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阮(半)[yuǎn,远近][fàn][音苑。蜿蟮,蚯蚓。《博雅》蜿蟺,引无也。][地名][详注1][xuǎn]


注1:鄢 音偃。地名。在郑。《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
[sǎn sàn,散布][动词][音旱。《集韵》性急也。][音管。悹悹,无依也。][dǎn][详注1][详注2]


注1:酇 《广韵》《正韵》作管切《韵会》祖管切,音纂。《集韵》聚也。《周礼·地官·遂人》四里为酇,五酇为鄙。又《礼·乐记》缀兆。《注》缀,谓酇舞者之位也。又《奔丧》乃为位。《注》位有酇列之处。
注2:棵 音緩。《廣韻》斷木也。《類篇》一曰新蒸束。
愿(半)[yuàn,动词][详注1][详注2]奿


注1:圈 《唐韵》巨万切《集韵》《韵会》具愿切,韏去声。地名。《公羊传·文十一年》楚子伐圈。《注》求阮反,一音卷。《字林》臼万反。
注2:畹 《集韵》纡愿切《正韵》迂绢切,音怨,田亩。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jiàn,间开][详注1][《广韵》乌患切,音畹。钩系也。亦作綄。][màn,动词][详注2][shān]


注1:栈 《广韵》《集韵》《韵会》士谏切《正韵》助谏切,輚去声。木栈道也。
注2:刬 又《韵会》初谏切,铲去声。攻也,平治也。《韩愈诗》活计以锄刬。
殿[piàn piān][zhuàn,传记]线便[biàn,便利][详注1][juàn,书卷][shàn,封禅][详注2][xuàn,打转、屡次][动词][同砚][详注3][拊手][yàn][qiàn][详注4][详注5][diàn][yuàn,衣饰][详注6][音伣。《广韵》牵挽也。][详注7]穿[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juàn,猪圈][详注8][xuàn][diàn][yuàn][tiàn][详注9][详注10]嬿[jiàn][躁急也]迿[jiàn][详注11][详注12]


注1:转 zhuàn,专去声。凡物自转则上声,以力转物则去声。
注2:援 音院。救助也,接也。《鲁语》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注》所攀援以为助也。
注3:选 《玉篇》去绢切《广韵》思绢切《集韵》《正韵》须绢切,音噀。《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注》选,宣练反。
注4:饭 叶扶霰切,音卞。《苏辙诗》岸上游人暮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尊餐白饭。
注5:拚 《唐韵》《集韵》《韵会》皮变切,音卞。抃本字。《说文》拊手也。《宋书·何承天传》歌拚就路。《注》手舞貌。互详抃字注。
注6:遣 缱去声。《广韵》人臣赐车马曰遣车。《正韵》将葬而祭曰遣奠。既祭,乃包牲体,载之以车,随柩而行,曰遣车。《礼·檀弓》遣车一乘。《注》人臣赐车马者,乃得有遣车。
注7:煎 音箭。《广韵》甲煎。《南史·范云传》甲煎浅俗比徐湛之。又甲煎,香名。《贞观纪闻》隋主每除夜焚沉香数车,光暗则以甲煎沃之,香闻数里。
注8:先 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注9:剸 又《唐韵》《集韵》之转切《韵会》之啭切,专去声。断也。《广韵》细割切肉貌。
注10:辗 niǎn zhǎn,展去声。《广韵》水辗也。《集韵》转轮治谷也。
注11:趼 音砚。《说文》兽足企也。《尔雅·释畜》騉蹄趼,善升甗。《注》騉蹄如趼而健,善上山。《疏》趼,平也。谓蹄平正善升。
注12:瞑 音面。瞑眩剧也。又愦乱也。《书·说命》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详眠字注。
现代汉语字典拼音:guǎn 旱韵

管 guǎn
〈名〉
  •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 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说文》
  • 箫管备举。——《诗·周颂·有瞽》
  • 建钟鼓,列管弦。——《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 又如:管色(管类乐器);管儿(指笛子之类的管乐器);管弦(用管乐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管说(管窥之说);管音(管乐器的声音)
  • 古称钥匙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管库之士。——《礼记·檀弓下》
  • 慎管籥。——《礼记·月令·孟冬》
  •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方苞《狱中杂记》
  • 又如:管键(指钥匙与锁);管钥(钥匙)
  • 管子,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 。如:钢管;管见(狭小的见识);管窥蛙见(人从管中所见之天;蛙从井中所见之天。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 动植物体内用于输送腺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的一个细长中空组织 。如:腺管;胆管;鼻泪管;哈弗氏管;血管;淋巴管
  • 笔管。后称笔为管
  •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书》
  • 又如:管城子(笔的别称。又称管城、管城公、管城君、管城侯);管城颖(犹笔颖。指笔头);管毫(指笔);管翰(笔。泛指文字笔墨);管彤(赤管笔)
  • 形状像管的电器件或电子器件 。如:电子管;微波管;示波管
  • 通“官”(guān)。官吏
  • 则足以补管之不善政。——《管子·小匡》
  • 通“馆”。馆舍
  •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仪礼·聘礼》
  • 姓。如:管鲍分金(管仲和鲍叔牙一块儿做买卖,每次分红时,管都多留给自己,鲍对此不仅不怪,反而说管这不是贪,而是穷,是需要。后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
〈动〉
  • 管理
  • 李兑,囚主父沙丘。——《史记·范雎列传》
  •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水浒》
  • 又如:经管(经营管理);接管(接收并管理);管摄(管理统率);管领(管理,统领);管勾(掌管,管理);管屯(管理田庄);管办(经管办理);管主(主管;掌管)
  • 管教
  • 这孩子没管好
  • 又如:管照(照管)
  • 管辖、控制
  • 这个市管九个县
  • 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晋书·凉武昭王传》
  • 又如:管勾(管理);管拘(犹管束);管着(管教);管头(管束别人的人)
  • 担任[工作];负责 。如:他管工交;她管文教卫生;管装管卸(一应事务全部承担);管整(一人承担;保险)
  • 过问;干预 。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管约(管束);管闲账(管闲事)
  • 保证;包管
  • 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西游记》十一
  • 又如:管取(管保;包管;照顾,照管);管情(管请。包管,保证);管成(管保;保证);管取(管保;肯定);管许(包管)
  • 负责供给 。如:管饭(负责供给饭食);管顿(供顿,供应食宿及行旅之需);管饱(供应食物让人吃饱),管换;管吃管住
  • 通“关” 。如:管闭(关闭)
  • 招待 。如:管顿(照管安顿);管顾(照管,照顾;招待,款待)
〈量〉
  • 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如:笔三十管
〈介〉
  • 口语中与“叫”配合使用,用来称说人或事物,相当于“把” 。如:大家管他叫马大哈
〈连〉
  • 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不管”、“无论” 。如:管他下不下雨,咱们都得马上出发;管他,管他的(犹言不管或任凭怎么样)
  • 管他是谁,不到分数线一律不录取
康熙字典

  • 《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𠀤音筦。 (旱韵)
  • 樂器。《書·益稷篇》下管鼗鼓。《詩·商頌》嘒嘒管聲。《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周禮·春官》孤竹之管,孫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篪,六孔。《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前漢·律歷志》竹曰管。《說文》管,十一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 又葭管。《玉泉記》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內葭草爲灰,吹之以𠋫陽氣。
  • 又地名。《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左傳註》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弟叔鮮于管。《註》括地志,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 又姓。《廣韻》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後,齊有大夫管至父。
  • 又筆彄也。《禮·內則》右佩玦、捍、管。《註》管,筆彄。《梁史·元帝紀》元帝筆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書之,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辭華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 又總理其事曰管。《史記·李斯傳》趙高以刀筆吏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
  • 又主當也。《禮·樂記》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註》猶包也。《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註》管,樞要也。
  • 又管管,小見也。《詩·大雅》靡聖管管。《傳》管管,無所依繫。《箋》管管然以心自恣。
  • 又《博雅》管管,浴也。
  • 又五臟腧亦曰管。《莊子·人閒世》支離疏者,五管在上。《註》管,腧也。
  • 又管籥也。《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註》謂籥也。《禮·月令》修鍵閉,愼管籥。
  • 又《集韻》或从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凰來儀也。
  • 又《韻會補》通作筦。《前漢·東方朔傳》以筦窺天。《註》古管字。
  • 又《類篇》沽丸切。 (寒韵)
  • 《集韻》古丸切,𠀤音官。 (寒韵)
  • 《儀禮·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註》管,古文作官,猶館也。謂掌次舍帷幕之官。
  • 又叶扃縣切。
  • 《蘇轍·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次稱望諸君,術略亞狐管。
  • 又叶古轉切。
  • 《郭璞·鷰贊》殷王元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 考證:〔《書·益稷謨》下管鼗鼓。〕
  • 謹按益稷不稱謨,謨改篇。〔《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蕩以播新宮之樂。〕
  • 謹照原文吹蕩改吹簜。〔《周禮·春官》孤竹之管,絲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箎,六孔。〕
  • 謹照原文絲竹改孫竹。箎改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