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粗粝 拼音:cū lì
亦作“麄糲”。亦作“麁糲”。
(1).糙米。《战国策·韩策二》:“然至 齐 ,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麤糲之费,以交足下之驩,岂敢以有求邪?”《史记·刺客列传》引此文, 张守节 正义:“糲,犹麤米也,脱粟也。”《南齐书·刘绘传》:“遭母丧去官。有至性,持丧墓下三年,食麁糲。”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之二:“腐儒麄糲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英豪举动》:“然丈夫处世,不应於饮食求工,能饱餐麤糲者,真英雄耳。”
(2).粗糙。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则始于麤糲,终于精微。”词语解释:蔬粝 拼音:shū lì
指粗食。《北史·张湛传》:“﹝ 铣 ﹞性至孝,母忧,哀毁过人,服制虽除,而蔬糲弗改。”《旧唐书·归融传》:“上以 融 学家,因问:‘蔬糲’字有赖音,何也?‘糲’是饭之极麤者耶?”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一:“疢如切中心,没齿安蔬糲。”词语解释:粢粝 拼音:zī lì
粗劣的饭食。《列子·力命》:“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居则蓬室,出则徒行。” 张湛 注:“盖谓之麤舂粟麦为粢饼食之。”《史记·李斯列传》:“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 司马贞 索隐:“粢者,稷也。糲者,麄粟饭也。”词语解释:疏粝 拼音:shū lì
亦作“疎糲”。亦作“踈糲”。
(1).粗糙的饭食。 唐 韩愈 《山石》诗:“铺牀拂席置羹饭,踈糲亦足饱我飢。”踈糲,一本作“疎糲”。 宋 黄庭坚 《再和答为之》:“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疎糲。” 明 刘基 《咏史》之十八:“蓽门翳蓬蒿,穷巷絶马跡;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2).粗疏浅薄。词语解释:鹿粝 拼音:lù lì
犹粗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元忠 曾贡 文襄王 蒲桃一盘, 文襄 报以百縑。《北史》分鹿糲之费,见贫穷门。” 词语解释:梁粝 拼音:liáng lì
犹狼戾,狼藉。纵横委地,言物之多。 汉 桓宽 《盐铁论·本通》:“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梁糲而寡取之,凶年饥饉而必求足。”一本作“ 狼戾 ”或“粱糲”。 词语解释:稗粝
犹粗粮。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稗糲旷於图廪,薪爨废於庖厨。”词语解释:含粝 拼音:hán lì
食粗米饭。 元 谢枋得 《上丞相留忠斋书》:“四皓虽不事 汉 ,茹 商山 之芝,亦当知 高帝 之恩,况羹藜含糲於大 元 之土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