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首字词组
竿头竿儿竿网竿叉竿旟竿杪竿椟竿头日进
竿木竿头步竿枻竿子竿旌竿木逢场竿累竿蔗
竿牍竿影竿纶竿摩竿旄竿殳竿首竿城

词语解释:竿头  拼音:gān tóu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 张祜 《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絶,天下传呼万岁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復精思,故已到竿头。”
词语解释:竿木  拼音:gān mù
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 唐 崔令钦 《教坊记补录》:“上偏私左厢,故楼下戏,右厢竿木多失落,是其隐语也。” 唐 崔令钦 《教坊记补录》:“筋斗 裴承恩大娘 善歌,兄以配竿木 侯氏 。”
词语解释:竿牍  拼音:gān dú
书札。《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竿牘,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 宋 陆游 《与建宁苏给事启》:“小夫之竿牘自见,姑少述於万分。”《明史·丘橓传》:“﹝御史巡方﹞甫临所部,而请事之竿牘,又满行臺。” 清 钱谦益 《文肃王公行状》:“三年外计,邸舍萧然,苞苴竿牘,絶迹庭户。”
词语解释:竿儿  拼音:gān ér
见“ 竿子 ”。
词语解释:竿子  拼音:gān zǐ
亦称“ 竿儿 ”。 1.竹竿。亦指类似竹竿的长竿。《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计安 ﹞收拾了竿子,起身取路归来。”
(2).枪杆,枪支。《老残游记》第四回:“因去年被盗之后,庄上不断常有强盗来,所以买几根竿子,叫田户、长工轮班来几个保家。”
(3).方言。指农民武装。 梁斌 《播火记》十五:“在他环境困难的时候,有几次想拉起竿子,回到 东北 的山林去。” 梁斌 《播火记》二七:“ 朱大贵 说:‘明儿红旗一举,要拉起竿儿,打起游击来。’”参见“ 杆2子 ”。
词语解释:竿头步  拼音:gān tóu bù
比喻向至高境界前进的步伐。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五:“才高欲进竿头步,兴到还磨盾鼻吟。”参见“ 竿头 ”。
词语解释:竿头  拼音:gān tóu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 张祜 《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絶,天下传呼万岁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復精思,故已到竿头。”
词语解释:竿影  拼音:gān yǐng
竖竿的影子。 唐 韩翃 《送客水路归陕》诗:“相风竿影晓来斜, 渭水 东流去不赊。”
词语解释:竿网  拼音:gān wǎng
一种有长竿的兜网。用以捕捉飞禽等。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南唐 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之上。 山谷 题云:‘蒿下蹄间,适燕饮啄;争雄穹枝,竿网将作。’”
词语解释:竿枻  拼音:gān yì
竹篙和船桨。 宋 秦观 《德清道中还寄子瞻》诗:“投晓理竿栧,溪行耳目醒。”
词语解释:竿纶  拼音:gān lún
钓竿和钓线。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爵 ( 陈爵 )问 挺 曰:‘钓寧得乎?’ 挺 曰:‘得。’ 爵 即归取竿纶。”
词语解释:竿叉  拼音:gān chā
叉竿。 宋 苏辙 《王詵都尉宝绘堂词》:“锦囊犀轴堆象牀,竿叉连幅翻云光。”按,此指画叉。
词语解释:竿子  拼音:gān zǐ
亦称“ 竿儿 ”。 1.竹竿。亦指类似竹竿的长竿。《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计安 ﹞收拾了竿子,起身取路归来。”
(2).枪杆,枪支。《老残游记》第四回:“因去年被盗之后,庄上不断常有强盗来,所以买几根竿子,叫田户、长工轮班来几个保家。”
(3).方言。指农民武装。 梁斌 《播火记》十五:“在他环境困难的时候,有几次想拉起竿子,回到 东北 的山林去。” 梁斌 《播火记》二七:“ 朱大贵 说:‘明儿红旗一举,要拉起竿儿,打起游击来。’”参见“ 杆2子 ”。
词语解释:竿摩  拼音:gān mó
(1).谓相逼近。《后汉书·董卓传》:“ 卓 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瓜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 李贤 注:“竿摩,谓相逼近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卓 乘金盖车,时人号‘竿摩车’,言逼上也。”
(2).干求,请托。竿,通“ 干 ”。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竿摩,犹干劘也。今俗以事干人亦谓相竿摩。” 清 黄宗羲 《张元岵先生墓志铭》:“ 许淮安 同生 初见先生,语之曰:‘为官自居乡始,子其慎诸。’先生由此一生无竿摩郡邑之事。”
词语解释:竿旟  拼音:gān yú
古代仪仗中所用的旗饰。 明 何景明 《送葛时秀任东明》诗:“竿旟开雨雪,鳧舃向云天。”
词语解释:竿旌  拼音:gān jīng
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后汉书·袁谭传》:“ 刘表 以书諫 谭 曰:‘何悟青蝇飞於竿旌, 无忌 游於二垒。’” 李贤 注:“竿旌、二垒者,谓 谭 ( 袁谭 ) 尚 ( 袁尚 )也。”
词语解释:竿旄  拼音:gān máo
揭旄于竿,以招贤者。引申为礼贤。《左传·定公九年》:“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孔子家语·好生》:“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损》:“竿旄旌旗,执帜在郊。”
词语解释:竿杪  拼音:gān miǎo
竿的顶端。《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晋 潘岳 《相风赋》:“飞轻羽於竿杪,若鸞翔乎云中。”
词语解释:竿木逢场  拼音:gān mù féng chǎng
《景德传灯录·道一禅师》:“ 邓隐峯 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云:‘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谓悟道在心,不拘时地。后以“竿木逢场”谓随事应景。 宋 范成大 《题湘山大施堂》诗:“若论 大施 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
词语解释:竿殳  拼音:gān shū
竹杖。《文选·张衡〈西京赋〉》:“但观罝罗之所羂结,竿殳之所揘毕。” 薛综 注:“竿,竹也;殳,杖也。”
词语解释:竿椟  拼音:gān dú
犹竿牍。 宋 戴埴 《鼠璞·中涓》:“今人通竿櫝言典籤,王府官也。”
词语解释:竿累  拼音:gān lèi
钓竿和钓线。《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鱼难矣。”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累,纶也。”
词语解释:竿首  拼音:gān shǒu
(1).竹竿顶端。 晋 傅玄 《正都赋》:“杪竿首而腹旋,承严节之繁促。”
(2).用竿悬首。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窥鸟发弹,射兽分炙,杀人竿首,以多示力。”
词语解释:竿头日进  拼音:gān tóu rì jìn
比喻学问、技艺等不断上进。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青青柳 ﹞復吟云:‘学问无穷水接天,竿头日进古人言。’” 苏曼殊 《冯春航谈》:“又 春航 数年前所唱西曲,无如今日之美满,实觉竿头日进,剧界前途,大有望於斯人云。”参见“ 竿头 ”。
词语解释:竿头  拼音:gān tóu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 张祜 《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絶,天下传呼万岁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復精思,故已到竿头。”
词语解释:竿蔗  拼音:gān zhè
即甘蔗。《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才蓺兼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叙》:“时酒酣耳热,方食竿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一本作“ 芉蔗 ”。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竿蔗,音干,下之夜反。《广志》作竿蔗,今 蜀 人谓之竿蔗……甘蔗通语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甘蔗》﹝释名﹞引《野史》:“ 吕惠卿 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 嵇含 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参见“ 甘蔗 ”。
词语解释:甘蔗  拼音:gān zhè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似竹,实心,多汁而甜,为制糖原料,亦可生食。 汉 杨孚 《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 交趾 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清江空旧鱼,春雨餘甘蔗。”
词语解释:竿城  拼音:gān chéng
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东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河 之西岸有 竿城 。《郡国志》曰:‘ 卫县 有 竿城 ’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