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濯缨 拼音:zhuó yīng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词语解释:簪缨 拼音:zān yīng
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 龙门 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頽风,想簪缨於几载?”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明史·儒林传序》:“其他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茅盾 《动摇》三:“ 陆 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词语解释:尘缨 拼音:chén yīng
比喻尘俗之事。《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李周翰 注:“尘缨,世事也。” 唐 白居易 《长乐亭留别》诗:“尘缨世网重重缚,迴顾方知出得难。”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宴会》:“罔极深恩报未能,孝思郑重利名轻,何心顾恋尘缨。”词语解释:长缨 拼音:cháng yīng
(1).古时系帽的长丝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邹君 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二:“临 河 濯长缨,念子悵悠悠。”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长缨鄙好,且变 邹 俗。”
(2).指华衣美服者或达官显贵。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3).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赤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4).指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 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覊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宋 陆游 《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词语解释:冠缨 拼音:guān yīng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 楚 王子围 将聘於 郑 ,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
(2).指帽。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3).指仕宦。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词语解释:华缨 拼音:huá yīng
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文选·鲍照〈咏史〉》:“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轡。” 李善 注:“《七启》曰:‘华组之缨。’” 宋 龚鼎臣 《东原录》:“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玷华缨,莫惊书録称臣 向 ,便是当年 刘更生 。” 明 高启 《青丘子歌》:“不慙被宽褐,不羡垂华缨。”词语解释:请缨 拼音:qǐng yīng
《汉书·终军传》载:“ 南越 与 汉 和亲,乃遣 军 使 南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后以“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无路请缨,等 终军 之弱冠;有怀投笔,爱 宗慤 之长风。” 明 何景明 《武昌闻边报》诗:“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繫 楼兰 。” 郁达夫 《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陆剑南》:“慷慨淋漓 老学庵 ,请缨无路只清谈。”词语解释:解缨 拼音:jiě yīng
解去冠系。谓去官。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 明 唐寅 《忆秦娥·王守谷寿》词:“解缨投散,抽簪辞闹,此意谁知至妙。”词语解释:沾缨 拼音:zhān yīng
谓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淮南子·缪称训》:“ 雍门子 以哭见 孟尝君 ,涕流沾缨。” 唐 黄滔 《祭陈先辈》:“既闕殷勤而执紼,空将呜呼以沾缨。” 明 刘基 《题墨竹》诗:“独立凄凉对图画,为君惆悵一沾缨。”词语解释:绝缨 拼音:jué yīng
1.扯断结冠的带。据 汉 刘向 《说苑·复恩》载: 楚庄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 与 楚 战,有 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 晋 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絶缨盗马之臣赦, 楚 赵 以济其难。” 唐 陈子昂 《座右铭》:“ 秦穆 饮盗马, 楚 客报絶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钱起》:“况宾无絶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
2.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 宋 柳永 《迎新春》词:“香径里,絶缨掷果无数。” 清 无名氏 《韵香传》:“絶缨错舃,纸醉金迷,卜昼卜夜,欢乐未央。”词语解释:朝缨 拼音:cháo yīng
朝冠。缨,结冠的带子。 唐 刘禹锡 《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诗:“新辞金印拂朝缨,临水登山四体轻。”词语解释:珠缨 拼音:zhū yīng
(1).串珠的缨络,常作冠纽,头饰。 晋 石崇 《王明君词》:“哀鬱伤五内,泣泪湿珠缨。” 唐 戴叔伦 《白苧词》:“新裁白苧胜红綃,玉佩珠缨金步摇。”《花月痕》第四三回:“许多宫妆侍女……簇拥着两位珠缨蔽面的女神下车。”
(2).喻指晶莹成串之物。 宋 陆游 《蟠龙瀑布》诗:“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此指成串的水珠。
(3).喻指穿戴华贵的人。 明 何景明 《白紵歌》:“珠缨列座琼筵开, 秦 筝慷慨 赵 瑟哀。”词语解释:彯缨 拼音:piāo yīng
谓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梁书·张充传》:“彯缨 天阁 ,既谢廊庙之华;缀组 云臺 ,终惭衣冠之秀。”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则建崇牙,开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缨结佩之士,罗列于初筵。”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揽水竹以清心魂,谢彯缨而回俗驾。” 王闿运 《哀江南赋》:“彯缨者坐致公卿,挥麈者羞谈 管 乐 。”词语解释:振缨 拼音:zhèn yīng
(1).犹弹冠。谓出仕。《晋书·周馥传》:“ 馥 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
(2).犹濯缨。谓隐遁。《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刘良 注:“临世而隐,如古之渔父濯足振缨也。言随时清浊,以隐於俗也。振,亦濯也。” 唐 钱起 《过曹钧隐居》诗:“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词语解释:垂缨 拼音:chuí yīng
垂下冠带。古代臣下朝见君王时的装束。后常借指出任官职。《管子·小匡》:“ 管仲 詘缨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后。公辞斧三,然后退之。公曰:‘垂缨下衽,寡人将见。’”《后汉书·章帝纪》:“一人犯罪,禁至三属,莫得垂缨仕宦王朝。”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普天率土,莫匪臣民,亦何必垂缨执笏者为是,而乐飢衡门者可非乎?” 唐 钱起 《夕发箭场岩下作》诗:“懿尔青云士,垂缨朝凤闕。”词语解释:结缨 拼音:jié yīng
《左传·哀公十五年》:“ 子路 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结缨,系好帽带。后用以表示从容就死。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 仲由 之善,不能息其结缨。”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暉谢表》:“诚合结缨军垒,抵罪国章。” 清 唐孙华 《永嘉令马公死寇难令嗣观察公请于朝赐谥忠勤索诗》:“蚍蜉援絶当流矢,雀鼠粮空自结缨。”词语解释:繁缨 拼音:pán yīng
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繁,马腹带;缨,马颈革。《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孔颖达 疏:“繁,谓马腹带也。”《左传·成公二年》:“既, 卫 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汉 贾谊 《新书·审微》:“ 叔孙于奚 者, 卫 之大夫也。曲县者, 卫君 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 汉 蔡邕 《独断》卷下:“繁缨在马膺前,如索帬者是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公言 孔子 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 允言 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词语解释:衣缨 拼音:yī yīng
(1).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 南唐 谭峭 《化书·食化·王者》:“王者衣缨之费,盘餚之直,岁不过乎百万。”
(2).借指官宦世家。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固以衣缨仰训,黎庶投怀。”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命苟未合,虽降衣缨而求屠博,尚不可得,况郡佐乎?” 明 文徵明 《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君墓表》:“ 陈氏 遂为 吴郡 衣缨之族。”词语解释:飞缨 拼音:fēi yīng
(1).飘散着冠带。形容匆忙。 南朝 齐 谢朓 《永明乐》诗之九:“飞缨入华殿,屣步出重宫。”
(2).飘着的冠带。 唐 李百药 《笙赋》:“拂长袖而善留,絶飞缨以争眄。”词语解释:香缨 拼音:xiāng yīng
古代未成年者或妇女所系的饰物。语本《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 孔颖达 疏:“以缨佩之者,谓缨上有香物也。”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衣冠服用》:“香缨以五彩为之,妇参舅姑,先持香缨咨之。” 宋 周邦彦 《丁香结》词:“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参阅 后蜀 马鉴 《续事始·拜帛》。词语解释:顿缨 拼音:dùn yīng
谓挣脱绳索。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羈,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 唐 李德裕 《似鹿石》诗:“不是见羈者,何劳如顿缨。”词语解释:罗缨 拼音:luó yīng
丝制冠带。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宋史·舆服志四》:“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以罗为缨结之。”词语解释:佩缨 拼音:pèi yīng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带。 唐 李贺 《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王琦 汇解:“《礼记》:‘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郑玄 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2).佩饰与冠缨。借指百官。 清 刘献廷 《代九日玉泉应制》诗:“輦道过林麓,山溪拥珮缨。六龙飞閬苑,八骏遶层城。”词语解释:缦缨 拼音:màn yīng
缦胡。 唐 陈去疾 《送韩将军之雁门》诗:“破围铁骑长驱疾,饮血将军转战危。画角吹开边月静,縵缨不信虏尘窥。”词语解释:衿缨 拼音:jīn yīng
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读书人。 康有为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闻君 董狐 説小説,以敌八股功最深;衿缨市井皆快覩,上达下达真妙音。”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凡衿缨冠带之伦,苟其稍具普通知识,固罔不知戴异族之为非。”词语解释:霞缨 拼音:xiá yīng
云霞缭绕。 唐 寒山 《诗》之六九:“有人兮山楹,云卷兮霞缨。”词语解释:玉缨 拼音:yù yīng
以玉为饰的冠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 楚 子玉 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 汉 张衡 《西京赋》:“璿弁玉缨,遗光儵爚。” 唐 杨衡 《白纻歌》之一:“玉缨翠珮杂轻罗,香汗微渍朱颜酡。”词语解释:组缨 拼音:zǔ yīng
(1).古代系冠的丝带。其色因地位而异。《礼记·玉藻》:“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墨子·公孟》:“昔者 楚庄王 ,鲜冠组缨,絳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楚辞·招魂》:“放敶组缨,班其相纷些。” 蒋骥 注:“放敶组缨,言除去冠带也。”
(2).借指官位。 宋 梅尧臣 《寄题资州钱固秀才道胜堂》诗:“有室罗经籍,无心取组缨。”词语解释:鞶缨 拼音:pán yīng
古代天子诸侯或显贵者挽马的带饰。 唐 元稹 《送侍御之岭南二十韵》:“鞶缨驄赳赳,緌珮绣縿縿。” 清 黄宗羲 《迁祠记》:“顷一贩夫,以千金修学,窜入乡贤,或为鞶缨之惜。”词语解释:貂缨 拼音:diāo yīng
貂,貂尾,冠饰;缨,冠带。借指显贵的大臣。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簪笏成行,貂缨在席。”词语解释:马缨 拼音:mǎ yīng
(1).挂于马颈的带饰。 唐 卢照邻 《刘生》诗:“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缨。”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声名惜马缨,音律辨牛鐸。”
(2).即马缨花。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二:“黄昬木自是合昬、夜合、合欢树尔……一名马缨也。案马缨以形似。” 清 曹寅 《晚晴述事有怀芷园》诗:“节气餘萱草,庭柯忆马缨。”参见“ 马缨花 ”。
词语解释:马缨花 拼音:mǎ yīng huā
合欢树的别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门内有石桥,桥北有树二株曰马缨花。”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马缨花》:“色赤,如马缨,其花下垂,一条数十朵,树高者丈许。有白者,有桃花而大红镶边者,皆异种也。”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亦称“ 马缨树 ”。 王统照 《号声》:“在这夏夜的马缨树下,我仰望黑空中闪缀的星光,默默地想着。”词语解释:紫缨 拼音:zǐ yīng
(1).紫色帽带。贵官所用。 汉 蔡邕 《王子乔碑》:“被絳衣,垂紫缨。” 唐 张说 《蜀路》诗:“ 秦 京开朱第,魏闕垂紫缨。”
(2).指鸟颈紫毛。《文选·枚乘〈七发〉》:“鵷雏鵁鶄,翠鬣紫缨。” 李善 注:“缨,颈毛也。”词语解释:曼缨 拼音:màn yīng
见“ 曼胡缨 ”。
词语解释:曼胡缨 拼音:màn hú yīng
结冠的粗带子。曼,通“ 縵 ”。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曼胡之缨,谓麤缨无文理也。”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凯》诗:“悵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亦省作“ 曼缨 ”。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曼缨左带作后队,睽睢面目纷追随。”词语解释:枪缨 拼音:qiāng yīng
枪上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唐 温庭筠 《昆明池水战词》诗:“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 西海 生尘埃。”词语解释:缦胡缨 拼音:màn hú yīng
武士冠缨。亦指武服。 晋 张协 《杂诗》之七:“舍我衡门衣,更被縵胡缨。” 唐 李白 《侠客行》:“ 赵 客縵胡缨, 吴 钩霜雪明。”参见“ 縵胡 ”。
词语解释:缦胡 拼音:màn hú
(1).粗而没有文理的帽带,武士冠缨。 晋 左思 《魏都赋》:“三属之甲,縵胡之缨。” 南朝 梁 沉约 《悯国赋》:“育青蟣於玄胄,垂葆髮於縵胡。” 唐 刘禹锡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矜甲胄者知根於忠信,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
(2).借指兵卒。《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縵胡。”词语解释:牦缨
以毛做成的帽带。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以示自请罪谴。《汉书·贾谊传》:“﹝大臣﹞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以毛作缨。白冠,丧服也。”《晋书·束晳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氂缨之请。”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国忠 奉氂缨盘水,死於道周。”词语解释:曼胡缨 拼音:màn hú yīng
结冠的粗带子。曼,通“ 縵 ”。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曼胡之缨,谓麤缨无文理也。”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凯》诗:“悵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亦省作“ 曼缨 ”。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曼缨左带作后队,睽睢面目纷追随。”词语解释:晨缨 拼音:chén yīng
见“ 晨婴 ”。
词语解释:晨婴 拼音:chén yīng
亦作“ 晨缨 ”。
(1).传说中 西王母 冠。《汉武帝内传》:“﹝ 西王母 戴﹞太真晨婴之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晨婴, 西王母 冠也。”
(2).泛称仙人之冠。 南朝 梁武帝 《玉龟曲》:“ 玉龟山 ,真长仙。九光曜,五云生。交带要分影,大华冠晨缨。”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建晨缨之宝冠,践远游之文履。”词语解释:猎缨 拼音:liè yīng
收揽冠带,表示恭敬严肃。《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 、 贾谊 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司马贞 索隐:“猎犹揽也。揽其冠缨而正其衣襟,谓变而自饰也。” 康有为 《〈礼运注〉叙》:“ 康有为 乃猎缨敷衽而正言。”词语解释:烦缨 拼音:fán yīng
谓世俗的烦扰。缨,帽带。 唐 韦应物 《西涧即事示卢陟》诗:“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词语解释:交缨 拼音:jiāo yīng
犹沾襟。《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明发遗安寐,寤言涕交缨。” 张铣 注:“泪下而交於缨也。缨,衣领也。”词语解释:草缨 拼音:cǎo yīng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以示羞辱。相传是 虞舜 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御览》卷六四五引《慎子》:“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韡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 有虞 之诛也。”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臣闻化澄上业,草缨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惩刑。”词语解释:頍缨 拼音:kuǐ yīng
指古代帽上系在颔下的带子。《隋书·礼仪志四》:“宾盥讫,进加緇布冠。赞冠进设頍缨。”词语解释:躐缨 拼音:liè yīng
持理冠带。一种修饰容止的动作。躐,用同“ 擸 ”。《后汉书·崔駰传》:“当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 李贤 注:“躐,践也。此字宜从‘手’。《广雅》云:‘擸,持也。’言持缨整襟,修其容止。”词语解释:蛇缨 拼音:shé yīng
蛇颈之纹。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内南经·建木》:“爰有建木,黄实紫柯,皮如蛇缨,叶有素罗。”词语解释:遗簪绝缨 拼音:yí zān jué yīng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閭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髡 ( 淳于髡 )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韩诗外传》卷七:“ 楚庄王 赐其羣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灭烛,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絶之,言於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絶之。愿趣火视絶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絶缨者,不为乐也。’於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絶冠缨者谁。於是王遂与羣臣欢饮,乃罢。”后合二事为“遗簪絶缨”,谓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徐珂 《清稗类钞·婚姻·台湾番人婚嫁》:“两家父母亦共饮酒三五斗,以后遗簪絶缨,欢謔无度,数日方止。”词语解释:雨缨 拼音:yǔ yīng
清 时的一种便礼帽。官员祈雨时或暑月戴用。因帽后亦拖帽缨,故称。《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凡祈雨,承祭官及陪祀官,各雨缨素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亲祷》:“ 康熙 中,孟夏间久旱,上虔诚祈祷,由 乾清门 步祷南郊,诸王大臣皆雨缨素服以从。”《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忽见马臺石边站着一个人,戴着一顶雨缨凉帽,贯着个纯泥满銹的金顶。”词语解释:奕世簪缨
子孙世代都为显宦贵族词语解释:条缨 拼音:tāo yīng
丝制的带子。饰于驾车的马或结于冠。条,通“ 绦 ”。《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 郑玄 注:“条,读为絛。其樊及缨以絛丝饰之而五成。”《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 适 脱衰絰,冠条缨,墨缘,以见乎公。”词语解释:樊缨 拼音:fán yīng
络马的带饰。樊,马腹带;缨,马颈革。《周礼·春官·巾车》:“锡樊缨,十有再就。” 郑玄 注:“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也。 郑司农 云:‘缨,谓当胸…… 玄 谓缨,今马鞅。’”《诗·小雅·采芑》“鉤膺鞗革” 毛 传:“鉤膺,樊缨也。” 陆德明 释文:“樊,步干反。” 唐 鲍溶 《塞上曲》:“ 汉 卒马上老,樊缨空丝绳。”词语解释:鹄缨 拼音:hú yīng
白色的革带。《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郑玄 注:“以浅黑饰韦为樊,鵠色饰韦为缨。”词语解释:鸾缨 拼音:luán yīng
鸾羽状的饰物。用彩丝制成。 明 何景明 《严治篇》:“故先王之制,阶陛堂殿,以异其等;旂斿鸞缨,以繁其饰。”词语解释:摘缨 拼音:zhāi yīng
春秋 时, 楚庄王 和群臣夜宴,中途烛灭,有人在暗中引 楚王 美人衣,美人暗摘其缨(帽带),以告 楚王 。 楚王 命群臣统统摘去缨,然后举火,使那人不被发现。后来 楚 与 晋 战,其人奋力作战,以报答 楚王 。见《韩诗外传》卷七。后因用为宴宾之典。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二折:“正逢爱客琼筵啟,休夸珠履,漫摘华缨,宾和主燕喜情谐。”词语解释:漫胡缨 拼音:màn hú yīng
即缦胡缨。武士缨带名。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逢掖服翻慙,漫胡缨可愕。”一本作“ 縵胡缨 ”。词语解释:拘缨 拼音:jū yīng
亦作“ 拘癭 ”。 传说中的北方古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拘缨之国 ,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 利缨之国 。” 郭璞 注:“或曰缨宜作癭。” 袁珂 校注:“《淮南子·墬形篇》有 句婴民 ,即此。 高诱 注云:‘ 句婴 读为九婴,北方之国。’……缨,正宜作癭。癭,瘤也。多生於颈,其大者如悬瓠,有碍行动,故须以手拘之,此‘ 拘癭之国 ’之得名也。作 拘缨 者,同音通假,实亦 拘癭 。”词语解释:布缨 拼音:bù yīng
布制的冠带。古守丧者所服。《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 贾公彦 疏:“案:斩衰冠绳缨……此布缨亦如上绳缨,以一条为武,垂下为缨也。”词语解释:帨缨 拼音:shuì yīng
指妆奁。 清 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太傅有孤女未嫁,夫人分孙女之簪珥,助其帨缨。”参见“ 帨縭 ”。
词语解释:帨缡 拼音:shuì lí
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后遂以“帨縭”并称作为嫁妆的代称。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长女当及事,谁助出帨縭。”词语解释:征缨 拼音:zhēng yīng
远行的马车。缨,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借指马车。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南田 画《拙修堂讌集图》,题诗云:‘花残江国滞征缨,緑浦红潮柳岸平。’”词语解释:羁缨 拼音:jī yīng
马络头和缰绳。喻拘系,束缚。 清 管同 《祭檀牧斋明府文》:“既仕而躓,天脱羈缨,鹤逸鸿飞,大放其声。”词语解释:绳缨 拼音:shéng yīng
古代斩衰服的帽缨。《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絰杖绞带,冠绳缨菅屨者。” 贾公彦 疏:“云冠绳缨者,以六升布为冠;又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则知此绳缨不用苴麻用枲麻。”《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屨。” 孙希旦 集解:“绳缨,斩衰冠之缨。” 汉 班固 《白虎通·丧服》:“布衰裳麻絰,箭笄绳缨,苴杖为略。”词语解释:白冠氂缨
见“ 白冠釐缨 ”。词语解释:短缨缨 拼音:duǎn yīng yīng
方言。额前短发。《陕北民歌选·信天游》:“你妈妈生你人人亲,长头发剪成短缨缨。”词语解释:白冠牦缨 拼音:bái guān máo yīng
见“ 白冠釐缨 ”。词语解释:白冠厘缨 拼音:bái guān lí yīng
用兽尾作缨的白帽。古代大夫触犯五刑,则戴之,表示自己有罪。《孔子家语·五刑》:“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釐缨,盘水加剑,造乎闕而自请罪。”亦作“ 白冠氂缨 ”。 汉 贾谊 《新书·阶级》:“故其在大谴大訶之域者,闻谴訶,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其罪矣,上弗使执缚係引而行也。”词语解释:盔缨 拼音:kuī yīng
头盔上丝织饰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牝贼》:“选高蹄战马青驄,闪盔缨斜簇玉釵红。”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双手把紫韁轻挽,骗上马,将盔缨低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