨妈 看见 邢岫烟 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釵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説给 薛蟠 为妻。”词语解释:端行 拼音:duān xíng
(1).谓直身而行。《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 孔颖达 疏:“端行,谓直身而行也。”
(2).端正其行为。《韩诗外传》卷七:“夫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词语解释:端量 拼音:duān liáng
端详;打量。 杨朔 《百花山》:“我留心端量着他。”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一个老头子拿到一把制钱后,端量一阵。”词语解释:端静 拼音:duān jìng
端正沉静。《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后性端静,有识量,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 宋 苏轼 《乞擢用程遵彦状》:“而端静之士,虽有过人之行,应务之才,又皆藏器待时,耻於自献,朝廷莫得而知之。”《清史稿·选举志二》:“於 上海 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词语解释:端靖 拼音:duān jìng
端庄恬静。 宋 苏辙 《顾临给事中制》:“朴厚之性,出於自然;直谅之才,可备三益。守道安命,端靖不回,二十餘年,晏然一节。”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断妒龙狱》:“ 郭三雅 妻 陆氏 , 秀州 海盐 人,平时端靖有志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