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笙竽 拼音:shēng yú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 晋 左思 《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门成 鲁 卫 ,祭抱笙竽。”词语解释:吹竽 拼音:chuī yú
(1).吹奏竽。竽,管乐器。《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2).谓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 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长风之过籟, 南郭 之吹竽耳。”后亦用作自谦之词。 唐 韩愈 《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某也孱资琐质,误恩偶及,亦復与吹竽之部。”词语解释:齐竽 拼音:qí yú
(1).犹滥竽。指不学无术的人。 唐 刘禹锡 《奉和吏部杨尚书太常李卿二相公赠答十韵》:“銓材秉 秦 镜,典乐去 齐 竽。” 唐 黄滔 《省试一一吹竽》诗:“ 齐 竽今歷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箇箇吹。” 明 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诗:“知音竟为谁?四海嗟惸惸。 齐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2).用为自谦之词。 唐 权德舆 《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诗:“ 齐 竽终自退,心寄 嵩 峰巔。” 唐 韩偓 《安贫》诗:“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 齐 竽?”参见“ 滥竽充数 ”。
词语解释:滥竽充数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有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以次充好。《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方今朝廷正在整飭文风,自然要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若止靠着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参见“ 滥竽 ”。词语解释:滥竽 拼音:làn yú
(1).《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 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滥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也表示自谦。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使夫怀鼠知慙,滥竽自耻。” 明 张景 《飞丸记·权门狼狈》:“我是曳白菲才,滥竽入金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滥竽作吏,旷职怀惭。”
(2).比喻以劣充优。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审定务求严格,凡无艺术价值,不合儿童文学本质者不使滥竽。”词语解释:鸣竽 拼音:míng yú
吹奏竽管。《楚辞·大招》:“ 代 、 秦 、 郑 、 卫 ,鸣竽张只。”《淮南子·诠言训》:“菰饭犓牛,弗能甘也;琴瑟鸣竽,弗能乐也。”词语解释:寒竽 拼音:hán yú
谓久被冷落不吹奏的竽。 宋 苏轼 《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诗:“我今废学如寒竽,久不吹之涩欲无。”词语解释:调竽 拼音:tiáo yú
调和笙竽的声音。《荀子·正名》:“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 杨倞 注:“调竽,谓调和笙竽之声也。”一说,即窕槬。谓声音细小与宏大。 梁启雄 简释:“ 刘师培 曰:‘调,竽,即“窕、槬”之异文。《左·昭二十一年传》:“小者不窕,大者不槬。”……’音细不满是窕,音巨不容是槬。”词语解释:抱瑟不吹竽 拼音:bào sè bù chuī yú
齐王 好竽,有求仕于 齐 者操瑟而往,立王宫之门三年不得入,大声吆喝道:我鼓瑟合 轩辕氏 的音律,鼓起来可使鬼神上下。门客骂他说:“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见 唐 韩愈 《答陈商书》。后遂以“抱瑟不吹竽”喻不知投人所好。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之九:“吾友 陈师道 ,抱瑟不吹竽。”词语解释:将竽 拼音:jiāng yú
古乐器。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将竽形似小鐘,以手将之,即鸣也。”词语解释:籁竽 拼音:lài yú
谓箫与竽,用竹制的管乐器。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松篁作籟竽,萧颯爽神志。”词语解释:盗竽 拼音:dào yú
犹盗魁。《韩非子·解老》:“大姦作则小盗随,大姦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姦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餘者,是之谓盗竽矣。”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 清 徐时栋 《偷头记》:“‘盗竽’其魁也,或谓之‘偷长’。其业窃,其时暮夜,其踪跡诡秘譎变而不可测。”参见“盗夸”。
词语解释:盗夸 拼音:dào kuā
犹盗魁。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王弼 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 魏源 本义:“盗夸《韩非子》作‘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説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 高亨 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 韩 説,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说,强盗为服饰以夸于人。 河上公 注:“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参见“ 盗竽 ”。
见“ 盗跨 ”。
词语解释:盗竽 拼音:dào yú
犹盗魁。《韩非子·解老》:“大姦作则小盗随,大姦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姦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餘者,是之谓盗竽矣。”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 清 徐时栋 《偷头记》:“‘盗竽’其魁也,或谓之‘偷长’。其业窃,其时暮夜,其踪跡诡秘譎变而不可测。”参见“盗夸”。
词语解释:盗跨 拼音:dào kuà
亦作“ 盗夸 ”。 犹盗夸。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苦力策观,倾资夐居,未几有之,俄然身灭,名实所收,不出盗跨。构馆栖神象,渊然幽穆,形从其微,神随之远,微则应清,远则福妙,盗跨与道,孰为优乎!” 金史肃 《感兴》诗:“避俗嫌高絶,干荣耻盗夸,居贫偶从仕,学道不忘家。”参见“ 盗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