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9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绳床绳准绳板绳外绳地绳违绳责绳愆纠缪
绳墨绳愆绳子绳律绳发绳劾绳规绳察
绳绳绳文绳坠绳契绳一戒百绳染绳裁绳按
绳桥绳祖绳治绳下绳坐绳督绳络绳履
绳枢绳削绳河绳之以觚绳伎绳床土锉绳纹绳屝
绳检绳屦绳弹绳床瓦灶绳举绳枉绳木绳控
绳尺绳约绳梯绳缢跌扑绳妓绳案绳幅绳捆索绑
绳头绳束绳武绳之以法绳套绳正绳带绳愆纠违
绳直绳勒绳纠绳其祖武绳逐绳橛之戏绳屈绳枢瓮牖
绳索绳矩绳度绳先启后绳迹绳法绳愆纠谬绳非

词语解释:绳床  拼音:shéng chuáng
见“ 绳牀 ”。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迺与弟子 法首 等数人至故泉上,坐绳牀,烧安息香,呪愿数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至於坐止,咸用绳牀。” 宋 王观国 《学林·绳床》:“绳牀者,以绳贯穿为坐物,即俗谓之交椅之属是也。” 清 杜濬 《为斯上人题》诗:“谁识山僧意,绳牀绘牡丹。” 清 黄宗羲 《陈乾初墓志铭》:“晚得拘挛之疾,不下绳床者十五年。”
词语解释:绳墨  拼音:shéng mò
(1).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南朝 宋 鲍照 《论国制启》:“袤丈之木,绳墨左焉。”《太平广记》卷八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奚乐山》:“有 奚乐山 者,擕持斧凿,诣门自售,视操度绳墨颇精。” 清 戴名世 《史论》:“於是入山林之中,纵观熟视,某木可材也,某木可柱也,某木可栋也榱也,某石可础也阶也,乃集诸工人斧斤互施,绳墨并用。”
(2).喻规矩、准则。 汉 张衡 《思玄赋》:“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募雕刻律疏》:“风波未息,横智鷁而难超;绳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渐。”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篇笔力超然,高风远韵尚可想见,岂寻常诗人绳墨所能束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分股则帖括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3).喻法度、法律。《管子·法法》:“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后汉书·寇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復质确其过。” 李贤 注:“绳墨,谓法律也。” 唐 骆宾王 《叙寄员半千》诗:“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左执绳墨,右执规矩,篤信谦守,以待弹射。”
词语解释:绳绳  拼音:mǐn mǐn
(1).戒慎貌。《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尹知章 注:“绳绳,戒慎也。”《汉书·礼乐志》:“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尔雅》曰:‘绳绳,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肃肃,致敬绳绳。”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既归,躬锄耰,其乐不改;治庙祀,裁古今,彝制为通行,家事绳绳有法度。”
(2).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朱熹 集传:“绳绳,不絶貌。”《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於无物。” 唐 李邕 《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 明 宋濂 《元故德清县尹陈府君墓志铭》:“既至,伪帅延之上坐,府君为敷陈大义,何者为顺,何者为逆,逆则罹祸,顺得受福,绳绳千餘言,伪帅不觉屈膝,城遂来归。” 清 钮琇 《觚賸·粟儿》:“儿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变容,泪绳绳下。” 康有为 《强学会序》:“夫 中国 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
词语解释:绳桥  拼音:shéng qiáo
用绳索连结两岸,铺以竹木而成的桥。 唐 杜甫 《寄董卿嘉荣十韵》:“下临千仞雪,却背五绳桥。”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将至 青城 ,当再渡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於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掛桥於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彭氏诗》:“絶壁绳桥万壑深,春风何意此登临。”
词语解释:绳枢  拼音:shéng shū
以绳系户枢。形容贫家房舍之陋。枢为门户的转轴。 汉 贾谊 《新书·过秦上》:“然而 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晋 陆云 《谷风》诗:“绳枢增结,瓮牖绸繆。”
词语解释:绳检  拼音:shéng jiǎn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词语解释:绳尺  拼音:shéng chǐ
(1).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威望之所销压,气焰之所炙炘,绳尺之所裁量,机智之所纠纷。” 清 唐甄 《潜书·良功》:“天下之材不齐,其成器也万变万巧而不一,岂有斧刀之所不能施者哉?岂有绳尺之所不可合者哉?” 金近 《测量队到村里来》:“测量队到我们村里来了,把那根长长的绳尺拉开。”
(2).比喻法度、规矩。 宋 陆游 《东阳陈君义庄记》:“今虽自力,而不合於有司之绳尺。” 清 魏源 《黄山》诗之三:“变幻各纵奇,不復就绳尺。”
(3).衡量。 清 周亮工 《何省斋太史诗序》:“作为诗古文词,纵笔所如,龙驤霞蔚,不可以诸家相绳尺,而能卓然自为一家。”
(4).引申为以之为标准。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席上歌《借扇》《见娘》二折,出腔收韵,绳尺 魏 家。”
词语解释:绳头  拼音:shéng tóu
绳的一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钱己 道:‘我身子坌,果然下去不得,我只在上边吊着绳头,用些坌气力罢。’”
词语解释:绳直  拼音:shéng zhí
犹准绳。谓其笔直。《易·说卦》:“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 晋 潘岳 《藉田赋》:“遐阡绳直,邇陌如矢。” 宋 陈师道 《和黄充实春尽游南山》:“回溪转鉤曲,门径入绳直。”
词语解释:绳索  拼音:shéng suǒ
(1).绳子。亦特指粗绳。《诗·小雅·何人斯》“及尔如贯” 汉 郑玄 笺:“我与女俱为王臣,其相比次,如物之在绳索之贯也。”《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 县度 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所见一大树,鸛雀径止其上……其下方有数人持锯斧绳索将伐之者。”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那刚刚伸出蔓儿的秧子,互相搭在一起,像无数条绳索,一会儿套住了他的脚,一会儿又拴住了他的手。”
(2).比喻牵挂;束缚。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六:“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就是为着解开套在人民身上的绳索,使人民获得抗 日 、团结和民主的自由。”
词语解释:绳准  拼音:shéng zhǔn
准绳。《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规矩绳準,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淮南子·齐俗训》:“今夫为平者準,为直者绳也,若夫不在於绳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术也。” 唐 钱珝 《授薛昭纬御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为绳準。” 明 李东阳 《重建正学书院记》:“兹又聚徒置院,为养蒙储俊之计,为之标的绳準以示之。”
词语解释:绳愆  拼音:shéng qiān
纠正过失。 唐 白居易 《论元稹第三状》:“臣恐 元稹 左降已后,凡在位者,每欲举事,必先以 元稹 为戒,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
词语解释:绳文  拼音:shéng wén
指上古时代用以记事的绳结。《晋书·王羲之传》:“制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跡,不足可观。’”
词语解释:绳祖  拼音:shéng zǔ
谓继承祖先业迹。语出《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朱熹 集传:“绳,继;武,迹。”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庵先生》:“惜此七尺,保此方寸,以为报国绳祖之本,庶能慰老人之怀。”参见“ 绳武 ”。
词语解释:绳武  拼音:shéng wǔ
《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朱熹 集传:“绳,继;武,迹。言 武王 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绳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卜居源远溯,绳武迹遐窥。”
词语解释:绳削  拼音:shéng xuē
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修改。 唐 韩愈 《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而已;伐山则蒐山开荒,自我取之。” 清 谈迁 《与霍鲁斋书》:“幸逢鸿匠,大加绳削。”
词语解释:绳屦  拼音:shéng jù
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仪礼·丧服》:“绳屨者,绳菲也。”参见“ 绳菲 ”。
词语解释:绳菲  拼音:shéng fēi
亦作“ 绳屝 ”。 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仪礼·丧服》:“绳屨者,绳菲也。” 郑玄 注:“绳菲,今时不借也。” 贾公彦 疏:“云‘绳菲,今时不借也’者, 周 时人谓之屨子, 夏 时人谓之菲, 汉 时谓之不借者,此凶荼屨不得从人借,亦不得借人,皆是异时而别名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器具》:“绳屝,草鞋也。”
词语解释:绳约  拼音:shéng yuē
绳索。亦比喻拘束,约束。《老子》:“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后汉书·儒林传论》:“至如 张温 、 皇甫嵩 之徒……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扎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 李贤 注:“绳约,犹拘制也。” 宋 叶适 《纪纲议》之二:“人之知虑,不能自出於绳约之内。” 明 张居正 《送南阳公赴留都考功序》:“今之人士,绳约於毁誉之中久矣。” 清 许汝霖 《赠汤宗伯潜庵先生》诗:“百事具规模,羣情奉绳约。”
词语解释:绳束  拼音:shéng shù
约束;束缚。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祉 儒者,不知变,绳束顿严,诸军忿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华 发出规条,吩咐多要遵绳束,如不服者,定加鞭笞。”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盖《近谿语録》须领悟者乃能观於言语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绳束。”
词语解释:绳勒  拼音:shéng lè
约束抑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词语解释:绳矩  拼音:shéng jǔ
亦作“ 绳榘 ”。 墨绳与矩尺。比喻规矩、标准。《新唐书·后妃传下·德宗贤妃韦氏》:“﹝ 韦氏 ﹞性敏淑,言动皆有绳矩,帝宠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论张长史书》:“始观张 旭所 书《千字文》……虽左驰右騖,而不离绳矩之内。”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先生时兢兢步趋,不踰绳矩。”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陆公行状》:“其为人冲澹沉默,动必绳榘,不为声利所移易。”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故其材之成,则足以辅世长民,其次亦循循绳矩。” 章炳麟 《訄书·尊史》:“夫整齐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观之,无瑰特,察诸子所説与箸于《楚辞》《山海经》者,后先凌杂,派别挠乱,然后知此其为绳榘也。”
词语解释:绳板  拼音:shéng bǎn
指拉纤用的绳与板。《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安禄山 ﹞乘船沿 河 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於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 胡三省 注:“凡挽船夫用板长二尺许,斜搭胸前,一端至肩,一端至胁,绳贯板之两端,以接船繂而挽之。”
词语解释:绳子  拼音:shéng zi
由两股以上的棉、麻、棕等纤维或金属丝绞合而成的条状物。《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当下不由分説,叫两个夯汉把 牛浦 衣裳剥尽了,帽子鞋袜都不留,拿绳子捆起了,臭打一顿。”
词语解释:绳坠  拼音:shéng zhuì
谓以绳系之而下坠。指缒城而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政能》:“ 仁杰 曰:‘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词语解释:绳治  拼音:shéng zhì
制裁;惩办。《新唐书·裴宽传》:“时 北平军 使 乌承恩 ,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 宽 以法绳治。”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徐中台书》:“今内官勋臣,小有违犯,动被绳治。”
词语解释:绳河  拼音:shéng hé
银河。又名天河。 南朝 梁 江淹 《为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不悟瑶离降映,绳河低文。”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庆安城王拜封表》:“丽采绳河,映萼璿圃。” 明 高濂 《双调新水令·悼内》套曲:“準备寒衾挣踏,路断绳河,那讨箇七夕年年鹊驾。”
词语解释:绳弹  拼音:shéng dàn
弹劾。《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著名前世”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 安 深疾恶之,到官治戮,肆之於市。惧有司绳弹,遂自免。”
词语解释:绳梯  拼音:shéng tī
用绳做的梯子。在两根平行的绳子中间横向而等距离地拴上若干短木棍。《资治通鉴·后梁均王乾化四年》:“都指挥使 王环 乘风趣 黄州 ,以绳梯登城,径趣州署。”《宋史·赵遹传》:“暮夜復遣土丁负绳梯登厓。”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绳梯》:“绳梯以巨绳繫横桄为软梯,凡登高则用之。”
词语解释:绳武  拼音:shéng wǔ
《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朱熹 集传:“绳,继;武,迹。言 武王 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绳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卜居源远溯,绳武迹遐窥。”
词语解释:绳纠  拼音:shéng jiū
纠正过失。《魏书·高恭之传》:“ 道穆 绳纠,悉毁去之,并发其赃货,具以表闻。” 宋 司马光 《言高居简札子》:“臣职在绳纠,不敢不言。”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是用擢居议论之司,以求绳纠之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於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
词语解释:绳度  拼音:shéng dù
谓牵引绳索以度过障碍或超越目标。《宋书·夷蛮传论》:“ 汉 世西译遐通,兼途累万,跨 头痛 之山,越绳度之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莫不梯峯挂迥,越绳度之山。” 唐 薛胜 《拔河赋》:“洎标纷以校力,突绳度而就强。”
词语解释:绳外  拼音:shéng wài
法度之外。《管子·法法》:“不牧之民,绳之外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若言离法而行远功,则绳外之民也。”
词语解释:绳律  拼音:shéng lǜ
规矩格律。 清 钮琇 《觚賸·泥无身》:“诗歌诞率,不拘绳律。”
词语解释:绳契  拼音:shéng qì
谓结绳刻木以记事。 明 张居正 《敕修东岳庙碑文》:“惟 岱宗 之神,自绳契以来,秩在祝史,通乎上下,今天下郡国,皆有东岳庙。”
词语解释:绳下  拼音:shéng xià
谓管束臣民。《汉书·元帝纪》:“﹝ 孝元皇帝 ﹞见 宣帝 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颜师古 注:“绳谓弹治之耳。”《新唐书·房琯传》:“帝以吏事绳下。”
词语解释:绳之以觚
犹绳之以法
词语解释:绳床瓦灶
以绳为床,以瓦为灶。比喻生活贫困
词语解释:绳缢跌扑
用绳子吊死,跌倒摔死
词语解释:绳之以法
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词语解释:绳其祖武  拼音:shéng qí zǔ wǔ
绳:继承。武:足迹。依祖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比喻继承祖辈事业。例如: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词语解释:绳先启后  拼音:shéng xiān qǐ hòu
承前启后。 宋 岳飞 《题许虎侯像》:“至德显忠,绳先启后。”参见“ 承前啟后 ”。
词语解释:承前启后  拼音:chéng qián qǐ hòu
犹承上起下。《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十一〉》:“至于青年之急待攻击,实较老年为尤甚,因为他们是承前启后的桥梁,国家的绝续,全在他们的肩上。”
词语解释:绳地  拼音:shéng dì
清 代称以绳为计量单位的土地。《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
词语解释:绳发  拼音:shéng fā
谓编发为辫。《北史·乌洛侯传》:“ 乌洛侯国 在 地豆干 北……其俗绳髮皮服,以珠为饰。”
词语解释:绳一戒百  拼音:shéng yī jiè bǎi
谓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元 柯丹丘 《荆钗记·遣音》:“依条按法,想绳一戒百谁不怕。”
词语解释:绳坐  拼音:shéng zuò
(1).正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 周祖谟 校释:“绳,直也。”
(2).指绳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北则长廡徧驾,迴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参见“ 绳牀 ”。
词语解释:绳床  拼音:shéng chuáng
见“ 绳牀 ”。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迺与弟子 法首 等数人至故泉上,坐绳牀,烧安息香,呪愿数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至於坐止,咸用绳牀。” 宋 王观国 《学林·绳床》:“绳牀者,以绳贯穿为坐物,即俗谓之交椅之属是也。” 清 杜濬 《为斯上人题》诗:“谁识山僧意,绳牀绘牡丹。” 清 黄宗羲 《陈乾初墓志铭》:“晚得拘挛之疾,不下绳床者十五年。”
词语解释:绳伎  拼音:shéng jì
亦作“ 绳技 ”。亦作“ 绳妓 ”。
(1).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 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2).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 ,强委身焉。”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词语解释:绳举  拼音:shéng jǔ
纠正举发。 唐 白居易 《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绳举违谬,惠养鰥惸。”
词语解释:绳妓  拼音:shéng jì
见“ 绳伎 ”。
词语解释:绳伎  拼音:shéng jì
亦作“ 绳技 ”。亦作“ 绳妓 ”。
(1).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 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2).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 ,强委身焉。”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词语解释:绳套  拼音:shéng tào
绳结的套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若结死套头縊者,弔处必高,乃先掛绳套,后入项掛下。” 高风阁 《垫道》:“他们抢着自己拉着合适的绳套,开腿就走。”
词语解释:绳逐  拼音:shéng zhú
谓纠举其过失而斥逐之。《南史·贺琛传》:“斗筲之人,诡竞求进,运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为能,以绳逐为务,长弊增姦,实由於此。”
词语解释:绳迹  拼音:shéng jì
衍化踪迹。 鲁迅 《坟·人之历史》:“ 德 之 黑格尔 者……顾亦不篤於旧,多所更张,作生物进化系图,远追动植之绳迹,明其蔓衍之由。”
词语解释:绳违  拼音:shéng wéi
纠正违误。《晋书·锺雅传》:“ 雅 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元年》:“ 瑀 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
词语解释:绳劾  拼音:shéng hé
弹劾;纠正。《北齐书·卢勇传》:“ 琅邪公主 虚僦千餘车, 勇 绳劾之。”《新唐书·张仲方传》:“已而禁军横,多挠政, 仲方 势笮,不能有所绳劾。”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九:“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闕,悉皆入对……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劾。”
词语解释:绳染  拼音:shéng rǎn
修正润色。《南史·谢弘微传》:“﹝ 谢混 ﹞为韵语以奬劝 灵运 、 瞻 等曰:‘ 康乐 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
词语解释:绳督  拼音:shéng dū
督正。《新唐书·王君廓传》:“长史 李玄道 数以法绳督,猜惑不自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弟子酖师》:“延 丹徒 名士 陈肖 者课以举业, 陈 绳督过严,夏楚不少贷。”
词语解释:绳床土锉
简单的坐具和瓦锅。形容生活清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功伟》:“训课蒙童以为糊口计,绳牀土銼,终日书声喧聒不已,而先生不以为厌也。”
词语解释:绳枉  拼音:shéng wǎng
惩处邪曲之人。《三国志·魏志·徐邈传》:“以 邈 为 凉州 刺史……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词语解释:绳案  拼音:shéng àn
见“ 绳按 ”。
词语解释:绳按  拼音:shéng àn
亦作“ 绳案 ”。 约束制裁。《旧唐书·韦凑传》:“州人前 仁寿 令 孟神爽 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前后官吏莫敢绳按。” 宋 司马光 《大理寺丞庞之道墓志铭》:“﹝ 之道 ﹞绳案无所避,豪贵为之歛手。”
词语解释:绳正  拼音:shéng zhèng
犹纠正。《东观汉记·王阜传》:“﹝ 王阜 ﹞为 益州 太守,边郡吏多放纵, 阜 以法绳正,吏民不敢犯禁。”《后汉书·循吏传·王涣》:“﹝ 王涣 ﹞在 温 三年,迁 兗州 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词语解释:绳橛之戏  拼音:shéng jué zhī xì
古代的一种博戏。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寒食节,内僕司车与诸军使为绳橛之戏。”《类说》卷一引《秦京杂记》:“寒食节,内僕司车与诸军使为绳橛之戏。合车辙道两头打大橛,张绳橛上,高二尺许,须紧榜定,驾车盘转,碾轮於绳上,过不失者,胜;落轮绳下者,输。皆装饰车牛赌物,动以千计。”
词语解释:绳法  拼音:shéng fǎ
继承效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故 仁庙 每岁举行秋獮之典,歷朝因之,绳法先猷,永远遵行也。”
词语解释:绳责  拼音:shéng zé
督责。 汉 王充 《论衡·自然》:“何则?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汉书·石奋传》:“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君不绳责长吏,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摇荡百姓。”《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
词语解释:绳规  拼音:shéng guī
犹法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斯亦能语之绳规,无形之监史矣。”
词语解释:绳裁  拼音:shéng cái
约束制裁。《新唐书·崔瓘传》:“ 大历 中,迁 湖南 观察使,时将吏习宽弛,不奉法, 瓘 稍以礼法绳裁之,下多怨。”
词语解释:绳络  拼音:shéng luò
(1).绳编的网状饰物。《晋书·舆服志》:“非法驾则乘画轮车,上开四望,緑油幢,朱丝绳络,两箱里饰以金锦,黄金涂五采。”
(2).驾御马的缰绳、笼头。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然必如调鹰者,纵之九霄之间,而绦鏇在臂;鞚马者,逸之百步之外,而绳络在手,如是而可以御士矣。”
词语解释:绳纹  拼音:shéng wén
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国 新石器时代和 殷 周 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他们普遍地在单把鬲、斝、甗、罐等砂质炊器上拍印绳纹,其他容器有兰纹、方格纹或是素面。”
词语解释:绳木  拼音:shéng mù
上古时代记事的工具。《隋书·经籍志一》:“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於是兴焉。”参见“ 绳契 ”。
词语解释:绳契  拼音:shéng qì
谓结绳刻木以记事。 明 张居正 《敕修东岳庙碑文》:“惟 岱宗 之神,自绳契以来,秩在祝史,通乎上下,今天下郡国,皆有东岳庙。”
词语解释:绳幅  拼音:shéng fú
犹绳检。约束。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 西河 少年落拓江湖,无復绳幅,《鮚埼外集》痛詆之,他书亦多訾议。”
词语解释:绳带  拼音:shéng dài
用麻绳做的带子。古代丧服所用。《仪礼·丧服》:“绞带者,绳带也。” 贾公彦 疏:“‘绞带者,绳带也’者,以绞麻为绳作带,故云绞带也。”
词语解释:绳屈  拼音:shéng qū
狭窄而曲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琅县 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
词语解释:绳愆纠谬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谓举发过失,纠正错误。《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孔颖达 疏:“木不正者,以绳正之,绳谓弹正,纠谓发举,有愆过则弹正之,有错谬则发举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昔 周 之太僕,绳愆纠谬。”亦作“ 绳愆纠繆 ”、“ 绳愆纠违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 贞观 之前,从朕经营天下, 玄龄 之功也。 贞观 以来,绳愆纠繆, 魏徵 之功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
词语解释:绳愆纠缪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见“ 绳愆纠谬 ”。
词语解释:绳愆纠谬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谓举发过失,纠正错误。《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孔颖达 疏:“木不正者,以绳正之,绳谓弹正,纠谓发举,有愆过则弹正之,有错谬则发举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昔 周 之太僕,绳愆纠谬。”亦作“ 绳愆纠繆 ”、“ 绳愆纠违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 贞观 之前,从朕经营天下, 玄龄 之功也。 贞观 以来,绳愆纠繆, 魏徵 之功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
词语解释:绳察  拼音:shéng chá
弹劾督察。《新唐书·韩思复传》:“迁御史大夫,性恬淡,不喜为绳察。”
词语解释:绳按  拼音:shéng àn
亦作“ 绳案 ”。 约束制裁。《旧唐书·韦凑传》:“州人前 仁寿 令 孟神爽 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前后官吏莫敢绳按。” 宋 司马光 《大理寺丞庞之道墓志铭》:“﹝ 之道 ﹞绳案无所避,豪贵为之歛手。”
词语解释:绳履  拼音:shéng lǚ
草鞋。《后汉书·刘虞传》:“ 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
词语解释:绳屝  拼音:shéng fèi
见“ 绳菲 ”。
词语解释:绳菲  拼音:shéng fēi
亦作“ 绳屝 ”。 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仪礼·丧服》:“绳屨者,绳菲也。” 郑玄 注:“绳菲,今时不借也。” 贾公彦 疏:“云‘绳菲,今时不借也’者, 周 时人谓之屨子, 夏 时人谓之菲, 汉 时谓之不借者,此凶荼屨不得从人借,亦不得借人,皆是异时而别名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器具》:“绳屝,草鞋也。”
词语解释:绳控  拼音:shéng kòng
亦作“ 绳鞚 ”。 绳制的马络头。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鞍辔》:“ 桓宽 《盐铁论》云:‘古者绳鞚草緹皮韉而已,后代以革鞍而不饰。’”
词语解释:绳捆索绑  拼音:shéng kǔn suǒ bǎng
用绳索捆绑。《四川巴县民歌·做来做去为别人(四)》:“冬季里来雪花飞,赶交地主租谷米;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词语解释:绳愆纠违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wéi
见“ 绳愆纠谬 ”。
词语解释:绳愆纠谬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谓举发过失,纠正错误。《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孔颖达 疏:“木不正者,以绳正之,绳谓弹正,纠谓发举,有愆过则弹正之,有错谬则发举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昔 周 之太僕,绳愆纠谬。”亦作“ 绳愆纠繆 ”、“ 绳愆纠违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 贞观 之前,从朕经营天下, 玄龄 之功也。 贞观 以来,绳愆纠繆, 魏徵 之功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
词语解释:绳枢瓮牖  拼音:shéng shū wèng yǒu
以绳子系门枢,以破瓮作窗户。形容贫穷人家屋舍之陋。《魏书·逸士传·李谧》:“绳枢瓮牖之室,华门圭竇之堂,尚不然矣。”参见“ 瓮牖绳枢 ”。
词语解释:瓮牖绳枢  拼音:wèng yǒu shéng shū
用破瓮口作窗户,用绳子缚着门枢。指房屋简陋,家境贫穷。《富尔敦发明轮船弹词》:“ 富尔敦 ,初不过,瓮牖绳枢窶人子,到后来,轰轰烈烈一世惊。”亦作“ 瓮牖桑枢 ”。桑枢,以桑枝为门轴。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可便望兰堂画阁,剗地着我瓮牖桑枢。”
词语解释:绳非  拼音:shéng fēi
惩处邪恶。 前蜀 杜光庭 《莫令南斗醮词》:“南斗主生,垂吉昌而劝善;北宫纪死,编罪恶以绳非。”
共9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