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讲肄 拼音:jiǎng yì
(1).讲论肄习。《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汉 郑玄 笺:“閒暇则於庐舍及所止息之处,以道艺相讲肄,以进其为俊士之行。” 孔颖达 疏:“相讲论而肄习其业。”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古之为政,必置三公以论道德,树六卿以议庶事,百官箴规讽諫,閭阎讲肄以修明业。”
(2).指讲学。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庙舍峻整,阶序廓大,讲肄之位,师儒之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餘姚 黄梨洲 先生 宗羲 教授其乡,数往来 明 越 间,开塾讲肄,为南学。”
(3).指讲舍。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夫士以《三坟》为金玉,《五典》为琴筝,讲肄为钟鼓,百家为笙簧。” 元 刘因 《请赵安之就师席疏》:“敬备束脩,愿行见先生之礼;特新讲肄,望不虚乡国之勤。” 清 方履籛 《万寿恭颂谨序》:“俯幸琼林,优游讲肄。”词语解释:条肄 拼音:tiáo yì
指再生的树枝。《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毛 传:“肄,餘也。斩而復生曰肄。”词语解释:芽肄 拼音:yá yì
树木再生之嫩芽。 清 方京 《送孟调大侄南还》诗:“尔今折枝条,芽肄何时萌?”词语解释:习肄 拼音:xí yì
犹练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廼令羣臣习肄。” 司马贞 索隐:“肄亦习也。”《宋史·周执羔传》:“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詔奉常习肄之。”词语解释:诵肄 拼音:sòng yì
读书修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自此遂为谈友,诵肄之暇,颇消岑寂。”词语解释:训肄 拼音:xùn yì
犹训习,教习。《明史·刘宁传》:“以征北功,擢署都指挥僉事充右参将,分守 阳和 ,敕部兵三千训肄听调。”词语解释:修肄 拼音:xiū yì
研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初隐 少室 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词语解释:都肄 拼音:dōu yì
谓检阅操练士卒。《汉书·王莽传下》:“时 忠 ( 董忠 )方讲兵都肄。” 颜师古 注:“肄,习也,大习兵也。”词语解释:亟肄
加紧训练词语解释:校肄 拼音:xiào yì
检阅,操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穆宗仁俭》:“初, 穆宗 好观武事,时 江陵 为末相,遂於条陈疏中特列一款曰实武备,请上每秋大閲,躬诣校肄。”词语解释:演肄 拼音:yǎn yì
演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凡人夫各记姓名於堞,各识其处,而以时演肄之,如此则号令定矣。”词语解释:教肄 拼音:jiào yì
教学;教授。《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教肄,谓教人习法也。肄,习也。”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图书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元典章新集·礼部·学校》:“许令路府於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词语解释:素肄 拼音:sù yì
犹素习,预习。《文选·潘岳〈关中诗〉》:“将无专策,兵不素肄。” 李善 注:“ 贾逵 《国语》注曰:‘素,预也。’又曰:‘肄,习也。’”词语解释:存肄 拼音:cún yì
练习。《汉书·礼乐志》:“ 河间献王 王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 颜师古 注:“肄,习也。”词语解释:研肄 拼音:yán yì
研究学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希腊 之民,以美术著於世,然其造作,初无研肄,仅凭直觉之力,以判别天物美恶,惟其为觉敏,故所成就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