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筒拼音:tǒng 繁体或异体字:筩属 东韵
 
 
筩 tǒng〈名〉 
(形声。从竹,同声。本义:竹筒,粗大的竹管)同本义筒,通箫也。——《说文》筒,竹管也。——《三苍》筩,断竹也。——《说文》教吏为缿筩。——《汉书·李广汉传》。注:“竹筩也,如今官受密事筩也。”?伶伦制十二筩,以听凤鸣。——《汉书·律历志》又如:筒箭(放在竹筒里发射的箭矢);筒竹(竹筒);筒炙(古时利用竹筒熏烤的一种烹调方法。也叫“黄炙”)捕鱼的器具 。如:筒钓(一种捕鱼的用具)泛指管筒状器物以筒水灌之。——《聊斋志异·促织》又如:邮筒;笔筒;筒竹(犹鞭炮);筒车(一种引水灌田的机械设备);筒轮(筒车取水所用的轮盘)衣服鞋袜的筒状部分 。如:袖筒;袜筒;长筒靴竹名 。也称“射筒竹” 
筒 tǒng〈量〉
〈动〉 
套上或纳入圆筒状物 。如:筒子皮(装订线装书册时,另用双叶有色纸加在书册前后以作保护,称为“筒子皮”) 康熙字典筒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 射筒,竹名。《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桂箭、射筒。《異物志》射筒竹,細小通長,長丈餘,無節,可爲射筒,出交趾。又《呂氏春秋》黃帝命伶倫作律次,制十二筒,以別十二律。又《韻府》蜀郫縣大竹,截爲筒,盛酒,閉以藕絲,包以蕉葉,信宿,香達于外,曰郫筒。《杜甫詩》酒憶郫筒不用沽。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弄切,音洞。 簫無底也。通作洞。《前漢·元帝紀》能吹洞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