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首字词组
籀文籀篆籀读籀诵籀绎籀书籀演籀斯

词语解释:籀文  拼音:zhòu wén
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迭。 春秋 、 战国 间通行于 秦国 。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法书要录》卷七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上·籀文》:“案籀文者, 周 太史 史籀 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王国维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是 秦 之小篆本出大篆,而《苍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谓 秦 文,即籀文也。”
词语解释:籀篆  拼音:zhòu zhuàn
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敬閲籀篆,侧观砚功。”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 长安 任中宣 家,素畜宝镜,谓之飞精,识者谓是 三代 物。后有八字,仅可晓,然近籀篆。”
词语解释:籀读  拼音:zhòu dú
诵读。 章炳麟 《检论·序种姓上》:“人知氏而忘繫姓,赖有《世本》公子谱等,识其始卒,然弗能人人籀读。”
词语解释:籀诵  拼音:zhòu sòng
周宣王 太史籀 与 黄帝 史官 沮诵 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汉 蔡邕 《篆势》:“ 般 倕 揖让而辞巧, 籀 诵 拱手而韜翰。”
词语解释:籀绎  拼音:zhòu yì
犹籀演。 清 谭嗣同 《三十自纪》:“或授以 魏 晋 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篤嗜之。” 鲁迅 《热风·估〈学衡〉》:“《弁言》说,‘籀绎之作,必趋雅音以崇文。’‘籀绎’如此,述作可知。”
词语解释:籀书  拼音:zhòu shū
即籀文。 清 黄光昇 《怀许受先》诗:“此去 桥门 摹石鼓,籀书难读益思君。”参见“ 籀文 ”。
词语解释:籀文  拼音:zhòu wén
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迭。 春秋 、 战国 间通行于 秦国 。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法书要录》卷七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上·籀文》:“案籀文者, 周 太史 史籀 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王国维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是 秦 之小篆本出大篆,而《苍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谓 秦 文,即籀文也。”
词语解释:籀演  拼音:zhòu yǎn
引申;演泽。 姚锡钧 《〈春声〉自序》:“盖庶九流之巵言,三儒之枝説,上之载秘记於金舆,下焉採閭巷之琐语,傍之则迻译 佉庐 ,微之则籀演名理,无弗能入也。”
词语解释:籀斯  拼音:zhòu sī
史籀 与 李斯 的并称。他们都对 中国 文字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邓溥 《自题印雅》诗:“千载战 元 宋 ,六书宗 籀 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