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大缪 拼音:dà miù
见“ 大谬 ”。
词语解释:大谬 拼音:dà miù
亦作“ 大繆 ”。 大错。 宋 苏轼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诗:“寧知事大繆,举步得狼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某顿足曰:‘此大繆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於作者之旨大谬矣。”词语解释:纠缪 拼音:jiū miù
缠绕绞结。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泉之溢处,俱从树根石眼纠繆中出。”
纠正谬误。繆,通“ 谬 ”。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触邪持豸角,纠繆逆龙鳞。”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 刘壮舆 尝摘 欧阳公 《五代史》之讹误为纠繆,以示 东坡 。”词语解释:错缪 拼音:cuò miù
(1).相矛盾;错乱。繆,通“ 谬 ”。《汉书·于定国传》:“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将从东方来者加增之也?何以错繆至是。” 颜师古 注:“错,互也。繆,违也。谓吏及东方人言不相同也。”《后汉书·窦武传》:“又与 武 蕃 书,以星辰错繆,不利大臣。” 宋 叶适 《财总论一》:“故臣以为不究今日财之本末……去其错繆而不合於常经者,则无以知财之多少有无。” 明 方孝孺 《御史府记》:“非其人则人望不肃,而是非错繆。”《清史稿·裕宪亲王福全传》:“ 广寧 治事错繆,未除 保泰 朋党之习。”
(2).杂乱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形僨景僵者,累积而增益,杂袭错繆。” 刘逵 注:“错繆,聊乱貌。”
交错纠缠。繆,通“ 纠 ”。《淮南子·原道训》:“错繆相纷,而不可靡散。” 高诱 注:“错繆相纷言彼此相纠也。” 汉 张衡 《南都赋》:“谿壑错繆而盘紆。”一说为杂乱貌。《文选》 李善 注:“错繆,杂乱貌也。”词语解释:纰缪 拼音:pī miù
亦作“ 紕谬 ”。
(1).错误。《礼记·大传》:“五者(治亲、报功、举贤、使能、存爱)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 郑玄 注:“紕繆,犹错也。” 陆德明 释文:“繆音谬,本或作谬。”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紕繆,实勒成一家。”《新唐书·于志宁传》:“ 江 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紕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无论文字的紕繆,处世的机宜,知无不言。”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笑林》今佚,遗文存二十餘事,举非违,显紕繆,实《世説》之一体,亦后来诽谐文字之权舆也。”
(2).犹荒谬。 元 钱霖 《哨遍》套曲:“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二斤麻把相知结下寇讎,真紕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魏晋宋诗》:“ 傅玄 篇什最多,而可録极少,如拟《北方有佳人》云:‘一顾乱人国,再顾乱人家。’千古笑柄,较诸 嘉 隆 七子剿袭古乐府,尤紕谬也。”词语解释:差缪 拼音:chà miù
差谬。《鹖冠子·天则》:“差繆之间,言不可合。”《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 魏 主 珪 ﹞疑羣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记其旧恶,輒杀之;其餘或颜色变动,或鼻息不调,或步趋失节,或言辞差繆,皆以为怀恶在心,发形於外,往往手击杀之。”词语解释:缪缪 拼音:miù miù
穆穆,和而美。繆,通“ 穆 ”。《荀子·哀公》:“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大戴记》作‘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穆穆,和而美也。纯纯,精而密也。穆繆古字通,纯肫声相借耳。”词语解释:乖缪 拼音:guāi miù
见“ 乖谬 ”。
词语解释:乖谬 拼音:guāi miù
亦作“ 乖繆 ”。
(1).抵触违背。《鹖冠子·天则》:“使而不往,禁而不止,上下乖谬者,其道不相得也。”《汉书·韦玄成传》:“违离祖统,乖繆本义。”
(2).荒谬背理。《汉书·王莽传上》:“将令正乖繆,壹异説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如有乖谬,咎在老身。”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在别人--例如你--看来,我的行动一定很多乖谬难解的地方。”词语解释:舛缪 拼音:chuǎn miù
见“ 舛谬 ”。
词语解释:舛谬 拼音:chuǎn miù
亦作“ 舛繆 ”。
(1).差错;错误。 晋 郭璞 《〈山海经〉叙》:“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北史·韩麒麟传》:“抄百餘人名,各读一徧,随即覆呼, 法抚 犹有一二舛谬, 显宗 了无误错。”《旧唐书·德宗纪上》:“得非刑法舛繆,忠良鬱湮,暴赋未蠲,劳师靡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我为汝作冰,有何舛谬?”
(2).悖谬;荒谬。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虽间有小疵,多不害大体;惟东西二 周 一节极其舛谬,深误学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仇鸾谈兵之舛》:“其间意气之骄盈,议论之舛谬,概难枚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停止闰月》:“然 光先 实於历法毫无所解,所言皆舛谬。”《清史稿·高宗纪三》:“左副都御史 孙灝 奏请明年停止巡幸,上斥其识见舛繆。”
(3).错乱。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灾祥》:“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五年三月,詔询诸贝勒:‘国人怨断狱不公,何以弭之?’ 岳托 奏:‘刑罚舛谬,实在臣等。’”词语解释:贪缪 拼音:tān miù
贪婪悖谬。繆,通“ 谬 ”。 宋 欧阳修 《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其餘未经打破州县,一任老病贪繆之官坏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贪繆之相,误国殄民。”词语解释:荒缪 拼音:huāng miù
同“ 荒谬 ”。 《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 汉 李尤 《丰侯铭》:“ 丰侯 荒繆,醉乱迷逸。” 清 钮琇 《觚賸·英雄举动》:“ 熊公 廷弼 ,当督学 江 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閲……遇荒繆者,则舞剑一迴,以抒其鬱。”词语解释:误缪 拼音:wù miù
见“ 误谬 ”。
词语解释:误谬 拼音:wù miù
亦作“ 误繆 ”。 谬误;差错。《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 宋 陆游 《跋〈樊川集〉》:“ 唐 人诗文,近多刻本,亦多经校讎。惟 牧之 集误繆特甚。” 李大钊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以政治概括社会生活,乃是以一部分概括全体,陷于很大的误谬了。”词语解释:脱缪 拼音:tuō miù
见“ 脱谬 ”。
词语解释:脱谬 拼音:tuō miù
亦作“脱繆”。 脱漏、错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孝亷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闇蔽也。”《晋书·秦献王柬传》:“ 武帝 尝幸 宣武场 ,以三十六军兵簿令 柬 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脱谬,帝异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繆。”词语解释:重纰貤缪 拼音:zhòng pī yí miù
谓谬误重出。语本《文选·左思〈魏都赋〉》:“兼重悂以胣繆。” 李善 注:“言既重其悂,而又累其繆也。” 章炳麟 《〈社会通铨〉商兑》:“民族主义之与宗法社会固非一事,则言宗法社会之得失,非吾所注意也。然今者重紕貤繆之説,实自此始。”按,紕、悂义同;貤,词语解释:貤缪 拼音:yí miù
亦作“ 貤谬 ”。 增益其缪误;重复其缪误。 清 孙诒让 《名原·奇字发微》:“此肊説无左证,然古书重悂貤谬,往往有此,聊记之,以备一义。”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此以用名之误,而貤繆及于实事者也。”词语解释:肤缪 拼音:fū miù
浅陋舛误。 清 陈确 《辨迹补》:“《春秋》正王事之书,大义凛然,岂《大学》之肤繆可比?”词语解释:关壮缪 拼音:guān zhuàng miù
指 三国 蜀 关羽 。 壮缪 是 宋高宗 建炎 二年追赠给他的封号。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近来狭邪家,多供 关壮繆 像,余窃以为褻凟正神,后乃知其不然。”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关壮缪》:“独 关壮繆 在 三国 、 六朝 、 唐 、 宋 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 高宗 建炎 二年,加 壮繆 武安王 。” 王国维 《文学小言》十六:“《三国演义》无纯文学之资格,然其叙 关壮繆 之释 曹操 则非大文学家不办。”词语解释:刓缪 拼音:wán miù
损坏错乱。《新唐书·郑覃传》:“ 覃 以经籍刓繆,博士陋浅不能正,建言:‘愿与鉅学鸿生共力讎刊,準 汉 旧事,鏤石太学,示万世法。’”词语解释:虚缪 拼音:xū miù
同“虚谬”。 《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曹操 以兵取 阳平 , 陵 之孙 鲁 即纳降款,可见其虚繆不足稽矣。”词语解释:鄙缪 拼音:bǐ miù
浅陋谬误。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九:“﹝伪注﹞往往特引史传所有之事,及 东坡 已载於笔録者,饰伪乱真,其言又皆鄙繆。”参见“ 鄙谬 ”。
词语解释:鄙谬 拼音:bǐ miù
鄙陋谬误。多用作谦辞。 明 文徵明 《王氏敕命碑阴记》:“其言若曰:‘臣 献臣 鄙谬弗率,荷蒙先皇帝拔擢,参列諫列。’” 明 张居正 《送大曹长旸谷南先生赴留都考功序》:“愚於诸大夫,齿最后,当任执笔之役,迺不自虞鄙谬,因为援天以慰之。”词语解释:遗缪 拼音:yí miù
见“ 遗谬 ”。
词语解释:遗谬 拼音:yí miù
亦作“ 遗繆 ”。 留下的谬误。《宋书·周朗传》:“而 秦 汉 餘敝,尚行於今; 魏 晋 遗谬,犹布於民。”《北史·文苑传·虞世基》:“ 世基 至省,方为敕书,日且百纸,无所遗繆。” 唐 颜师古 《嫂叔舅服议》:“所议两条,实为舛驳,特降丝綍,俾革遗谬。”词语解释:粗缪 拼音:cū miù
谓质地粗糙,不细洁。 唐 无名氏 《白蛇记》:“ 李子 曰:‘綵帛麤繆,不足以奉佳人服御,何苦指价乎?’”词语解释:丛缪 拼音:cóng miù
错杂缭绕。繆,通“ 繚 ”。 清 唐甄 《潜书·权实》:“譬之树木,傍蘖丛繆,而枝干枯朽矣。”词语解释:伪缪 拼音:wěi miù
见“ 伪谬 ”。
词语解释:伪谬
亦作“偽繆”。 讹错;错误。 宋 孙奭 《孟子正义序》:“ 丁氏 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 宋 曾公亮 《进新唐书表》:“补缉闕亡,黜正伪繆,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词语解释:迷缪 拼音:mí miù
见“ 迷谬 ”。
词语解释:迷谬 拼音:mí miù
亦作“ 迷繆 ”。
(1).迷惑谬误。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哀哉黔黎,渐染迷谬。”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然而迷谬者无自见之明。” 宋 陆九渊 《与高应朝书》:“ 应之 一跌不復,中间见其祭 吕郎中 文,迷繆之甚。”《英烈传》第十六回:“久慕仁德,多缘迷谬,归顺无阶。”
(2).昏迷。《元典章·刑部十二·掏摸》:“若於饮食内加药令人迷谬而取其财者,合从强盗法论罪相应。”词语解释:三缪 拼音:sān miù
指缪听、缪任、缪命。 明 杨慎 《二伯论上》:“或曰:‘置 惠怀 者,公子 挚 之为也;用 孟明 者, 公孙枝 之为也;殉三良者, 康公 之为也。’曰:‘ 挚 则谋而公( 秦繆公 )实听,是曰繆听; 枝 则举而公实任,是曰繆任; 康 则承而公实命,是曰繆命。三繆亦大矣,死謚曰繆,宜哉!’”词语解释:桓缪 拼音:huán miù
春秋 五霸中 齐桓公 和 秦缪公 的并称。繆,通“ 穆 ”。《楚辞·九章·惜往日》:“不逢 汤 武 与 桓 繆 兮,世孰云而知之。”词语解释:浅缪 拼音:qiǎn miù
见“ 浅谬 ”。
词语解释:浅谬 拼音:qiǎn miù
亦作“ 浅繆 ”。 谓肤浅而多谬误。 宋 苏轼 《乞不分经取士》:“臣等近奉勑权知贡举,窃见自来条贯,分经取士,既於逐经中纽定分数取人,或一经中合格者少,即取词理浅谬卷子以足其数。”《宋史·钱明逸传》:“文辞浅繆,岂应冒居翰院?” 清 曾国藩 《复吴南屏书》:“浅谬之见,惟希裁正。”词语解释:暴缪 拼音:bào miù
残暴乖谬。繆,通“ 谬 ”。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 元 有天下……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繆之主。”词语解释:昭缪 拼音:zhāo miù
同“ 昭穆 ”。 繆,通“ 穆 ”。《礼记·大传》:“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别之以礼义。” 郑玄 注:“繆,读为穆。”《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则有昭繆。”参见“ 昭穆 ”。
词语解释:昭穆 拼音:zhāo mù
(1).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郑玄 注:“父曰昭,子曰穆。”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 鲁定公 序昭穆,顺祖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此事亦不难行,祇是道理所在,朕止令於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
(2).指同一祖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3).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郑玄 注:“先王造塋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记》:“见 伯鱼 、 子思 之冢,昭穆序葬,而子孙咸祔其则。”
(4).古代祭祀时,子孙按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尚右》:“祭神仪神位,东嚮者为尊,其餘昭穆分列,至今犹沿其制。”
(5).泛指宗族关系。 晋 潘岳 《杨荆州诔》:“系自有 周 ,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新唐书·杜正伦传》:“ 正伦 与城南诸 杜 昭穆素远。” 明 徐霖 《绣襦记·慈母感念》:“吾家族属蝉联,待我择一个昭穆承继便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况且昭穆伦次,立 福王 亦无大差。”
(6).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亦指此种排列的次序。《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 贾 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词语解释:时缪 拼音:shí miù
犹时阙。时政的缺失。繆,通“ 谬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应聘》:“但愿无嫌小就,共襄时繆。”词语解释:昏缪 拼音:hūn miù
见“ 昏谬 ”。
词语解释:昏谬 拼音:hūn miù
亦作“ 昏繆 ”。
(1).糊涂乖谬;荒谬。《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宣王 称疾困篤…… 胜 不能觉”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 宣王 乃復阳为昏谬,曰:‘君方到 并州 ,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郑清之》:“ 赵崇雋 上书歷陈其昏繆贪污之过,亦解綬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现查知该参将所请练兵百名,其中即多係领有富有票者,实堪骇异。似此昏谬粗率,一旦有警,必然貽误事机。”
(2).指荒谬之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奇怪的日历》:“但如此奇怪的日历,先前却似乎未曾出现过,岂但‘宜剃头捕捉’,表现其中一年一年的加增昏谬而已哉!”词语解释:庸缪 拼音:yōng miù
才识低下,行事荒谬。《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 李邦彦 、 白时中 、 张邦昌 ……之徒,庸繆不才,忌嫉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所谓社稷之贼也。” 明 宋濂 《题宋名公与马鹤山诸帖》:“治效显著者为臧;贪刻庸繆者为否。”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驻防副都统 海龄 ,庸繆人也。”词语解释:悂缪 拼音:pī miù
亦作“ 悂谬 ”。 谬误。《〈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紕繆,实勒成一家” 唐 司马贞 索隐:“紕犹错也,亦作‘悂’。字书云织者两丝同齿曰悂。繆亦与‘谬’同。”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白虎通》:“閲 卢抱经 、 庄葆琛 所校《白虎通》。是书悂繆緟貤,几於难读,今校正者十得六七,其功甚鉅。” 章炳麟 《与孙仲容书》:“其有悂谬,先生幸是正之。”词语解释:悠缪 拼音:yōu miù
见“ 悠谬 ”。
词语解释:悠谬 拼音:yōu miù
亦作“ 悠繆 ”。 荒谬。 元 潘桂 《瑞石赋》:“安知不与补天之事同疑其悠谬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标题》:“这 优孟 讽諫君听取,谩嘲悠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何仙》:“ 石门 公祖,素有文名,必不悠谬至此。”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右所録十五家……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繆者也。”词语解释:悖缪 拼音:bèi miù
亦作“ 悖谬 ”。 背理荒谬。《荀子·强国》:“损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餘,若是其悖繆也!而求有 汤 武 之功名,可乎?”《淮南子·泰族训》:“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慎终》:“君臣父子之间,悖谬如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种种悖谬,廉耻何存!”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民众要看皇帝何在,太妃安否,而《第一小报》却向他们去讲‘常识’,岂非悖谬。”词语解释:暗缪 拼音:àn miù
见“ 暗谬 ”。
词语解释:暗谬 拼音:àn miù
亦作“ 暗繆 ”。 愚昧而悖谬。《旧唐书·陆贽传》:“得贤有鑑识之名,失实当暗谬之责。”《宋史·河渠志二》:“都水使者 王孝先 暗繆,望别择人。”词语解释:烦缪 拼音:fán miù
错综复杂。《淮南子·泰族训》:“犯大难而不慑,见烦繆而不惑。”词语解释:秕缪 拼音:bǐ miù
1.见"秕谬"。词语解释:禁缪 拼音:jìn miù
禁止约束。《管子·山权数》:“人心禁繆而已矣。”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禁,止也(《吕览注》屡见)。《诗传》‘绸繆,缠緜也’,《説文》‘繆,枲之十絜也’,‘绸,繆也’,‘约,缠束也’, 王逸 《楚辞注》‘绸,缚束也’,《广雅》‘繆,缠也’,据此,则‘禁繆’即禁止约束之也。”词语解释:剌缪 拼音:là miù
见“ 剌谬 ”。
词语解释:剌谬 拼音:là miù
亦作“ 剌繆 ”。 违背;悖谬。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僕私心剌谬乎?” 唐 柳宗元 《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登场应对,剌繆经旨,不可以言乎学,固非特达之器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议论纷拏,各有剌谬。” 清 胡鸣玉 《订伪杂录·剌谬乖剌》:“剌音辣,从束,非从朿,僻也,戾也。《太史公书》‘私心剌谬’, 柳子厚 《上大理崔大卿啟》‘剌谬经旨’……俗读为‘次谬’‘乖次’者,不明‘剌’与‘刺’之别耳。”《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七二〉》:“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剌谬的。”词语解释:绳愆纠缪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见“ 绳愆纠谬 ”。
词语解释:绳愆纠谬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谓举发过失,纠正错误。《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孔颖达 疏:“木不正者,以绳正之,绳谓弹正,纠谓发举,有愆过则弹正之,有错谬则发举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昔 周 之太僕,绳愆纠谬。”亦作“ 绳愆纠繆 ”、“ 绳愆纠违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 贞观 之前,从朕经营天下, 玄龄 之功也。 贞观 以来,绳愆纠繆, 魏徵 之功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词语解释:勃缪 拼音:bó miù
乖谬,谬误。勃,通“ 悖 ”。《新唐书·崔植崔倰传赞》:“天以 河北 乱 唐 ,故君臣不肖,勃繆其谋,惜哉!”词语解释:狂缪 拼音:kuáng miù
见“ 狂谬 ”。
词语解释:狂谬 拼音:kuáng miù
亦作“ 狂繆 ”。 狂妄悖理。 宋 秦观 《官制上》:“用人以望而已,则狂繆之流,矫亢之士,或以虚名而进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二相诗词》:“﹝ 严分宜 、 夏贵溪 ﹞二公故风流宰相,非伏猎弄麞之比,独晚途狂谬取败耳。”词语解释:疑缪 拼音:yí miù
见“ 疑谬 ”。
词语解释:疑谬 拼音:yí miù
亦作“ 疑繆 ”。 可疑和谬误之处。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 贾生 、 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 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词语解释:疏缪 拼音:shū miù
亦作“踈繆”。 见“ 疏谬 ”。
词语解释:疏谬 拼音:shū miù
亦作“ 疏繆 ”。亦作“疎谬”。亦作“踈繆”。 粗率谬误。《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 景元 中坐事诛”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此又 干寳 之疏谬,自相违伐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疎谬。” 宋 王十朋 《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予踈繆,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 退之 之言为不妄。” 清 恽敬 《〈靖节集〉书后一》:“《直斋书録解题》载 蜀 本《靖节先生集》有 吴斗南 《年谱》一卷, 张季长 《辨正》一卷,今坊间本止存《年谱》一卷而已,疎谬处甚多。” 章炳麟 《校文士》:“晚乃颠倒《诗》《书》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繆。”词语解释:灾缪 拼音:zāi miù
祸患和谬误。缪,通“ 谬 ”。《荀子·仲尼》:“有灾繆者,然后诛之。” 杨倞 注:“有灾怪繆戾者,然后诛之,非颠倒其敌也。”词语解释:爽缪 拼音:shuǎng miù
谬误。 宋 秦观 《官制下》:“乖违之条,爽繆之目,至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