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纳纳 拼音:nà nà
(1).沾湿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 注:“纳纳,濡溼貌也。” 唐 刘禹锡 《踏潮歌》:“翌日风迴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 梅尧臣 《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词语解释:纳凉 拼音:nà liáng
亦作“ 纳凉 ”。 乘凉。 南朝 陈 徐陵 《内园逐凉》诗:“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宋 苏轼 《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纳凉玩月,到处有之。”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若在夏天,虽是晚上由那里经过,还可与纳凉的农人们相谈。”词语解释:纳禄 拼音:nà lù
归还俸禄。谓辞官。《国语·鲁语上》:“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 韦昭 注:“纳,归也;禄,田邑也。” 宋 陆游 《跋〈盘涧图〉》:“时予纳禄已三年,居 会稽 山阴 之 三山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朱昂 ﹞晚年以工部侍郎乞骸骨……内侍传詔各赋诗饯行。凡四十八篇,独 李翰 长维 诗最奇絶,云:‘清朝纳禄犹强健,白首还家正太平。’”词语解释:纳谏 拼音:nà jiàn
(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 锦县 生员 金从善 ,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2).向君主进谏。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词语解释:纳履 拼音:nà lǚ
(1).穿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彼晨而兴,缨冠纳履。”《镜花缘》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为 侯生 执轡, 张子房 为 圯上老人 纳履,后来兴王定霸,做出许多事业。”
(2).借指辞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屦舄履考》:“古人舄、屨、履至阶必脱,唯著韤而入…… 汉 赐剑履上殿,是不赐则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则纳履而去。纳,结也。” 明 张居正 《答浙江吴巡抚书》:“未有勋庸以报知遇,即纳履而去,忠义之士,固如是乎?”词语解释:纳新 拼音:nà xīn
吸进新鲜空气
用来比喻接收新成员。例如:纳新对象。词语解释:纳忠 拼音:nà zhōng
献纳忠心;效忠。《汉书·司马迁传》:“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后汉书·宦者传论》:“至 元帝 之世, 史游 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明史·宋思颜传》:“他日又进曰:‘ 句容 虎为害,既捕获,宜除之,今豢养民间何益?’ 太祖 欣然,即命杀虎。其随事纳忠类如此。”词语解释:纳交 拼音:nà jiāo
结交。《朱子语类》卷二八:“其行辈与吾相若者,则纳交取友,亲炙渐磨。”《宋史·张忠恕传》:“始 魏了翁 尝勉 忠恕 以植立名节,无隤家声,及是嘆曰:‘ 忠献 有后矣!’ 真德秀 闻之,更纳交焉。” 明 归有光 《乞醯》:“是一事之微,可以纳交也,可以为惠也,可以使人称我也。”词语解释:纳降 拼音:nà xiáng
(1).接受投降。《后汉书·皇甫规传》:“兵势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高可以涤患,下可以纳降。”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酋帅 吐迷度 率众款塞, 太宗 幸 灵武 纳降。”
(2).投降。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 章邯 击杀 市 ,遂围 临济 。 魏王咎 伪使其人纳降而自东。”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城中诸将官,纷纷自往纳降。”《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词语解释:纳官 拼音:nà guān
(1).向官府交纳谷物。《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唐 孔颖达 疏:“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
(2).捐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乃知道士之纳官,皆为琴也。”
(3).授官。《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 韦昭 注:“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官,一本作“ 宦 ”。词语解释:纳款 拼音:nà kuǎn
归顺;降服。《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加以纳款通和,布德脩礼。” 李善 注:“纳其款关之诚,而通其和好之礼。” 唐 张说 《裴公神道碑》:“俄而衔璧辕门,释缚纳款。”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许定国 诱杀 高杰 ,遂与 李际遇 先后纳款。”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纳款、通敌的鬼蜮行为,一到现在,就好像都是‘前进’的光明事业。”词语解释:纳言 拼音:nà yán
(1).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汉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 严尤 。 北周 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 保定 四年改御伯为纳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杨忠 诔,改侍中为纳言, 炀帝 大业 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 唐 初为纳言, 唐 武德 四年改为侍中。参阅《通典·职官三》。
(2).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尚书幘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词语解释:纳土 拼音:nà tǔ
(1).献纳土地。谓归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吴郡 於 太平兴国 中, 钱氏 纳土,士始试於京师焉。”《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以 黎洞 纳土,曲赦 广西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吴越王鏐改元应补》:“此因 钱氏 子孙自纳土以后,既深讳其事。”
(2).奉献泥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妖言进土》:“ 宋 政和 七年, 汴京 修 二郎庙 ,俱云献土,或云纳土,竞相担负,昼夜喧闐,街陌充塞,自春歷夏不休。”词语解释:纳锡 拼音:nà xī
入贡。《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 孔 传:“龟不常用,锡命而纳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四》:“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 宋 王安石 《同王濬贤良赋龟得升字》:“自从九江罢纳锡,众渔贱弃秋不登。”词语解释:纳税 拼音:nà shuì
缴纳赋税。 唐 杜荀鹤 《山中寡妇》诗:“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茅盾 《子夜》八:“农民骚动,几千亩良田眼见得已经不能算是姓 冯 ,却还得姓 冯 的完粮纳税。” 杨振声 《渔家》:“这渔旗子税总是要纳的,难道你说没有饭吃,就不纳税了么?”词语解释:纳气
按下火气不发作词语解释:纳币 拼音:nà bì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词语解释:纳隍 拼音:nà huáng
汉 张衡 《东京赋》:“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纳之於隍。”谓推入城池中。按,《孟子·万章下》称 伊尹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 尧 舜 之泽者,若己纳之沟中。” 张 赋本此意。后以“纳隍”指出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宋书·王僧达传》:“民有咨瘼之声,君表纳隍之志。” 唐 陆贽 《论淮西管内水损处请同诸道遣宣慰使状》:“儻宏善救之心,当軫纳隍之虑。” 宋 王禹偁 《贺雪表》:“因百姓以为心,思躋寿域;虑一夫之不获,常若纳隍。”词语解释:纳佑 拼音:nà yòu
犹纳福。 宋 张孝祥 《点绛唇》词:“四到 蘄州 ,今年更是逢重九。应时纳佑,随分开尊酒。”
犹纳福。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一:“恭惟发运学士,膺时纳祐,与国同休。”词语解释:纳女 拼音:nà nǚ
谓献女于天子、诸侯等。《礼记·曲礼下》:“纳女於天子,曰备百姓;於国君,曰备酒浆;於大夫,曰备埽洒。”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杂事》:“古之士大夫以纳女后宫为耻,今人则以为荣矣。”词语解释:纳还 拼音:nà huán
归还。《水浒传》第十二回:“既然是 杨制使 ,就请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纳还行李如何?”词语解释:纳节 拼音:nà jié
纳还朝廷所赐的旌节。亦借指辞官。《新唐书·齐映传》:“ 滑毫 节度使 令狐彰 署掌书记, 彰 疾甚,引 映 託后事。 映 因説 彰 纳节,归诸子京师。”《宋史·岳飞传》:“ 飞 与 庶 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 清 吴伟业 《赠何匡山》诗:“早年纳节卧沧浪,回首风尘鬢髮苍。”词语解释:纳诲 拼音:nà huì
进献善言。《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孔 传:“言当纳諫诲直辞,以辅我德。” 蔡沉 集传:“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 唐 元稹 《萧俛等加勋制》:“王功曰勋,兹用报汝,尚克纳诲,毋忘协心。”《明史·张居正传》:“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词语解释:纳妇 拼音:nà fù
娶妇。《易·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词语解释:纳粮 拼音:nà liáng
旧指完交税粮词语解释:纳粟 拼音:nà sù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纳粟拜爵》:“ 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 纳 ”的古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2). 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兵兴之际,粮餉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词语解释:纳牖 拼音:nà yǒu
《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程颐 传:“纳约,谓进结於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於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明史·郑履淳传》:“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 清 黄宗羲 《汪硕公墓表》:“其於经世之曲折,奏对之详明,纳牖扬庭,寂然无一可指。”词语解释:纳福 拼音:nà fú
(1).迎祥得福。《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后多用为问候祝颂之辞。《红楼梦》第六回:“ 刘姥姥 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2).指享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偶尔出门做官,补过几次缺,都不久就重回到 北平 闭门纳福。”词语解释:纳兰 拼音:nà lán
复姓。 金 代有 纳兰邦烈 。词语解释:纳善 拼音:nà shàn
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 唐 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諫如不及,纳善如转圜。”词语解释:纳征 拼音:nà zhēng
即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 郑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贾公彦 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晋书·礼志下》:“ 江 左以来,太子婚,纳徵用玉璧一,兽皮二,未详何所準况。”《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参见“ 纳币 ”。
词语解释:纳币 拼音:nà bì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词语解释:纳甲 拼音:nà jiǎ
(1).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於何时,予尝攷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於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 清 恽敬 《答姚秋农书》:“ 汉 人纳甲之説,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而《易》説、卦气、纳甲、消息、升降详焉。”
(2).袄子。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我则见他番穿着绵纳甲,斜被着一片破背褡。”词语解释:纳衣 拼音:nà yī
(1).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纳,通“ 衲 ”。《宋书·徐湛之传》:“﹝ 会稽公主 ﹞以锦囊盛 高祖 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
(2).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 衲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慧持》:“ 持 形长八尺,风神儁爽,常躡草屣,纳衣半脛。”词语解释:纳赎 拼音:nà shú
纳银赎罪。 晋 潘岳 《西征赋》:“丞属号而守闕,人百身以纳赎。”《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了缘 师徒虽不知情,但隐匿奸党,杖罪纳赎。”词语解释:纳陛 拼音:nà bì
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五锡纳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 李周翰 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宋史·吕端传》:“又以 端 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此为木制者。词语解释:纳麓 拼音:nà lù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词语解释:纳聘 拼音:nà pìn
即纳币。古婚礼六礼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天子问羣臣,议计,皆曰,必先纳聘,然后乃遣女。”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忆昔逢君新纳聘,青铜铸出千年镜。”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另有个知情识趣的人,赔了银子,替他纳聘,只要成亲之后,不许抛撇了他小姐。”参见“ 纳币 ”。
词语解释:纳币 拼音:nà bì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词语解释:纳受 拼音:nà shòu
接受;收受。《汉书·王章传》:“上初纳受 章 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不然,当復相绍介於 益州 ,兄弟使相纳受。”《魏书·恩倖传·茹皓》:“ 皓 颇敏慧,折节下人。而潜自经营,阴有纳受,货产盈积。”词语解释:纳吉 拼音:nà jí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币之前,男方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鴈,如纳采礼。” 郑玄 注:“归卜於庙,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一》:“古昏礼有六礼,今《朱子家礼》略去问名、纳吉、请期,止用纳采、纳币、亲迎。”词语解释:纳质 拼音:nà zhì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 诸国,纳质内附。’”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 黄氏 帅其属纳质供赋。”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 西汉 时 康居 国王纳质於大单于。”《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 永乐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国学,实阴自纳质。”词语解释:纳贿 拼音:nà huì
(1).受贿。《北史·樊子盖传》:“臣安能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
(2).行贿。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赵稹 纳贿中官 罗崇勋 ,而引为枢密副使。”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严拒夜饮》:“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於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 清 李渔 《凰求凤·昼策》:“须要使他个个输财,人人纳贿,弄得老娘满载而归。”词语解释:纳采 拼音:nà cǎi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 贾公彦 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 元始 ﹞三年春,詔有司为皇帝纳采 安汉公 莽 女。”词语解释:纳缕
刺绣方法之一词语解释:纳火
按下火气词语解释:纳宗
结交宗室朋友词语解释:纳赘
招上门女婿词语解释:纳财 拼音:nà cái
(1).谓所食之米。《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 郑玄 注:“纳财,谓食穀也。” 孔颖达 疏:“纳财者,财谓穀也,谓所食之米也。”
(2).谓接受钱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词语解释:纳顾 拼音:nà gù
受到知遇。 汉 应璩 《与满炳书》:“昨者不遗,猥见照临,虽昔 侯生 纳顾於 夷门 , 毛公 受眷於逆旅,无以过也。” 宋 沉辽 《贺州推官知阳朔县李君墓碣铭》:“及冠,游 长沙 ,造内阁 李公 ,受於幕下,纳顾甚厚。”词语解释:纳音 拼音:nà yīn
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相合为六十音,与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参阅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清 钱大昕 《纳音说》。词语解释:纳鞋 拼音:nà xié
亦称“ 纳鞋底 ”。 用线缝制鞋底。纳,通“ 衲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 蕙莲 道:‘我不得闲,与娘纳鞋哩。’”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女人们就坐在远点的地方纳鞋底,或者就只抱着她们的孩子。”词语解释:纳闷儿 拼音:nà mèn ér
因心里不清楚而发闷。例如:他的话真叫人纳闷儿。
苦闷;烦闷词语解释:纳闷 拼音:nà mèn
因为怀疑而发闷。《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是在家纳闷,无可奈何!”《红楼梦》第二六回:“ 宝玉 不解何意,正自纳闷。” 巴金 《寒夜》二八:“他两手托腮,一个人对着校样纳闷。” 茅盾 《子夜》八:“尤其使他纳闷的,是想不通以后应该怎样去‘做’公债。”词语解释:纳石 拼音:nà shí
茶名。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四二:“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 陈衍 注:“纳石, 韃靼 茶。”词语解释:纳监 拼音:nà jiān
明 清 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儒林外史》第三回:“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几十两银子借与 周相公 纳监进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为长子捐官,次子纳监。”词语解释:纳鞋底 拼音:nà xié dǐ
见“ 纳鞋 ”。
词语解释:纳鞋 拼音:nà xié
亦称“ 纳鞋底 ”。 用线缝制鞋底。纳,通“ 衲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 蕙莲 道:‘我不得闲,与娘纳鞋哩。’”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女人们就坐在远点的地方纳鞋底,或者就只抱着她们的孩子。”词语解释:纳马 拼音:nà mǎ
犹纳粟。 明 代入监之资。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援纳粟纳马等例,侥幸出身,殊坏士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词语解释:纳粹 拼音:nà cuì
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Partei)的缩写Nazi的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 德国 国家社会党,是以 希特勒 为首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词语解释:纳失失 拼音:nà shī shī
见“ 纳石失 ”。
词语解释:纳石失 拼音:nà shí shī
蒙古语音译。 元 代贵族用的一种金锦,由金线织成。《元史·舆服志一》:“玉环綬,制以纳石失。金锦也。上有三小玉环,下有青丝织网。”亦作“ 纳失失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灵马》:“凡宫车晏驾……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词语解释:纳夏 拼音:nà xià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 郑玄 注:“四方宾来,奏《纳夏》。”词语解释:纳妾 拼音:nà qiè
指娶小老婆;纳小词语解释:纳垢藏污 拼音:nà gòu cáng wū
同“ 纳污含垢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使客气藉口立名抗节,受人钱甘心纳垢藏污。”词语解释:纳喊 拼音:nà hǎn
呐喊。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催军的聒地轰声,纳喊的揭天唱叫。”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三折:“众军纳喊,与我赶将去。”词语解释:纳头 拼音:nà tóu
低头。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纳头一觉回光入玄界,畅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只见屋角头走过一个人来,见了二位,纳头便拜下去。”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 阿盖 在 梁王 与 段功 谈话之间,久已不胜其羞涩,经此一问,满脸涨得通红,一纳头向寺门跑去。”词语解释:纳坦 拼音:nà tǎn
复姓。 金 代有 纳坦谋嘉 。见《金史》本传。词语解释:纳合 拼音:nà hé
复姓。 金 代有 纳合椿年 。见《金史》本传。词语解释:纳国 拼音:nà guó
犹纳土。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钱氏 ( 吴越王 钱俶 )纳国未及百年,而坟庙堙圮, 杭 人哀之。”参见“ 纳土 ”。
词语解释:纳土 拼音:nà tǔ
(1).献纳土地。谓归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吴郡 於 太平兴国 中, 钱氏 纳土,士始试於京师焉。”《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以 黎洞 纳土,曲赦 广西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吴越王鏐改元应补》:“此因 钱氏 子孙自纳土以后,既深讳其事。”
(2).奉献泥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妖言进土》:“ 宋 政和 七年, 汴京 修 二郎庙 ,俱云献土,或云纳土,竞相担负,昼夜喧闐,街陌充塞,自春歷夏不休。”词语解释:纳喇 拼音:nà lǎ
复姓。 清 有 显祖 继妃 纳喇氏 、 太祖 孝慈高 皇后 纳喇氏 等。见《清史稿·后妃传》。词语解释:纳命 拼音:nà mìng
犹送死。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故谚云:‘宣医纳命,敕葬破家。’”《水浒传》第七七回:“那渔人回转船头,指着岸上 童贯 大駡道:‘乱国贼臣,害民的禽兽,来这裡纳命!’”《西游记》第五回:“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词语解释:纳亨 拼音:nà hēng
犹纳牲。《周礼·天官·大宰》:“及纳亨,赞王牲事。” 郑玄 注:“纳亨,纳牲。” 贾公彦 疏:“及杀讫,纳与亨人,故言纳亨。”按,亨人,主为外内饔煮肉者。词语解释:纳入 拼音:nà rù
放进;归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东西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尽纳入两个虚字中,此何等神力!”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声音表现者须将诗文内容所要求的强调,一一纳入那节奏形式所规定的部位。”词语解释:纳下 拼音:nà xià
(1).采纳下面的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
(2).交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孔明 曰:‘将军要去,谁为副将?’ 忠 曰:‘老将 严颜 ,可同我去。但有疏虞,先纳下这白头。’”词语解释:纳剌 拼音:nà là
复姓。见《金史·金国语解》。词语解释:纳赂 拼音:nà lù
(1).行贿。《国语·晋语九》:“ 梗阳 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於 魏献子 , 献子 将许之。”
(2).受贿。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庆历 八年,有言博士以美謚加於人,以利濡润,有同纳赂。”词语解释:纳钵
亦作“ 纳宝 ”。 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 金 、 元 时国君的行营。 元 周伯琦 《〈扈从诗〉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后店 皁角 ,至 龙虎臺 ,皆纳鉢。犹 汉 言顿宿所也。”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一:“纳宝盘营象輦来,画帘毡暖九重开。”词语解释:纳种 拼音:nà zhǒng
下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薉若盛者,先锄一遍,然后纳种,乃佳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旱稻》:“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復一转。”词语解释:纳级 拼音:nà jí
捐款升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异途中书初授》:“此后歷俸加陞,则郎署卿寺便无分别,若邇年纳级,则又不然矣。”《明史·宋师襄传》:“已,復请重武科,復比试,清纳级,汰家丁,恤班操,急边餉,时亦不能用。”词语解释:纳说 拼音:nà shuō
犹言进谏。《汉书·陈汤传》:“ 汤 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説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汉 王充 《论衡·逢遇》:“进能有益,纳説有补,人之所知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而人臣纳説於君,因其既厌而止之,则易为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然 胡明仲 论 留侯 则云:‘善乎 子房 之能纳説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机。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词语解释:纳货 拼音:nà huò
接受贿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王丞相 有幸妾姓 雷 ,颇预政事纳货。 蔡公 谓之 雷尚书 。”词语解释:纳贽 拼音:nà zhì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纳贄馆之。”词语解释:纳贡 拼音:nà gòng
(1).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史记·齐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纳贡於 周 ,如 成 康 之时。”《晋书·潘岳传》:“方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奏言‘ 山东 吏治废弛,借纳贡名,贪婪无厌。’”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 邓克拉土邦 时时蹂躏森林地带的其他土邦,要它们输诚纳贡。”
(2). 明 代科举制度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由生员捐纳者称纳贡,而由普通民人捐纳者称例监。 清 代有例贡,性质相近。《明史·选举志一》:“生员曰贡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 东海 李兰臺 见而器之,收诸幕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使应 顺天 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