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字典箸拼音:zhù 繁体或异体字:筯属御韵
筯 zhù 〈名〉
-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 辍箸叹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 又
- 亦辍箸曰。
- 又
- 独一箸间。
-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箸 zhù 〈动〉
- 通“著”。显明;显示
-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 撰写,写作。后作“著”
-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康熙字典箸古文:𣥧
- 《廣韻》遲倨切《集韻》《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𠀤音宁。
- 匙箸,飯具。《禮·曲禮》飯黍毋以箸。《史記註》箸卽筯也。
- 又與櫡同。《史記·絳侯世家》景帝召條侯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註》櫡,《漢書》作箸,食所用也。《嶺表錄》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一名越王竹,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若細荻,高尺餘,春吐苗,箕心茗骨,靑而且勁。南海人愛其色,以爲酒籌。凡欲採者,須輕步向前拔之,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
- 又《集韻》陟略切《正韻》直略切,𠀤音著。
- 被服也。一曰附也,黏也。《戰國策》智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註》箸,言附其城。
- 又《廣韻》《集韻》𠀤同著。《列子·仲尼篇》形物其箸。《註》形物,猶事理也。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 又與宁同,門屛閒也。《周語》大夫日恪位箸以儆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