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末字词组
吹笙瓶笙银笙洛滨笙歌笙乌笙凤管鸾笙钟笙
玉笙调笙合笙芦笙嵩阳笙风笙匏笙牙笙
凤笙瑶笙鹅笙暖笙巢笙胡芦笙鹤笙洛宾笙
桃笙鸾笙和笙龙笙义管笙六笙银字笙瓢笙

词语解释:吹笙  拼音:chuī shēng
喻饮酒。 宋 张元干 《浣溪沙》词题曰:“谚以窃尝为吹笙云。” 辽 李齐贤 《鹧鸪天·饮麦酒》词:“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窃尝,尝酒也……《织餘琐述》云:‘乐器竹製者唯笙,用吸气吸之,恆轻,故以喻窃尝。’”
词语解释:玉笙  拼音:yù shēng
(1).饰玉的笙。亦用为笙之美称。 南朝 梁 刘孝威 《奉和简文帝太子应令》:“ 园 綺 随金輅, 浮丘 侍玉笙。” 宋 苏轼 《菩萨蛮》词:“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 清 龚自珍 《忆瑶姬》词:“幽怀不知有恨,恨玉笙吹彻,彻骨难眠。”
(2).指笙的吹奏声。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翠袖盈盈浑力薄,玉笙嫋嫋愁新。” 宋 陆游 《狂吟》诗:“秋风 湘 浦纫兰佩,夜月 緱 山听玉笙。”
词语解释:凤笙  拼音:fèng shēng
(1).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笙》:“《世本》:‘ 随 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称笙为“凤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明 何景明 《吕黄门画竹歌》:“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 伶伦 截凤笙。”
(2).指笙曲。 宋 张先 《虞美人》词:“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説。”
词语解释:桃笙  拼音:táo shēng
桃枝竹编的竹席。《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 刘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吴 人谓簟为笙。”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桃笙》:“ 柳子厚 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閲《方言》: 宋 魏 之间,簟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 清 唐孙华 《夏日杂诗》之七:“竹榻当牕置,桃笙就地铺。”参见“ 桃枝竹 ”。
词语解释:桃枝竹  拼音:táo zhī zhú
亦作“ 桃支竹 ”。 竹之一种。《书·顾命》“敷重篾席” 孔 传:“篾,桃枝竹。” 晋 戴凯之 《竹谱》:“余所见之桃枝竹,节短者不兼寸,长者或踰尺, 豫章 徧有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序》:“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说郛》卷五十引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桃枝竹多生石上,叶如小棕櫚,人以大者为杖。”
词语解释:瓶笙  拼音:píng shēng
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 宋 苏轼 《瓶笙》诗引:“ 刘几仲 饯饮 东坡 ,中觴闻笙簫声……出於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嘆,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八:“不是瓶笙花影夕, 鳩摩 枉译此经来。” 邓溥 《玄想》诗之一:“帘月瓶笙夜,治墙景在扉。”
词语解释:调笙  拼音:diào shēng
吹笙。 唐 刘禹锡 《早夏郡中书事》诗:“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 宋 周邦彦 《少年游》词:“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觅缘》:“[生]春纤冷,想緑纱深处,小妇调笙。”
词语解释:瑶笙  拼音:yáo shēng
(1).用美玉装饰的笙。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虽瑶笙及金瑟,杂翠帐与丹幬。” 唐 戴叔伦 《赠月溪羽士》诗:“更弄瑶笙罢,秋空鹤又鸣。” 宋 吴文英 《木兰花慢·寿秋壑》词:“明月瑶笙奏彻,倚楼黄鹤声中。”
(2).指笙的声音。 明 史谨 《南岩削壁》诗:“嵐飞翠雨林梢滴,鹤载瑶笙月下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折证》:“翡翠情牵金屋,鸳鸯梦断瑶笙。”
词语解释:鸾笙  拼音:luán shēng
笙的美称。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 瑶池 清夜宴羣仙,鸞笙未吹彻。” 明 宋讷 《王子秋过故宫》诗:“兴隆有管鸞笙歇,劈正无官玉斧沉。”
词语解释:银笙  拼音:yín shēng
银字笙。 唐 李群玉 《腊夜雪霁月彩交光命家仆吹笙》诗:“桂酒寒无醉,银笙冻不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九六:“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 清 洪昇 《毛玉斯邀饮》诗:“玉斝挥无算,银笙度更迟。”
词语解释:合笙  拼音:hé shēng
见“ 合生 ”。
词语解释:合生  拼音:hé shēng
(1). 唐 代一种以歌咏为主,伴随舞蹈的伎艺。《新唐书·武平一传》:“伏见胡乐施於声律,本备四夷之数,比来日益流宕,异曲新声,哀思淫溺。始自王公,稍及閭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合生》:“﹝ 唐 ﹞ 中宗 宴 两仪殿 ,胡人 袜子 、 何懿 倡‘合生’,歌言浅秽……即是‘合生’之原,起自 唐中宗 时也。”
(2).亦作“ 合笙 ”。 宋 代说书的一个流派。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称唱题目。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叫乔合生。 宋 洪迈 《夷坚支乙志·合生诗词》:“ 江 浙 间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於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輒成者,谓之合生;其滑稽含玩讽者,谓之乔合生。”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色色有之。”
词语解释:鹅笙  拼音:é shēng
亦作“鵞笙”。 鹅管笙。 杨慎 《艺林伐山·鹅管笙》引 唐 李贺 《步虚词》:“ 元君夫人 蹋云语,唫风颯颯吹鵞笙。” 清 王夫之 《长相思》诗之一:“蛛网閒窗密,鹅笙隔院吹。” 清 陈维崧 《朝中措·客中杂忆》词:“消磨岁月,千场蜡炬,一夜鹅笙。”参见“ 鹅管 ”。
词语解释:鹅管  拼音:é guǎn
(1).指鹅管石。即石钟乳。 唐 杜牧 《朱坡绝句》之三:“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迴巖势犬牙。” 唐 李商隐 《残雪》诗:“簷冰滴鹅管,屋瓦鏤鱼鳞。” 冯浩 笺注:“《舆地记》: 太湖 小山 洞庭 穴中有鹅管钟乳。《图经本草》:石钟乳,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如鹅翎管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三·石锺乳》:“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2).指笙。因笙上之管状如鹅毛管,故称。 唐 李贺 《天上谣》:“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王琦 汇解:“鹅管,谓笙上之管以玉为之,其状如鹅管。” 明 高启 《凤台曲》:“琼臺夜寒闭 嬴女 ,鹅管参差隔烟语。” 清 周亮工 《章丘追怀李中麓前辈》诗:“鹅管檀槽明月夜,百年犹按奉常歌。”
词语解释:和笙  拼音:hé shēng
小笙。 唐 李百药 《笙赋》:“纵调文於雅笛,留神思於和笙。”《宋史·乐志四》:“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闰餘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
词语解释:洛滨笙  拼音:luò bīn shēng
亦作“ 洛宾笙 ”。 语出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乔 者, 周灵王 太子 晋 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 伊 洛 之间。”后借指仙人吹笙声。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风传 凤臺 琯,云渡 洛宾 笙。” 唐 许敬宗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清字》诗:“或命 餘杭 酒,时听 洛滨 笙。”
词语解释:芦笙  拼音:lú shēng
我国 苗 、 侗 、 水 、 彝 、 仡佬 、 拉祜 等族的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 明 何景明 《罗女曲》:“夜行山中道,何处吹芦笙。” 清 唐孙华 《照孙年五岁日戏堂前偶作》诗:“爱搦芦笙吹短弄,日挝腰鼓沸春雷。”
词语解释:暖笙
笙中有簧,以火烘焙,称“煖笙”。亦指经过烘焙的笙。 唐 秦韬玉 《吹笙歌》:“纤纤软玉捧煖笙,深思香风吹不去。”煖,一本作“ 暖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笙炭》:“盖笙簧必用 高丽 铜为之,靘以緑蜡,簧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 陆天随 诗云:‘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煖。’《乐府》亦有‘簧煖笙清’之语。”
词语解释:龙笙  拼音:lóng shēng
笙的一种。指声如龙吟或以龙为饰的笙。 唐 卢仝 《题褚遂良孙庭竹》诗:“负霜停雪旧根枝,龙笙凤管君莫截。”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龙笙罢奏凤絃停,共听娇喉一鶯囀。”参见“ 龙笛 ”。
词语解释:龙笛  拼音:lóng dí
亦作“ 龙篴 ”。 指笛。据说其声似水中龙鸣,故称。语本 汉 马融 《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后则多指管首为龙形的笛。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叶笙鏞之律吕,叅钟石之经纬,於是凤簫輟吹,龙笛韜吟。” 宋 姜夔 《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词:“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元史·礼乐志五》:“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词语解释:歌笙  拼音:gē shēng
《仪礼·燕礼》:“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仪》。”此六者皆《诗·小雅》篇名,其中《由庚》《崇丘》《由仪》已亡佚。后因以“歌笙”为雅乐的代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礼属观盥,乐荐歌笙。”
词语解释:嵩阳笙  拼音:sōng yáng shēng
传说仙人 王子乔 好吹笙作凤凰鸣,仙人 浮丘公 迎之居 嵩山 。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后因以“嵩阳笙”指仙界音乐。 唐 刘禹锡 《酬乐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见寄》诗:“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
词语解释:巢笙  拼音:cháo shēng
古乐器名。一种多管的笙。《宋史·乐志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文献通考·乐十一》引 宋 陈旸 《乐书》:“ 李照 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
词语解释:义管笙  拼音:yì guǎn shēng
宋 代大乐所用的一种乐器。《宋史·乐志一》:“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於遽易。乐工 单仲辛 遂改为一定之制,不復旋易,与诸宫调皆协。”《文献通考·乐十一》:“义管笙(二管十七簧), 宋 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世俗之乐,非先王之制也。”
词语解释:乌笙  拼音:wū shēng
黑色的竹席。《南史·贼臣传·侯景》:“是时, 景 土山成,城内土山亦成……山起芙蓉层楼,高四丈,饰以锦罽,捍以乌笙。”
词语解释:风笙  拼音:fēng shēng
风中的笙声。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序:“仙衣梵带,去鴈塔而来游;天香风笙,辞鹤城而下集。”
词语解释:胡芦笙  拼音:hú lú shēng
即葫芦笙。吹管乐器。历史悠久,1957年 云南省 江川县 李家山 和 晋宁县 石寨山 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据测定属 春秋 晚期和 战国 初期遗物。《文献通考·乐十一》:“ 唐 九部夷乐有胡芦笙。 宋 朝 至道 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胡芦笙耶?”按,今 彝 、 拉祜 、 哈尼 、 佤 、 纳西 、 傈僳 、 怒 、 普米 、 苗 、 苦聪 等族都有这种乐器。
词语解释:六笙  拼音:liù shēng
即六笙诗。 宋 郑樵 《通志·总序》:“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名。”
词语解释:凤管鸾笙  拼音:fèng guǎn luán shēng
笙箫之乐的美称。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访友》:“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鸞笙步步随。”亦作“ 凤管鸞簫 ”。《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听一派凤管鸞簫,见一簇翠围珠绕。”
词语解释:匏笙  拼音:páo shēng
(1).即笙。因用匏为座,故名。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音者,土曰塤,匏曰笙。”《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又有小匏笙二,製如大笙。”
(2).泛指乐器。 清 丁澎 《〈定山堂诗馀〉序》:“诗为有律之文章,而非匏笙之辞曲矣。”
词语解释:鹤笙  拼音:hè shēng
指仙乐。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姚明府》:“ 杭州 太守 徐信轩 先生 敬 为作啟徵诗,词气雄壮,结段尤佳,云:‘当夫神祠月黑,山阿雨来,远闻鹤笙,自天而下。’”
词语解释:银字笙  拼音:yín zì shēng
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金扼臂,澹梳粧。”
词语解释:钟笙  拼音:zhōng shēng
乐钟声和相应和的笙乐。《周礼·春官·笙师》:“凡祭祀、饗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 郑玄 注:“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 孙诒让 正义:“注云‘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者,谓作乐时,下管、笙奏、閒歌、合乐诸节,皆钟笙并奏,笙之声应钟之均,是谓钟笙之乐。”
词语解释:牙笙  拼音:yá shēng
古乐器名。以象牙代管,故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国》:“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
词语解释:洛宾笙  拼音:luò bīn shēng
见“ 洛滨笙 ”。
词语解释:洛滨笙  拼音:luò bīn shēng
亦作“ 洛宾笙 ”。 语出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乔 者, 周灵王 太子 晋 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 伊 洛 之间。”后借指仙人吹笙声。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风传 凤臺 琯,云渡 洛宾 笙。” 唐 许敬宗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清字》诗:“或命 餘杭 酒,时听 洛滨 笙。”
词语解释:瓢笙  拼音:piáo shēng
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笙斗以瓠瓢做成。《新唐书·南诏传》:“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上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