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鱼平声 [jū][yú,我也][动词][yú,同欤][jū][详注1][jū][jū][jū,拮据][详注2][yú][详注3][qú][详注4][xū][shū][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详注5][音如。水名,在南郡。]


注1:涂 《广韵》直鱼切《集韵》陈如切,音除。水名。与滁同。《晋书·宣帝纪》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涂水即滁水。
注2:沮 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名沮水。 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自土沮漆。《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沮水出北地直路县北,东入于洛。《十三州志》漆沮,即洛水也。《诗·地理考》段氏曰:漆沮有二,皆出雍州,东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别。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书漆沮入于渭之下流。 又《水经注》肥如县,故肥子国,有大沮水,小沮水。 又沮中,地名。亦作柤。《吴志》赤乌四年,诸葛瑾取柤中。 又《广韵》侧鱼切《集韵》臻鱼切,音菹。姓也。黄帝史官沮诵,三国沮授。
注3:屠 《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音除。休屠,匈奴王号。休音朽。
注4:衙 音鱼。衙衙,行貌。《宋玉·九辨》导飞廉之衙衙。
注5:鐻 音渠。《集韵》金银器名。《山海经》青要之山,䰠武罗司之,穿耳以鐻。《郭璞曰》鐻,金银器名。《后汉·张奂传》遗金鐻八枚。《注》鐻,音渠。食器名。未详形制。《左思·魏都赋》鐻耳之杰。
首字词组
胥涛胥门胥怨胥人胥余胥成胥纰胥算
胥徒胥宇胥命胥祝胥士胥师胥魁胥耆
胥吏胥台胥庭胥胥胥戴胥原胥蠹胥附
胥山胥史胥隶胥役胥母胥仆胥邪胥縻
胥靡胥魂胥疏胥里胥溺胥产胥译 

词语解释:胥涛  拼音:xū tāo
传说 春秋 时 伍子胥 为 吴王 所杀,尸投 浙江 ,成为涛神。后人因称 浙江 潮为“胥涛”。亦泛指汹涌的波涛。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 伍子胥 逃 楚 仕 吴 , 吴王 赐以属鏤之剑,自杀,浮其尸於江,遂为涛神,谓之胥涛。”《宋史·河渠志七》:“惟是 淛江 东接海门,胥涛澎湃。” 宋 陈以庄 《水龙吟·钱塘记恨》词:“ 稽山 滴翠,胥涛溅恨,一襟离绪。” 元 黄伯厚 《蜡社歌馀》诗:“应是 钱塘 醉未醒,翻海胥涛骋游戏。”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吾当先赴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
词语解释:胥徒  拼音:xū tú
本为民服徭役者。后泛指官府衙役。语本《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郑玄 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胥,读如如諝,谓其有才知,为什长。” 南朝 梁 何逊 《早朝车子听望》诗:“胥徒纷络绎,騶御或西东。” 唐 元稹 《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是以选贤与能之柄,或碍於胥徒;冠婚丧祭之仪,不行於卿士。” 宋 王禹偁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诗:“胥徒费簿领,使客烦送迎。” 清 曹寅 《句容馆驿》诗:“胥徒復传舍,窣堵尚斜阳。” 章炳麟 《革命道德论》:“幕客者,其才望驾胥徒而上之。”
词语解释:胥吏  拼音:xū lì
官府中的小吏。《北齐书·彭城王浟传》:“守令参佐,下及胥吏,行游往来,皆自賚粮食。” 唐 柳宗元 《梓人传》:“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太祖右文》:“武人多不知书,案牘、法令、书判、行移悉仰胥吏。” 清 钱谦益 《与蒋明府论优免事宜》:“窃见所颁书册,似犹出胥吏笔牘,有意上下其手,未经台览者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官制不善,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委权胥吏,百弊蝟起。”
词语解释:胥山  拼音:xū shān
山名,相传因 伍子胥 而得名。有三:(1)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 ﹞乃自剄死。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 胥山 。”一说 吴 阖闾 时已有 胥山 之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闔庐 之时大霸,筑 吴越城 ,城中有小城二,徙治 胥山 。”(2)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内 吴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吴山 ,《图经》云:‘ 春秋 时为 吴 南界故名。或曰以 子胥 名,譌 伍 为 吴 也。’亦名 胥山 。”(3) 浙江省 嘉兴市 张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 胥山 ,本名 张山 。相传 吴 使 子胥 伐 越 ,经营於此,因改今名。”
词语解释:胥靡  拼音:xū mí
(1).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亦为刑罚名。《墨子·天志下》:“民之格者则劲拔(杀)之,不格者则係操(纍)而归,丈夫以为僕圉、胥靡。”《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成玄英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吕氏春秋·求人》:“ 傅説 , 殷 之胥靡也。” 高诱 注:“胥靡,刑罪之名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王 戊 稍淫暴……二人諫,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於市。” 颜师古 注:“联繫使相随而服役之,故谓之胥靡,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 曰:‘ 禰衡 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清 吴兆骞 《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诗:“脱驂深愧胥靡赎,裂帛谁怜属国还。”
(2).特指腐刑。 宋 王禹偁 《记马》:“圉人復曰:‘以是驹配是母,幸而騮,其骏必倍;不幸而騍,又获其种,明年将胥靡之,不可失也。’”原注:“胥靡,腐刑也,俚言改马也。”按,《庄子·庚桑楚》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胥靡,腐刑也。”《史记·儒林列传》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胥靡,腐刑。” 王禹偁 此文用其义。
(3).空无所有。《荀子·儒效》:“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胥靡者空无所有之谓,故 荀子 以况贫。胥之言疏也;疏,空也;靡,无也;胥靡犹言胥无。”《汉书·扬雄传下》:“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胥,相也;靡,无也。言相师以无为作宰者也。”
词语解释:胥门  拼音:xū mén
(1).城门名。即今 江苏省 苏州市 城西门。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庐 造以游 姑胥之臺 。”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胥门 者, 子胥 居其旁,民以称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显圣》:“今闻我兵战败, 越 将入 吴 ,我且坐据 胥门 ,待其兵到。”
(2).复姓。 春秋 吴 有大夫 胥门巢 。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词语解释:胥宇  拼音:xū yǔ
(1).察看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犹相宅。《诗·大雅·緜》:“爰及 姜 女,聿来胥宇。” 毛 传:“胥,相;宇,居也。” 孔颖达 疏:“自来相土地之可居者。” 晋 潘尼 《东武馆赋》:“慕 古公 之胥宇,羡 孟母 之审邻。”《北史·隋纪下·炀帝》:“但 成周 墟塉,弗堪胥宇,今可於 伊 雒 营建 东京 。”
(2).指看守房屋。 宋 姜夔 《喜迁莺慢·功父新第落成》词:“窗户新成,青红犹润,双燕为君胥宇。”
词语解释:胥台  拼音:xū tái
即 姑苏台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 姑苏山 ,一名 姑胥山 ,一名 姑餘山 。 姑苏臺 在其上, 闔閭 所作也。一名 胥臺 。”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二:“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 胥臺 。”参见“ 姑苏臺 ”。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
词语解释:胥史  拼音:xū shǐ
犹胥吏。《陈书·世祖纪》:“ 梁 氏末运,奢丽已甚,蒭豢厌於胥史,哥钟列於管库。”《新唐书·牛仙客传》:“帝既用 仙客 ,知时议不归,乘閒以问 高力士 , 力士 曰:‘ 仙客 本胥史,非宰相器。’”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三公端揆,施於军校,衣紫执象,被於胥史,名器之滥极矣。”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倏近行远之文,今勦其体於胥史,病在乎学士之依样。”按,古时“史”与“吏”有别,后来相混。
词语解释:胥魂  拼音:xū hún
传说 伍子胥 为 夫差 所杀,尸投 浙江 ,成为英魂。后用为典。 元 乔吉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曲:“千古恩讎,浪捲 胥 魂,山锁 吴 愁。”
词语解释:胥怨  拼音:xū yuàn
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书·盘庚上》:“盘庚五迁,将治 亳 殷 ,民咨胥怨。”《后汉书·杨彪传》:“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 盘庚 五迁, 殷 民胥怨。” 李贤 注:“胥,相也。迁都於 亳 , 殷 人相与怨恨。”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角调曲之二》:“祁寒暑雨,是无胥怨。”《陈书·世祖纪》:“庶绩未康,胥怨犹结。”《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一》:“时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间碓磑泥封之,隐其数者皆毙之。由是人不聊生,物情胥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諛为事,不懃德以备难,惟安爵以毁成,下民胥怨,手足靡措。”
词语解释:胥命  拼音:xū mìng
(1).本为诸侯相见,约言不誓。《春秋·桓公三年》:“夏, 齐侯 、 卫侯 胥命于 蒲 。” 杜预 注:“胥命者,诸侯相见,约言而不歃血。”《荀子·大略》:“不足於行者,説过;不足於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
(2).泛指相约。 宋 叶适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伸鄙述启好游者》诗:“羣帝胥命游,众仙儼相趋。”
词语解释:胥庭  拼音:xū tíng
太古帝王 赫胥氏 和 大庭氏 的并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世非 胥 庭 ,人乖鷇饮。” 李贤 注:“ 赫胥氏 、 大庭氏 ,并古之帝号。”
词语解释:胥隶  拼音:xū lì
封建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明 顾养谦 《赠温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自僚属、士民、胥隶、夷酋,无不化先生者,而先生无有也。”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呆官》:“某令持有护符,益逞贪墨,论案情之鉅细,索价值之重轻,激胥隶之狂狺,良有以也。”
词语解释:胥疏  拼音:xū shū
(1).谓与人相远,流转各地。《庄子·山木》:“虽飢渴隐约,犹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 郭庆藩 集释:“胥疏,疏也,言足跡之所未经也。” 王夫之 解:“胥疏,与人相远也。”
(2).常有闲散、流浪等义。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胥疏退惰之中,功名絶纪;蹇产病昏之后,意乐全销。”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茂才怀抱利器,鬱鬱无所试,遭际时艰,胥疏侘傺,盖不胜其投笔请缨之孤愤。” 清 冯桂芬 《跋林文忠公河壖雪辔图》:“即以都转之才,亦胥疏湖江,落落无所嚮,可慨也。”
词语解释:胥人  拼音:xū rén
(1).古代乐官。
(2).犹胥吏。《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司马贞 索隐:“胥人犹胥吏,小人也。去犹失也。几者,动之微。”
词语解释:胥祝  拼音:xū zhù
司祭的小吏。《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仰观天纬,则右将而左相;俯察人序,则西武而东文。固非胥祝之伦伍,巫匠之流匹矣。”
词语解释:胥胥  拼音:xū xū
(1).松散貌。《释名·释饮食》:“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胥胥然也。”
(2).喜乐貌。 唐 李翱 《舒州新堂铭》:“大旱之后,隣邑成墟,独我州氓,乐哉胥胥。”
词语解释:胥役  拼音:xū yì
同来服役。《逸周书·度训》:“力竟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胥吏与差役。《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司市官不敢怠慢,引著一班胥役,一面晓諭,一面巡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胥役託词取钱耳。” 章炳麟 《訄书·定律》:“其在胥役,则借一人之力,骫更文法,以罗织人罪,其戕贼下民,百倍於士卒。”
词语解释:胥里  拼音:xū lǐ
里胥。乡里小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总论》:“比较有法,而胥里不得播其奸。”
词语解释:胥余  拼音:xū yú
(1).村落的角隅。《尚书大传》卷三:“爱人者兼及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餘。” 郑玄 注:“胥餘,里落之壁。” 汉 王充 《论衡·恢国》:“恶其人者,憎其胥餘。”
(2).亦作“ 胥邪 ”。椰子树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餘。” 司马贞 索隐:“ 司马彪 云:‘胥邪,树高十寻,叶在其末。’《异物志》:‘实大如瓠,繫在颠,若挂物。实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肤,厚半寸,如猪膏。里有汁斗餘,清如水,味美於蜜。’”《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胥邪”。
(3).人名。一说 箕子 之名,一说 比干 之名。《庄子·大宗师》:“若 狐不偕 、 务光 、 伯夷 、 叔齐 、 箕子 、 胥餘 、 纪他 、 申徒狄 ,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 胥餘 , 箕子 名也……或云《尸子》曰: 比干 也, 胥餘 其名。”
词语解释:胥士  拼音:xū shì
唐 代设置公廨本钱,以公款作本钱贸易或放债取息,充作官署公费和官吏俸禄或津贴。为官府经管公廨本钱向官府纳课的民户,称为“胥士”。《新唐书·食货志五》:“﹝ 贞观 ﹞十二年,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视防閤制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新唐书·食货志五》:“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词语解释:胥戴  拼音:xū dài
拥戴。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啟丕平之运;使圣人寿,敢忘胥戴之诚。”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此虽圣主之恩,实出姑夫之力,举家胥戴,没世不忘。”《封神演义》第九八回:“慰兆人胥戴之清,垂累业无疆之绪。”
词语解释:胥母  拼音:xū mǔ
山名。即今 江苏省 吴县 莫厘山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旦食於 纽山 ,昼游於 胥母 。” 张宗祥 校注:“《江南通志》引 虑 志云: 洞庭 东山 一名 胥母 ,即今 莫釐山 。”《文选·枚乘〈七发〉》“弭节 伍子 之山,通厉 骨母 之场” 唐 李善 注:“《史记》:‘ 吴王 杀 子胥 ,投之于江, 吴 人立祠于江上,因名 胥母山 。’……疑骨母,字之误也。”按,古胥字形近骨字,传写而讹。参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订讹》
词语解释:胥溺  拼音:xū nì
相继沉没。语本《诗·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郑玄 笺:“胥,相也。”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只是将倾大厦,非一木能支;胥溺神州,岂隻手可援?” 明 何景明 《古诗·中林之棘》:“火之方殷,不戒胥燔;水之方割,不戒胥溺。”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诸先群哲,惄然焦然思有以拯救之,普渡之,各竭其心思,出其方术施济之,而横览胥溺之滔滔,终无能起沉痼也。”
词语解释:胥成  拼音:xū chéng
重迭而生,对生。
词语解释:胥师  拼音:xū shī
古官名。掌管市场物价的小官吏。《周礼·地官·胥师》:“胥师各掌其次之政令而平其货贿,宪刑禁焉。”
词语解释:胥原  拼音:xū yuán
伍子胥 与 屈原 的并称。《汉书·王莽传上》:“公被 胥 原 之诉,远去就国。”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胥 原 , 子胥 、 屈原 也。”
词语解释:胥仆  拼音:xū pú
差役仆从。 唐 李峤 《上雍州高长史书》:“顾尝希仕尺寸,徇禄斗升,胥僕之与隣,奔走之为使。” 清 钮琇 《觚賸·巡检附魂》:“内外胥僕,无不愕骇。”
词语解释:胥产  拼音:xū chǎn
伍子胥 与 子产 的并称。 唐 于志宁 《隋柱国皇甫诞碑》:“博韜 胥 产 ,文瞻 卿 云 。”
词语解释:胥纰  拼音:xū pī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上的带钩。《史记·匈奴列传》:“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紕一。”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 鲜卑 郭落带,瑞兽名也, 东胡 好服之。”按《汉书·匈奴传上》作“犀毗”。 颜师古 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参阅 王仁湘 《带钩概论》
词语解释:胥魁  拼音:xū kuí
差役的头目。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 刘知常 , 襄阳 人,其兄为 襄阳县 之胥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昔有属官私其胥魁,百计袒护。”
词语解释:胥蠹  拼音:xū dù
指封建官府中侵吞财物的胥吏。犹如蛀食衣物书籍的蠹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驳衙役》:“衿棍把持衙门,胥蠹恣行侵扰。”
词语解释:胥邪  拼音:xū xié
见“ 胥餘 ”。
词语解释:胥余  拼音:xū yú
(1).村落的角隅。《尚书大传》卷三:“爱人者兼及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餘。” 郑玄 注:“胥餘,里落之壁。” 汉 王充 《论衡·恢国》:“恶其人者,憎其胥餘。”
(2).亦作“ 胥邪 ”。椰子树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餘。” 司马贞 索隐:“ 司马彪 云:‘胥邪,树高十寻,叶在其末。’《异物志》:‘实大如瓠,繫在颠,若挂物。实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肤,厚半寸,如猪膏。里有汁斗餘,清如水,味美於蜜。’”《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胥邪”。
(3).人名。一说 箕子 之名,一说 比干 之名。《庄子·大宗师》:“若 狐不偕 、 务光 、 伯夷 、 叔齐 、 箕子 、 胥餘 、 纪他 、 申徒狄 ,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 胥餘 , 箕子 名也……或云《尸子》曰: 比干 也, 胥餘 其名。”
词语解释:胥译  拼音:xū yì
翻译,互译。 明 李东阳 《〈马石田文集〉序》:“ 元 之入主中国,盖有气化以来所未见,八九十年,涵养生息,以旃裘为冠屨,以干楯为铅槧,以胥译为吟诵,製为文章,播为歌咏,鸣一代而传四方者,亦不可诬。”
词语解释:胥算  拼音:xū suàn
封建官府中主管计算的吏员。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户部十三司胥算,皆 吴 越 人也。”
词语解释:胥耆  拼音:xū qí
老吏。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狡僧》:“ 李 高其行,命住持某寺,董修殿之役,出疏自捐百金, 湖 属得数千,同事胥耆,鐍之篋笥。”
词语解释:胥附  拼音:xū fù
使疏远者相亲附。亦指亲附、亲附的人或泛指附庸。《尚书大传》卷二:“ 周文王 胥附、奔輳、先后、御侮谓之四邻。”《尚书大传》卷二:“ 孔子 曰:‘ 文王 得四臣, 丘 得四友焉。自吾得 回 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与?’”《北齐书·孙腾高隆之等传赞》:“ 閎 散 胥附, 萧 曹 扶翼, 齐 运勃兴, 孙 高 陈力。”《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阎庚》:“ 庚 久为 仁亶 胥附之友,心不忍别。” 章炳麟 《总同盟罢工论序》:“晳人又往往东走,鑛冶阡陌之利,日被钞略,邦交之法空言无施,政府且为其胥附,民遂束手,无奈之何。”
词语解释:胥縻  拼音:xū mí
胥靡。系缚。《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二人諫,不听,胥靡之” 清 王先谦 补注:“胥靡,《説文》作縃縻,谓拘缚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