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九子粽解粽黍粽箬粽筒粽   
角粽楚粽健粽鬼目粽益智粽   

词语解释:九子粽  拼音:jiǔ zǐ zòng
粽子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月节折杨柳歌五》:“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山堂肆考》卷十一引 宋 王曾 《皇后阁帖子》诗:“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
词语解释:角粽  拼音:jiǎo zòng
亦作“ 角糉 ”。亦作“ 角糭 ”。 即角黍。俗称粽子。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五色新丝缠角糉,金盘送,生綃画扇盘双凤。”《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结艾人,赏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彩丝缠,角粽新, 楚 些招魂,细写怀沙恨。”
词语解释:解粽  拼音:jiě zòng
剥食粽子。亦借指端午。 宋 陆游 《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 明 李贽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诗:“解粽正思端午,怀沙莫问 汨罗 !”《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 李瓶儿 治了一席酒,请过 西门庆 来,一者解粽,二者商议过门之事。”
词语解释:楚粽  拼音:chǔ zòng
即粽子。相传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汩罗江 死, 楚 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水以祭,后因称粽子为 楚 粽。 唐 沉亚之 《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诗:“蒲叶 吴 刀緑,筠筒 楚 粽香。”参阅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词语解释:黍粽  拼音:shǔ zòng
黍米棕子。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青箬苞黍粽,紫丝络莲藕。”
词语解释:健粽  拼音:jiàn zòng
南宋 吴 中的民俗。夏至日包粽子,用捆束粽子的草系于手足,以祈祝健康,故名。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风俗》
词语解释:箬粽
用箬竹叶包的粽子
词语解释:鬼目粽  拼音:guǐ mù zòng
南朝 宋 刘义恭 被害后,眼珠被挖出投入蜜中浸入, 宋废帝 ( 刘子业 )称之为“鬼目粽”。《魏书·刘子业传》:“ 子业 出兵诛 义恭 ,遂刳剔支体,抽裂心藏,挑其眼睛,投之蜜中,谓之鬼目粽。”
词语解释:筒粽  拼音:tǒng zòng
亦称“ 筒米 ”。亦称“ 筒饭 ”。 食品名。以菰叶裹黏米,类似后世的粽子。《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进筒糉,一名角黍。”《岁时广记》卷二一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糉。” 元 费著 《岁华记丽谱》:“五月五日,宴 大慈寺 ,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綵缕,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
词语解释:益智粽  拼音:yì zhì zòng
益智拌米做成的粽子。《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元年》:“ 循 遗 刘裕 益智粽, 裕 报以续命汤。” 胡三省 注引 顾微 《交州记》:“益智叶如蘘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蜜煮为粽,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