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云胡 拼音:yún hú
为什么。《诗·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毛 传:“胡,何。” 郑玄 笺:“思而见之,云何而心不説?”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四:“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 明 刘基 《送季德大之文登税务官任》诗:“云胡不饮,使我心惸?”词语解释:贾胡 拼音:jiǎ hú
(1).经商的胡人。《后汉书·马援传》:“ 伏波 类 西域 贾胡,到一处輒止,以是失利。” 李贤 注:“言似商胡所至之处輒停留。贾音古。” 宋 苏轼 《郁孤台》诗:“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郁达夫 《去卜于峇鲁留赠陈金绍》诗:“十年久作贾胡游,残夜蛮荒迭梦秋。”
(2).泛指外国商人。 宋 陈造 《定海》诗之二:“官廨盐烟外,居人杂贾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端 货其珠,有贾胡出貲百万,家由此巨富。”词语解释:雕胡 拼音:diāo hú
(1).茭白子实,即苽米。煮熟为雕胡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 司马贞 索隐:“雕胡,案谓菰米。”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诗:“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 清 赵翼 《宴集九峰园》诗:“烹鲜斫鱠炊雕胡,主人称觴客避席。”
(2).指茭白。 唐 皮日休 《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诗:“怪来昨日休持鉢,一尺雕胡似掌齐。”
彫胡:菰米。六谷之一。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为臣炊彫胡之饭,烹露葵之羹,来劝臣食。”《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紫蘀、緑节之类。菰之有米者, 长安 人谓为彫胡。” 唐 王维 《登楼歌》:“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本草纲目·穀二·菰米》﹝集解﹞引 苏颂 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如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彫胡米也。” 词语解释:封胡 拼音:fēng hú
传说中的 黄帝 的臣子。见《汉书·古今人表》。词语解释:秋胡 拼音:qiū hú
春秋 鲁 人,婚后五日,游宦于 陈 ,五年乃归,见路旁美妇采桑,赠金以戏之,妇不纳。及还家,母呼其妇出,即采桑者。妇斥其悦路旁妇人,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愤而投河死。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鲁秋洁妇》。后以“秋胡”泛指爱情不专一的男子。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同衾分枕,犹有 长信 之悲;坐卧忘时,不免 秋胡 之怨。” 唐 李白 《陌上桑》诗:“使君且不顾,况復论 秋胡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韩玉父寻夫题漠口铺》:“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负,知君非 秋胡 ,强颜且西去。” 明 沉鲸 《双珠记·剑击淫邪》:“辕门供役经旬矣,回来风影还如旧,还如旧,还如旧,可憎前日, 秋胡 窥牖。”词语解释:羌胡 拼音:qiāng hú
指我国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 庞 参 将 羌胡 兵七千餘人,与 钧 分道并北击 零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今 羌胡 徵数,负贩记緡,其遗风歟!” 唐 高适 《蓟门行》:“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词语解释:逆胡 拼音:nì hú
旧称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 晋 刘琨 《劝进表》:“逆胡 刘曜 ,纵逸 西都 。”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羣盗纵横,逆胡猖獗。” 章炳麟 《〈革命军〉序》:“夫 中国 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词语解释:五胡 拼音:wǔ hú
晋武帝 死后, 晋 室内乱,北方少数民族 匈奴族 的 刘渊 及 沮渠氏 赫连氏 , 羯族 石氏 , 鲜卑族 慕容氏 及 秃发氏 乞伏氏 , 氐族 苻氏 吕氏 , 羌族 姚氏 ,相继在中原称帝,史称“五胡”。《晋书·元帝纪论》:“ 晋氏 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譬之典午之祚,甘心偏安 江左 ,而中原一片田土,反为五胡占据,岂不悲哉!”词语解释:卢胡 拼音:lú hú
谓笑声发于喉间。 宋 苏轼 《石芝》诗:“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数诗浅俗鄙夷,即与所讥不类,寧免大雅卢胡。”参见“ 胡卢 ”。
词语解释:胡卢 拼音:hú lú
(1).喉间的笑声。 宋 陆游 《书感》诗:“成败只堪三太息,是非终付一胡卢。”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夸甚么自己醒,説甚么他人醉,胡卢今后,大家休题。”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无端妄拟为鸳聚,思之暗自胡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视 成 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议长诸女胡卢大笑,谓吾为女子,例不得预,目吾为狂。”
(2).同“ 葫芦 ”。 宋 范成大 《将至公安》诗:“ 公安县 前酒可沽,不如且听提胡卢。” 元 顾亮 《月氏王头歌和杨铁崖》:“快剑一斫天柱折,留取胡卢饮生血。”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参见“ 胡芦 ”。词语解释:羯胡 拼音:jié hú
《魏书·石勒传》:“其先 匈奴 别部,分散居於 上党 武乡 羯室 ,因号 羯胡 。”旧时用以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 唐 杜甫 《往在》诗:“前者厌羯胡,后来遭犬戎。” 清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驄马宜威临阵日,羯胡丧胆渡 江 时。”词语解释:风胡 拼音:fēng hú
见“ 风胡子 ”。
词语解释:风胡子 拼音:fēng hú zǐ
亦称“ 风湖子 ”。亦称“ 风胡 ”。亦称“ 风壶 ”。人名。 春秋 时 楚国 人,精于识剑、铸剑。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於是乃令 风胡子 之 吴 ,见 欧冶子 、 干将 ,使人作铁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楚昭王 卧而寤,得 吴王 湛卢之剑於牀。 昭王 不知其故,乃召 风湖子 而问。” 南朝 梁 江淹 《铜剑赞》:“ 风胡 专精, 欧冶 妙思。” 唐 元稹 《说剑》诗:“既非古 风壶 ,无乃近 鵶九 。” 词语解释:酒胡 拼音:jiǔ hú
(1).见“ 酒家胡 ”。
(2).古代用于酒席上佐酒助兴之木偶戏具。刻木为人形,置之盘中,左右欹侧如舞,久之乃倒,视其传筹所至或倒时所指向者饮酒。故又称劝酒胡。 唐 卢注 《酒胡子》诗:“酒胡一滴不入眼,空令酒胡名酒胡。”
词语解释:酒家胡 拼音:jiǔ jiā hú
原指酒家当垆侍酒的胡姬。后亦泛指酒家侍者或卖酒妇女。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昔有 霍 家奴,姓 冯 名 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壚。”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但见索酒郎,不见酒家胡。” 明 程嘉燧 《青楼曲》之四:“碧盌银罌白玉壶,鷫鸘典付酒家胡。”亦省作“ 酒胡 ”。 宋 刘筠 《大酺赋》:“復有俳优 旃孟 ,滑稽 淳于 ,詼谐 方朔 ,调笑酒胡,纵横謔浪,突梯囁嚅。” 明 王世贞 《再过曹甥子念饮畅作》诗:“主人送客欲就枕,东家酒胡索酒钱。”词语解释:碧眼胡 拼音:bì yǎn hú
见“ 碧眼胡儿 ”。
词语解释:碧眼胡儿 拼音:bì yǎn hú ér
古代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清 末以来,则多指外国人。 张怀奇 《颐和园词》:“赤眉 米贼 倾畿辅,碧眼胡儿入禁城。”亦省作“ 碧眼胡 ”、“ 碧眼儿 ”。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四:“掘得一寳藏,纯是水精珠,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 清 湘灵子 《轩亭冤·演说》:“碧眼儿希望我 支那 败。”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八:“海关上的上级职员,当然是碧眼儿,下级及卖气力的苦力,当然是当地的黑人。” 许地山 《危巢坠简·春桃》:“ 春桃 既不是弄潮儿底姊妹,也不是碧眼胡底学生。”词语解释:老臊胡 拼音:lǎo sào hú
《五灯会元·龙潭信禅师法嗣·德山宣鉴禅师》:“这里无祖无佛, 达磨 是老臊胡, 释迦老子 是乾屎橛, 文殊 、 普贤 是担屎汉。”本指多须髯的胡人,后泛称络腮胡须。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老臊胡,俗以多髯连鬢者为落腮鬍,其实非也……胡人頷下多髯,故俗有此称。”词语解释:东胡 拼音:dōng hú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 匈奴 之东,故名。 春秋 、 战国 时,南邻 燕国 ,后为 燕 所破,迁于今 西辽河 上游一带。 秦 末 东胡 强盛,后为 匈奴 冒顿单于 击败。馀众退居 乌桓山 和 鲜卑山 ,分别称 乌桓 、 鲜卑 。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 杜甫 《北征》诗:“ 东胡 反未已,臣 甫 愤所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满洲 外族,是曰 东胡 。”词语解释:愁胡 拼音:chóu hú
谓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多用以形容鹰眼。语本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於上楹……状若悲愁於危处。” 晋 孙楚 《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二鹰猛脑絛徐坠,目如愁胡视天地。” 明 李梦阳 《林良画两角鹰》诗:“载角森森爪拳铁,迥如愁胡眦欲裂。”词语解释:林胡 拼音:lín hú
(1).古族名。 战国 时分布在今 山西 朔县 北至 内蒙古自治区 内。从事畜牧,精骑射。 战国 末为 赵 将 李牧 击败,遂归附于 赵 。《史记·匈奴列传》:“ 晋 北有 林胡 、 楼烦 之戎。” 司马贞 索隐引 如淳 曰:“ 林胡 即 儋林 ,为 李牧 所灭也。”
(2). 唐 代借指 奚 、 契丹 等族。 唐 张谓 《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诗:“犹希虏尘动,更取 林胡 帐。”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序》:“ 开元 二十年,国家有事 林胡 ,詔礼部尚书 信安王 总戎大举。”词语解释:酒家胡 拼音:jiǔ jiā hú
原指酒家当垆侍酒的胡姬。后亦泛指酒家侍者或卖酒妇女。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昔有 霍 家奴,姓 冯 名 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壚。”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但见索酒郎,不见酒家胡。” 明 程嘉燧 《青楼曲》之四:“碧盌银罌白玉壶,鷫鸘典付酒家胡。”亦省作“ 酒胡 ”。 宋 刘筠 《大酺赋》:“復有俳优 旃孟 ,滑稽 淳于 ,詼谐 方朔 ,调笑酒胡,纵横謔浪,突梯囁嚅。” 明 王世贞 《再过曹甥子念饮畅作》诗:“主人送客欲就枕,东家酒胡索酒钱。”词语解释:髯胡 拼音:rán hú
胡人多须,故称。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词语解释:诸胡 拼音:zhū hú
古代对我国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新唐书·突厥传上》:“又委政诸胡,斥远宗族不用,兴师岁入边,下不堪苦。”词语解释:含胡 拼音:hán hú
见“ 含糊 ”。
词语解释:含糊 拼音:hán hu
亦作“ 含胡 ”。
(1).形容声音、言语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确。 唐 刘禹锡 《与柳子厚书》:“弦张柱差,枵然貌存。中有至音,含糊弗闻。”《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贼鉤断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三》:“而 龟山 、 晦庵 、 无垢 之徒,皆以为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晓。”《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张铁臂 红了脸道:‘是小时有这个名字。’别的事含糊説不出来。 杜少卿 也不再问了。”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只有 刘戡 显得特别:他象发热发冷,时而大声说什么,时而含糊地嘟囔。”
(2).形容办事敷衍马虎;苟且,不认真。《旧唐书·陆贽传》:“既相执证,理合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宋 欧阳修 《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问官不肯推详,含糊了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遇着这般泼妇,难道终日廝闹不成?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毛泽东 《学习和时局》:“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3).示弱;差劲;无能。常与“不”字连用,表示反义。 老舍 《茶馆》第二幕:“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骆宾基 《东战场别动队》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气暴躁点。”词语解释:垂胡 拼音:chuí hú
(1).胡须下垂。 宋 苏轼 《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一:“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 王十朋 集注:“胡,胸前毛也。”
(2).颔肉下垂。胡,下颔肉。 宋 陆游 《七十》诗:“身世蚕眠将作茧,形容牛老已垂胡。”词语解释:缦胡 拼音:màn hú
(1).粗而没有文理的帽带,武士冠缨。 晋 左思 《魏都赋》:“三属之甲,縵胡之缨。” 南朝 梁 沉约 《悯国赋》:“育青蟣於玄胄,垂葆髮於縵胡。” 唐 刘禹锡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矜甲胄者知根於忠信,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
(2).借指兵卒。《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縵胡。”词语解释:模胡 拼音:mó hú
见“ 模糊 ”。
词语解释:模糊 拼音:mó hu
亦作“ 模胡 ”。
(1).不分明;不清楚。 唐 崔珏 《道林寺》诗:“ 潭州 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元 王仲诚 《斗鹌鹑·避纷》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乃张灯入室……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2).谓草率,马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詔,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厠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 藤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词语解释:杂胡 拼音:zá hú
胡人的泛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晋武帝 时有四次大规模的内徙,人数在几十万口以上,被安置在 并 雍 等州。当时还有其他不同族的胡人,被泛称为杂胡, 卢水胡 是其中著名的一支。”词语解释:凋胡 拼音:diāo hú
即菰米。详“ 彫胡 ”。
词语解释:雕胡 拼音:diāo hú
(1).茭白子实,即苽米。煮熟为雕胡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 司马贞 索隐:“雕胡,案谓菰米。”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诗:“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 清 赵翼 《宴集九峰园》诗:“烹鲜斫鱠炊雕胡,主人称觴客避席。”
(2).指茭白。 唐 皮日休 《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诗:“怪来昨日休持鉢,一尺雕胡似掌齐。”
彫胡:菰米。六谷之一。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为臣炊彫胡之饭,烹露葵之羹,来劝臣食。”《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紫蘀、緑节之类。菰之有米者, 长安 人谓为彫胡。” 唐 王维 《登楼歌》:“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本草纲目·穀二·菰米》﹝集解﹞引 苏颂 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如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彫胡米也。” 词语解释:商胡 拼音:shāng hú
古称至 中国 经商的胡人。多指 粟特 、 大食 商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商 胡 贩客,日奔塞下。”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二:“商胡离别下 扬州 ,忆上 西陵 故驛楼。”词语解释:柴胡 拼音:chái hú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条形,花小,黄色,果实椭圆形。根供药用,有解热作用。《战国策·齐策三》:“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唐 杜甫 《寄韦有夏郎中》诗:“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茈胡》:“﹝ 银州 ﹞所产柴胡长尺餘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红楼梦》第八三回:“血势上冲,柴胡使得么?”词语解释:咙胡 拼音:lóng hú
喉咙。《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清 曹寅 《题马湘兰画兰长卷》诗之二:“咙胡鼓出 渭城 声,耳畔鏗然金磬冷。”词语解释:函胡 拼音:hán hú
犹含混。模糊不清。 宋 苏轼 《石钟山记》:“ 唐 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是故就赋税计,函胡以询议员,不如分画以询齐民也。”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他们的住址,今年新印的《北大职员录》上可很有些函胡了,我所依据的是 民国 十一年的本子。”词语解释:狼胡 拼音:láng hú
喻处境艰难,进退维谷。《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狼之老者则頷下垂胡,狼进前则躐其胡,却退则跲其尾……以喻 周公 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 朱熹 集传:“胡,頷下悬肉也。” 高亨 注:“胡,兽頷下下垂的肉。兽的胡上总是生着较长的毛,所以字变为鬍,胡本含有鬍意。老狼的胡肉长,胡毛也长,行走时,两脚就踩着了。” 宋 敖陶孙 《题三元楼壁》诗:“左手旋乾右转坤,如何羣小恣流言。狼胡无地居 姬旦 ,鱼腹终天弔 屈原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之五:“去国狼胡非帝意,隔篱犬吠是人声。”参见“ 狼跋 ”。
词语解释:狼跋 拼音:láng bá
(1).《诗·豳风》篇名。《诗·豳风·狼跋序》:“《狼跋》,美 周公 也。 周公 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 周 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孔丛子·记义》:“於《东山》见 周公 之先公而后私也,於《狼跋》见 周公 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2).喻艰难窘迫。《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毛 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主公之在 公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东惮 孙权 之逼,近则惧 孙夫人 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唐 李德裕 《汉昭帝论》:“ 成王 闻 管 蔡 流言,观 召公 不悦,遂使 周公 狼跋而东,《鴟鴞》之诗作矣。”词语解释:三胡 拼音:sān hú
(1).指我国古代北方 林胡 、 楼烦 、 东胡 三族。《史记·赵世家》:“变服骑射,以备 燕 、 三胡 、 秦 、 韩 之边。” 司马贞 索隐:“ 林胡 、 楼烦 、 东胡 ,是三胡也。”
(2). 清 代学者 胡匡衷 、 胡培翚 、 胡春乔 的合称。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二:“ 戴震 之在乡里,衍其学者有 金榜 、 程瑶田 、 凌廷堪 、三 胡 -- 匡衷 、 培翚 、 春乔 --等。”词语解释:西胡 拼音:xī hú
古代对 葱岭 内外 西域 各族的泛称。 匈奴 居中,称 胡 或 北胡 ; 乌桓 、 鲜卑 在 匈奴 东,称 东胡 ; 西域 各族在 匈奴 西,称 西胡 。 王国维 《观堂集林·西胡考上》:“ 汉 人谓 西域 诸国为 西胡 ,本对 匈奴 与 东胡 言之。 前汉 人谓 葱岭 以东之国曰 西胡 。 后汉 人於 葱岭 东西诸国皆谓之 西胡 。 南北朝 人亦并谓 葱岭 东西诸国为 西胡 。 西胡 亦单称 胡 。”词语解释:曼胡 拼音:màn hú
长而无刃之戟。《周礼·考工记·冶氏》“是故倨句外博” 汉 郑玄 注:“博,广也。倨之外,胡之里也;句之外,胡之表也。广其本以除四病而便用也。俗谓之曼胡似此。” 贾公彦 疏:“按 庄公 四年《左氏传》:‘ 楚武王 荆尸,授师孑焉,以伐 随 。’注云:‘孑,句孑。凡戟而无刃, 秦 晋 之间谓之孑,或谓之鏕; 吴 扬 之间谓之伐; 东齐 秦 晋 之间,其大者谓之曼胡,其曲者谓之句孑曼胡。’”按,《方言》第九作“鏝胡”。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此俗之以贵移者乎!”词语解释:麻胡 拼音:má hú
(1).传说中人名。说法不一,以残暴著称。民间习用以恐吓小儿。《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后赵 石勒 将 麻秋 者, 太原 胡人也,植性虓险鴆毒。有儿啼,母輒恐之‘ 麻胡 来’,啼声絶。至今以为故事。”一说,为 隋 将军 麻祜 ( 叔谋 )。 唐 颜师古 《隋遗录上》:“﹝ 煬帝 ﹞命云屯将军 麻叔谋 ,濬 黄河 入 汴 隄,使胜巨舰。 叔谋 衔命,甚酷……至今儿啼,闻人言‘ 麻胡 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俗怖婴儿曰‘ 麻胡 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 隋 将军 麻祜 ,性酷虐, 煬帝 令开 汴河 ,威稜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 麻祜 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后比喻吃孩子的恶魔。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 中国 化成一个 麻胡 ,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2).谓貌丑而多须者。胡,指西北少数民族。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毗陵 有 成郎中 , 宣和 中为省官,貌不扬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菩萨,乃嫁一麻胡。’”词语解释:鼓咙胡 拼音:gǔ lóng hú
亦作“ 鼓龙胡 ”。 谓不敢公开言说,私下传语。《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 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 明 沉周 《牧童谣》:“交秋又点征 匈奴 ,我为大哥鼓龙胡。” 清 钱谦益 《戊寅元日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三:“父子将兵俱百万,敢从狱吏鼓咙胡。”词语解释:山胡 拼音:shān hú
(1).即 稽胡 。古族名。又称 步落稽 。源于 南匈奴 。 南北朝 时,居今 山西 、 陕西 北部山谷间。《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魏 山胡 刘蠡升 反,自称天子,置百官。” 胡三省 注:“ 山胡 ,即 汾州 之 稽胡 。”
(2).鸟名。又名“山呼”、“珊瑚”。 宋 苏轼 《涪州得山胡》诗题自注:“山胡,善鸣,出 黔 中。” 宋 黄庭坚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转,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 邓初民 《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参见“ 山呼 ”。
词语解释:山呼 拼音:shān hū
(1).封建时代对皇帝的祝颂仪式,叩头高呼“万岁”三次。 唐 卢纶 《皇帝感词》诗:“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四折:“山呼,共谢得当今主。”《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拜过,又率领众百姓望着北闕山呼舞蹈,共谢皇恩。”参见“ 嵩呼 ”。
(2).高声吹呼。 赵朴初 《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听各族山呼一语言,看远朋海会异衣冠。”
(3).鸟名。 明 杨慎 《鵯鵊非杜鹃》:“鵊,鵯鵊也。 唐 诗作‘仳鵊’,今名‘山呼’。”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 岭 南,巧声之鸣。”词语解释:二胡 拼音:èr hú
胡琴的一种。长一尺四寸左右,琴筒用木制成,一端蒙蟒皮或蛇皮,有内外二弦,声音柔和低沉。参阅《续文献通考·乐七》。词语解释:古胡 拼音:gǔ hú
指佛像。因佛为西域胡人,故称。 宋 梅尧臣 《题满公僧录西明轩》诗:“西方古胡黄金质,贝叶传写乌行横。”词语解释:迷胡 拼音:mí hú
见“ 迷糊 ”。
词语解释:迷糊 拼音:mí hu
亦作“ 迷胡 ”。
(1).模糊不清。特指神智或眼睛模糊不清。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脑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的,想起许多事儿来。” 田野 《火烧岛》:“那些奄奄一息的患者,躺在血污和洒着石灰的铺板上,迷糊而又清醒地等待着最后的呼吸。”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她喝了烫滚的烧酒,更迷胡了。”
(2).迷惑,使迷糊。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窑主害怕工人不下窑,在洞口摆了个泥菩萨,挂上一块写着‘确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烧香上供,迷糊工人。” 段荃法 《“状元”搬家》:“我见她对我笑,心里更恼火。心想:‘你别拿笑迷糊我,我什么都知道。’” 巴金 《家》三六:“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 聂绀弩 《在汽车上》:“它挡住我们,而且卷起尘土来迷糊我们车上的玻璃。”
(3).小睡;瞌睡。 夏仁虎 《旧京琐记·语言》:“半眠曰‘迷胡’。” 费礼文 《黄浦江的浪潮》:“他老伴在床上迷糊了一阵。”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 郭祥 揉揉眼,坐起来,故意打了个哈欠,说:‘刚才?我迷糊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看哪!’”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一章:“头刚挨了枕头,他渐渐就迷胡起来了。”词语解释:捽胡 拼音:zuó hú
揪住头颈。《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 捽胡投 何罗 殿下,得禽缚之。”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段成式》:“ 光风亭 夜宴,妓有醉殴者, 温飞卿 曰:‘若状此,便可以“疻面”对“捽胡”。’ 成式 乃曰:‘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消。’”词语解释:四胡 拼音:sì hú
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词语解释:骄胡 拼音:jiāo hú
指 胡 人。语本《汉书·匈奴传上》:“单于遣使遗大 汉 书云:‘南有大 汉 ,北有强 胡 。 胡 者,天之骄子也。’”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大壮》:“骄 胡 犬形,造恶作凶,无所能成,还自灭身。”词语解释:跋胡 拼音:bá hú
见“ 跋胡疐尾 ”。
词语解释:跋胡疐尾 拼音:bá hú zhì wěi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后以“跋胡疐尾”喻进退两难。 宋 李纲 《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惟信古太过,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与物多违而每致跋胡疐尾之患。”亦省作“ 跋胡 ”。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四十韵》:“ 鹿角 真走险, 狼头 如跋胡。” 仇兆鳌 注:“《水经注》: 江 水又东流 狼头滩 ,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其歌曰:‘滩头白浡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词语解释:涵胡 拼音:hán hú
含糊,不清晰。 唐 刘禹锡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涵胡画角怨边草,萧瑟清蝉吟野丛。”词语解释:胡胡 拼音:hú hú
(1).象声词。形容风声、笑声或器物震动的声音。 宋 沉括 《岸老堂记》:“非步非騫,胡胡然循堦而鸣者,塏予以涧崖之冷风也。” 茅盾 《子夜》一:“只有不很懂事的 阿萱 依然张大了嘴胡胡地笑。” 茅盾 《赵先生想不通》:“他听得了胡胡的响声。老二或大少奶奶又已把电扇开起。”
(2).指胡琴。 束为 《好人田木瓜》:“白天上地劳动,黑夜就在这间小正房里看报、锯胡胡。”词语解释:肥胡 拼音:féi hú
古代一种窄长的旗帜。《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韦昭 注:“肥胡,幡也。” 汪远孙 发正:“ 徐鉉 曰:‘胡,幅之下垂者也。’按……盖言其飞扬之意。” 章炳麟 《訄书·制币》:“且夫两币既足,则民信官府如刻漏,不待表掇之建,肥胡之立,而所发沛然足以流行。”词语解释:安胡 拼音:ān hú
菰米。《文选·枚乘〈七发〉》:“ 楚 苗 之食,安胡之饭,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李善 注:“一曰:安胡,彫胡也。” 吕向 注:“用彫胡草实以为饭。”参见“ 彫胡 ”。
词语解释:雕胡 拼音:diāo hú
(1).茭白子实,即苽米。煮熟为雕胡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 司马贞 索隐:“雕胡,案谓菰米。”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诗:“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 清 赵翼 《宴集九峰园》诗:“烹鲜斫鱠炊雕胡,主人称觴客避席。”
(2).指茭白。 唐 皮日休 《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诗:“怪来昨日休持鉢,一尺雕胡似掌齐。”
彫胡:菰米。六谷之一。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为臣炊彫胡之饭,烹露葵之羹,来劝臣食。”《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紫蘀、緑节之类。菰之有米者, 长安 人谓为彫胡。” 唐 王维 《登楼歌》:“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本草纲目·穀二·菰米》﹝集解﹞引 苏颂 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如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彫胡米也。” 词语解释:旋胡 拼音:xuán hú
即胡旋舞。 元 杨维桢 《城东宴》诗:“客狂起舞作旋胡,主亦击缶呼呜呜。”参见“ 胡旋舞 ”。
词语解释:胡旋舞 拼音:hú xuán wǔ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亚 的 康国 , 唐 时传入,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俳优》:“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於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 唐 白居易 《胡旋女》诗:“弦鼓一声双袖举,迴雪飘颻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宴罢归来胡旋舞,丹青写入画图看。” 清 赵翼 《儿辈为余暖寿》诗:“惊掌临风胡旋舞,返腰贴地倒剌身。”词语解释:坠胡 拼音:zhuì hú
见“ 坠琴 ”。
词语解释:坠琴 拼音:zhuì qín
亦称“ 坠胡 ”。亦称“ 坠子 ”。 拉弦乐器。有指板,相传由三弦改制而成,形状与小三弦相似。词语解释:南胡 拼音:nán hú
乐器名。胡琴的一种,即二胡。因原先流行在南方,故称。参见“ 二胡 ”。
词语解释:二胡 拼音:èr hú
胡琴的一种。长一尺四寸左右,琴筒用木制成,一端蒙蟒皮或蛇皮,有内外二弦,声音柔和低沉。参阅《续文献通考·乐七》。词语解释:茈胡 拼音:zǐ hú
即柴胡。 唐 刘禹锡 《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地之慝果不能伤,虽茈胡水泻,喜速朽者,率久居而无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茈胡》:“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採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参见“ 柴胡 ”。
词语解释:柴胡 拼音:chái hú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条形,花小,黄色,果实椭圆形。根供药用,有解热作用。《战国策·齐策三》:“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唐 杜甫 《寄韦有夏郎中》诗:“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茈胡》:“﹝ 银州 ﹞所产柴胡长尺餘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红楼梦》第八三回:“血势上冲,柴胡使得么?”词语解释:豹胡 拼音:bào hú
我国古代北方部族名。《逸周书·王会》:“正北, 空同 、 大夏 、 莎车 、 姑他 、 旦略 、 豹胡 ……以橐駞、白玉、野马、駼騠、良弓为献。” 朱右曾 校释:“ 豹胡 ,北 胡 也。”词语解释:侍胡 拼音:shì hú
指接待、伺候 汉 使的 胡 人。《后汉书·班超传》:“ 超 到 鄯善 , 鄯善王 广 奉 超 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乃召侍胡诈之曰:‘ 匈奴 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 班超 ﹞乃召侍胡逆问曰:‘ 匈奴 使到日,何故不白?’”词语解释:阑胡 拼音:lán hú
鱼名。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七:“阑胡,亦名弹涂,海滨小鱼也。形如鰍,长二三寸,潮退跳掷泥涂,无虑数千万头。”词语解释:阖胡 拼音:hé hú
何不。《庄子·列御寇》:“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闔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 王先谦 集解:“闔,同盍,何不也;胡,亦何也。闔胡连文,如古书‘尚犹’‘惟独’之例,自有复语耳。” 章炳麟 《訄书·原变》:“石也,铜也,铁也,则瞻地者以其刀辨古今之期者也。惟玉独无所见于故书軼事。 章炳麟 曰:闔胡观于鞞琫瓃具之用?”词语解释:仁丹胡 拼音:rén dān hú
指 日本 仁丹商标图像上的八字式鬍子。 向春 《煤城怒火》第十三章三:“ 小岛 那猴脸上不太密的仁丹胡,平时修剪整齐。” 叶紫 《乡导》二:“﹝旅长﹞仁丹胡子翘了两三翘。”词语解释:乞寒胡 拼音:qǐ hán hú
见“ 乞寒 ”。
词语解释:乞寒 拼音:qǐ hán
亦作“ 乞寒胡 ”。亦作“ 乞寒泼胡 ”。 古代外来杂戏。《周书·宣帝纪》:“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 胡 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韩朝宗传》:“今乞寒胡非古不法,无乃为狄?”《新唐书·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词语解释:乞寒泼胡 拼音:qǐ hán pō hú
见“ 乞寒 ”。
词语解释:乞寒 拼音:qǐ hán
亦作“ 乞寒胡 ”。亦作“ 乞寒泼胡 ”。 古代外来杂戏。《周书·宣帝纪》:“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 胡 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韩朝宗传》:“今乞寒胡非古不法,无乃为狄?”《新唐书·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词语解释:串脸胡 拼音:chuàn liǎn hú
连着鬓角的胡须,也叫“络腮胡子”。 沙汀 《炮手》:“﹝乡长﹞瘦长,串脸胡。”词语解释:乞胡 拼音:qǐ hú
汉 魏 时对胡僧的蔑称。胡,古代泛称西方和北方各少数民族。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多食不消含黄丸,而筮祝谴祟或从乞胡求福者,凡人皆所笑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胡僧在 汉 魏 时守戒律而被轻视为乞胡。”词语解释:领胡 拼音:lǐng hú
传说中的兽名。词语解释:训胡 拼音:xùn hú
即训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训胡,恶鸟也。鸣则后窍应之。”参见“ 训狐 ”。
词语解释:训狐 拼音:xùn hú
鸮的别名。俗称猫头鹰。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训狐啄屋真行怪,蠨蛸报喜太多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四·鸮》:“梟,训狐其声也。” 清 吴省钦 《慰忠祠》诗:“肉为飢鸟衔,骨为训狐擸。”词语解释:螹胡 拼音:jiàn hú
即獑胡。兽名。猿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螹胡豰蛫,栖息乎其间。”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螹,音在廉反,似猨黑身。” 司马贞 索隐:“ 张揖 曰:‘獑胡似獼猴,头上有髦,腰以后黑。’……又《説文》云,獑胡黑身,白腰若带,手有长白毛,似握板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均作“獑胡”。参见“ 獑胡 ”。
词语解释:獑胡 拼音:chán hú
亦作“ 獑猢 ”。 兽名。猿属。《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蛭蜩蠼猱,獑胡豰蛫。”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獑胡,似獮猴,头上有髦,要以后黑。”《文选·张衡〈西京赋〉》:“杪木末,擭獑猢。” 薛综 注:“獑猢,猨类而白,腰以前黑,在木表。”《诗·小雅·角弓》“毋教猿升木” 三国 吴 陆玑 疏:“猱,獮猴也。 楚 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猨,猨之白腰者为獑胡……其鸣嗷嗷而悲。”词语解释:京胡 拼音:jīng hú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跟二胡相似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发音高亢。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词语解释:京二胡 拼音:jīng èr hú
又名嗡子。胡琴的一种,和二胡相似,用于京剧伴奏等。词语解释:高胡 拼音:gāo hú
高音二胡。一般用钢丝弦。词语解释:髭胡 拼音:zī hú
指 金 军。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 汉 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词语解释:闹腮胡 拼音:nào sāi hú
络腮胡子。《白雪遗音·南词·闹腮胡》:“别人儿夫多风俊,奴的儿夫闹腮鬍。”《白雪遗音·南词·闹腮胡》:“ 西施 女,来献 吴 , 吴王 是个闹腮鬍。”词语解释:连鬓胡 拼音:lián bìn hú
见“ 连鬢鬍子 ”。
词语解释:连鬓胡子 拼音:lián bìn hú zǐ
络腮胡子。 张恨水 《春明外史》第十五回:“他看见 杨杏园 来了,便给一个连鬓胡子满脸酒泡的人介绍过去。” 秦兆阳 《大地》第一卷一:“高鼻梁、宽嘴巴,坚硬的方下巴上缀满了黑黄色的短连鬓胡子。”亦省称“ 连鬢鬍 ”。《绿野仙踪》第七一回:“连鬢鬍,黄而且短;秤锤鼻,扁而偏肥。” 刘澍德 《归家》十四:“嘴巴刮得很光堂,连鬓胡根根,却在腮巴上透出一片灰青。”词语解释:八字胡 拼音:bā zì hú
嘴上边呈八字形的胡子。 巴金 《秋》二:“ 克安 满意地点一下头,坐下去,伸手摩摩他的八字胡。”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 林伯唐 捻着八字胡笑吟吟地还是把她弄到了手。”词语解释:远胡 拼音:yuǎn hú
指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 明 冯梦龙 《梦磊记·忠佞争朝》:“宣威命,抚远胡,敢把王程误?”词语解释:连腮胡 拼音:lián sāi hú
络腮胡子。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南·哈瓦之祭穀地奇俗》:“伊最欢迎者,系有连腮胡之人。” 浩然 《苍生》第十八段:“他摸着连腮胡的下巴,憋了好大一阵子,也没有办法认出这个见过一面的人。”词语解释:椰胡 拼音:yē hú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琴筒用半边椰子壳制成,面板为桐木。二弦,按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发音较二胡低沉浑厚。常用于合奏。词语解释:鼓龙胡 拼音:gǔ lóng hú
见“ 鼓咙胡 ”。
词语解释:鼓咙胡 拼音:gǔ lóng hú
亦作“ 鼓龙胡 ”。 谓不敢公开言说,私下传语。《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 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 明 沉周 《牧童谣》:“交秋又点征 匈奴 ,我为大哥鼓龙胡。” 清 钱谦益 《戊寅元日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三:“父子将兵俱百万,敢从狱吏鼓咙胡。”词语解释:黠胡 拼音:xiá hú
奸猾的胡人。 明 方孝孺 《晋论》:“不惟识者知其宫闕将倾,子孙不保,奸雄黠胡亦掩鼻而咲之。”词语解释:鼎胡 拼音:dǐng hú
见“ 鼎湖 ”。
词语解释:鼎湖 拼音:dǐng hú
(1).地名。古代传说 黄帝 在 鼎湖 乘龙升天。 唐 顾况 《相和歌辞·短歌行》:“ 轩辕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风行》:“ 鼎湖 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
(2).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鼎湖之灵可祠。”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3).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赤县重开新日月,鼎湖遗恨旧风雷。”
(4).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 鼎湖宫 ,《黄图》以为在 蓝田 。”《汉书·扬雄传》作“鼎胡”。《三辅黄图·甘泉宫》:“ 鼎湖宫 ,在 湖城县 界…… 汉武帝 於此建宫。”词语解释:钟胡 拼音:zhōng hú
三国 魏 钟繇 与 胡昭 的并称。二人皆以工书擅名,世谓“ 胡 肥 钟 瘦”。《晋书·卫恒传》:“ 魏 初有 钟 胡 二家,为行书法。”词语解释:鹈胡 拼音:tí hú
见“ 鵜鶘 ”。
词语解释:鹈鹕 拼音:tí hú
水鸟,体长可达二米,翼大,嘴长,尖端弯曲,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羽毛灰白色,翼上有少数黑色羽毛。善于游泳和捕鱼,捕得的鱼存在皮囊中。多群居在热带或亚热带沿海。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庄子·外物》:“鱼不畏网,而畏鵜鶘。”《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鵜鶘鸟集 灵芝池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鹈鹕》:“鵜鶘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餘,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羣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词语解释:梭胡 拼音:suō hú
纸牌的一种。 邓友梅 《烟壶》九:“ 乌大奶奶 自幼练就的是串门子、扯闲篇、嚼槟榔、斗梭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