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云罕 拼音:yún hǎn
旌旗。《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輵。” 薛综 注:“云罕,旌旗之别名也。”《文选·潘岳〈藉田赋〉》:“琼鈒入蘂,云罕晻蔼。” 吕向 注:“云罕,幡也。”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宋史·乐志十五》:“云罕回仙仗,庆鑾輅还京。”词语解释:希罕 拼音:xī hǎn
(1).稀少。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二三:“凡 河南 之士几何也?集于学,弗万人已尔?集于试,弗千人已尔?然名于録者,八十人焉尔矣。较之,亦希罕旷絶之遇也。”
(2).希奇。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便死也须索看,这里管塑盖得希罕·”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七七回:“我当是什么希罕东西,原来是颗地雷!”
(3).贪图;喜爱。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我着你开着这个客店,我那里希罕你那房钱养家。”《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他见我们不希罕那玉,便随意给他些,就过去了。” 清 李渔 《蜃中楼·运宝》:“本院只要亲事,那里希罕粧奩。” 孙犁 《白洋淀纪事·正月》:“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希罕那么个大花盆!”词语解释:旌罕 拼音:jīng hǎn
旌旗。罕,旗名,帝王所用。 唐 赵彦昭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六龙驻旌罕,四牡耀旂常。”词语解释:驻罕 拼音:zhù hǎn
指天子出行,车驾暂驻。罕,旌旗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尔乃迴舆驻罕,岳镇渊渟。” 李善 注引《东观汉记》:“天子行,有罼罕。”词语解释:修罕 拼音:xiū hǎn
同“脩罕”。
枝条长而节少。
词语解释:脩罕 拼音:xiū hǎn
枝条长而节少。《文选·刘琨〈答卢谌诗〉》:“緑叶繁縟,柔条脩罕。” 李善 注:“ 宋玉 《笛赋》曰:‘罕节简枝。’”词语解释:稀罕 拼音:xī hǎn
(1).希奇;稀少。《红楼梦》第三回:“你那玉也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这就是说,自由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给你一谈,倒谈得难能可贵起来了。”
(2).羡慕;以为希奇而喜爱。《红楼梦》第二九回:“﹝ 寳玉 ﹞瞅着 黛玉 赸笑道:‘这个东西有趣儿,我替你拿着,到家里穿上个穗子你带,好不好?’ 黛玉 将头一扭道:‘我不稀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算啦,我才不稀罕他的栽培呢。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只好各行其是!”
(3).希奇的事物。如:看稀罕儿。词语解释:飞罕 拼音:fēi hǎn
高张的鸟网。词语解释:萨那罕 拼音:sà nà hǎn
金 人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 金 国旧俗……夫谓妻为萨那罕,妻谓夫为爱棖。”词语解释:可罕 拼音:kě hǎn
见“ 可汗 ”。
词语解释:可汗 拼音:kè hán
亦作“ 可罕 ”。 古代 鲜卑 、 柔然 、 突厥 、 回纥 、 蒙古 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新唐书·突厥传上》:“至 吐门 ,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明 无名氏 《开诏救忠》第一折:“被那 杨大郎 假装,瞒过俺北番,将南朝可罕救的去了。”词语解释:脩罕 拼音:xiū hǎn
枝条长而节少。《文选·刘琨〈答卢谌诗〉》:“緑叶繁縟,柔条脩罕。” 李善 注:“ 宋玉 《笛赋》曰:‘罕节简枝。’”词语解释:察罕 拼音:chá hǎn
蒙古语。指白颜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词语解释:米罕 拼音:mǐ hǎn
亦作“ 米哈 ”。 蒙古语音译词。肉。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 阻孛 云:‘好米哈喫上几块。’”词语解释:答剌罕 拼音:dá là hǎn
蒙古语音译词。原意为自由者、不受管辖者。为 蒙 元 时代的一种崇高封号。《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三三四年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 伯颜 太师 秦王 右丞相, 撒敦 答剌罕太傅左丞相,一处商量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大军渡河》:“帝欲重旌其功,对曰:‘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遂封为答剌罕,与五品印,拨三百户以食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大军渡河》:“答剌罕译言一国之长,得自由之意,非勋戚不与焉。”词语解释:罘罕 拼音:fú hǎn
泛指罗网。《文选·宋玉〈高唐赋〉》:“弓弩不发,罘罕不倾。” 刘良 注:“罘罕,网也。”词语解释:罼罕 拼音:bì hǎn
(1).捕鸟的网。
(2).古代帝王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东观汉记·车服志》:“天子行有罼罕。”《宋书·礼志五》:“罼罕本施游猎,遂为行饰。”《宋史·仪卫志六》:“罕、罼,象‘毕,昴为天堦’,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罕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罼圆,如扇。”词语解释:罕罕 拼音:hǎn hǎn
稀少貌。 元 刘祁 《归潜堂记》卷十四:“矧余志之夐迂兮,了罕罕而畴伍。”词语解释:纳罕 拼音:nà hǎn
诧异;惊奇。《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只见 寳釵 的眼泪直流下来,众人更是纳罕。”《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那 安太太 听了,果然又是畅快,又是纳罕。”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词语解释:堪达罕 拼音:kān dá hǎn
源于满语kandahan。驼鹿,麋鹿。俗称四不象。词语解释:呼必勒罕 拼音:hū bì lè hǎn
见“ 呼毕勒罕 ”。
词语解释:呼毕勒罕 拼音:hū bì lè hǎn
亦作“ 呼必勒罕 ”。 蒙语xubilgan音译。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喇嘛》:“《礼部志稿》云:‘﹝ 达赖喇嘛 ﹞将死则自定托生处,其弟子往奉以归,谓之呼必勒罕,如汉语称转世化生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宗喀巴 初习红教,既深观时数,当改立教,即会众自黄其衣冠,遣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演大乘教。呼毕勒罕者,华言化身也。”词语解释:呼毕勒罕 拼音:hū bì lè hǎn
亦作“ 呼必勒罕 ”。 蒙语xubilgan音译。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喇嘛》:“《礼部志稿》云:‘﹝ 达赖喇嘛 ﹞将死则自定托生处,其弟子往奉以归,谓之呼必勒罕,如汉语称转世化生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宗喀巴 初习红教,既深观时数,当改立教,即会众自黄其衣冠,遣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演大乘教。呼毕勒罕者,华言化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