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舍筏 拼音:shě fá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捨筏则达岸矣,达岸则捨筏矣。” 明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大復 与 空同 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七:“作诗以道性情, 李梦阳 早已讲过;学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词语解释:木筏 拼音:mù fá
用木材结成的筏子。《宋史·职官志五》:“ 汴河 上下锁, 蔡河 上下锁,掌收舟船木筏之征。”《元史·塔思传》:“ 塔思 命造木筏,遣 汶上 达鲁花赤 刘拔都儿 将死士五百,乘筏进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关陕三边饷道》:“即今盐船木筏,往来无滞。” 清 周亮工 《张林宗先生传》:“水灌城,先生急取所著诗文若干卷,自负之,至其内弟 和玉炙 家,结木筏登之。”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词语解释:宝筏 拼音:bǎo fá
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明 孙梅锡 《琴心记·锦江晓发》:“ 恒 沙渺,彼岸平,从教宝筏济众生。”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词语解释:津筏 拼音:jīn fá
渡河的木筏。多比喻引导人们达到目的的门径。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开张篋中宝,自可得津筏。” 清 薛福成 《全氏七校〈水经注〉序》:“﹝《水经注》﹞徵引宏富,文章家之资粮也;沿革明晰,攷据家之津筏也。” 刘师培 《〈文说〉序》:“《雕龙》一书,溯各体之起源,明立言之有当,体各为篇,聚必以类,诚文学之津筏也。”词语解释:竹筏 拼音:zhú fá
用粗竹竿编排而成的渡水用具。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引 明 黄汝亨 《浮梅槛记》:“客夏游 黄山 、 白岳 ,见竹筏行谿林间。” 清 黄宗炎 《屯溪至渔亭》诗:“竹筏清溪逆水牵,鱼游常在镜中天。” 周瘦鹃 《行云集·雪窦山之春》:“溪面很广阔,碧水涟漪中,常有竹筏顺流而下。”词语解释:簰筏
用木或竹编的水上交通工具词语解释:橡皮筏 拼音:xiàng pí fá
用橡皮胶布制造的小船。可折合贮藏,使用时以贮备的二氧化碳或以压气机充气,使用方便,其用途与橡皮艇类似。词语解释:桴筏 拼音:fú fá
亦作“ 桴栰 ”。 渡水用的竹、木筏。《汉书·地理志下》“ 孔子 悼道不行,设浮於海,欲居 九夷 ” 唐 颜师古 注:“言欲乘桴筏而适 东夷 ,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 邢昺 疏:“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镜花缘》第八四回:“舟车:桴筏、玉舆。”词语解释:械筏 拼音:xiè fá
古代捆枪成束而编成的渡水之具。《武备志·军资乘·济水》:“械筏者,以枪十条为束,一束力胜一人,且以五千条为率,为一筏。枪去鐏刃,鳞次而排,纵横缚之,可渡五百人。”词语解释:杭筏 拼音:háng fá
渡水的筏子。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义解·智藏》:“ 杭乌山 者, 越 俗言讹,合言 杭嵨 ,谓 浙江 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词语解释:火筏 拼音:huǒ fá
古代水战中用以驰近并能焚毁对方战船的着火的木筏。《魏书·李崇传》:“又於楼船之北,连覆大船,东西竟水,防贼火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遣骑将 李绍荣 ,直抵 梁 营,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连舰。”《元史·顺帝纪七》:“ 徐寿辉 伪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阳府 。 威顺王 宽彻普化 令王子 报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帅 阿思蓝 水陆并进讨之。至 汉川 ,水浅, 文俊 用火栰烧船, 报恩奴 遇害。”词语解释:溯筏 拼音:sù fá
谓乘木筏逆水而上。 宋 王安石 《泝栰》诗:“泝栰开新屋,扶舆绕故园。”词语解释:排筏 拼音:pái fá
用竹、木编成的筏子。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权智》:“时 丁晋公 主营復宫室,患取土远……乃决 汴水 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词语解释:箄筏 拼音:pái fá
用木和竹编的水上交通工具。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复诵幼》:“至于满载痴石嗔火的簰筏,终要因它底危险和沉重而消没净尽,焚毁净尽。”词语解释:羊皮筏 拼音:yáng pí fá
用羊皮气囊联接而成的简单渡河工具,状如竹筏,故名。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 黄河 上一个人蹲在羊皮筏上轻飘飘地浮过去了。”参见“ 浑脱 ”。
词语解释:浑脱 拼音:hún tuō
(1).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作渡河的浮囊,亦可作为盛放水浆饮料的容器。 宋 苏辙 《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访闻 河北道 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其济渡之备,军中自有过索、浑脱之类。” 元 贡师泰 《和胡士恭滦阳纳钵即事韵》之二:“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元史·石抹按只传》:“ 叙州 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 按只 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遂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湩,谓之浑脱。”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其所丧亡又皆部中精鋭,则自尽杀其部中妇女老弱,轻骑以逃,道中遗浆浑脱及賸酪无算。”
(2).指制法和形状类似这种皮囊的东西,如“人浑脱”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攻城益急,砲飞如雨,用‘人浑脱’,或半磨,或半碓,莫能当。”
(3).指用小动物的整张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或形状类似的仿制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赵公 长孙无忌 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 赵公 浑脱’。”
(4).戴浑脱帽的人所表演的一种舞蹈或其组成的舞队。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观 公孙氏 舞‘剑器’、‘浑脱’,瀏灕顿挫,独出冠时。”《旧唐书·郭山恽传》:“将作大匠 宗晋卿 舞‘浑脱’。”《新唐书·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
(5).谓浑然天成,无人工痕迹。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若由此进而不已,浑脱圆成,继两大家,真为盛矣。”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论诗绝句》:“《咏官柳》云:‘轻尘繫马处,落月有鸟啼。’可谓自然浑脱者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且诗虽刻划,终觉粘皮带骨,无浑脱之致。”参阅HenrySerruys,Hun-t‘o:tulum,floatsandcontainersinMongoliaandCentralAsia(BSOAS,1981)、 张永言 《语源探索三列》三。词语解释:罂筏 拼音:yīng fá
用罂和竹木做成的渡水筏子。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水灾》:“ 太宗 淳化 之岁,尝自七月至九月雨不止, 崇明门 外,皆浮甖栰以济。”词语解释:罂筏
用罂和竹木做成的渡水筏子。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水灾》:“ 太宗 淳化 之岁,尝自七月至九月雨不止, 崇明门 外,皆浮甖栰以济。”词语解释:石筏 拼音:shí fá
大竹筏或大木筏。石,通“ 硕 ”。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之七:“石筏横津蛟莫窥,近山张弩或眠旗。”词语解释:皮筏 拼音:pí fá
黄河 上游近 兰州 、 西宁 一带用羊皮充气的筏子,可以载人或货物。也叫“浑脱”。参见“ 浑脱 ”。
词语解释:浑脱 拼音:hún tuō
(1).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作渡河的浮囊,亦可作为盛放水浆饮料的容器。 宋 苏辙 《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访闻 河北道 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其济渡之备,军中自有过索、浑脱之类。” 元 贡师泰 《和胡士恭滦阳纳钵即事韵》之二:“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元史·石抹按只传》:“ 叙州 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 按只 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遂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湩,谓之浑脱。”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其所丧亡又皆部中精鋭,则自尽杀其部中妇女老弱,轻骑以逃,道中遗浆浑脱及賸酪无算。”
(2).指制法和形状类似这种皮囊的东西,如“人浑脱”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攻城益急,砲飞如雨,用‘人浑脱’,或半磨,或半碓,莫能当。”
(3).指用小动物的整张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或形状类似的仿制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赵公 长孙无忌 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 赵公 浑脱’。”
(4).戴浑脱帽的人所表演的一种舞蹈或其组成的舞队。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观 公孙氏 舞‘剑器’、‘浑脱’,瀏灕顿挫,独出冠时。”《旧唐书·郭山恽传》:“将作大匠 宗晋卿 舞‘浑脱’。”《新唐书·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
(5).谓浑然天成,无人工痕迹。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若由此进而不已,浑脱圆成,继两大家,真为盛矣。”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论诗绝句》:“《咏官柳》云:‘轻尘繫马处,落月有鸟啼。’可谓自然浑脱者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且诗虽刻划,终觉粘皮带骨,无浑脱之致。”参阅HenrySerruys,Hun-t‘o:tulum,floatsandcontainersinMongoliaandCentralAsia(BSOAS,1981)、 张永言 《语源探索三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