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羌笛 拼音:qiāng dí
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 羌 中,故名。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説皆不同。”词语解释:羌管 拼音:qiāng guǎn
即羌笛。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羌管促蛮柱,从醉 吴 宫耳。” 宋 范仲淹 《渔家傲》词:“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髮征夫泪。” 明 王恭 《闻笛歌送人之塞上》诗:“单于城上吹羌管,知尔相思不忍闻。”参见“ 羌笛 ”。
词语解释:羌笛 拼音:qiāng dí
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 羌 中,故名。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説皆不同。”词语解释:羌胡 拼音:qiāng hú
指我国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 庞 参 将 羌胡 兵七千餘人,与 钧 分道并北击 零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今 羌胡 徵数,负贩记緡,其遗风歟!” 唐 高适 《蓟门行》:“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词语解释:羌戎 拼音:qiāng róng
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汉 扬雄 《长杨赋》:“其后 熏鬻 作虐,东夷横畔,羌戎睚眥, 闽 越 相乱。” 唐 王昌龄 《箜篌引》:“ 卢溪郡 南夜泊舟,夜闻南岸羌戎謳。”词语解释:羌煮 拼音:qiāng zhǔ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食品,后传入内地。《太平御览》卷八五九引 晋 干宝 《搜神记》:“羌煮貊炙,戎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羹臛法》:“羌煮法:好鹿头,纯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臠如两指大。猪肉琢作臛,下葱白,长二寸一虎口。细琢薑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许。下苦酒、盐、豉适口。”词语解释:羌族 拼音:qiā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十九万八千余人。主要聚居在 四川省 茂汶羌族自治县 和 松潘县 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词语解释:羌零 拼音:qiāng líng
即 先零羌 , 汉 代 西羌 的一支。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礼数异君父,覊縻如 羌零 。”词语解释:羌帖 拼音:qiāng tiē
旧时我国 东北 地区对帝 俄 纸币的俗称。主要指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的华俄道胜银行、帝 俄 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所发行的金卢布、银卢布纸币。 俄国 十月革命后已废除。词语解释:羌无故实 拼音:qiāng wú gù shí
指诗文不用典故或无出处。羌,语首助词,无实义。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清晨登 陇 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詎出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