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枯胔露胔朽胔陈胔僵胔毁胔收胔 
遗胔余胔腐胔举胔殒胔掩骼埋胔死胔 

词语解释:枯胔  拼音:kū zì
腐烂的尸骸。《后汉书·陈宠传赞》:“ 宠 矜枯胔,躬断以情。” 宋 陆游 《初冬风雨骤寒作短歌》:“万鞭枯胔愤未平,纛下老酋何足缚。” 清 唐孙华 《蔬食》诗:“传闻 齐 鲁 间,埽地千里赤。析骸炊枯胔,掘根采葑蒠。”
词语解释:遗胔  拼音:yí zì
遗骸;遗尸。 宋 何梦桂 《拟古》诗之三:“遗胔葬螻蚁,冢墓高 媧陵 。”
词语解释:露胔  拼音:lù zì
(1).暴露骸骨。《后汉书·寇荣传》:“罚及死没,髡剔坟墓,但未掘壙出尸,剖棺露胔耳。” 李贤 注:“胔谓骨之尚有肉者也。”《后汉书·西羌传论》:“发冢露胔,死生涂炭。”
(2).指未葬的尸骸。《新唐书·元结传》:“瘞战死露胔於 泌 南,名曰 哀丘 。”《新唐书·王涯传》:“既族灭矣,而露胔不藏,深可悼痛。”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何椒 《丘琼臺丛冢记》:﹞ 元 末国初以来死于兵刑者之遗骸露胔,焚而瘞之于此也。”
词语解释:余胔  拼音:yú zì
残剩在尸骨上的腐肉。《宋史·五行志五》:“ 建炎 元年, 汴京 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餘胔。”
词语解释:朽胔  拼音:xiǔ zì
犹枯骨。胔,鸟兽残骨。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加肉朽胔,布叶枯株。”
词语解释:腐胔  拼音:fǔ zì
腐烂的尸骨。《淮南子·要略》:“夫 江 河 之腐胔,不可胜数,然祭者汲焉,大也。”
词语解释:陈胔  拼音:chén zì
暴尸。《晏子春秋·谏下二一》:“且 婴 闻之,朽而不敛,谓之僇尸;臭而不收,谓之陈胔。” 张纯一 校注:“胔,腐肉也。”
词语解释:举胔  拼音:jǔ zì
见“ 举柴 ”。
词语解释:举柴  拼音:jǔ chái
亦作“ 举胔 ”。 拾取狩猎后委积在地上的禽兽。《文选·张衡〈西京赋〉》:“收禽举胔,数课众寡。” 薛综 注:“胔,死禽兽将腐之名也。” 李善 注:“胔,聚肉名。不论腐败也。”
词语解释:僵胔  拼音:jiāng zì
腐烂的尸体。《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贼败,执俘数万,僵胔三十里,歛为京观。”
词语解释:殒胔  拼音:yǔn zì
指腐尸。 晋 张协 《七命》:“殞胔挂山,僵踣掩泽。”
词语解释:毁胔  拼音:huǐ zì
见“ 毁瘠 ”。
词语解释:毁瘠  拼音:huǐ jí
亦作“毁眥”。亦作“毁胔”。 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荀子·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姦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孝王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 和 ( 刘和 )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明史·张栋传》:“母卒, 栋 年已六十,毁瘠庐墓,竟卒於墓所。”
词语解释:掩骼埋胔  拼音:yǎn gé mái zì
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 郑玄 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后汉书·质帝纪》:“方春戒节,賑济乏戹,掩骼埋胔之时。” 清 冯桂芬 《苏太义园记》:“然则 文王 之事奚以称焉?而掩骼埋胔又何以纪於《月令》也。”亦作“ 掩骼埋窆 ”。《后汉书·赵咨传》:“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见形之毁,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词语解释:收胔  拼音:shōu zì
掩埋尸体。《新唐书·苏定方传》:“由是脩亭障,列蹊隧,定疆畛,问疾收胔, 唐 之州县极 西海 矣。”
词语解释:死胔  拼音:sǐ zì
死尸。《晏子春秋·谏上十九》:“ 景公 出游於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晏子 諫曰:‘……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