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肿上声 [zhòng,轻重][zhǒng,种子][详注1][详注2][冲着][详注3][迅速]


注1:茸 音冗。草生貌。《前汉·司马相如传》丛以茏茸。《师古注》聚貌。
注2:蛩 音拱。虫名,百足也。《尔雅·注疏》蚰𧍢,江东人呼蛩。音巩。
注3:筩 音勇。箭室。《左传·昭十三年》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注》冰,箭筩盖,可以取饮。
末字词组
拥肿胕肿虚肿黏液性水肿消肿水肿子肿 
臃肿脚肿血肿鼻青额肿毒肿粘液性水肿壅肿 
胧肿胪肿青肿鼻青脸肿疮肿红肿痈肿 
疣肿肺水肿麦粒肿鼻青眼肿炎肿疽肿癃肿 
脸青鼻肿肺气肿暄肿流肿洪肿宣肿瘿肿 
赤肿脓肿否肿浮肿沐肿焮肿  

词语解释:拥肿  拼音:yōng zhǒng
(1).臃肿。隆起,不平直。《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唐 李白 《咏山樽》之二:“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2).臃肿。引申为无所可用或无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夏侯玄 以才望被戮,无 支离 拥肿之鉴也。” 唐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诗:“不才羞拥肿,干禄谢侏儒。” 宋 秦观 《〈逆旅集〉序》:“僕野人也。拥肿是师,懈怠是习,仰不知雅言之可爱。”
(3).臃肿。肥大;肥胖。 唐 韩偓 《雨》诗:“餉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簑衣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同郡有富室子,形状拥肿,步履蹣跚。”
(4).臃肿。指重沓累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儻止以七字成句,两句作对,便谓之诗,而重滞拥肿,不协格调,恐於律法未合也。”
(5).臃肿。淳朴自得貌。《庄子·庚桑楚》:“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 成玄英 疏:“拥肿、鞅掌,皆淳朴自得之貌也。”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方期全拥肿,岂望躡扶摇。”
词语解释:臃肿  拼音:yōng zhǒng
(1).痈疽;肌肉肿胀。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旅病托栖》:“行不上,悲双足,都臃肿。我头炫晕,好似在雾云中。” 清 李渔 《巧团圆·防辱》:“只因巴豆的性子极狠极烈,莫説喫下肚去,要泻死人,只消皮肤粘着了,也就登时臃肿起来,令人吓死。”
(2).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南朝 梁 何逊 《夜梦故人》诗:“已如臃肿木,復似飘颻蓬。”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咏雪二十韵》:“庭槐高臃肿,屋盖素模胡。” 俞樾 《茶香室续钞·翁鞋》引 朱点 《东郊土物》诗注:“北人冬月,履纳绵絮,臃肿粗坌,谓之翁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靠东方的海上堆积着一层层灰色的云彩,臃肿而又厚实,迟缓地浮动着。”
(3).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清 汪懋麟 《洗象》诗:“自媿臃肿形,难为耳目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当头那人生得臃肿肥胖,脣上长了几根八字鼠鬚。” 冰心 《分》:“他两臂直伸着,头面埋在青棉的大风帽之内,臃肿得像一只风筝!”
(4).谓文章、书法等显得笨重呆滞。 南朝 梁武帝 《答陶弘景论书书》二:“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世人学 杜 ,未得其雄健,而已失之粗率;未得其深厚,而已失之臃肿。”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义序》:“今之文支离臃肿,夸多斗靡,而决裂先正之规矩者至矣。”
(5).比喻机构庞大,调度不灵。 康有为 《公民自治篇》:“故国之无地方自治者,其国臃肿頽败不生活,虽庞然大物,亦号之曰废国。” 马南邨 《燕山夜话·“推事”种种》:“光从推事的这许多名目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僚制度庞大、臃肿、腐败、落后到何等惊人的地步。”
词语解释:胧肿  拼音:lóng zhǒng
犹臃肿。行动不灵活的样子。《西游补》第六回:“今大王鬢雪飘扬,朧肿万状,妾虽不敏,窃恐大王生为孤独之人,死作无嗣之鬼。”
词语解释:疣肿  拼音:yóu zhǒng
肉瘤类脓疮。 唐 韩愈 孟郊 《会合联句》:“嘉言写清越,瘉病失肬肿。”
词语解释:脸青鼻肿  拼音:liǎn qīng bí zhǒng
形容脸部伤势重。 包蕾 《猪八戒吃西瓜》:“才走几步, 八戒 就踩上块瓜皮,合扑一交,跌得脸青鼻肿。”《花城》1981年第3期:“可怜这位年近六旬两鬓霜白,在 延安 鲁艺听过课的老作家,给打得脸青鼻肿,额头鲜血直淌!”
词语解释:赤肿  拼音:chì zhǒng
红肿。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咸杬子》:“小人争鬭者,取其叶挼擦皮肤,輒作赤肿,如被伤,以诬赖其敌。”《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王婆 见女儿哭得两眼赤肿,生怕苦坏了他,安慰了几句言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
词语解释:胕肿  拼音:fū zhǒng
浮肿。《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溼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王冰 注:“胕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 张隐庵 集注:“胕肿,胀也。”
词语解释:脚肿  拼音:jiǎo zhǒng
水肿病常见症状。见《证治要决·肿》。多因水湿下注于肾所致。治宜辨别阴阳虚实,调治肾气为主。参见“水肿”条
词语解释:胪肿  拼音:lú zhǒng
病名。腹肿。《后汉书·律历志下》“大雪” 南朝 梁 刘昭 注引《易纬》:“﹝小暑﹞未当至而至,病臚肿。”
词语解释:肺水肿  拼音:fèi shuǐ zhǒng
液体渗出物进入肺泡及肺间质
词语解释:肺气肿  拼音:fèi qì zhǒng
一种慢性病。肺组织由于过度膨胀和充血而使弹性减退。症状是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等引起。
词语解释:脓肿  拼音:nóng zhǒng
身体某部分组织发炎坏死,液化形成脓液,致使周围组织红肿的病理现象。
词语解释:虚肿  拼音:xū zhǒng
人体因水分运化失调而造成的肌肤浮肿现象。《南史·孝义传下·沉崇傃》:“久食麦屑,不噉盐酢,坐卧於单荐,因虚肿不能起。” 姚雪垠 《长夜》三一:“但这位眼泡微微虚肿的年轻主妇并不像别人一样地对他亲切。”
词语解释:血肿  拼音:xuè zhǒng
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出,聚集在软组织内,使局部出现肿胀
词语解释:青肿  拼音:qīng zhǒng
(1).指皮肤受到外伤后出现的青色肿块。 茅盾 《子夜》十五:“ 李麻子 的鼻子边有一搭青肿。”
(2).指皮肤受了外伤后又青又肿。 艾芜 《荣归》:“一个额上流着血,脸是青肿的。”
词语解释:麦粒肿  拼音:mài lì zhǒng
眼病。由葡萄球菌侵入眼睑的皮脂腺而引起。症状是眼睑疼痛,眼睑的边缘靠近睫毛处出现粒状的小疙瘩,局部红肿。通称针眼。
词语解释:暄肿
松软胀肿
词语解释:否肿
痞块肿胀
词语解释:黏液性水肿  拼音:nián yè xìng shuǐ zhǒng
由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是行动缓慢、声音低微、水肿、毛发脱落、智力低下等。
词语解释:鼻青额肿  拼音:bí qīng é zhǒng
同“ 鼻青眼肿 ”。 古华 《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词语解释:鼻青脸肿  拼音:bí qīng liǎn zhǒng
同“ 鼻青眼肿 ”。 《三侠五义》第四四回:“这恶贼原想着是个暗算,趁着军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备,这一脚定然鼻青脸肿。”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十五章:“打得鼻青脸肿,顺嘴流血。” 杨大群 《草头屯恩仇》第十四回:“两条大汉子飞步闯出来,把 沉建华 拉下去,打得鼻青脸肿。”
词语解释:鼻青眼肿  拼音:bí qīng yǎn zhǒng
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众人齐上,把一个德行之儒做下了个胯下之客,打得鼻青眼肿。”《糊涂世界》卷九:“要是那一种劣马,不要説一个 乌大人 ,就是十个 乌大人 也跌得鼻青眼肿了。” 王安忆 《小鲍庄》二六:“两张鼻青眼肿的脸,就这么泪眼婆娑地相对着,傻笑着。”亦比喻遭受严重打击、挫折的狼狈相。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现在 蒋介石 在其他各战场,碰得鼻青眼肿。”
词语解释:流肿  拼音:liú zhǒng
脚气病。谓毒气下流,足为之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逆顺》:“逆天时则病流肿,水张痿痺,孔窍不通。”《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鬱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 郢城 之初围也,士民男女近十万口;闭门二百餘日,疾疫流肿,死者什七八。”
词语解释:浮肿  拼音:fú zhǒng
虚肿,水肿。《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閒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还有个病妇在外,规模态度生得极好,只是面上浮肿,身子有病。”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到四十岁的模样,身体已经发胖,脸上仿佛有些浮肿。”
词语解释:消肿  拼音:xiāo zhǒng
肿块的缩小;肿胀的消退
词语解释:毒肿  拼音:dú zhǒng
毒性肿块。 五代 丘光庭 《兼明书·杂说·蔓菁》:“余少时亦谓菘为蔓菁,常见医方用蔓菁子为辟穀药……又用之消毒肿。”
词语解释:疮肿  拼音:chuāng zhǒng
疮疖溃疡之疾。《后汉书·济北惠王寿传》:“头不枇沐,体生疮肿。”《旧唐书·职官志三》:“医术,谓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也。”
词语解释:炎肿  拼音:yán zhǒng
病痛症状。患处发炎肿痛。
词语解释:洪肿  拼音:hóng zhǒng
肿胀。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庾宏奴》:“寻而 杨氏 得疾,通身洪肿,形如牛马。”《隋书·李德林传》:“ 德林 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名医 张子彦 等为合汤药, 德林 不肯进,遍体洪肿。”《法苑珠林》卷九一引《冥报拾遗》:“忽有一蜂螫其舌上,遂即洪肿塞口,数日而卒。”
词语解释:沐肿  拼音:mù zhǒng
传说中水怪名。《史记·孔子世家》“水之怪龙、罔象”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龙,神兽也,非常见,故曰怪。或云‘罔象,食人,一名沐肿’。”
词语解释:水肿  拼音:shuǐ zhǒng
细胞间因液体积聚而引发的局部或全身性的肿胀。《后汉书·律历志下》“丈二尺五寸六分” 南朝 梁 刘昭 注:“大雪,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温气泄,夏蝗虫生,大水,多病少气、五疸、水肿。”《朱子语类》卷七二:“药中用商陆治水肿。”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中)》:“不过于实际毫无用处,结果与‘水肿’的服用‘败鼓皮丸’一样。”参见“ 水病 ”。
词语解释:水病  拼音:shuǐ bìng
即水肿病。
词语解释:粘液性水肿  拼音:nián yè xìng shuǐ zhǒng
由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是行动缓慢、声音低微、水肿、毛发脱落、智力低下等。
词语解释:红肿  拼音:hóng zhǒng
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及血液过多而引起的一部分皮肤的发红肿胀。例如:皮肤红肿。
词语解释:疽肿  拼音:jū zhǒng
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左传·襄公十九年》“ 荀偃 癉疽,生疡於头” 唐 孔颖达 疏:“ 荀偃 病此疽肿,肿溃,遂生创於头。”
词语解释:宣肿  拼音:xuān zhǒng
谓肿胀隆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宣》注:“此证牙齦宣肿,齦肉日渐腐頽,久则削缩,以致齿牙宣露。”
词语解释:焮肿  拼音:xìn zhǒng
肿胀。《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膝痈》:“膝痈。焮肿,色红,疼。”
词语解释:子肿  拼音:zǐ zhǒng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面部、四肢或全身浮肿,尿量减少,体重显著增加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头面四肢肿子肿。”注:“头面遍身浮肿,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故名曰子肿。”
词语解释:壅肿  拼音:yōng zhǒng
(1).因血管堵塞等原因而引起的肿胀。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
(2).喻不成材,不合尺度。 清 朱仕琇 《答邓副使悔庵书》:“窃 仕琇 壅肿弃材,不中尺度。”
词语解释:痈肿  拼音:yōng zhǒng
痈疽脓肿。《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 汉 王充 《论衡·感虚》:“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也。”
词语解释:癃肿  拼音:lóng zhǒng
谓下窍不通而致阴囊肿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文》:“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
词语解释:瘿肿  拼音:yǐng zhǒng
(1).指虫瘿。《尔雅·释木》“瘣木苻娄” 晋 郭璞 注:“谓木病尫傴癭肿无枝条。” 闻一多 《红豆》诗:“如今我虽带着瘿肿的疤痕,却开出从来没开过的花儿。”
(2).谓颈部生瘤子的疾患。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山居之民多癭肿疾,由於饮泉之不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