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末字词组
带胯腰胯犀胯腿胯扭腰撒胯   

词语解释:带胯  拼音:dài kuà
亦作“ 带銙 ”。 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之四:“通犀排带胯,瑞鶻勘袍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礪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墨玉石》:“ 西蜀 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輭,土人鐫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参见“ 带钩 ”。
词语解释:带钩
束腰革带上的钩。一端曲首,背有圆钮。或作动物形,或铸有花纹,不一。多用铜制,亦有用铁或玉等制作者。《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 ﹞射中 小白 带钩。” 清 桂馥 《札朴·览古》:“余见古铜带钩数十枚,皆作螳螂形。”
词语解释:腰胯  拼音:yāo kuà
腰部。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三折:“我这里挺一挺耸着肩胛,摆一摆摩着腰胯。”《水浒传》第二三回:“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那腰胯一掀,掀将起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自觉得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
词语解释:犀胯  拼音:xī kuà
古时块茶名。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词:“ 黔 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鬭圆方,研膏入焙香。”
词语解释:腿胯  拼音:tuǐ kuà
腰以下至大腿的部分。常指奔跑时用力之处。 吉学霈 《洛阳桥上》:“你别看我上四十岁年纪了,腿胯可是挺硬的,要在平常拉个客人,下午五点钟就跑到 西关 了。”
词语解释:扭腰撒胯  拼音:niǔ yāo sā kuà
扭动腰胯。多形容故作妖娆的丑态。《西游记》第五三回:“ 八戒 扭腰撒胯的哼道:‘爷爷呀!要生孩子,我们却是男身!那里开得产门?’”《锺馗捉鬼传》第八回:“更有那丑恶异常的,他也要蹶嘴上抹了胭脂……扭腰撒胯,备尽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