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纪纲 拼音:jì gāng
(1).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吕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词语解释:三纲 拼音:sān gāng
(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 杨 墨 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三纲实繫命,道义为之根。”
(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 王琦 注引《翻译名义》:“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词语解释:天纲 拼音:tiān gāng
(1).天的纲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六龙服气舆,云盖覆天纲。” 唐 李白 《大鹏赋》:“跨躡地络,周旋天纲。” 王琦 注:“天纲者,天之纲维。”
(2).帝位之统系,王朝之世系。 三国 魏 曹植 《姜嫄简狄赞》:“ 嚳 有四妃,子皆为王。帝 挚 早崩, 尧 承天纲。”《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身柱天纲絶,心扶帝室孱。”
(3).朝廷的纲纪。《后汉书·陈蕃传赞》:“ 陈蕃 芜室,志清天纲。” 唐 韦应物 《睢阳感怀》诗:“豺虎犯天纲,昇平无内备。”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天纲重振,已甘身正典刑。”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北落西南一星曰天纲、主武帐。”词语解释:提纲 拼音:tí gāng
(1).提举网的总绳,举网。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2).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宋史·职官志八》:“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羣毛理。”
(3).指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的内容要点。 浩然 《艳阳天》第六三章:“她这会儿坐在草地上,考虑着发言提纲。”
(4). 唐 宋 称总领提运财物至京。当时谓成批运送货物为纲。 唐 方干 《送婺州许录事》诗:“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许待制病起偶书》:“提纲勿用銖銖较,列局缘从物物监。”词语解释:皇纲 拼音:huáng gāng
(1).谓三皇五帝的纲纪。《文选·班固〈答宾戏〉》:“廓帝紘,恢皇纲。” 吕向 注:“言开大五帝三皇之纲纪也。”《后汉书·崔駰传》:“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帝纪乃设。”
(2).朝廷的纲纪。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在 汉 之季,皇纲幅裂。” 唐 杜甫 《北征》诗:“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皇纲不振,大宇中倾。”词语解释:颓纲
衰败的纲纪。《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此诗〉之四》:“頽纲既振,品物咸秩。” 刘良 注:“振,整也。言頽落纲纪既整,品物皆有次序。” 唐 李白 《明堂赋》:“廓区宇以立极,缀苍顥之頽纲。” 王琦 注:“《穀梁传疏》:上下无序,纲纪頽坏,故曰頽纲。” 唐 杨士勋 《〈穀梁传〉序》:“拯頽纲以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词语解释:朝纲 拼音:cháo gāng
(1).朝廷的纲纪。《后汉书·儒林传论》:“自 桓 灵 之閒,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南史·宋纪上·武帝》:“自 晋 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宋 张纲 《次韵周伯见赠用前韵》:“恢復幸有 皋 夔 在,坐看朝纲万目张。”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五回:“向使冲人嗣统之初,不为谗言所入,举国政朝纲之大,一委元老之经营,将见纲举目张,百废俱举,治平有象,乱萌不生,又何至有辛亥之事哉?”
(2).指朝廷。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此盖伏遇某官望重朝纲,学通国体。”《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 高祖 曰:‘卿意要去修行,久后寡人有难,要卿扶助朝纲,协立社稷。’” 清 洪昇 《长生殿·疑谶》:“正值 杨国忠 窃弄威权, 安禄山 滥膺宠眷,把一箇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参见“ 朝廷 ”。
词语解释:朝廷 拼音:cháo tíng
亦作“ 朝庭 ”。
(1).君王接受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邢昺 疏:“朝廷,布政之所。”《淮南子·主术训》:“是故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阿房宫赋》:“先帝为 咸阳 朝廷小,故营 阿房 为堂室。”
(2).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闻,愈贤 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 黯 过於平生。”《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 并州 牧 董卓 被徵,将兵入 洛阳 ,陵虐朝庭。”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庭有知己。”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然芝秉山川清淑之气以生,终不可谓非天下之瑞,特当此之时荐之朝庭,固不若其蒙翳於榛莽荒草之中也。”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最使这个封建朝廷伤脑筋的,是不断从全国各地传来老百姓造反的消息。”
(3).借指帝王。《东观汉记·朱遂传》:“至乃残食孩幼,朝廷愍悼。”《文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朝廷之於 伯通 ,恩亦厚矣。” 李善 注:“ 蔡邕 《独断》云:‘朝廷者,不敢指斥君,故言朝廷。’”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殿上金佛》:“朝廷每受朝时,置一金佛于寳座香案上,当其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方纔 香君 回家,也説朝廷偷走。”
(4).朋友。《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皇帝缘心□□,便问 催子玉 :‘卿与 李乹风 为知己朝庭否?’ 催子玉 □□(答曰):‘臣与 李乹风 为朝庭。’帝曰:‘卿既与 李乹风 为□□(知己)朝庭,情分如何?’ 子玉 曰:‘臣与 李乹风 为朝廷已来,□□ 管 鲍 。’” 蒋礼鸿 通释:“‘知己朝庭’就是知己朋友,所以 催子玉 用‘ 管 鲍 ’来比喻他和 李乹风 的交情。”词语解释:头纲 拼音:tóu gāng
(1).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 宋 苏轼 《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之一:“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查慎行 注:“ 熊蕃 《北苑茶録》:‘每岁分十餘纲,淮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浹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苕溪渔隐丛话》:‘北苑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餘饼。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共四万餘饼。 东坡 《题汶公诗卷》‘待赐头纲八饼茶’,即今粗色红綾袋饼八者是也。’”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龙井新茶,向以穀雨前为贵,今则於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
(2).泛指优质春茶。 清 黄遵宪 《番客篇》:“饮酪拣灌顶,烹茶试头纲。”词语解释:乾纲 拼音:qián gāng
(1).天的纲维,天道。《晋书·华谭传》:“圣人之临天下也。祖乾纲以流化,顺谷风以兴仁。”
(2).朝纲;君权。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昔 周 道衰陵,乾纲絶纽。”《旧唐书·恭懿太子佋传》:“惟天祚 唐 ,累叶重光,中兴宸景,再纽乾纲。”《明史·王用汲传》:“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夫乾纲贵裁断,不贵端拱无为,亦论之似者也。”
(3).夫纲,夫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兄勿馁。乾纲之振,在此一举。”《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那意思想着要把乾纲振起来。”词语解释:台纲 拼音:tái gāng
指朝廷的纲纪。《宋史·孝宗纪二》:“詔六察官纠察庶务,臺纲益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堂官笞属官》:“ 海刚峯 起 南总宪 ,到任后,忽设二大红板櫈,云欲笞御史不法者……然终设而不用,其意亦欲姑示威稜,以厉臺纲耳!”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公掌 河南道 日,给事 赵兴邦 者,数挟太宰势,轩輊臺纲,公连章劾之。”词语解释:大纲 拼音:dà gāng
(1).网的总绳。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冀大纲之解结,得奋翅而远游。”
(2).总纲;要点。《汉书·叙传下》:“略存大纲,以统旧文。”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太尉取其大纲而无责其纤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请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
(3).特指著作、讲稿、计划等经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决定工作方针,颁发每周宣传大纲,而一切工作大抵是由三厅总其成。”
(4).主要的法纪。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愈志荡以淫游,非经国之大纲。”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二》:“看来 武侯 相业,大纲常严,盖其学出於 申 韩 ,故其政刻深。”
(5).犹大概。《二程语录》卷十一:“又问:‘或言人如寿得一百二十数,是否?’曰:‘固是,此亦是大纲数,不必如此。’”亦作“ 大刚 ”。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大刚来则是我时兮命矣。”
(6).亦作“ 大刚 ”。犹言总之。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元 汤式 《一枝花·桧轩为越中沙子正赋》曲:“能借取四时春造化,似生成一片翠屏帷,大刚是即景成规。”
(7).犹言特意,硬要。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四折:“这廝便指望,大纲要成双,百般的不肯将咱放。”词语解释:王纲 拼音:wáng gāng
天子的纲纪。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都赋》:“王纲近古而不轨,天听 贞观 以高揭。” 清 凌扬藻 《蠡勺编·会于召陵侵楚》:“向辑《春秋咫闻钞》,收 高安 朱文端公 説,犹谓书侵为贬 晋 人,以见王纲之不復振。”词语解释:宏纲 拼音:hóng gāng
大纲;主旨。《书序》:“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略其小术,包其大体,振温良之逸步,得毗赞之宏纲。” 明 方孝孺 《传经斋记》:“世之称治者,二帝三王而已。其详不可得而知,宏纲大法,所以相传而不泯者,惟群经之存是赖。”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陨石于宋五》:“《公》《穀》二传,相传受之 子夏 ,其宏纲大指,得圣人之深意者,凡数十条。”词语解释:刘纲 拼音:liú gāng
三国 时 吴 下邳 人。传说他能檄召鬼神,后与妻 樊云翘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赠李炼师见招》诗:“ 刘纲 有妇仙同得, 伯道 无儿累更轻。”词语解释:权纲 拼音:quán gāng
朝政大权。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实以 惠帝 闇弱,必不能自揽权纲。” 元 揭傒斯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诗:“权纲兼将相,标格近神僊。”词语解释:不纲 拼音:bù gāng
《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纲是网上端总绳,引申指大网。谓 孔子 不用大网横断流水以取鱼。后以“不纲”谓朝廷失去纲纪,政治混乱。《汉书·叙传下》:“ 秦 人不纲,罔漏于 楚 。”《新唐书·温大雅传》:“﹝ 大雅 ﹞入 隋 为 泗州 司马,见朝政不纲,谢病归。”《明史·太祖纪一》:“当是时, 元 政不纲,盗贼四起。” 严复 《原强》:“ 魏 、 晋 不纲,有五胡之乱华, 大河 以北沦於旃裘膻酪者盖数百年。”词语解释:维纲 拼音:wéi gāng
(1).用以系物和提网的绳。亦指维系、保持。《仪礼·大射》:“司射西面命曰,中离维纲,扬触梱復,公则释获,众则不与。”《管子·禁藏》:“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 尹知章 注:“维纲所以张也。”《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2).纲纪;法度。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夫维纲不张,礼义不行,公卿之忧也。”《后汉书·皇甫规传》:“摄政之初,拔用忠贞,其餘维纲,多所改正。”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之平 汴州 ,年考益高,挈持维纲,锄削荒纇,纳之大和而已。” 章炳麟 《讨满洲檄》:“幕府总摄维纲,辑和宗族。”词语解释:人纲 拼音:rén gāng
即人伦纲纪,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汉 扬雄 《解嘲》:“客嘲 扬子 曰:‘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 三国 魏 曹植 《离友》诗之一:“王旅旋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篤人纲。”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人纲始於夫妇,判合拟乎二仪。”词语解释:持纲 拼音:chí gāng
抓住纲领;执持政纲。 汉 黄香 《九宫赋》:“握璇璣而布政,总四七而持纲。”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献李仆射》诗:“视草丝纶出,持纲雨露悬。” 明 陈子龙 《直言祸乱之源疏》:“夫王者之道,执简而御繁,持纲而举目,任人而已。”词语解释:步纲 拼音:bù gāng
同“ 步罡 ”。 《云笈七籤》卷六一:“诸步纲起於三步九跡,是谓 禹 步,其来甚远,而 夏禹 得之,因而传世……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形,亦象阴阳之会也。”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宋 林逋 《寄玉梁施道士》诗:“氲氲顥气朝胎息,熠熠辰辉夜步纲。”词语解释:条纲 拼音:tiáo gāng
(1).条规纲纪。《魏书·释老志》:“诚以国典一废,追理至难,法网暂失,条纲将乱。” 唐 柳宗元 《弘农公复为大僚谨献诗五十韵》:“右言盈简册,左辖备条纲。” 宋 苏辙 《谢除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表》:“敝事虽除,而条纲尚紊。民贫未可经远,吏窳难於责功。”
(2).条理纲目。 元 李齐贤 《则天陵》诗序:“记事者,必首年以繫事,所以使条纲不紊也。”词语解释:周纲 拼音:zhōu gāng
周 代的法度。 唐 韩愈 《石鼓歌》:“ 周 纲陵迟四海沸, 宣王 愤起惲天戈。”词语解释:政纲 拼音:zhèng gāng
(1).施政的纲要。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宋史·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清史稿·礼志九》:“古者蒐苗獮狩,因田猎讲武事。皇祖行围,既裨戎伍,復举政纲。”
(2).政治纲领。它说明一个政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 孙中山 《论民生主义》:“使吾人嚮持之三民主义,实行无遗。夫然后为吾人目的达到之日。而对於政纲所负之义务,庶几无憾矣。”词语解释:顿纲
整顿纲纪词语解释:举纲 拼音:jǔ gāng
见“ 举纲持领 ”。
词语解释:举纲持领 拼音:jǔ gāng chí lǐng
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都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亦省作“ 举纲 ”。《北史·源怀传》:“ 怀 性宽简,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政贵当举纲,何必须太子细也。’”参见“ 提纲挈领 ”。
词语解释:提纲挈领 拼音:tí gāng qiè lǐng
提起鱼网的总绳,拎住皮衣的领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荀子·劝学》:“若挈裘领,拙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后以“提纲挈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或把问题扼要地提示出来。《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纲挈领,断推 仲景 一书。” 清 陈鳣 《对策》卷四:“瓜畴芋区,体例奚若?提纲挈领,部分凡几?” 秦牧 《艺海拾贝·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看起来(事实上也是这样),这类知识浩如烟海,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了那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让我们理解它的梗概。”词语解释:连纲 拼音:lián gāng
(1).用以串联物体的绳子。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张罗綺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2).连绵不绝。 明 陈子龙 《皇帝东郊赋》:“戈矛连纲,櫛比茸髳。”
(3).亦作“ 连网 ”。旧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曰纲,其运输船只或队伍连绵不断,称之“连纲”。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崇寧 中 淮水 暴涨,而 汴口 檣舟不能进。一日昧爽,小龙者出连纲之舟尾。” 元 顾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东南贡米粟,连网起歌謳。” 元 袁桷 《送赵君佐茶使》诗:“连纲贡餘知几春,排檣接缆来 仪真 。”词语解释:道纲 拼音:dào gāng
(1).道德之纲要。《汉书·叙传下》:“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2).佛教语。修“八正道”的纲要。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词语解释:法纲 拼音:fǎ gāng
佛教语。指戒律。《世说新语·德行》“ 桓常侍 闻人道 深公 者” 刘孝标 注引《桓彝别传》曰:“﹝ 法深 ﹞内持法纲,外允具瞻。”词语解释:起纲 拼音:qǐ gāng
谓起运成批按字号编组的货物。一组称一纲。《文献通考·国用三》:“转般之法,东南六路斛斗,自 江 浙 起纲至於 淮甸 以及 真 、 扬 、 楚 、 泗 ,为仓七,以聚蓄军储。”词语解释:总纲 拼音:zǒng gāng
(1).犹大纲。引申指政治法度。《晋书·武帝纪》:“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於良二千石也。”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吾主摄通省总纲,公事繁冗,何暇接见同年故旧耶?”
(2).今指法规、章程等的总括原则性事项和内容要点的部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词语解释:民纲 拼音:mín gāng
民众处世的准绳。 宋 余靖 《从政大箴·清箴》:“政为民纲,清本士节。”词语解释:钱纲 拼音:qián gāng
输送钱币的纲运。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三班使臣 王永年 者,宗室之壻。自南方罢官,押钱纲数千緡诣京师。”词语解释:汉纲 拼音:hàn gāng
汉 代的纲纪。 宋 梅尧臣 《吊李膺祠》诗:“痛 汉 纲之頽圮兮,又何毁乎贤哲?”词语解释:星纲 拼音:xīng gāng
谓星的行列。 唐 元稹 《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诗:“禹步星纲动,焚符灶鬼詹。”词语解释:花石纲 拼音:huā shí gāng
北宋 崇宁 四年(1105年), 蔡京 引 朱勔 主持 苏杭 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以博得 徽宗 欢心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 东京 (今 河南 开封 )。当时运送花石的船队,不断往来于 淮 汴 之间,号“花石纲”。纲,谓成帮结队地输运货物。事见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寿山艮岳》、《宋史·佞幸传·朱勔》。《水浒传》第十二回:“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明 何景明 《元明宫行》诗:“ 南海 犹催花石纲, 西山 又起金银寺。” 清 张笃庆 《明季咏史》:“山川絶少金银气,诛歛何殊花石纲。”词语解释:玄纲 拼音:xuán gāng
犹天纲。指维系社会人伦的最高法则。《晋书·陆云传》:“方今太清闢宇,四门启籥,玄纲括地,天网广罗。”《南齐书·王融传》:“偶化两仪,均明二耀,拯玄纲於頽絶,反至道於浇淳。” 金 元好问 《通真子墓碣铭》:“玄纲力挽孰我先,苦节终志孰我坚。”词语解释:云纲 拼音:yún gāng
(1).犹云丛。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一:“九龙何蜿蜿,载我升云纲。”《云笈七籤》卷九八:“云纲立尔步,五岳可暂旋。”
(2).华美的梁柱。喻组成文章的华词丽句。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惟风雅之未变,知云纲之不廓。譬层栋之将倾,必华榱之先落。”词语解释:石纲 拼音:shí gāng
花石纲的简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赵南仲 爱 灵璧 一石,而命五百卒舁至 临安 ; 郑璠 得 象江 六怪石,而以六十万钱輦归 滎阳 。劳民伤财,至於此极,何怪 艮岳 石纲终貽北狩也!”参见“ 花石纲 ”。
词语解释:花石纲 拼音:huā shí gāng
北宋 崇宁 四年(1105年), 蔡京 引 朱勔 主持 苏杭 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以博得 徽宗 欢心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 东京 (今 河南 开封 )。当时运送花石的船队,不断往来于 淮 汴 之间,号“花石纲”。纲,谓成帮结队地输运货物。事见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寿山艮岳》、《宋史·佞幸传·朱勔》。《水浒传》第十二回:“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明 何景明 《元明宫行》诗:“ 南海 犹催花石纲, 西山 又起金银寺。” 清 张笃庆 《明季咏史》:“山川絶少金银气,诛歛何殊花石纲。”词语解释:国纲 拼音:guó gāng
国家的纲纪。《晋书·庾冰传》:“然后览其大当,以总国纲。躬俭节用, 尧 舜 岂远!”词语解释:花纲 拼音:huā gāng
即花石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金 人南牧,上皇逊位,虏将及都城,乃与 蔡攸 一二近侍微服,乘花纲小舟东下,人皆莫知。”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朱氏盛衰》:“其子 勔 ,因赂中贵人,以花石得幸,时时进奉不絶,谓之花纲。”参见“ 花石纲 ”。
词语解释:花石纲 拼音:huā shí gāng
北宋 崇宁 四年(1105年), 蔡京 引 朱勔 主持 苏杭 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以博得 徽宗 欢心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 东京 (今 河南 开封 )。当时运送花石的船队,不断往来于 淮 汴 之间,号“花石纲”。纲,谓成帮结队地输运货物。事见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寿山艮岳》、《宋史·佞幸传·朱勔》。《水浒传》第十二回:“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明 何景明 《元明宫行》诗:“ 南海 犹催花石纲, 西山 又起金银寺。” 清 张笃庆 《明季咏史》:“山川絶少金银气,诛歛何殊花石纲。”词语解释:论纲 拼音:lùn gāng
论述的总纲。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其立法论纲之绪言曰:‘选举之权利,不可不公诸众人。’”词语解释:锚纲 拼音:máo gāng
系在锚上的绳索。 黄朝天 《乌江架桥》:“石锚的顶端还系上一条粗锚纲,每个石锚有一两千斤重。”词语解释:量纲 拼音:liàng gāng
成为导出单位组成部分的基本单位或其乘幂之一词语解释:僧纲 拼音:sēng gāng
僧官名。《西游记》第十一回:“ 太宗 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清史稿·食货志一》:“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清会典·礼部十一·祠祭清吏司》“凡僧官道官皆註於籍”原注:“直省僧官,府曰僧纲,州曰僧正。”参见“ 僧録司 ”。
词语解释:僧录司 拼音:sēng lù sī
执掌寺院僧尼事务的官署。 唐 开成 中始设于京邑。《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当日就差押番去 临安府 僧録司,讨一道度牒,将乙侍者剃度为僧。”《明史·职官志三》:“十五年始置僧録司、道録司……设官不给俸,隶礼部。”《清会典·礼部十一·祠祭清吏司》“凡僧官道官皆註於籍”原注:“京师僧官曰僧録同,正印一人,副印一人。”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僧录》。词语解释:八纲 拼音:bā gāng
犹八维。《云笈七籤》卷九八:“步空观九维,八纲皆已游。”词语解释:九纲 拼音:jiǔ gāng
指九州。《南齐书·陈显达传》:“神武横於七伐,雄略震於九纲。”参见“ 九州 ”。
词语解释: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词语解释:轻赍纲
轻便而易于运送的成批货物。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正月》:“上既用 李纲 议营 南阳 ,於是截留 四川 轻齎纲及聚芻粟甚众。城破,悉为 金 有。”词语解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拼音:guān yú fèi ěr bā hā de tí gāng
马克思作于1845年初。共十一条。提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点,概述了新的世界观。其核心是实践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词语解释:输纲 拼音:shū gāng
转运大宗货物。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子略不惊怕,便将入都寄亲人家养之,输纲毕,復还 东京 。”词语解释:运纲 拼音:yùn gāng
指成批运送货物的组织。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盖君之为商总者四十餘年,支拄救败者十餘年,卒五年而库始有悬,引减运纲。”词语解释:倍足纲 拼音:bèi zú gāng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躯干部由许多相似体节组成,每节有两对步足,故名。行动缓慢,栖息于阴暗潮湿处,多以腐烂植物、霉菌和其他真菌为食。如马陆等。词语解释:都纲 拼音:dōu gāng
西藏 喇嘛的诵经室。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其大剌麻坐牀者四人,曰西勒图,其诵经室曰都纲。”词语解释:党纲 拼音:dǎng gāng
党章的总纲,是一个政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词语解释:鹾纲 拼音:cuó gāng
盐纲。旧时成批运输食盐的组织。 清 谢元淮 《鹾言》诗之二:“鹺纲首 两淮 ,藏富为外府。”词语解释:下纲 拼音:xià gāng
是亚纲下面的等级,大致相当于一个总目词语解释:魁纲 拼音:kuí gāng
见“ 魁冈 ”。
词语解释:魁冈 拼音:kuí gāng
指北斗星的斗魁、天冈二星。阴阳家谓每年十月,北斗魁星之气在戌,是为魁冈,不利修造。 三国 魏 嵇康 《难张辽叔宅无吉凶摄生论》:“百年之宫,不能令殤子寿,孤逆魁冈,不能令 彭祖 夭。”一本作“ 魁纲 ”。《旧唐书·李泌传》:“有司言 宣政 内廊坏,请修缮,而太卜云:‘孟冬为魁冈,不利穿筑,请卜他月。’”《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十月魁冈,未可脩。” 胡三省 注引 史炤 曰:“魁冈者,北斗魁星之气,十月在戌,为魁冈。”词语解释:马纲 拼音:mǎ gāng
指成批的马编纲运输, 宋 代或把马百匹编为一 纲 。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十四·马政下》:“兵侍 王之奇 言 蜀 马纲烦费,请于 成都 、 兴元 、 襄阳 各置司牧营,詔宣抚使相度。”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十四·马政下》:“马必四尺二寸以上,每百匹为一纲。”《宋史·职官志七》:“岁发马纲应副屯驻军及三衙之用。”词语解释:辩证法唯物论提纲 拼音:biàn zhèng fǎ wéi wù lùn tí gāng
毛泽东作于1937年。由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的记录稿整理而成。分唯心论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三章。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重点展开论述的两节。词语解释:干纲 拼音:gàn gāng
1.天的纲维,天道。
2.朝纲;君权。
3.夫纲,夫权。词语解释:上纲 拼音:shàng gāng
(1).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周礼·考工记·梓人》:“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焉。” 郑玄 注:“纲,所以繫侯於植者也。”
(2).别驾的异称。《晋书·忠义传·易雄》:“举孝廉,为州主簿,迁别驾。自以门寒,不宜久处上纲,谢职还家。”《南史·孝义传·何子平》:“时镇军将军 顾覬之 为州之上纲。”
谓把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邓小平 《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纠正‘左’的倾向和右的倾向,都不要随意上‘纲’,不要人人过关,不要搞运动。” 巴金 《探索集·再论说真话》:“造反派在批斗会上揭发、编造我的罪行,无限上纲。我害怕极了。我起初还分辨几句,后来一律默认。”词语解释:鸿纲 拼音:hóng gāng
大纲;主体。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申郑》:“夫 郑氏 所振在鸿纲,而末学吹求则在小节。”词语解释:骡纲 拼音:luó gāng
结队而行驮载货物的骡群。 宋 米芾 《画史·唐画》:“世俗以 蜀中 画《骡纲图》、《劒门关图》为 王维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有数商,驱骡纲行山间,见樵径山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麈尾招其中一人。”词语解释:帝纲 拼音:dì gāng
帝王治国的纲纪。《晋书·乐志下》:“继 大舜 ,佐 陶唐 ;讚 武 文 ,建帝纲。”词语解释:宪纲 拼音:xiàn gāng
法纪;法度。《后汉书·和帝纪》:“市道小民,但且申明宪纲,勿因科令,加虐羸弱。”《南齐书·谢超宗传》:“此而不纠,宪纲将替。” 宋 陈亮 《东阳郭德麟哀辞》:“及其以智自营,则又为乡閭所讎疾,而每每有身掛宪纲之忧。”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嘉靖 末, 应侍郎 檟 为总督,此公守 常州 ,遵宪纲不肯跪。”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名柬称谓,京宦有旧式可循,外官有宪纲可守,不容率意为之。”词语解释:官纲 拼音:guān gāng
旧时官府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灵州 通远军 界诸蕃族剽略官纲,詔知 灵州 通远军 使 董遵诲 讨之。”词语解释:灵纲 拼音:líng gāng
犹王纲。朝廷的纲纪法度。 晋 孙绰 《赠谢安》诗:“缅哉冥古,邈矣上皇,夷明太素,结纽灵纲。”词语解释:挈领提纲 拼音:qiè lǐng tí gāng
挈衣之领,提网之纲。比喻抓住要领。 清 陶澍 《重刻〈张太岳先生全集〉序》:“ 江陵 张文忠公 起而振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法肃於庙堂之上,而令行於万里之外。” 郭孝成 《云南光复记》:“君主专制,久为时势所不容,今欲发挥自由,改造 民国 ,则凡国家建造之法,与夫人民权义所关,均应挈领提纲,折衷至当。”词语解释:振领提纲 拼音:zhèn lǐng tí gāng
提纲挈领。《隋书·文学传·潘徽》:“总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芜刈楚,振领提纲,去其繁杂,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礼》。” 唐 陈子昂 《谏政理书》:“圣人之教,在於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领提纲,使天下自理也。”词语解释:州纲 拼音:zhōu gāng
州署中的属官。《魏书·邢峦传》:“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但以去州既远,不能仕进,至於州纲,无由厕迹。 巴 境民豪,便是无 梁州 之分,是以鬱怏,多生动静。”词语解释:斗纲 拼音:dòu gāng
亦作“ 斗刚 ”。 即斗柄。 汉 陈琳 《武军赋》:“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后汉书·律历志下》:“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璇璣之运……斗纲所建,青龙所躔,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汉书·律历志》“玉衡杓建,天之纲也;日月初躔,星之纪也”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下言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罡者,斗刚之所建也。”原注:“斗杓谓之刚。”词语解释:教学大纲 拼音:jiào xué dà gāng
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的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教学时数的分配等。词语解释:曳纲 拼音:yè gāng
拖曳网渔具的绳索。常用的有麻绳、棕绳、钢丝绳等。词语解释:纮纲 拼音:hóng gāng
(1).网索。 晋 欧阳建 《临终诗》:“天网布紘纲,投足不获安。”
(2).泛指网。《艺文类聚》卷十四引 南朝 梁 沉约 《齐明帝谥议》:“聪明神武,逖听邇闻,万目备张,紘纲靡漏。”词语解释:缉纲 拼音:jī gāng
治理政事的法度。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览 永嘉 之紊维,寻 建武 之缉纲。”词语解释:秦纲 拼音:qín gāng
指仆隶。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妓女》:“僕曰‘秦纲’, 晋侯 迎夫人 嬴氏 以归,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词语解释:盐纲 拼音:yán gāng
旧时成批运输食盐的组织。《宋史·食货志下四》:“其后 两浙 转运使 沉立 、 李肃之 奏:‘……请裁官估,罢盐纲,令铺户衙前自趋山场取盐,如此则盐善而估平。’”词语解释:多足纲 拼音:duō zú gāng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身体长形,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一对或两对足,头部有一对触角。多卵生,雌雄异体。如蚰蜒、蜈蚣、马陆等。词语解释:生辰纲 拼音:shēng chén gāng
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水浒传》第十五回:“ 晁盖 大笑道:‘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纲么?’”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遣讯》:“今年父亲生辰,例宜称庆。括尽奇珍,搜遍异寳,差人献纳,名曰生辰纲。”词语解释:直达纲 拼音:zhí dá gāng
宋 时成批运送货物直达京师的船队称直达纲。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发运司》:“至 蔡京 用事,剏置直达纲,江船径达於 淮 而上泝於 汴 ,转般仓由此遂废。”词语解释:目纲 拼音:mù gāng
上下眼皮的两边。《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目纲。”注:“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瞼边……司目之开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