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纹楸 拼音:wén qiū
围棋棋盘。 唐 杜牧 《送国棋王逢》诗:“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簷雨竹萧萧。”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词:“画戟森间,玉子纹楸手共谈。”词语解释:纹枰 拼音:wén píng
围棋棋盘。 宋 苏轼 《观棋》诗:“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魴鲤?” 陈毅 《题〈围棋名谱精选〉》诗:“纹枰对坐,从容谈兵。”词语解释:纹理 拼音:wén lǐ
物体面上的花纹或线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予尝於 寿春 渔人处得一饼,言得於 淮水 中,凡重七两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 元 张之翰 《詹学士送簟》诗:“清寒气骨带冰雪,横斜纹理含风漪。”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李广田 《一粒砂》:“那小小砂子暗然有光,仔细看时,上面隐隐似有纹理。”词语解释:纹禽 拼音:wén qín
指羽毛美丽有文彩的鸟,如鸳鸯、孔雀等。 宋 黄庭坚 《两同心》词:“曾共结,合欢罗带;终愿効,比翼纹禽。” 宋 杨无咎 《于中好》词:“梅花摘索穿疎竹,荫纹禽,喜懽相逐。”词语解释:纹縠 拼音:wén hú
皱纱。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赠之以佛衣綾而不受,赠之以纹縠而不受。”词语解释:纹浪 拼音:wén làng
细浪。 宋 范仲淹 《临川羡鱼赋》:“徒观其纹浪不惊,锦鳞咸遂。”词语解释:纹丝 拼音:wén sī
细纹。借指极为细微的痕迹。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落战》:“通讯员一看那墙还是一色黄泥土墙,连一个纹丝也没有,吃了一惊,赶紧叫。”参见“ 纹丝不动 ”。
词语解释:纹丝不动 拼音:wén sī bù dòng
形容一点儿没有动。《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金莲 坐在牀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六章:“但是由于调皮骡子长久没有摊上任务,求战心切,仍然纹丝不动地聚精会神地伏在草丛里。”亦作“ 纹丝没动 ”。《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一眼却瞧见 包兴 在那里张罗救火,急忙问道:‘印官看视三寳如何?’ 包兴 道:‘方才看见了,纹丝没动’。”词语解释:纹杇
常用来形容水波表面的涟漪词语解释:纹杇
丝织品的皱纹,常用来形容水波词语解释:纹缕儿 拼音:wén lǚ ér
纹路词语解释:纹章 拼音:wén zhāng
西方封建贵族用以表示家族身份的图案标志。词语解释:纹风不动 拼音:wén fēng bù dòng
形容一点儿也不动。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汤富海 站在那里纹风不动,把头一昂,强硬地说:‘我正要找你要我的女儿哪!’”词语解释:纹身 拼音:wén shēn
也作文身,即以针刺皮肤,抹上颜色,以留下永久性的花纹,有美化或表示身分地位的作用词语解释:纹路 拼音:wén lù
皱纹;条纹;纹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三:“主人,近三十岁的容貌,眉宇间已露艰辛的纹路。” 巴金 《秋》四:“桨不住地在水面划纹路,笑声一个一个地浮起来。” 郭小川 《花纹歌》:“山水林田纹路美,自是能工巧匠作剪裁。”词语解释:纹木 拼音:wén mù
有纹理的木材。 茅盾 《子夜》五:“他掷下了报纸,眼睛看着脚下那新式图案的地毯,以及地毯旁边露出来的纹木细工镶嵌的地板,像一尊石像似地不动也不说话。”词语解释:纹丝没动 拼音:wén sī méi dòng
见“ 纹丝不动 ”。
词语解释:纹丝不动 拼音:wén sī bù dòng
形容一点儿没有动。《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金莲 坐在牀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六章:“但是由于调皮骡子长久没有摊上任务,求战心切,仍然纹丝不动地聚精会神地伏在草丛里。”亦作“ 纹丝没动 ”。《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一眼却瞧见 包兴 在那里张罗救火,急忙问道:‘印官看视三寳如何?’ 包兴 道:‘方才看见了,纹丝没动’。”词语解释:纹丝不动 拼音:wén sī bù dòng
形容一点儿没有动。《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金莲 坐在牀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六章:“但是由于调皮骡子长久没有摊上任务,求战心切,仍然纹丝不动地聚精会神地伏在草丛里。”亦作“ 纹丝没动 ”。《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一眼却瞧见 包兴 在那里张罗救火,急忙问道:‘印官看视三寳如何?’ 包兴 道:‘方才看见了,纹丝没动’。”词语解释:纹饰 拼音:wén shì
器物上的花纹装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陶器、陶片发见最多, 西阴村 遗址发见的多至数万片,制造技术和纹饰,一般说是很精美的。”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这些纹饰组成美丽的图案,有些还特有含意。”词语解释:纹银 拼音:wén yín
清 代通行的一种标准银两。成色最佳。以大条银或碎银铸成,形似马蹄,表面有皱纹,故称“纹银”或“马蹄银”。俗称宝纹、足纹。《清文献通考·钱币四》:“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其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以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