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胶粘 拼音:jiāo nián
见“ 胶黏 ”。
词语解释:胶黏 拼音:jiāo nián
亦作“ 胶粘 ”。
(1).像胶那样黏着。常形容心情、行为、境况、感觉等。 宋 欧阳修 《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诗:“篇章久不作,意思如胶粘。” 宋 陆游 《庵中独居感怀》诗之二:“一生已是胶黏日,投老安能夏造冰。”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三折:“我来到这 泰安州 ,我可便不住您兀那招商店,那廝便紧和我钉钉胶粘。” 清 唐孙华 《憎蝇》诗:“失足或胶黏,濡首甘沉溺。” 冰心 《三年》:“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的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 刘福生 想去扶他,怎么一股血腥气?拿大手一摸,哎呀,满手胶粘!”
(2).贴切;紧密结合。《朱子语类》卷九:“真箇下工夫见得底人,説出来自是胶粘。” 清 谭嗣同 《以太说》:“是盖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黏、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焉。”按,《仁学》作“胶粘”。词语解释:连粘 拼音:lián zhān
粘结,粘合。词语解释:稠粘
浓厚而粘糊词语解释:沾粘 拼音:zhān zhān
亦作“ 沾黏 ”。
(1).联结在一起;不可分离。《朱子语类》卷六七:“是各自开去,不相沾黏。” 清 黄景仁 《清明后七日雨中宿浮槎寺》诗:“非花我已得花意,却笑积习徒沾黏。”
(2).比喻不干脆,不爽利。 元 沙正卿 《斗鹌鹑·闺情》套曲:“方信道相思是歹证候,害的来不明不久,是做的沾粘,到如今泼水难收。”词语解释:冬粘 拼音:dōng zhān
方言。晚稻。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 老王 ,季节不等人,早稻早收一天,冬粘早插一天,你就会得到不少的好处。”词语解释:虾蟆粘 拼音:há má zhān
蝌蚪的别名。词语解释:面粘 拼音:miàn zhān
浆糊。词语解释:失粘 拼音:shī nián
见“ 失黏 ”。
词语解释:失黏 拼音:shī nián
亦作“ 失粘 ”。
(1).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沉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啟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 俞樾 《茶香室续钞·经史释音有首释末释之别》引 清 王士祯 《居易录》:“ 徐凤 少监代嗣王谢赐玉带表,用《礼记》孚、尹二字,以尹为平声,乃用第二音,有司谓其失粘。”
(2).凡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3).泛指诗句平仄失调。亦称“ 失严 ”。 杜甫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诗 清 仇兆鳌 注:“ 刘逴 曰:‘律诗自有定体,不可失粘……’ 刘氏 作失粘,谓上下二句平仄不相粘合。 陶开虞 作失严,谓声谓平仄失其谨严也。”词语解释:动粘 拼音:dòng zhān
古代西南部族名。词语解释:瞅粘 拼音:chǒu zhān
亦作“矁粘”。 凝视。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詑跋的单脚实村紂,呼喝的担倈每叫吼,矁粘的緑老更昏花,把棚的莽壮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