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御去声 [chù,处所,名词][yù,告也][详注1][yù,参与][详注2][x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历山。][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如 亦若也。举去声。《东方朔·七谏》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情而远举。
注2:除 音箸。《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传》除,去也。又《小雅》风雨攸除,鸟䑕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传》除,开也。
注3:女 《广韵》《集韵》《韵会》尼据切,茹去声。以女妻人曰女。《书·尧典》女于时。
注4:狙 叚借爲覻字而後讀去聲。周禮蜡氏注。狙司卽覻伺也。倉頡篇曰。狙,伺候也。史,漢。狙擊秦皇帝。伏虔,應劭,徐廣皆曰。狙,伺也。方言。自關而西曰素。或曰狙。郭注云。狙,伺也。此皆千恕切。
注5:椐 音据。《诗·大雅》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末字词组
玉箸放箸筹箸较箸倒箸析箸回鱼箸 
下箸犀箸失匕箸论箸长箸借箸罢箸 
匕箸冰箸火箸闻雷失箸髹箸显箸白箸 
借箸失箸食箸超超玄箸元箸止箸渊箸 
一箸竹箸六箸运箸杯箸沙箸土箸 
前箸象箸众箸运筹借箸牙箸科斗箸玄箸 

词语解释:玉箸  拼音:yù zhù
亦作“ 玉箸 ”。
(1).玉制的筷子;筷子的美称。 唐 杜甫 《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宋 黄庭坚 《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觴。” 清 汪懋麟 《醉白以杭州韭见饷欣然命酌得诗》之一:“厨娘细斫银丝鱠,老子欢齐玉筯头。”
(2).喻眼泪。 南朝 梁 简文帝 《楚妃叹》诗:“金簪鬢下垂,玉筯衣前滴。” 唐 高适 《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明 沉鲸 《双珠记·从军别意》:“骤闻兰友戍天涯,不觉离愁锁两眉。作恶中年,玉筯并垂。” 吴有章 《清宫词》诗:“宫花依旧烂春红,玉筯双垂染血浓。”
(3).佛家指坐化时垂下的鼻涕。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嗓》:“ 王 ( 王和卿 )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餘,人皆嘆骇。 关 ( 关汉卿 )来弔唁,询其由,或对云:‘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復问鼻悬何物,又对云:‘此玉筯也。’”《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看 莲女 鼻中流下两管玉筯来,遂揭了销金盖头,用手一摇,见 莲女 端然坐化而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 槐南 一僧﹞溘然而逝,合掌端坐仍如故,鼻垂两玉筯,长尺餘,众大惊异。”
(4).喻小冰柱。 宋 苏辙 《同王适赋雪》诗:“细排玉箸短垂簷,暗结轻冰时入研。”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和赵文鼎提举赋雪》词:“香暖处,酒醒时,画簷玉筯已偷垂。”
(5).书体名。指 秦 李斯 所创之小篆。 李绰 《尚书故实》引 唐 张怀瓘 《书断》曰:“如科斗、玉筯、偃波之类,诸家共五十二般。” 五代 齐己 《谢西川昙域大师玉箸篆书》诗:“玉筯真文久不兴, 李斯 传到 李阳冰 。” 元 郑杓 《衍极·书要》“篆有垂露、復书、杂体” 元 刘有定 注:“小篆之别十一,曰玉筯篆, 秦 小篆也, 李斯 等作。”
词语解释:下箸  拼音:xià zhù
亦作“ 下筯 ”。 用筷子取食;吃。《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唐 李白 《寻鲁城范居士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他筵不下筯,此席忘朝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仲舒 长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京师人家日供常膳,未识下筯食味,非取於市不属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到后来大少爷死了,更是冷一顿,热一顿,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时候。”
词语解释:匕箸  拼音:bǐ zhù
亦作“ 匕筯 ”。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就宅赐食状》:“举其匕筯,若负丘山。”《金史·僕散端传》:“ 楠 方食,掷匕筯于案。” 苏曼殊 《绛纱记》:“此人不胜匕箸,何能为盗?”
(2).指饮食。 宋 陆游 《晓出湖边摘野蔬》诗:“行迎风露衣巾爽,浄洗膻荤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吴宏表稿序》:“顾有思得山海之珍、远方之奇异以为快,虽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须,非是不饱焉。”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史记·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张良 从外来謁。 汉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郦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 曰:‘何哉?’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藉,《汉书·张良传》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谋划。 唐 杜牧 《河湟》诗:“ 元载相公 曾借箸, 宪宗皇帝 亦留神。”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筹灭 项 兴 刘 ,到底学神仙去。” 茅盾 《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 日本 武士,对于 中国 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吾子歷览古今之变,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画於借筯之宴,发羣谋於章奏之笔。”《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虽前席问计,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无及也。”
词语解释:一箸  拼音:yī zhù
(1).一只筷子。《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尝有中国人至其国,其妻怜之使逃归,与其筯十餘隻,教其每走十餘里遗一筯,狗夫追之,见其家物,必衔而归,则不能追矣。”
(2).指一双筷子所夹的食物。形容量少。 唐 黄滔 《钟陵故人》诗:“一筯鱸鱼千古美,后人终少继前踪。”《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那妇人笑容可掬,满口儿叫:‘叔叔,怎的果肉儿也不拣一筯儿?’”《儒林外史》第二回:“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筯牛肉麺吃了,各自散讫。”
(3).犹一串。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二折:“先到的为赢,后到的输,一个羊头,一筯饼,一罈酒。”
词语解释:前箸  拼音:qián zhù
进餐时座前的筷子。《汉书·张良传》:“ 汉王 曰:‘何哉?’ 良 曰:‘臣请借前箸以筹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汉纪·高祖纪二》作“前筯”。后谓为人筹画为“借箸”或“前箸”。 唐 殷潜之 《题筹笔驿》诗:“圜觚当分画,前箸此操持。”参见“ 借箸 ”。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见“ 借箸 ”。
词语解释:放箸  拼音:fàng zhù
谓纵意大嚼。 唐 杜甫 《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落碪何曾白纸溼,放筯未觉金盘空。” 杨伦 笺注:“放筯谓纵意食之。” 浦起龙 心解:“放筯,犹言纵啖。”
词语解释:犀箸  拼音:xī zhù
用犀角制成的筷子。 唐 杜甫 《丽人行》:“犀筯厌飫久未下,鸞刀缕切空纷纶。”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金盘犀筯光错落,掩映龙凤珍羞。”《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熊掌停犀筯,酥汤进蜜脾。”
词语解释:冰箸  拼音:bīng zhù
冰柱。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冰筯》:“冬至日大雪,至午雪霽有晴色,因寒所结簷溜皆为冰条。妃子使侍儿敲下二条看玩,帝自晚朝视政回,问妃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笑曰:‘妾所玩者冰筯也。’” 宋 苏轼 《满庭芳·佳人》词:“香靉雕盘,寒生冰筯,画堂别是风光。” 元 张可久 《梧叶儿·雪中》曲:“瓦甃悬冰筯,天风起玉沙,海树放银花。压拥 蓝关 去马。” 清 沉起凤 《谐铎·蟪蛄郡》:“郡主笑曰:‘郡马尚以为秋耶?’命宫娥捲帘,则冰筯垂簷,雪正在山茶树上红也。”
词语解释:失箸  拼音:shī zhù
见“ 失匕箸 ”。
词语解释:失匕箸  拼音:shī bǐ zh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 宋 苏轼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诗:“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宋 苏轼 《曹既见和复次韵》:“谁令妄惊怪,失匕号万窍。”
词语解释:竹箸  拼音:zhú zhù
竹筷。 唐 白居易 《过李生》诗:“须臾进野饭,饭稻茹芹英,白甌青竹筯,俭洁无羶腥。”
词语解释:象箸  拼音:xiàng zhù
亦作“ 象櫡 ”。亦作“象笋”。 象牙制作的筷子。《韩非子·喻老》:“昔者 紂 为象箸而 箕子 怖。”《史记·龟策列传》:“犀玉之器,象箸而羹。”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故 越 人见 齐桓 不振之徵於未觉之疾, 箕子 识 殷 人 鹿臺 之祸於象箸之初。” 唐 李咸用 《长歌行》:“象筯击折歌勿休,玉山未倒非风流。”
词语解释:筹箸  拼音:chóu zhù
亦作“筹笋”。 竹筹和筷子。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十:“波渌紫屏风,螺红碧筹筯。”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遁迹记》:“虽析诸峯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
词语解释:失匕箸  拼音:shī bǐ zh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 宋 苏轼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诗:“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宋 苏轼 《曹既见和复次韵》:“谁令妄惊怪,失匕号万窍。”
词语解释:火箸  拼音:huǒ zhù
即火筷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朱符 谓火筯如两仪成变化,不可缺一。”《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原来 公远 起初一到炉边,便把火筯插在灰中。见他们疑心了,才笑嘻嘻的把火筯提了起来。”《说岳全传》第六一回:“ 王氏 将传单略看了看,即将火筯在炉中炭灰上,写着七个字道:‘缚虎容易纵虎难。’”参见“ 火筷子 ”。
词语解释:火筷子  拼音:huǒ kuài zi
夹炉中煤炭等燃料或通火用的工具。用铁制成,形似筷子,一端有铁链连结。
词语解释:食箸  拼音:shí zhù
亦作“食筋”。 筷子。《西京杂记》卷四:“ 元理 以食筯十餘转,曰:‘东囷七百四十九石二升七合。’”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一縑之财,犹且发问。则千石之俸,其费安施?料以牙筹,推以食箸,察其厚薄,知不然矣。”
词语解释:六箸  拼音:liù zhù
古博弈之具。《说文·竹部》:“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棊也。” 段玉裁 注:“古戏,今不得其实。箸, 韩非 所谓博箭。《招魂》注云:‘箟簬作箸。’故其字从竹。”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仙人揽六箸,对博 太山 隅。”《西京杂记》卷四:“ 许博昌 , 安陵 人也,善陆博……法用六箸,或谓之究,以竹为之,长六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今无晓者。”参见“ 六簙 ”。
词语解释:六博  拼音:liù bó
亦作“ 六博 ”。 古代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分曹并行,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王逸 注:“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簙也。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为箸,象牙为棊,丽而且好也。” 洪兴祖 补注引《古博经》云:“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棊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於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鋭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棊,棊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驍棊,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 马王堆 汉 墓所出博具无“鱼”,或 西汉 时尚不用“鱼”。《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鬭鸡走犬,六博蹹踘者。”《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钱之戏。” 唐 李益 《汉宫少年行》:“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 清 赵翼 《心馀诗已刻于京师谢蕴山观察觅以寄示展阅累日为题三律》之二:“三年刻楮成何事,六博呼卢大有人。太息儒冠真自误,可怜无补费精神。”
词语解释:众箸  拼音:zhòng zhù
见“ 众著 ”。
词语解释:众著  拼音:zhòng zhù
亦作“眾箸”。 众所周知。 清 曾国藩 《金陵军营官军昭忠祠记》:“自 咸丰 癸丑以迄庚申,耳目众著之事,大略如此。”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事既无可奈何矣,其明效大验已众箸於天下矣。”
词语解释:较箸  拼音:jiào zhù
见“ 较著 ”。
词语解释:较著  拼音:jiào zhù
亦作“ 较箸 ”。明显;显著。《史记·伯夷列传》:“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司马贞 索隐:“较,明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著。” 清 侯方域 《宋牧仲文序》:“ 宋子 欿然不敢自以为古人,此吾之所以信 宋子 为非今之人也,即论 宋子 之文,其较著者矣。” 章炳麟 《訄书·平等难》:“古者谓君曰林烝,其义为羣,此以知人君与烝民等,其义诚大彰明较箸也。”
词语解释:论箸  拼音:lùn zhù
见“ 论著 ”。
词语解释:论著  拼音:lùn zhù
亦作“ 论箸 ”。
(1).论议和著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 汉 诸仪法,皆 叔孙生 为太常所论箸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三书》:“所云‘读《礼》,因欲有所论著’,顷尝为 介甫 言,亦有此意。” 清 戴名世 《九科大题文序》:“其为学者分别邪正,讲求指归,由俗儒之讲章而推而溯之,至於 程 朱 之所论著。”
(2).带有研究性的著作。 唐 权德舆 《〈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前此论著,别为篇第;后此者方紬怀仙章句,而不復赋人间之事矣。” 明 李贽 《〈焚书〉自序》:“今既刻《説书》,故再《焚书》亦刻,再《藏书》中一二论著亦刻。” 徐特立 《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 毛主席 的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典型。”
词语解释:闻雷失箸
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
词语解释:超超玄箸  拼音:chāo chāo xuán zhù
谓言辞高妙,不同凡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我( 王衍 )与 王安丰 説 延陵 、 子房 ,亦超超玄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以《来鹤堂诗》见示。如《题画》……皆超超玄箸,不食人间烟火。” 谭献 《〈明诗录〉序》:“ 鄺露 、 邢昉 ,可谓超超玄箸矣。”亦省作“ 超超 ”。 明 袁宏道 《灯下观菊花影同社中诸友赋》诗之六:“离即成三昧,超超实起余。”
词语解释:运箸  拼音:yùn zhù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方食,曰:‘ 子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酈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后以“运箸”指运筹计谋。 清 钮琇 《觚賸·雪遘》:“由是 六奇 ( 吴六奇 )运箸之谋,所投必合,扛鼎之勇,无坚不破。”
词语解释:运筹借箸  拼音:yùn chóu jiè zhù
同“ 运箸 ”。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难道就束手待毙不成!休僝僽,少不得要运筹借箸,勉护神州。”参见“ 运箸 ”。
词语解释:运箸  拼音:yùn zhù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方食,曰:‘ 子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酈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后以“运箸”指运筹计谋。 清 钮琇 《觚賸·雪遘》:“由是 六奇 ( 吴六奇 )运箸之谋,所投必合,扛鼎之勇,无坚不破。”
词语解释:倒箸  拼音:dǎo zhù
见“ 倒著 ”。
词语解释:长箸
较长的筷子
词语解释:髹箸  拼音:xiū zhù
涂上漆的筷子。 清 《灰七姑辞》:“小姑灵感识人意,髹箸重重书作字。”
词语解释:元箸  拼音:yuán zhù
犹玄著。玄妙的言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断不能得絃外之音,甘餘之味。”
词语解释:杯箸  拼音:bēi zhù
亦作“ 杯筯 ”。 杯与筷子。泛指食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一面又叫摆上酒席来。 继之 夫人便去安排杯箸,姊姊抢着也帮动手。” 梁启超 《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是犹乳哺之儿,而授之以杯筯,使自饮食,其殆必矣。”
词语解释:牙箸  拼音:yá zhù
象牙筷子。《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见羹气太热,御手取牙筯调之良久,赐与 李学士 。”《红楼梦》第八九回:“只见一个小丫头端了一个茶盘儿,一个碗,一双牙筯,递给 麝月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侍者进牙筯一枝,喇嘛以筯拨启其睫,束以哈达。”
词语解释:析箸  拼音:xī zhù
谓分家。箸,筷子。 明 朱元弼 《犹及篇》:“ 沉益川 腾蛟 者,宪副 秦川公 伯子也。宪副晚而更置室,生子 腾龙 ,析箸别居。”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可怜半载丧二亲,弟兄析箸家酷贫。”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见“ 借箸 ”。
词语解释:显箸  拼音:xiǎn zhù
见“ 显著 ”。
词语解释:显著  拼音:xiǎn zhù
亦作“ 显箸 ”。
(1).显扬昭著。《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唐 韩愈 《复志赋》:“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元史·儒学传序》:“ 元 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经能文显著当世者,彬彬焉众矣。”
(2).非常明显。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其事皆始於纤微,终於显著。”《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受 苗青 夜赂之金,曲为掩饰,而赃跡显著。”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 天津 报馆不断给我们写信,说我们的东西登出后,捐款怎样显著地踊跃起来。”
(3).显露;炫耀。 宋 储泳 《祛疑说》:“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至于寒暑之代谢,日星之运行,雷电风雨之倏变倏化,非鬼神之显著者乎?”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亦不懌,諭姥今后悉如前,无矜张显著。”
词语解释:止箸  拼音:zhǐ zhù
器名。供放置筷子。 元 孔齐 《至正直记·止筯》:“ 宋 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筯瓶查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筯置瓶中。遇入座,则僕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筯,状类笔架而小,高广寸许,上刻二半月弯,以置筯,恐坠於几而有污也。以铜为之。”
词语解释:沙箸  拼音:shā zhù
亦作“ 沙筯 ”。 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 唐 段公路 《北户录·越王竹》:“次有沙筯,产於海岛间,状如蓴菜,春吐黄花,其心若骨,可为筹筯,凡欲採者,须轻步拔之,不尔,闻人行声,则缩入沙中,了不可取。”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沙箸,生于海岸沙中,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劲,可为酒筹。凡欲採者,轻步向前,及手,急挼之,不然,闻行者声,遽缩入沙中,掘寻之终不可得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越王馀算》
词语解释:科斗箸  拼音:kē dòu zhù
形状似蝌蚪的筷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科斗筯鱼尾匙》:“ 向范 待客,有漆花盘、科斗筯、鱼尾匙。”
词语解释:回鱼箸  拼音:huí yú zhù
旧俗,订婚时女方回赠的一种礼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箇,筯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筯’。”
词语解释:罢箸  拼音:bà zhù
亦作“ 罢筯 ”。 放下筷子。谓中止进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薛伟》:“甚有奇事,请诸公罢筯来听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公且罢箸,听我言。”
词语解释:白箸  拼音:bái zhù
见“ 白著 ”。
词语解释:渊箸  拼音:yuān zhù
深沉清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时人欲题目 高坐 而未能, 桓廷尉 以问 周侯 , 周侯 曰:‘可谓卓朗。’ 桓公 曰:‘精神渊箸。’”
词语解释:土箸  拼音:tǔ zhù
见“ 土著 ”。
词语解释:土著  拼音:tǔ zhù
指世世代代居住在本地的人:土著守旧者日贫。
词语解释:玄箸  拼音:xuán zhù
亦作“ 玄著 ”。 犹沉着。谓着实而不浮泛。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我与 王安丰 説 延陵 、 子房 ,亦超超玄箸。” 徐震崿 校笺引 刘辰翁 曰:“玄箸犹沉著也。”《晋书·王戎传》作“玄著”。 清 谭献 《明诗录序》:“ 鄺露 邢昉 ,可谓超超玄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