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末字词组
水纹犀纹雾纹阴纹蝉纹折纹斑纹纵纹
波纹断纹印纹达戈纹云纹抬头纹款纹绉纹
縠纹冰纹摺纹饰纹雷纹掌上观纹峦纹绳纹
簟纹皱纹山纹饿纹云雷纹涟纹斗纹摆纹
回纹斜纹枕纹足纹茗纹来复螺纹斗形纹褶纹
罗纹鱼纹蜀纹蟠夔纹赇纹火捺纹笺纹四神纹
缬纹松纹蛇纹蟠螭纹犀顶龟纹漩纹箍纹真纹
花纹螺纹裂纹蟠虺纹鱼尾纹握刀纹唇纹夔凤纹
龟纹风纹鹤纹蛇腹断纹条纹手纹喜纹夔龙纹
靴纹绮纹卷云纹蛇腹纹鹓纹指纹笑纹 

词语解释:水纹  拼音:shuǐ wén
(1).水的波纹。《西京杂记》卷二:“ 汉 诸陵寝,皆以竹为帘,皆为水纹及龙凤之像。” 南朝 梁元帝 《晚景游后园》诗:“日移花色异,风散水纹长。”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二:“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波光荡漾水纹平,河汊沟渠纵復横。”
(2).指水波状的花纹。 唐 李益 《写情》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宋 欧阳修 《有赠余以端溪绿石枕与蕲州竹簟》诗:“ 端溪 作出缺月样, 蘄州 织成双水纹。”
词语解释:波纹  拼音:bō wén
亦作“ 波文 ”。 细微的波浪形成的水纹。 唐 白居易 《府西池》诗:“柳无气力枝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微微有点薰风,吹得波纹如縠。”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十八:“落花委波文,天地如飘蓬。”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三:“很大的金色的光映到湖水里,在细小的波纹上拖下很长的一溜来,不住的闪耀着,像无数条有金鳞的蛇身在不动的蜿蜒着。”
词语解释:縠纹  拼音:hú wén
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唐 罗隐 《贺淮南节度卢员外赐绯》诗:“御题綵服垂天眷,袍展花心透縠纹。” 宋 苏轼 《和张昌言喜雨》:“禁林夜直鸣江瀨,清 洛 朝回起縠纹。” 明 杨慎 《渡黑龙江时连雨水涨竟日乃济》诗:“雨过添清气,风生爱縠纹。” 清 陈其年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词之五:“ 曲阿 湖上,重看縠纹平似掌。”
词语解释:簟纹  拼音:diàn wén
亦作“ 簟文 ”。 席纹。 南朝 梁简文帝 《咏内人昼眠》:“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唐 章碣 《夏日湖上即事寄晋陵萧明府》诗:“行来宾客奇茶味,睡起儿童带簟纹。” 宋 苏轼 《南堂》诗之五:“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清 赵执信 《绝句》之五:“不忘搴帷窥午睡,雪肤欲向簟文凝。”
词语解释:回纹  拼音:huí wén
见“ 迴文 ”。
词语解释:回文  拼音:huí wén
(1).修辞手法之一。某些诗词字句,回环往复读之均能成诵。如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起源说法不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制。”按, 道原 作品已佚。一说起源于 前秦 窦滔 妻 苏蕙 的《璇玑图》诗。参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六》、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七编十一。
(2).回复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 曹伯明 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亦作“ 迴纹 ”。亦作“廻文”。亦作“逥纹”。 1.指编织物上回旋曲折的纹理。 南朝 梁 沉约 《相逢狭路间》诗:“大妇遶梁歌,中妇迴文织。” 元 顾瑛 《唐宫词次铁雅先生无题韵》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迴文宝簟光。” 元 袁桷 《次韵马伯庸题〈凌波仙图〉》:“石痕生左角,松影印逥纹。”
(2).指回文诗。 北周 庾信 《荡子赋》:“合欢无信寄,迴纹织未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书写了数幅纸,更不算织锦廻文。”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手》:“故春日迴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
词语解释:罗纹  拼音:luó wén
(1).回旋的花纹或水纹等。《北史·流求传》:“其男子用鸟羽为冠……妇人以罗纹白布为帽,其形方正。” 唐 罗隐 《雪》诗:“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倾巷落偏绕。” 元 赵善庆 《寨儿令·早春湖游》曲:“棹涟漪水皱罗纹,破韶华桃露朱唇。”
(2).螺圈形封闭式的指纹。亦泛指指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张 有贵相,十指皆箕斗,无罗纹。”
词语解释:缬纹  拼音:xié wén
亦作“ 纈文 ”。
(1).酒后脸上呈现的红晕。 宋 苏轼 《有美堂和周邠见寄》之二:“歌喉不共听珠贯,醉面何因作纈纹。”
(2).彩色花纹。 金 祝简 《杂诗》:“榴花娇欲鬭罗裙,石竹开成碎纈文。”
词语解释:花纹  拼音:huā wén
各种条纹或图形。 宋 陶穀 《清异录·木》:“有古柘,常因狂风,发其一根,解为器具,花纹甚奇。” 清 顾炎武 《齐祭器行》:“花纹不似 莱 人物,法象仍疑两敦同。”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词语解释:龟纹  拼音:guī wén
龟背的纹理。《金史·舆服志上》:“羊车,赤质,两壁油画龟纹。” 元 无名氏 《龙虎山赋》:“龟纹龙鳞,科篆鸞血,影连天章,光夺素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甃地》:“使小者间大,方者合圆,别成文理,或作冰裂,或肖龟纹。”参见“ 龟背 ”。
物体表面因干燥或受冻而形成的裂纹。龟,通“ 皸 ”。 宋 陈造 《田家叹》诗:“前之不雨甫再旬,秧畴已欲生龟纹。” 宋 陈造 《粉水行》:“去年龟纹布溪底,房民倒垂忧死徙。”
词语解释:龟背  拼音:guī bèi
(1).龟的背部。亦形容物体中部隆起之状。 汉 杨修 《孔雀赋》:“首戴冠以飭貌,爰龟背而鸞颈。” 宋 苏轼 《万山》诗:“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祏室,每室红锦厚褥一,紫锦薄褥一,黄罗复帐一,龟背红帘一,缘以黄罗带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忠义﹞室三间,黄琉璃瓦,緑琉璃龟背腰墙。”
(2).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形装饰花纹。
(3).佝偻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驼背。《孔丛子·嘉言》:“吾观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黄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 成汤 之容体也。”《医宗金鉴·杂证·龟背》:“龟背坐早被风吹,傴僂背高状如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二幕:“ 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类。”
(5).家具名。指一种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横板。 清 施鸿保 《闽杂记》:“俗於壁上加横板,安置食物,吾乡称为龟背, 建 邵 等处亦同。”
词语解释:靴纹  拼音:xuē wén
亦作“鞾纹”。 见“ 靴文 ”。
词语解释:靴文  拼音:xuē wén
亦作“鞾文”。亦作“鞾纹”。 靴皮的花纹。形容细波微浪。 宋 苏轼 《游金山寺》诗:“微风万顷鞾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清 唐孙华 《赁小舟渡江》诗:“波光散作鞾纹细,风绪收归镜面平。”
词语解释:犀纹  拼音:xī wén
借喻良墨的形质。犀角质坚有纹理,故云。 金 段成己 《跋秦得真墨》诗:“晴窻不用辨犀纹,墨妙 秦郎 已飫闻。”
词语解释:断纹  拼音:duàn wén
亦作“ 断文 ”。 裂纹。多指古琴的裂纹。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琴辨》:“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閒,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 仲山 有 宣和 内府一琴,絶佳……其製作断文,皆非常琴可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琴呵……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軫、蛇腹、断纹、嶧阳、焦尾、冰絃之上。”《红楼梦》第八九回:“你看这断纹,不是牛旄似的么?所以音韵也还清越。”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鹤媒》:“最后抵一轩,几置一琴,断纹斑驳,色泽殊古。”
词语解释:冰纹  拼音:bīng wén
亦作“ 冰文 ”。 人字形伞盖状的花纹。 唐 李益 《写情》诗:“冰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唐 常衮 《晚秋集贤院即事》诗:“墨润冰文茧,香销蠹字鱼。”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一》:“ 端州 石以 水巖 大西洞 为上,冰纹尤为 大西洞 之最。”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词语解释:皱纹  拼音:zhòu wén
人的皮肤或物体等表面因收缩或揉弄形成的凹凸纹路。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大水 他爹一听,就笑得满脸皱纹,嘴都合不拢了。”
词语解释:斜纹  拼音:xié wén
一根经纱和两根纬纱间错着织成的纹路,因为交织点相错,看上去是斜的。亦指斜纹布。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人家是个布贩子,一个卖斜纹土花花儿的。”
词语解释:鱼纹  拼音:yú wén
鱼尾纹。 理由 《中年颂》:“她变得更加消瘦了,眼睑渐渐松弛,眼角平添了鱼纹,俨然如一个中年妇女。”
词语解释:松纹  拼音:sōng wén
(1).似松木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浩然断金碎玉》:“ 支离居士 苏澥 所製(指墨),皆作松纹皴皮,而坚緻如玉石。”
(2).歙砚的一种。砚面现似松木纹理,故称。 宋 洪适 《歙砚说》:“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於砚耳。若刷丝、松纹、角浪,皆以其理疎,易於磨墨。”
(3).即松纹锞。 明 阮大鋮 《燕子笺·伪缉》:“金釧釵鈿袖里藏,解衣囊,松纹两锭鞍乔样。”参见“ 松纹錁 ”。
词语解释:松纹锞  拼音:sōng wén kè
纹银。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我则道多是你这撮合山要赚松纹錁,哪里管赤绳儿曾把姻缘缚。”
词语解释:螺纹  拼音:luó wén
(1).手指或脚趾上的纹理。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赤壁洞穴》:“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如玉者,深浅红黄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恭覩 世祖皇帝 画渡水牛,乃赫蹏纸上用指上螺纹印成之。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张天翼 《包氏父子》:“那本记菜账的簿子上打着一个个黑的螺纹印。”
(2).螺旋形的纹理。 清 阎尔梅 《宿白厓寺》诗:“碎磯填鸟道,环水带螺纹。”
(3).机件的外表面或内孔表面上制成的螺旋线形的凸棱。根据旋转方向分左螺纹和右螺纹两种。也叫螺丝扣。《花城》1981年第3期:“那车刀在工件上飞速转动,在长长的圆钢上刻出一道道的螺纹。”
词语解释:风纹
亦作“ 风文 ”。 因风吹而成的水波纹。 唐太宗 《小池赋》:“叠风纹兮连復连,折回流兮曲復曲。” 唐 李百药 《和许侍郎〈游昆明池〉》:“浪花开已合,风文直且连。” 唐 元万顷 《奉和春日池台》:“日影飞花殿,风文积草池。”
词语解释:绮纹  拼音:qǐ wén
见“ 綺文 ”。
词语解释:绮文  拼音:qǐ wén
(1).亦作“ 綺纹 ”。美丽的花纹。《晋书·天文志上》:“﹝宗人四星﹞族人有序,则如綺文而明正。” 南朝 宋 鲍照 《三日游南苑》诗:“清潭圆翠会,花薄缘綺纹。”《旧唐书·卢怀慎传》:“ 怀慎 清俭,不营产业,器用服饰,无金玉綺文之丽。”
(2).美妙的文辞。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道昌》:“ 陆龟蒙 和云:‘灵气犹不死,尚能成綺文。’”
词语解释:雾纹  拼音:wù wén
见“ 雾文 ”。
词语解释:雾文  拼音:wù wén
亦作“ 雾纹 ”。
(1).指鲛绡。 元 马祖常 《送宋诚夫大监祠海上诸神》诗:“龙户编鱼赋,鮫人织雾纹。”
(2).豹身上的花纹。 明 夏完淳 《秋郊赋》:“其兽则戒晨途於白虎,含雾文於赤豹。”参见“ 雾豹 ”。
词语解释:印纹  拼音:yìn wén
图章印出的痕迹。 许地山 《春桃》:“‘这是 端明殿 御宝。’他指着纸上底印纹。”
词语解释:摺纹
皱纹。 萧军 《八月的乡村》四:“ 铁鹰队长 看一看他微笑着,鼻子起着拱动的摺纹。”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多变的世故在他的额门上刻下了很深的摺纹。”
词语解释:山纹  拼音:shān wén
(1).古器物上状如山形的花纹。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其製作,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鳞纹。”
(2).山的褶皱纹路。 明 袁宏道 《乍晴即事》诗:“山纹斜界露,树影拗枝横。”
词语解释:枕纹  拼音:zhěn wén
即枕函花。 宋 陆游 《和范待制秋兴》:“睡脸餘痕印枕纹,秋衾微润覆炉燻。”参见“ 枕函花 ”。
词语解释:枕函花  拼音:zhěn hán huā
睡时印在脸上的枕头花纹。 前蜀 张泌 《柳枝》词:“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
词语解释:蜀纹  拼音:shǔ wén
指 蜀 地所织的绫。 唐 罗邺 《览陈丕卷》诗:“谩把 蜀 纹当昼展,徒夸 湘 碧带春流。”
词语解释:蛇纹  拼音:shé wén
蛇身的花纹。 茅盾 《子夜》八:“他刚到了楼下厢房,还没坐定,女儿也就来了;拿着蛇纹皮的化妆皮包,是立刻要出门的样子。”
词语解释:裂纹  拼音:liè wén
亦作“ 裂文 ”。
(1).器物将要裂开的痕迹。 唐 孟郊 《苦寒吟》:“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叶圣陶 《倪焕之》三:“三个课堂里一律是黑漆转为灰白色的桌椅,墙上的黑板显出横条的裂纹。”
(2).指笑靥。《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此外再没别的散碎话,还带管低着双眼皮儿,把个脸儿綳得连些裂纹儿也没有。”
(3).瓷器在烧制时有意做成的像裂璺的花纹。
词语解释:鹤纹  拼音:hè wén
亦作“ 鹤文 ”。 绣有仙鹤图案的朝服。借指高官显位。 唐 刘禹锡 《谢春衣表》:“在身不称,恐招鵜翼之讥;居位无功,叨受鹤纹之赐。” 唐 刘禹锡 《为武中丞谢冬衣表》:“鹤文是赐,远惭 晋 代之贤;鵜翼不濡,实惧 曹 风之刺。”
词语解释:卷云纹  拼音:juǎn yún wén
汉 魏 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大都作为瓦当或器物上的边饰。
词语解释:阴纹  拼音:yīn wén
凹下的纹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那院门上挂着‘红山饲养场’牌子的,是所旧瓦房,一共有好几间,院门门额上还留有一块阴纹石匾,上面刻了三个大字:‘伴云庵’。”
词语解释:达戈纹  拼音:dá gē wén
台湾 生产的一种织物。以苎丝为线,染以茜草,合鸟兽之毛织成。织物色彩斑斓,质地坚致。 清 黄维煊 《番产》诗:“达戈纹适体,持赠远人还。” 清 马清枢 《台阳杂兴》诗:“闲却朱提无用处,洋钱买得达戈纹。”亦省称“ 达戈 ”。 清 林树海 《台阳竹枝词》:“抄阴欲结合欢带,亲手为郎纤达戈。”
词语解释:饰纹  拼音:shì wén
装饰的花纹。 鲁迅 《书信集·致山上正义》:“龙牌,以木板制成,四边刻有龙的饰纹,供于佛前,高一尺五寸许。”
词语解释:饿纹  拼音:è wén
亦作“ 饿文 ”。 人口角延伸到嘴里的皱纹。迷信的人认为有此纹者必饿死。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哎,可道哩饿纹在口角头,食神在天涯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人是个穷儒,我看他满脸饿文,一世也不能彀发跡。”
词语解释:足纹  拼音:zú wén
成色足的纹银。《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只是价钱上相让多了,银水要足纹的。”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革官银匠》:“若银係足纹,止须本匠看明,不必另为用印。”
词语解释:蟠夔纹  拼音:pán kuí wén
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 殷 和 西周 。
词语解释:蟠螭纹  拼音:pán chī wén
古代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螭龙盘曲纠结行为图案。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纹样。盛行于 春秋 战国 时期。
词语解释:蟠虺纹  拼音:pán huī wén
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 春秋 战国 时期。
词语解释:蛇腹断纹  拼音:shé fù duàn wén
同“ 蛇腹纹 ”。 指古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軫、蛇腹断纹、 嶧阳 焦尾冰絃之上。”
词语解释:蛇腹纹  拼音:shé fù wén
指古琴上的横鳞断纹。状如蛇腹下的横鳞,故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纹为奇。” 宋 孙觌 《吴汉逸蓄古书奇器甚富余欲造观而未果赋小诗先之》:“剑包虎皮斑,琴漫蛇腹纹。”
词语解释:蝉纹  拼音:chán wén
青铜器纹饰之一。大多以略呈三角形的图案表示蝉体,不带蝉足,四周填云雷纹。另有一种长形的蝉纹,带蝉足,也填云雷纹。盛行于 商 至 西周 。
词语解释:云纹  拼音:yún wén
云形纹饰。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其制作,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之类。”参见“ 云雷纹 ”。
词语解释:云雷纹  拼音:yún léi wén
殷 周 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大都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以衬托主题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商 代青铜器﹞花纹多富丽繁缛,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形式。”
词语解释:雷纹  拼音:léi wén
亦作“ 雷文 ”。 如雷电之形的花纹。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辩古器则有所谓款识……其製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定死知生,指迷归正,皆神应。蓍插方缾,香爇雷文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殷 墟出土的司(祠)母戊鼎……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角为饕餮纹。”
词语解释:云雷纹  拼音:yún léi wén
殷 周 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大都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以衬托主题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商 代青铜器﹞花纹多富丽繁缛,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形式。”
词语解释:茗纹
词语解释:赇纹
纳贿
词语解释:犀顶龟纹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词语解释:鱼尾纹  拼音:yú wěi wén
人的眼角与鬓角之间的皱纹。一般从中年就开始出现。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崇祯 ﹞原来白晳的两颊如今在几盏宫灯下显得苍白而憔悴,小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脸色比过去健康,两鬓却已经斑白了,眼梢上有了鱼尾纹。” 贾平凹 《妊娠》第三章一:“随着鱼尾纹悄没声息地爬上眼角,她愈来愈怀念 玄虎山 。”
词语解释:条纹  拼音:tiáo wén
条状的花纹。 叶圣陶 《前途》:“这淡灰的哔叽倒还不差,只是一粗一细的条纹太不调和。” 杨朔 《生命泉》:“看见斑马了,好几十匹,浑身是黑白相间的条纹,肥敦敦的,俊得很,也机灵得很。”
词语解释:鹓纹  拼音:yuān wén
绚丽的丝织品。 唐 灵廓 《唐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每杏花春縟,勤黛耜於龙鳞;堦蟀秋吟,整鵷纹於锦室。”
词语解释:折纹  拼音:zhé wén
皱纹。 萧军 《八月的乡村》四:“ 铁鹰队长 看一看他微笑着,鼻子起着拱动的摺纹。”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多变的世故在他的额门上刻下了很深的摺纹。”
词语解释:抬头纹  拼音:tái tóu wén
同“擡头纹”。额上的皱纹。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八:“低着头的 杜善人 听到这儿,冷丁吃一惊,抬头纹上漫着汗珠子。”
词语解释:掌上观纹  拼音:zhǎng shàng guān wén
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状元郎怀中取物,覷富贵掌上观纹。”亦作“ 掌上观文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 曹操 、 孙权 ,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明 无名氏 《怒斩关平》头折:“我覷那两员贼将,如掌上观纹,探囊取物,师父放心,某擒拏走一遭去。”
词语解释:涟纹  拼音:lián wén
细微的波纹。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涟纹濯影,铝粉浣红。”
词语解释:来复螺纹  拼音:lái fù luó wén
即来复线。 郑观应 《盛世危言·火器》:“炮身长而有来復螺纹,则命中及远。”
词语解释:火捺纹  拼音:huǒ nà wén
见“ 火捺 ”。
词语解释:火捺  拼音:huǒ nà
亦作“ 火捺纹 ”。 广东 端溪 砚石的一种纹理,称“火捺纹”。因亦以为品种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石语·端石》:“﹝端石﹞凡十餘种,其火捺以紫气奔而迴礴,又如血晕散开,有若云雾之气,或小而圆轮若金钱者。” 清 钮琇 《觚賸·石言》:“峡石矿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坟’,其石质黯黝不鲜佳者,亦有火捺纹、蕉叶白。”
词语解释:漩纹  拼音:xuán wén
回环的纹路。 宋 米芾 《砚史·端州岩石》:“砚文本直,两头取鋭则纹脱短,至左右颊,自然成漩纹,便谓之是真子石。”
词语解释:握刀纹  拼音:wò dāo wén
掌纹的一种。相术谓主凶恶,好杀。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脸上生那歹鬭毛,手内有那握刀纹。”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一折:“若是杀人处,不教别人去,则教 李顺 去。哥也,偏怎生我手里有握刀纹?”
词语解释:手纹  拼音:shǒu wén
见“ 手文 ”。
词语解释:手文  拼音:shǒu wén
亦作“ 手纹 ”。 手上的纹理。相术因以推测休咎祸福。《周礼·考工记·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如人手背文理。”《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 ﹞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美人半醉,见石砚在前席,密以手文印於曲房屏风上。”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叶议秀才》:“时三衢 柴生 能相手纹谈祸福。”
词语解释:指纹  拼音:zhǐ wén
手指肚上皮肤的纹理。亦指这种纹理留下来的痕迹。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三:“ 珊珊 低着头,凝视自己手指上的细细的指纹,眼睛仿佛有点潮湿了。”
词语解释:斑纹  拼音:bān wén
斑驳的花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宋 洪适 《歙砚说》:“枣心,青润可爱,中有小斑纹,中广,上下皆鋭,形若枣核然。”
词语解释:款纹  拼音:kuǎn wén
古代铜器上刻的花纹。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所谓识纹、款纹亦有不同。识乃篆字,以记功……款乃花纹,以为饰。”参见“ 款识 ”。
词语解释:款识  拼音:kuǎn zhì
(1).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鏤毋款识。” 非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刻也。” 司马贞 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书画上的题名。 清 龚自珍 《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拓本春烟昏。” 许地山 《银翎底使命》:“但那上头不特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词语解释:峦纹  拼音:luán wén
山形的纹理。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
词语解释:斗纹  拼音:dòu wén
指交叉的图案。《红楼梦》第四九回:“ 薛宝釵 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词语解释:斗形纹  拼音:dòu xíng wén
一种指纹型,在此纹型中至少有两个三角,各个三角前面都有一个回线
词语解释:笺纹  拼音:jiān wén
印有花纹的信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逢舟》:“这封书不是笺纹,摺宫纱夹在斑筠。”
词语解释:箍纹  拼音:gū wén
箍形的纹理。 茅盾 《樱花》:“它的一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箍纹发亮。”
词语解释:唇纹  拼音:chún wén
唇部表皮的纹线,也指这种纹线留下来的痕迹。《新民晚报》1985.2.20:“近年来,国际法医学会上,有不少专家就唇纹在刑事案件侦察技术中的作用提出研究报告。”
词语解释:喜纹  拼音:xǐ wén
一条较长的情纹,相手家一般认为,与寿纹和命纹相印证,可看出婚姻大事和大致的婚期,有时可看出重要恋爱事件
词语解释:笑纹  拼音:xiào wén
笑时脸上出现的纹路。 艾芜 《石青嫂子》:“嘴角上再没有笑纹,眼睛也分外阴凄。” 柳青 《狠透铁》:“老婆婆皱纹脸上堆起笑纹。”
词语解释:纵纹  拼音:zòng wén
胼胝体上表面中线附近的一对纵行隆起
词语解释:绉纹  拼音:zhòu wén
即皱纹。《西游补》第十三回:“水面縐纹,尽是山林图画。” 郑振铎 《海燕》:“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 西湖 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潾潾的小绉纹。”参见“ 皱纹 ”。
词语解释:皱纹  拼音:zhòu wén
人的皮肤或物体等表面因收缩或揉弄形成的凹凸纹路。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大水 他爹一听,就笑得满脸皱纹,嘴都合不拢了。”
词语解释:绳纹  拼音:shéng wén
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国 新石器时代和 殷 周 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他们普遍地在单把鬲、斝、甗、罐等砂质炊器上拍印绳纹,其他容器有兰纹、方格纹或是素面。”
词语解释:摆纹  拼音:bǎi wén
下摆的纹缕。 王统照 《沉思》:“ 叔云 不能说一句话,眼睁睁望着她的影子,随了青年走去!白色丝裙的摆纹摇动,也似嘲笑他的失意一般。”
词语解释:褶纹  拼音:zhě wén
纹痕。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坑沿上四处飞着碎铝片子,窝的满是褶纹。”
词语解释:四神纹  拼音:sì shén wén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 汉 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 晋 、 南北朝 至 唐 代初年甚为流行。
词语解释:真纹  拼音:zhēn wén
指成色好的银子。 清 李渔 《凰求凤·画策》:“我 殷四娘 揭得一张招子,换了五十两真纹,这桩生意,也做得过了。”
词语解释:夔凤纹  拼音:kuí fèng wén
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
词语解释:夔龙纹  拼音:kuí lóng wén
古钟鼎彞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殷 代﹞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