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箸鞭 拼音:zhù biān
驱马加鞭。意谓奋发向前。《世说新语·赏誉》“ 刘琨 称 祖车骑 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刘琨 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箸鞭耳!’”《晋书·刘琨传》作“著鞭”。词语解释:箸论 拼音:zhù lùn
著作,论述。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前世箸论在诸子,未有率尔持辩者也。”词语解释:箸筩
盛筷子的竹筒词语解释:箸长碗短 拼音:zhù cháng wǎn duǎn
形容家用器物凌乱不全。《二刻拍案惊奇》卷六:“等得 王生 归来,家里椅桌多不完全;箸长碗短,全不似人家模样,访知尽是妻子败坏了。”词语解释:箸录 拼音:zhù lù
记载;记录。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东方朔 设 非有先生 之论, 朔 书二十篇,则於杂家箸録。” 郭沫若 《〈诅楚文〉考释》:“这所谓‘ 元 至正 中 吴 刊本’,自来的收藏家从未箸录,但确是一部好书。”词语解释:箸述 拼音:zhù shù
(1).写作;编纂。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书籍之浩浩,箸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
(2).写作的成品。 清 朱焘 《北窗呓语》:“名重之士,每致继起无人,往往生前箸述重若璆琳,身后子孙弃如草芥。”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箸述,其篇题多无义例。”词语解释:箸土傅籍 拼音:zhù tǔ fù jí
定居而编入户籍,为正式居民。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 代北 ,始尝宰制 中华 ,逮乎 隋 唐 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词语解释:箸匕 拼音:zhù bǐ
筷和勺。均取食用具,常连用。 宋 徐积 《谢周裕之》诗:“或取鱐与腊,或约酒以指。人皆悦真厚,谁敢停箸匕。”词语解释:箸作 拼音:zhù zuò
(1).写作的成品。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身后之荣,不在官职,而在箸作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圣武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 邵阳魏默深 先生 源 ,箸作等身,所箸《圣武记海图志》,尤风行海内。”
(2).古代职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掌国史资料及撰述之职。 宋 苏轼 有《送岑箸作》诗。词语解释:箸撰 拼音:zhù zhuàn
撰述;写成的作品。 清 张履 《意苕山馆诗序》:“去夏 京口 之变,君适司训是邦,尽失其所箸撰。”词语解释:箸子 拼音:zhù zǐ
筷子。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赶到酒菜的香味把他的馋诞招出来,他才猛孤丁的夹一大箸子菜,放在口里,旁若无人的大嚼大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