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4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考槃考考考论考成考言考行考鞫考降
考亭考评考校考文考步考终命考馆考释
考古考牧考验考定考最考捶考风考量
考盘考课考订考信考慎考按考驳考送
考功考中考试考典考覈考核考选考列
考室考证考异考卷考迹考限考道考具
考绩考实考正考黜考据考覆考锻考分
考击考妣考满考较考工记考索考鉴考判
考终考阅考第考辞考庙考问考镜考刺
考官考卜考详考察考落考终年考述考伐

词语解释:考槃
亦作“ 考盘 ”。亦作“ 考磐 ”。 成德乐道。《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毛 传:“考,成;槃,乐。” 陈奂 传疏:“成乐者,谓成德乐道也。”《汉书·叙传下》:“ 竇后 违意,考盘于 代 。”《考槃序》则言此诗为刺 庄公 “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故后即以喻隐居。 晋 陆云 《逸民赋》:“鄙 终南 之辱节兮,韙 伯阳 之考槃。”《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 唐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 宋 苏辙 《次韵秦观见寄》:“考槃溪山间,自献耻干謁。” 清 姚鼐 《获嘉渡河》诗:“想见幽人尚考盘,安得同归脱鞿绊。”一说,“考,扣也;槃,器名。葢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见 宋 朱熹 《诗集传》引 陈氏 说。近人亦或从之,以为是奴隶出亡反抗之辞。见 高亨 《诗经今注》及 鲍昌 《释考槃》
词语解释:考亭  拼音:kǎo tíng
在今 福建 建阳 西南。相传 五代 南唐 时 黄子稜 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 望考亭 ,简称 考亭 。 南宋 朱熹 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 为崇祀 朱熹 ,于 淳祐 四年(公元1244年)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 朱熹 。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之学,明白纯正,以绍述 考亭 为己责,所志益深且远。” 清 黄宗羲 《清谿钱先生墓志铭》:“ 考亭 于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 姚莹 《论诗绝句》之十二:“ 考亭 异代真知己,特识曾推《感遇》工。”
词语解释:考古  拼音:kǎo gǔ
考订古代文献、遗物、遗迹。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观公辨驳之精若此,则其平昔攷古之学为何如哉!”
(1).考核研究古代事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望都县 在南,今此城南对 卢奴 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閲图考古,更求僊术。”《宋史·林勋传》:“ 勋 为此书考古验今,思虑周密,可谓勤矣。” 清 顾炎武 《吴才老〈韵补正〉序》:“考古之功,寔始於 宋 吴才老 ,而其所著《韵补》,仅散见于后人之所引而未得其全。”
(2).指考古学。
词语解释:考盘  拼音:kǎo pán
亦作“ 考磐 ”。成德乐道。《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毛 传:“考,成;槃,乐。” 陈奂 传疏:“成乐者,谓成德乐道也。”《汉书·叙传下》:“ 竇后 违意,考盘于 代 。”《考槃序》则言此诗为刺 庄公 “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故后即以喻隐居。 晋 陆云 《逸民赋》:“鄙 终南 之辱节兮,韙 伯阳 之考槃。”《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 唐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 宋 苏辙 《次韵秦观见寄》:“考槃溪山间,自献耻干謁。” 清 姚鼐 《获嘉渡河》诗:“想见幽人尚考盘,安得同归脱鞿绊。”一说,“考,扣也;槃,器名。葢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见 宋 朱熹 《诗集传》引 陈氏 说。近人亦或从之,以为是奴隶出亡反抗之辞。见 高亨 《诗经今注》及 鲍昌 《释考槃》
词语解释:考功  拼音:kǎo gōng
(1).父之功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朱熹 集注:“此问 禹 能纂代 鮌 之遗业,而成父功。”
(2).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 章炳麟 《訄书·学变》:“法家之教,任贤考功。”
(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
(4).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 隋 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 清 末废。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 权公 既相,君以嫌自列,改尚书考功员外郎,復史馆职。”《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又説到 宗子相 , 杜慎卿 道:‘ 宗考功 便是先君的同年。’”
词语解释:考室  拼音:kǎo shì
本谓宫寝落成之礼,后泛指相地筑屋。《诗·小雅·斯干序》:“《斯干》, 宣王 考室也。”《汉书·翼奉传》:“到后七年之明岁,必有五年之餘蓄,然后大行考室之礼。”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凡宫新成,杀牲以衅祭,致其五祀之神,谓之考室。” 晋 陆云 《逸民赋》:“相荒土而卜居,度山河而考室。”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考室先依地,为农且用天。”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始来 江 南,考室 章水 。”
词语解释:考绩  拼音:kǎo jì
(1).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考绩入于岁成,论功书之年表。”《明史·陆崑传》:“言官考绩,宜以章疏多寡及当否为殿最。”
(2).指考绩的记录。 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上》:“ 武德 二年二月,上亲閲羣臣考绩,以 李纲 、 孙伏伽 为上第。”
(3).考核成绩。 茅盾 《八十自述》诗:“课儿攻书史,岁终勤考绩。”
词语解释:考击  拼音:kǎo jī
敲打。《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今雅乐古器非不存……攷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 郑 之杂也!”
拷掠;敲打。《后汉书·马廖传》:“ 豫 随 廖 归国,考击物故。”《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谓死於考掠也。” 宋 苏轼 《石鼓歌》:“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吴僧伽》:“寺后竹丛,一竿最巨,忽夜至,造其下,考击而歌,声彻四远。”
词语解释:考终  拼音:kǎo zhōng
见“ 考终命 ”。
词语解释:考终命  拼音:kǎo zhōng mìng
享尽天年。《书·洪范》:“五曰考终命。” 孔 传:“各成其长短之命以自终,不横夭。” 唐 白居易 《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於是乎三和之气,訢合絪緼,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寧,敷为攸好德,益为考终命。”亦省作“ 考终 ”。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誄德策勋,考终定諡。” 宋 陆游 《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考终於新第。”《明史·韩爌传》:“进药始末实只如此,若不据实详剖,直举非命之凶称,加之考终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灵,不无恫怨。”
词语解释:考官  拼音:kǎo guān
主持考试之官。 唐 韩愈 《答侯继书》:“寻知足下不得留僕,又为考官所辱。”《旧唐书·宪宗纪下》:“乃詔考官 韦顗 等三人祇考及第科目人,其餘吏部侍郎自定。”
词语解释:考考  拼音:kǎo kǎo
急迫貌。 前蜀 贯休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舜颂》:“纳隍孜孜,攷攷切切。”
击鼓声。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宋 吴则礼 《江楼令》词:“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 宋 陆游 《晨起》诗:“衰老少睡眠,睡晚觉常早,五更揽衣起,漏鼓犹考考。”
词语解释:考评  拼音:kǎo píng
考核评定
词语解释:考牧  拼音:kǎo mù
谓牧事有成。《诗·小雅·无羊序》:“无羊, 宣王 考牧也。” 郑玄 笺:“ 厉王 之时,牧人之职废, 宣王 始兴而復之,至此而成,谓復先王牛羊之数。” 孔颖达 疏:“牧事有成,故言考牧也。” 明 何景明 《题大司马王晋溪先生十年图》诗:“攻驹不羡三千牝,考牧还歌九十犉。”
词语解释:考课  拼音:kǎo kè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词语解释:考中  拼音:kǎo zhōng
省察己衷。《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 韦昭 注:“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
考试合格被录取。
词语解释:考证  拼音:kǎo zhèng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问题。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亲拓款识,敬録御制诗篇,攷证以归。”
(1).考查验证。《元典章·刑部二·察狱》:“仍每季依前备牒官医提举司更为考证,若有差错,具由回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黄长睿 ﹞考证碑帖甚伙,虽辨论多美,未必一一中程也。”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
(2).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 清 姚鼐 《〈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説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郁达夫游记·龙门山路》:“关于圣帝菩萨,我早想做点考证,但遍阅道书,却仍是茫无头绪。”
(3).指对有关问题的考证文字。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録诸人考证。” 胡适 《〈水浒传〉后考》:“我为了这部《水浒传》,做了四五万字的考证。”
词语解释:考实  拼音:kǎo shí
考按实情。《东观汉记·明帝纪》:“遣謁者考实,具知奸状。”《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儘三日约民量自欠,输十之二;过是,当考实均限。”
词语解释:考妣  拼音:kǎo bǐ
父母的别称。《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孔 传:“考妣,父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朱衣银鱼,象服以崇,锡荣考妣,孝道上穷。” 明 方孝孺 《题桐庐二孙先生墓文后》:“或慟哭荒江断垄间,如失考妣。”按,考妣仅指死去的父母,惟《曲礼》有此异说。参阅《尔雅·释亲》 郭璞 注及 郝懿行 义疏。
词语解释:考阅  拼音:kǎo yuè
查阅考证。《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 蔡卞 与其党论《实録》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餘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閲,悉有据依,所餘才三十二事。”
词语解释:考卜  拼音:kǎo bǔ
古代以龟卜决疑,谓之“考卜”。《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 镐京 ,维龟正之, 武王 成之。” 郑玄 笺:“考犹稽也……稽疑之法,必契灼龟而卜之。”后亦泛指占问吉凶。《汉书·刘辅传》:“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 前蜀 杜光庭 《张道衡塑造北斗七星真君醮词》:“今考卜吉辰,以天德合直之日,於玉局北帝之殿,塑瑶枢中斗之尊。” 明 张居正 《山陵礼成奉慰疏》:“周视山川形势,结聚环抱;比之前日考卜之时,更觉佳胜。”
词语解释:考论  拼音:kǎo lùn
考查论证。《书序》:“以所闻 伏生 之书,考论文义。”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近儒术,考论经书,辅佐日月,宜有至効。”
词语解释:考校  拼音:kǎo xiào
亦作“ 攷较 ”。
(1).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词语解释:考课  拼音:kǎo kè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词语解释:考验  拼音:kǎo yàn
考查验证。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然世事则益烂熳,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攷验者。”
(1).稽考检验。《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 尹知章 注:“遍问其乡里之人,以考其所行,皆有事验。”《史记·秦始皇本纪》:“运理羣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晋书·天文志上》:“《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元典章·诏令·世祖颁授时历》:“为日官者皆世守其业,随时考验,以与天合,故历法无数更之弊。”
(2).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去检验人们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 巴金 《盼望》:“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
(3).审讯验实。《汉书·杜业传》:“幸赖陛下至明,遣使 毛莫如 先考验,卒得其姦。”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通 有盗铸钱之罪, 景帝 考验, 通 亡。”《后汉书·鲁恭传》:“﹝刺史、太守﹞因以盛夏,徵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词语解释:考订  拼音:kǎo dìng
考核订正。 宋 秦观 《谋主》:“将有天下之事,未尝不先於谋。故考订卿士之议,参酌庶人之言,所以谋之於明也。” 元 揭傒斯 《孔氏谱序》:“拜 曲阜 林庙,且因以考订其谱谍,而收其所未续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於垢鉴矣。”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昔 阳湖 孙氏 ,分著述与考据为二:以考订经史者为考据,抒写性灵者为著作。”
考据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源委、授受、岁月攷订,邈不可求。” 清 姚鼐 《〈泰山道里记〉序》:“比有 岱宗 之游,过 聂君 山居,迺索其书读之。其攷订古今,皆详覈可喜。”
词语解释:考试  拼音:kǎo shì
考查,考核。《东观汉记·吴良传》:“ 萧何 举 韩信 ,设坛即拜,不復攷试。”
(1).对人的知识才能进行考查测验。《汉书·宣帝纪》:“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於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
(2).指考查知识才能等的一种方式。《镜花缘》第六五回:“其实此番考试,原无须迴避,这是卿等过於谨慎之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
(3).指主持考试。《镜花缘》第六五回:“将来能彀托赖伯母福气,再遇才女部试,诸位伯伯同姪女父亲都不派入考试,那就好了。”
词语解释:考异  拼音:kǎo yì
考订书籍版本的文字或所记事实的异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附论周圣楷辑〈楚宝〉》:“ 新化 邓湘皋显鹤 重校刊於 道光 九年,别为攷异、增辑,附在各卷之后。”
谓考订书籍不同版本间文字或所记事实之异同。如: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 宋 朱熹 《韩文考异》;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词语解释:考正  拼音:kǎo zhèng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1).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2).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词语解释:考满  拼音:kǎo mǎn
旧时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亦常为任满。 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上》:“ 开元 三年正月五日敕,内外官考满,所司预补替人,名为守闕,特宜禁断,纵后有闕,所由不得令上。”《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 杨釗 , 贵妃 之从祖兄也……从军於 蜀 ,得 新都 尉;考满,不能自归。”《宋史·选举志六》:“ 宋 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月限,考满即迁。”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姚广孝》:“及太孙就学,命设讲席於 文华殿 之东,復令 广孝 及翰林内阁诸臣侍焉。九年考满。”
词语解释:考第  拼音:kǎo dì
(1).考核评定的等第。 北魏 萧宝夤 《论考绩表》:“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方求追访声迹,立其考第,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应考之官家,具録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各于所司準额校定,然后送省。”
(2).考核定等第。 唐 白居易 《李德循除膳部员外郎制》:“揆才考第,得补为郎。”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德宗》:“上自考其诗:以 刘太真 及 李紓 等四人为上等; 鲍防 、 于绍 等四人为次等; 张濛 、 殷亮 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 李晟 、 马燧 、 李泌 三宰相之诗,不加考第。”
词语解释:考详  拼音:kǎo xiáng
查考周详。 宋 曾巩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且将三朝国史,先加考详,候两朝史了日,一处脩定。”
词语解释:考成  拼音:kǎo chéng
(1).落成,建成。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 政和 閒, 鲁公 以师臣为建明堂使,既考成,因进呈面奏曰:‘臣已位极人臣矣,矧罔功,詎宜赏也?’”
(2).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周礼·地官·小司徒》:“岁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魏书·广陵王羽传》:“是以《书》称三考之绩,《礼》云考成之章。”《明史·萧彦传》:“有司惮考成,必重以敲扑。”《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件件入了考成,时时便要参罚,这好官又便难做了。”《冷眼观》第六回:“一个知县,背得起个‘违旨’二字的考成吗?”
词语解释:考文  拼音:kǎo wén
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
(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 清 顾炎武 《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
(2).考试辞章。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词语解释:考定  拼音:kǎo dìng
考核审定。《汉书·刘歆传》:“﹝ 歆 ﹞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公﹞考定新旧令式,为三十编,举可长用。”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馀》:“而有些人偏要硬派我做学者。至于何时封赠,何时考定,却连我自己也一点不知道。”
词语解释:考信  拼音:kǎo xìn
谓查考其真实。语出《礼记·礼运》:“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六艺;《诗》《书》虽缺,然 虞 夏 之文可知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 钱锺书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秦始皇本纪》:“夫稗史小説、野语街谈,即未可凭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覘人情而徵人心。”
词语解释:考典  拼音:kǎo diǎn
稽考典实。《左传·昭公十五年》:“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清 顾炎武 《禹降》探诗:“奇疑是穴,考典或言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考据之学,离诗最远,然诗中恰有考据题目,如《石鼓歌》《铁券行》之类,不得不徵文考典,以侈侈隆富为贵。”
词语解释:考卷  拼音:kǎo juàn
考试的卷子。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五更啼》:“当时虽廷辩,然皆为翰林讳,而卒不得白;但考卷命别取之,故此科至三月方得揭晓。”《镜花缘》第六三回:“凡试官看文,全凭考卷以定优劣。”
词语解释:考黜  拼音:kǎo chù
考绩以定黜陟。《后汉书·左雄传》:“寧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词语解释:考较  拼音:kǎo jiào
见“ 攷校 ”。
(1).查考比较。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实。”《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仔细考较一番。” 茅盾 《林家铺子》二:“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较。”
(2).稽查,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杂课》:“年终作数,考较了当,失收布税四十六定二十八两五钱一分。”《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时 郭嘉 、 程昱 考较钱粮方回,知 曹操 已遣 玄德 进兵 徐州 。”
(3).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宋史·选举志六》:“类考较前三年定为三等,中者无所赏罚,上者或转官、或减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
(4).考核,考试。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下》:“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蘄至於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天申兄 ,还是去年考较时相会,又早半载有餘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周世宗 ﹞令 赵匡胤 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
词语解释:考校  拼音:kǎo xiào
亦作“ 攷较 ”。
(1).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词语解释:考课  拼音:kǎo kè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词语解释:考辞  拼音:kǎo cí
(1).亦作“ 考词 ”。古代考核官吏成绩的评语。《旧唐书·穆宗纪》:“贬考功员外郎 李渤 为 虔州 刺史,以前书宰相考辞太过,宰相 杜元颖 等奏贬之。”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唐 考功法,虽执政大臣,皆有考词,亦有赐考者,亦有自书其考者。”《宋史·职官志三》:“旧制,考课院其定殿最皆有考辞。 元丰 官制行,悉罢。”
(2).谓考虑选取恰当的辞句。《文选·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吕延济 注:“考摘清浊之词以就班类而缀之。”
词语解释:考察  拼音:kǎo chá
(1).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及拜刺史、郡守、辅相,輒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其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所到部县,輒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宋史·选举志四》:“三省分三年考察之,高则引对,次即试用,下者还之本选。” 明 张居正 《杂著》:“盖外官既有考课之典,又有考察之例。”
(2).观察研究;审察。《新唐书·李石传》:“古之圣贤,必观书以考察往行,然后成治功。” 宋 苏辙 《进御集表》:“或文采焕发,足以形容渊衷;或事实明著,足以考察时政,谨已譔次成书。”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快把刚才讲的这几个青年,都给我列入发展对象名单里,并且指定专人去负责考察和培养。”
(3).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学术文章要参考书,小说也须能往各处走动,考察,但现在我所处的境遇,都不能。”如: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
(4).犹考试。《宋史·选举志三》:“凡考察,悉準在学人数,每内舍十人取五,外舍十人取六,自上而下分为三等籍,以俟上舍考定而参用之。”
词语解释:考言  拼音:kǎo yán
察其所言。《书·舜典》:“格汝 舜 ,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蔡沉 集传:“ 尧 言询 舜 所行之事而考其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古之造士,选事考言。”
词语解释:考步  拼音:kǎo bù
推究天文历法。《宋书·天文志一》:“ 张衡 为太史令,乃铸铜范。 衡 传云:其作浑天仪,考步阴阳,最为详密。”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 绍兴 辛巳,逆 亮 渝盟。有上封者,言吾方得岁,虏且送死。詔以问太史,考步如言。”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太乙推算》:“时无星官歷翁考步推賾,庸詎知非入元、復元之际乎?”
词语解释:考最  拼音:kǎo zuì
政绩考列上等。《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按,古代考核政绩军功,上等曰“最”,下等曰“殿”。 唐 制,凡考课有二十七最。 明 李东阳 《长沙府推官致仕王公墓铭》:“ 璽 既考最,封及其母。”
词语解释:考慎  拼音:kǎo shèn
审慎考察。《诗·大雅·桑柔》:“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宋 王安石 《提转考课敕词》:“然非夫任事之臣,躬率以正而考慎其实……则朕之志,岂能独信于天下?” 宋 曾巩 《相制三》:“惟文昌政本,揆叙百度,介于左省,考慎朕命,图济厥服,尔其往哉!”
词语解释:考覈
亦作“ 攷核 ”。 考查审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攷覈。”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若是 邱明 《翼经》作传,攷核必真, 马迁 去 周 已遥,传闻未确,故当以 邱明 为是。”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月攷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亦作“ 考核 ”。
1.考查核实。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据实而言。”《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宋 欧阳修 《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农工检察人民委员会,委派整理职员予以考核的时候,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
2.研究考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詔下司天监 赵仁琦 、 张文皓 等考覈得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芫荽之类,怎么不戒?”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馀酒后的消遣。”
词语解释:考核  拼音:kǎo hé
亦作“ 攷核 ”。考查审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攷覈。”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若是 邱明 《翼经》作传,攷核必真, 马迁 去 周 已遥,传闻未确,故当以 邱明 为是。”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月攷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亦作“ 考核 ”。
(1).考查核实。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据实而言。”《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宋 欧阳修 《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农工检察人民委员会,委派整理职员予以考核的时候,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
(2).研究考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詔下司天监 赵仁琦 、 张文皓 等考覈得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芫荽之类,怎么不戒?”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馀酒后的消遣。”
词语解释:考迹  拼音:kǎo jì
亦作“ 考跡 ”。
(1).考核事迹。
(2).犹考订。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不知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跡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
词语解释:考据  拼音:kǎo jù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1).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 杨桓 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
(2).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 周 用助法,考据之学也。” 清 冯桂芬 《阙里致经堂记》:“ 汉 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 汉 儒不传。”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参见“ 考据学 ”。
词语解释:考据学  拼音:kǎo jù xué
运用考据方法,对古籍语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进行研究、考核、辨证,以期确凿有据的一种学问。 明 清 之际学者 顾炎武 等主张“通经致用”,推崇 汉 儒朴实学风,反对 宋 儒空谈义理,开创了考据学之先河。 清 阎若璩 、 胡渭 等用考据方法治经,皆有所创获。至 乾隆 、 嘉庆 时 惠栋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孙 、 王引之 等考据之学极盛。人尊之为“汉学”,以示与“宋学”有别。
词语解释:考工记  拼音:kǎo gōng jì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内容丰富。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其中六种内容已失传,仅存名目,后又衍生出一种,实存二十五个工种的内容。对车舆、宫室、兵器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有详细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词语解释:考庙  拼音:kǎo miào
父庙。《礼记·祭法》:“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孔颖达 疏:“父庙曰考。考,考成也,谓父有成德之美也。”
词语解释:考落  拼音:kǎo luò
建成,落成。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 上清 、 储祥 宫者,乃 太宗 出藩邸时, 艺祖 所锡予而建也。中遭焚燬。 神庙 时,召方士募人将成之,未就;及 宣仁 高后 垂帘,乃损其服御而考落焉。”
词语解释:考行  拼音:kǎo xíng
考察行为事迹。 唐 元稹 《赠于頔谥》:“昔 羽父 为 无骇 请謚於 鲁侯 ,而 卫君 亦自称 公叔文子 之跡,则考行必在於有司,赐謚或行於君命久矣。”考,一本作“ 孝 ”。
词语解释:考终命  拼音:kǎo zhōng mìng
享尽天年。《书·洪范》:“五曰考终命。” 孔 传:“各成其长短之命以自终,不横夭。” 唐 白居易 《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於是乎三和之气,訢合絪緼,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寧,敷为攸好德,益为考终命。”亦省作“ 考终 ”。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誄德策勋,考终定諡。” 宋 陆游 《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考终於新第。”《明史·韩爌传》:“进药始末实只如此,若不据实详剖,直举非命之凶称,加之考终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灵,不无恫怨。”
词语解释:考捶  拼音:kǎo chuí
拷打。 唐 司空图 《冯燕歌》:“诬执 张婴 不自明,贵免生前遭考捶。”
词语解释:考按  拼音:kǎo àn
见“ 考案 ”。
词语解释:考案  拼音:kǎo àn
亦作“ 考按 ”。
(1).考查按验。《汉书·魏相传》:“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官比至任终以来,御史臺考按,得使一道镇静、諳知大体、所察得实、民无冤滞为称职。”
(2).拷问查究。《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十四年夏,有言后与 朱 共挟巫蛊道,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 张慎 与尚书 陈褒 于掖庭狱杂考案之。”《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遂密擒 恩 ,狱中考按,尽得 恩 与其宗人诸不法状。”
(3).犹稽考。《新五代史·李从荣传》:“自前世无天下大元帅之名,其礼无所考按。”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盖 明 忠臣 顺德 陈忠愍 公 邦彦 之故物,其铭识可考按云。”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三》:“儒家的古史系统是根据大一统的思想考案出来的东西。”
(4).案卷,名单。 明 冯梦龙 《山歌·多》自注:“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张。如捐额外者不论,稍堪屈指,第一、第二以至累十,井井有序。”
词语解释:考核  拼音:kǎo hé
亦作“ 攷核 ”。考查审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攷覈。”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若是 邱明 《翼经》作传,攷核必真, 马迁 去 周 已遥,传闻未确,故当以 邱明 为是。”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月攷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亦作“ 考核 ”。
(1).考查核实。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据实而言。”《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宋 欧阳修 《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农工检察人民委员会,委派整理职员予以考核的时候,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
(2).研究考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詔下司天监 赵仁琦 、 张文皓 等考覈得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芫荽之类,怎么不戒?”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馀酒后的消遣。”
词语解释:考限  拼音:kǎo xiàn
考绩的程限。《新唐书·选举志下》:“故士人二年居官,十年待选,而考限迁除之法寖坏。” 宋 王禹偁 《仲咸就加郡印因以四韵贺而勉之》:“唯是謫官无考限,比君知问几时还。”
词语解释:考覆  拼音:kǎo fù
(1).考查审察。《汉书·郑崇传》:“ 崇 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2).覆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国朝例: 崇政殿 试举人, 景福殿 考覆。”
词语解释:考索  拼音:kǎo suǒ
考查探究。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 王应麟 欲举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卢抱经 学士 文弨 ,精於攷索。”
探索研求。《朱子语类》卷九九:“ 横渠 説太和所谓道一段,考索许多,亦好。”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答客问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如 盐谷节山 教授之发见 元 刊全相平话残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説史上,实为大事。”
词语解释:考问  拼音:kǎo wèn
拷打审问。《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中亡大珠一篋,主名不立,念欲攷问,必有不辜。”
(1).考查询问。《汉书·董仲舒传》:“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仰光港上》:“中年胖商人就一眼望着年轻人,仿佛学校的教员在考问学生,立刻逼着回答一样。”
(2).拷问。《史记·伍子胥列传》:“ 平王 乃召其太傅 伍奢 考问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宫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词语解释:考终年
享尽天年
词语解释:考鞫  拼音:kǎo jū
拷问。《晋书·良吏传·曹摅》:“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呼别将蓝面跨马者讯治,叱左右考鞫,亲折鬼四支,投于空而承以槊。”
词语解释:考馆  拼音:kǎo guǎn
明 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馆,故 明 人称由进士考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考馆”,盖当时习语。 清 因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丁未闽中词林之盛》:“三月廷试,则 张瑞图 为探花;五月考馆,则 林欲楫 、 杨道寅 为庶吉士,又皆 晋江 人。”
词语解释:考风  拼音:kǎo fēng
谓考察风俗。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靳荣藩 注:“攷风犹省风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
词语解释:考驳  拼音:kǎo bó
审查驳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权重》:“又命翰林、编修……正字等官,攷驳诸司奏启以闻。”
审查驳正。《明史·太祖纪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
词语解释:考选  拼音:kǎo xuǎn
通过考查或考试选用人员。《宋史·选举志三》:“及两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如《熙寧格》出官,所涖长贰或监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选庶吉士之始》:“今会试后,考选庶吉士,人谓始於 文皇帝 永乐 甲申科。”《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考选本是 中国 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
词语解释:考道  拼音:kǎo dào
(1).谓取仁或义以成其道。《礼记·表记》:“道有至,有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考,成也,能取仁义之一成之。”
(2).研求应遵之道。 清 曾国藩 《复陈虎臣书》:“阁下閒居杜门,应酬稀简,时从 竹如先生 考道问业,想见切磋之乐。”
词语解释:考锻  拼音:kǎo duàn
考查研究。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至於 子美 ,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 沉 宋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 仲尼 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词语解释:考鉴  拼音:kǎo jiàn
查考借鉴。《金史·后妃传序》:“故自初起至于国亡,列其世次,著其族里,可考鉴焉。”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绪言》:“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苟不自新,何以获存……故撮録其学説之精华以供考鉴焉。”
词语解释:考镜  拼音:kǎo jìng
参证借鉴。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日以朱墨点记其向意,臧否醇杂,以自考镜。” 清 龚自珍 《祀典杂议》之四:“方今休隆时,正宜差等百王,考镜羣籍,召万灵之祐,锡九流之福。”《清史稿·高宗纪五》:“虽其君置若罔闻,而一时废弛瞀乱之跡,痛切敷陈,足资考镜。”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裒函札批之稍关国计民生者,暨洋文照会与电报,釐存八卷,时自览观,以备考镜。”
词语解释:考述  拼音:kǎo shù
稽考叙录。《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序》:“至於弦弓毒矢,彊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
词语解释:考降  拼音:kǎo jiàng
升降。《仪礼·士丧礼》:“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无有近悔?” 郑玄 注:“考,登也;降,下也。言卜日葬魂神上下,得无近於咎悔者乎。”一说,谓父亡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考降》:“考,父也。既言父又言考者,犹《易》言‘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也。降者,骨肉復归於土也。《记》曰:‘体魄则降。’人死则魂升於天,魄降於地。”
词语解释:考释  拼音:kǎo shì
对某些文字进行考辨和解释。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篆文奇古,予为攷释之。”
考证解释古文字或古代文献。 季羡林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另外一种……经学者们的考释,定名为粟特语,也是属于印欧语系的。”
词语解释:考量  拼音:kǎo liáng
(1).考查衡量。《后汉书·邓训传》:“拜 训 謁者,使监领其事。 训 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朱子语类》卷二五:“就他这宽、敬、哀中,去考量他所行之是否;若不宽、不敬、不哀,则纵有其他是处,皆不在论量之限矣。”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毫不经意地回答。另一件事在他心上考量。”
(2).考虑商量。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我国政府犹声称未经承认之条款,尚可再加考量,而 日本 雷厉风行之最后通牒,已于五月六日电寄 北京 矣。”
词语解释:考送  拼音:kǎo sòng
通过考试选送。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有这样一张中学文凭,可以投考本省的高等学堂……更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法官考试,乃至东西洋留学生的考送。”
词语解释:考列  拼音:kǎo liè
(1).考订编排。《后汉书·皇后纪序》:“故考列行跡,以为《皇后本纪》。”
(2).经考核后列入。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但我总觉得不能因为他们这么吃,便将 中国 菜考列一等,正如去年虽然出了两三位‘高等华人’,而别的人们也还是‘下等’的一般。”
词语解释:考具  拼音:kǎo jù
科考时必备的用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彭 述宫詹之意,且笑曰:‘无力措办考具。’”《孽海花》第五回:“到了大考这日, 雯青 天不亮就赶进内城,到 东华门 下车,背着考具,一逕上 保和殿 来。”
词语解释:考分  拼音:kǎo fēn
考试的分数
词语解释:考判  拼音:kǎo pàn
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语对史,皆未点对,考为下等。”《新唐书·选举志下》:“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 武后 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铨选》:“ 建隆 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资之格。”
词语解释:考刺  拼音:kǎo cì
考查,考求。 宋 曾巩 《皇子制》:“攷刺六艺,主器以长。”
词语解释:考伐  拼音:kǎo fá
撞击。 清 朱经 《寡言》诗:“鐘鼓悬太常,考伐声鏗鍧。”
共14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