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共351,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雨脚折脚跛脚元佑脚切脚四脚鞋脚后脚
赤脚旗脚病脚殿脚霞脚月脚跂脚车脚
行脚伸脚软脚风脚豹脚柱脚地脚捧脚
日脚手脚一脚铁脚拔脚桥脚局脚抽脚
失脚鸭脚城脚插脚电脚歇脚小脚狗脚
山脚腿脚春脚阵脚白脚马脚落脚随脚
云脚石脚根脚动脚生脚入脚抱佛脚跟脚
信脚鬓脚字脚帆脚放脚发脚线脚蹩脚
腰脚注脚立脚下脚水脚移脚前脚踏脚
着脚露脚汗脚元和脚企脚趁脚驻脚绊脚

词语解释:雨脚  拼音:yǔ jiǎo
(1).密集落地的雨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原注:“截雨脚即种者,地湿,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絶。” 宋 陈三聘 《南柯子·七夕》词:“月傍云头吐,风将雨脚吹。”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西南天上起了乌云,密雨下黑了天地,老远望去,雨脚织成的帘子从天到地,悬在西南,真有些像传说里的龙须。”
(2).茶名。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词语解释:赤脚  拼音:chì jiǎo
亦作“ 赤脚 ”。
(1).光着脚,不穿鞋袜。 唐 杜甫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宋 刘攽 《送徐君章》诗:“何时亦得东南征,赤脚 吴 溪嘲钓碣。” 宋 苏轼 《读孟郊诗》诗之二:“ 吴 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紵。” 清 彭孙贻 《海上僧馈余槲叶笠天台藤杖歌》:“山僧海上来,赤脚秃顶湿。”
(2).指光着的脚。 明 王九思 《归兴》诗:“有时节露赤脚山巔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 欧阳山 《三家巷》十四:“天气还很冷,可是她没穿鞋子,一双赤脚冻得红通通的。”
(3).见“ 赤脚婢 ”。
词语解释:赤脚婢  拼音:chì jiǎo bì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后因称婢女为“赤脚婢”。 宋 梅尧臣 《次韵答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唯应赤脚婢,收拾怨常酷。”亦作“ 赤脚婢 ”。 清 陈寅 《驭仆篇》:“半饱当门黄脸童,敝衣行市赤脚婢。”亦省称“ 赤脚 ”。 宋 陆游 《农家》诗:“苍头供井臼,赤脚解缝纫。”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诚斋 自秘书监将漕 江 东,年未七十,退休 南溪 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长鬚、赤脚纔三四人。”
词语解释:行脚  拼音:xíng jiǎo
(1).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金 赵元 《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
(2).引申为行乞。 碧野 《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
(3).见“ 行脚僧 ”。
(4).行走;行路。 宋 杨万里 《和文远叔行春》诗:“行脚宜晴翠,看云恐夕黄。” 刘白羽 《黑》二:“行脚人全把脚步匆匆扯开,往下赶这两站路。”
(5).谓两脚不停地移动。《宋书·顾觊之传》:“ 覬之 不欲与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词语解释:行脚僧  拼音:xíng jiǎo sēng
指步行参禅的云游僧。 宋 陆游 《双流旅舍》诗:“开门拂榻便酣寝,我是 江 南行脚僧。”《水浒传》第六六回:“再调 鲁智深 、 武松 ,扮做行脚僧行,去北京城外庵院掛搭。” 清 赵翼 《秋园预治敛具诗以调之》:“譬如行脚僧,晨起打包轻。” 叶圣陶 《抗争》:“﹝ 郭先生 ﹞肩担行李头戴棕笠悠然来往的行脚僧的印象浮现在他的脑际。”亦省称“ 行脚 ”。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罗汉寺》:“殿宇嵯峨,香火特盛。远方行脚多挂褡其中。”
词语解释:日脚  拼音:rì jiǎo
亦作“ 日脚 ”。
(1).太阳穿过云隙射下来的光线。 唐 岑参 《送李司谏归京》诗:“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 宋 范成大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词:“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试轻裘。”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九章:“一天,当日脚在外面围墙的铁丝网上消逝,黄昏开始到来的时候,隔壁牢房的同志们在低哑的唱歌。”
(2).方言。犹日子。日期;时间。《水浒传》第七四回:“大哥休怪,正是要紧的日脚,先説得明白最好。”《何典》第八回:“他娘甚喜欢,便端一肩行李,拣个入学日脚,来到 鬼谷先生 家住下。” 巴人 《证章》:“你们瞧,不把人员派个适合的工作,却叫他来空数日脚,还全以为自己主见不错咧。”
(3).方言。犹日子。生活或生计。 王西彦 《曙》:“你说这日脚是人过的吗?”
词语解释:失脚  拼音:shī jiǎo
(1).举步不慎而跌倒。《景德传灯录·大安禅师》:“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水浒传》第十八回:“ 朱仝 只做失脚扑地,倒在地下。”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这条路原是我们农民弟兄踩出来的,他们就是闭上眼睛,也不会失脚的。”
(2).比喻受挫折或犯错误。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翻身落霄汉,失脚到泥涂。 博望 移门籍, 潯阳 佐郡符。”自注:“予自太子赞善大夫出为 江州 司马。”《红楼梦》第九二回:“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 茅盾 《子夜》八:“那天我们在银行公会吃中饭的时候看见他,不是他劝我们赶快补进么?早听他的话,这一回就不至于失脚。”
词语解释:山脚  拼音:shān jiǎo
山接近平地的部分。 唐 崔橹 《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诗:“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遶山脚黄。” 宋 陆游 《野步书触目》诗:“最怜山脚水,撩乱入陂塘。”《老残游记》第一回:“好在我们山脚下有的是渔船,何不驾一隻去。”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将要下到山脚, 郭祥 让部队停止下来,在山坡上观察了一会儿。”
词语解释:云脚  拼音:yún jiǎo
(1).远处暗云垂下的雨幕。 唐 李贺 《崇义里滞雨》诗:“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清 孙枝蔚 《雨》诗:“来朝云脚散,归计莫从容。”
(2).低垂的云。 唐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 北 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宋 秦观 《呈李公择》诗:“云脚渐收风色紧,半规斜日射归船。”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
(3).茶的别称。 宋 梅尧臣 《宋著作寄凤茶》诗:“云脚俗所珍,鸟觜夸仍众。” 金 元好问 《赠任丈耀卿》诗:“茶灶漫煎云脚散,莲舟清啸月波凉。” 明 陆树声 《茶寮记·烹点》:“云脚渐垂,乳花浮面则味全。”
词语解释:信脚  拼音:xìn jiǎo
犹信足。 唐 李涉 《长安闷作》诗:“宵分独坐到天明,又策羸驂信脚行。” 宋 范成大 《初归石湖》诗:“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復认邻翁。”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信脚山之下,洗耳水之涯,正失路迷踪没乱煞。”
词语解释:腰脚  拼音:yāo jiǎo
腰与脚。常表示人的体力。《梁书·处士传·何胤》:“昔荷圣王眄识,今又蒙旌賁,甚愿诣闕谢恩,但比腰脚大恶,此心不遂耳。” 唐 杜甫 《寄赞上人》诗:“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宋 苏轼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腰脚渐不胜,维时日亭午。”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千级石磴试腰脚,百寻涧底望高楼。天外云自流。”
词语解释:着脚  拼音:zhe jiǎo
立足;涉足。 清 费锡璜 《汉诗总说》五:“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如立 泰 华 之巔,一切培塿,皆在其中。”
(1).置足,犹言亲临其地。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 宋 范成大 《桑岭》诗:“人言远游好,呼来试着脚。” 宋 杨万里 《寄题李与贤似剡庵》诗:“我曾着脚 勾践 国,奉詔 昭陵 省松柏。”
(2).指落脚;涉足。 宋 陆游 《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 陈珩 若再向花柳丛着脚时,永远前程不吉,死於非命。”
(3).确实的,可靠的。《西游补》第六回:“我有一个道理:逕到臺上,见了 项羽 ,把 始皇 消息问他,倒是个着脚信。”
词语解释:折脚  拼音:shé jiǎo
宋 代称太学考试接连失败两次为“折脚”。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钧旧规》:“若下就试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补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有两试,一试中则又试两试。若一年两试俱失,谓之折脚,不復试第三试。以三试不中,则当退舍。”脚,一本作“ 脚 ”。
词语解释:旗脚  拼音:qí jiǎo
亦作“旂脚”。 犹旗尾。 宋 梅尧臣 《龙女祠祈顺风》诗:“龙母龙相依,风云随所变。舟人请予往,出庙旗脚转。” 宋 苏轼 《泗州僧伽塔》诗:“我昔南行舟繫 汴 ,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旂脚转。” 宋 叶适 《后端午行》:“一村一船徧一乡,处处旗脚争飞扬。”
词语解释:伸脚  拼音:shēn jiǎo
《晋书·王济传》:“帝尝与 济 弈棊,而 孙皓 在侧,谓 皓 曰:‘何以好剥人面皮?’ 皓 曰:‘见无礼於君者则剥之。’ 济 时伸脚局下,而 皓 禨焉。” 孙皓 为亡国之君,降 晋 不自愧疚,反借他人之过以掩己暴行,后遂以“伸脚”讥刺不知亡国之耻者,言正应剥其面皮。 章炳麟 《时危》诗之三:“歌残《尔汝》意舂容,伸脚谁当在局中?笑杀后来 陈叔宝 ,献书犹自请东封。”
词语解释:手脚  拼音:shǒu jiǎo
(1).手和脚。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亦借指身体。《西游记》第四四回:“﹝ 孙行者 ﹞喝教众僧:‘散!莫在我手脚边!’”
(2).动作;举止。 前蜀 韦庄 《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诗:“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雏手脚轻。”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魄散魂消,肠慌腹热,手脚麞狂去不迭。”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 吴天宝 的举动就像猴。手脚灵俏的不行,专往高处爬。”
(3).气力;心力。《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道:‘多多益善,母多丹多,省得再费手脚。’” 王统照 《鬼影》:“他们到了这一年的尽头,好容易费尽手脚,赚了一点血汗钱。” 茅盾 《子夜》十二:“他自己也得费点手脚去张罗。”
(4).手段,本领。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这 英布 手脚好生来得,若不是两个拿他一个,可得不被他拿了我去。”《水浒传》第七回:“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他想起了 韩长脖 和自己吩咐他的话:‘这一回要等着瞅你的手脚了。’”
(5).企图达到某种目的而暗中采取的行动。《水浒传》第一○七回:“﹝ 吴用 ﹞急教传令军马,再退后二里列阵,好教两路奇兵做手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随叫 王惠 :‘可赶上去,同他一路去,他便没做手脚处。’”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怎么他一不在家,就让那老头儿做了手脚呢。”
(6).手面;排场。《红楼梦》第一一○回:“ 邢夫人 素知 凤姐 手脚大, 贾璉 的闹鬼,所以死拿住不放鬆。”
(7).仆役;人手。 许地山 《女儿心》:“那天在场上看把戏的大半是 郭 家底手脚。”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五》:“劫火车虽说富足一点,但是要用许多手脚。若是劫 梁老太爷 ,只须五六个人就够了。”
词语解释:鸭脚  拼音:yā jiǎo
(1).银杏树的别名。树叶似鸭掌状,故称。 宋 陆游 《十月旦日至近村》诗:“鸭脚叶黄乌臼丹,草烟小店风雨寒。” 元 王祯 《农书》卷九:“银杏之得名,以其实之白。一名鸭脚,取其叶之似。” 清 曹寅 《入灵谷寺》诗:“马塍酹客穿陵隧,鸭脚干霄逼相轮。”
(2).指银杏的果实。 宋 梅尧臣 《依韵酬永叔示予银杏》:“去年我何有,鸭脚赠远人。” 宋 陆游 《听雪为客置茶果》诗:“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 元 詹时雨 《一枝花·丽情》套曲:“银杏叶彫零鸭脚黄,玉树花冷淡鸡冠紫。”
(3).即鸭脚葵。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 范祥雍 校注:“《齐民要术》三‘种葵’注:‘按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復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参见“ 鸭脚葵 ”。
词语解释:鸭脚葵  拼音:yā jiǎo kuí
植物名。菜的一种。 唐 白居易 《官舍闲题》诗:“禄米麞牙稻,园蔬鸭脚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葵》:“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词语解释:腿脚  拼音:tuǐ jiǎo
指走动的能力。《水浒传》第三四回:“ 秦明 见 宋江 腿脚不便,问道:‘兄长如何贵足不便?’” 老舍 《骆驼祥子》一:“ 北平 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花城》1981年第1期:“我心满意足地起身告辞, 吕教授 的腿脚有点不便,吩咐 洛丝 把我送出门。”
词语解释:石脚  拼音:shí jiǎo
(1).山脚。 唐 鲍溶 《玉山谣奉送王隐者》:“ 凤凰城 南 玉山 高,石脚耸立争雄豪。” 唐 李群玉 《宿鸟远峡化台遇风雨》诗:“龙湫在石脚,引袂时一取。”
(2).石砌的墙基。《傣族情歌·月光这么好》:“我们情意多相合,好比月亮配娑罗,好比泥巴配莲藕,好比屋墙靠石脚。”
词语解释:鬓脚  拼音:bìn jiǎo
亦作“髩脚”。 即鬓角。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凤侧鸞欹髩脚斜,红攒翠歛眉心折。” 宋 王安石 《明妃曲》:“ 明妃 初出 汉 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 宋 舒亶 《木兰花·次韵赠歌妓》词:“伤春还是懒梳妆,想见緑云垂鬢脚。” 清 张鉴 《冬青馆古宫词》之八一:“夜深凉露浥金阶,鬢脚刚辞琥珀釵。”参见“ 鬢角 ”。
词语解释:鬓角  拼音:bìn jiǎo
耳朵前边长头发的部位。亦指长在那里的头发。《陈书·章昭达传》:“ 梁 大同 中, 昭达 为东宫直后,因醉坠马,鬢角小伤。”《全元散曲·一枝花·惜春》:“鬢角二毛,晓来镜里都知道。” 曹禺 《雷雨》第四幕:“ 四凤 由中门进,眼泪同雨水流在脸上,散乱的头发,水淋淋的粘在鬓角。”
词语解释:注脚  拼音:zhù jiǎo
亦作“ 注脚 ”。
(1).解释字句的文字。 唐 于义方 《黑心符》:“《黑心符》微伤大雅,要自伤弓惊饵之言,留之为《颜氏》下一注脚。”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王郇公封国年月》:“得此考证,不特可补史文之闕,并足为《图经续记》注脚也。”
(2).泛指解释、说明。 秦牧 《长街灯语·我们需要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所具有的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找到注脚。”
解释字句的文字。 宋 陆九渊 《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註脚。” 清 颜星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註脚也。” 邹韬奋 《信箱·变了什么花样?》:“在旁人或以为你一向思虑周密,独于此文把最要紧的一个註脚竟会疏略,不免予人以造谣的机会了。”
词语解释:露脚  拼音:lù jiǎo
露滴。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质 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宋 周邦彦 《早梅芳·牵情》词:“河阴高转,露脚斜飞夜将晓。” 宋 张枢 《壶中天·月夕登绘幅堂》词:“露脚飞凉,山眉锁暝,玉宇冰匳满。”
词语解释:跛脚  拼音:bǒ jiǎo
(1).瘸腿。亦指瘸腿的人。《花月痕》第五一回:“此时跛脚已生一男一女,都出来叩见。”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 婵娟 :](捧腹憨笑)呵哈哈哈……跛脚公子,真是受罪!真是受罪!”
(2).蹩脚。比喻尴尬、差劲。 王统照 《旗手》:“然而他们所希望按时而行的大动物却弄得十分跛脚,一天会没有一次客车。”
词语解释:病脚  拼音:bìng jiǎo
有病的脚;脚有病。 唐 杜甫 《西阁曝日》诗:“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宋 杨万里 《自遣》诗:“匹似病风兼病脚,老夫犹是地行仙。”
词语解释:软脚  拼音:ruǎn jiǎo
亦作“ 软脚 ”。亦作“輭脚”。
(1).宴饮远归的人。犹今接风、洗尘。《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归宅亲故来软脚,开筵列饌广舖陈。”《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帝常岁十月幸 华清宫 ,春乃还,而诸 杨 汤沐馆在宫东垣,连蔓相照,帝临幸,必徧五家,赏賚不訾计,出有赐,曰‘饯路’,返有劳,曰‘软脚’。”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下:“出有饯饮,还有软脚。远近餉遗珍玩狗马,阉侍歌儿,相望於道。” 清 钱谦益 《燕新乐小侯》诗之二:“软脚筵开乐句和,濯龙吐凤客駢罗。” 清 厉鹗 《寒食日同穆门西颢集湖上》诗:“冷食正宜供輭脚,几年相见各华颠。”
(2).脚病名。《太平御览》卷七二四引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序》:“因 晋 朝南移,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软脚之疾。” 唐 李翱 《劝河南尹复故事书》:“ 翱 虑前尹迁改,来者不知为谁,终获戾,故后数十日以软脚乞将去官。”
词语解释:一脚  拼音:yī jiǎo
(1).一条腿;一只脚。《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 晋 郭璞 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北史·高句丽传》:“俗洁浄自喜,尚容止,以趋走为敬,拜则曳一脚,立则反拱,行必插手。”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2).一个注脚。《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自是不论到这里,然此只是 尹氏 添此一脚,本文非有此意。”
(3).犹言一旦;一下子。《水浒传》第二四回:“﹝ 武大 ﹞真个每日只做一半炊饼去卖,未晚便归。一脚歇了担儿,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却来家里坐地。”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李二折:“我和你十七八共枕同眠,二十载儿女姻缘,一脚地停尸在眼前,则落的酒茶浇奠。”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我一脚的不在家,把我铜斗儿家缘都破败了也!”
(4).把有四条腿的动物分成四份,每份叫一脚。《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无移时,又吃了这桶酒,剩下一脚狗腿,把来揣在怀里。” 清 翟灏 《通俗编·数目》:“物之有四脚者,四分之,各为一脚。今食肆中有此言。”
(5).犹一步。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一:“ 张拴 是个小农户,经不起这波折,黑夜白天怎样打算,也过不去这一脚。”
词语解释:城脚  拼音:chéng jiǎo
城下;沿城墙一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总巡立即出了一道告示,勒令沿城脚的居民将晒臺拆去。”《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狗官尽找螺蛳壳》:“ 象州 官府带兵多,打起仗来乱鸡窝;天军城脚一声喊,狗官尽找螺螄壳。”
词语解释:春脚  拼音:chūn jiǎo
(1).旧时称颂有德政的地方官吏。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戊戌寿张守》词:“不要 汉 廷夸击断,要史家、编入循良传。春脚到,福星见。”参见“ 有脚阳春 ”。
(2).指春天的时光。 宋 李昴英 《兰陵王》词:“孤酌,住春脚,便彩局谁忺,宝軫慵学。”
词语解释:有脚阳春  拼音:yǒu jiǎo yáng chūn
亦作“ 有脚阳春 ”。 对官吏施行德政的颂词。典出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 宋璟 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 璟 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宋 李昴英 《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词:“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脚,一本作“ 脚 ”。 明 张景 《飞丸记·全家配远》:“有脚阳春司讞听,谩説道官清民靖。”
词语解释:根脚  拼音:gēn jiǎo
亦作“ 根脚 ”。
(1).植物或建筑物的根基。引申谓事物的基础,底子。 唐 李咸用 《小松歌》:“庭閒土瘦根脚狞,风摇雨拂精神醒。”《朱子语类》卷一二一:“须尽记得诸家説方有箇衬簟处,这义理根脚方牢。”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若根脚坚牢,眼目精利,泛取读之,亦足充扩襟灵,赞助笔力。”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七八回:“ 孙志强 老汉回过头来,摸着上边的一块石头,低声对 马区长 说:‘这就是碉堡的根脚。’”
(2).指家世、出身、资历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兼他父命。”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你须身姓 刘 ,您妻须姓 吕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履历》:“今之履歷,古之脚色也…… 宋 末参选者具脚色状,今谓之根脚。” 吴晗 《朱元璋传·南征北战》:“ 奇皇后 和太子深恨 扩廓帖木儿 , 元顺帝 也疑忌他兵权太重,朝中大臣嫌他不是根脚官人(世代贵族),另眼相看。”
词语解释:字脚  拼音:zì jiǎo
犹字眼。引申指事物的极微部分、一丁点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你兴词告状可不许你带我一个字脚。”《醒世姻缘传》第五六回:“你就把二百两银子交到我跟前,少我个字脚儿,我合你到学道跟前讲讲!”
词语解释:立脚  拼音:lì jiǎo
(1).犹安身,立身。《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到后觉道声息不好,立脚不住,就悄地桃之夭夭。”
(2).指根基;基础。 清 姚鼐 《程养斋暨子心之家传》:“士入世立脚不坚,任事不巨,则庸人耳。”
词语解释:汗脚  拼音:hàn jiǎo
出汗的脚;脏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羊昭业 等拟将一尺三寸汗脚,踏他烧残龙尾道, 懿宗皇帝 虽薄德不任,被前人罗织;执大政者亦大悠悠。” 宋 陈师道 《寄北山顺法师》诗之一:“高士不应轻俗士,欲将汗脚上垂云。”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人言此辈宜高阁。几载种 天随 菊,采 庞公 药。龙尾道、难安汗脚。”
词语解释:元佑脚  拼音:yuán yòu jiǎo
宋 黄庭坚 在 元祐 年间以书法知名,人戏称其书法为“元祐脚”。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 宋 陈师道 《徐仙书》诗之一:“肯学 黄 家‘元祐脚’,信知人厄匪天穷。”
词语解释:殿脚  拼音:diàn jiǎo
(1). 隋炀帝 出游 江都 时,为其大船牵挽的船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共用挽船士八万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谓之殿脚,皆以锦綵为袍。”
(2).指殿脚女。 前蜀 韦庄 《河传》词:“青娥殿脚春粧媚。” 宋 孙光宪 《河传》词:“如花殿脚三千女。”
词语解释:风脚  拼音:fēng jiǎo
(1).指水的波纹。 宋 李觏 《五龙塘》诗:“风脚斗回波面黑,向人浑似逞严威。”
(2).脚步轻快如风。 唐 罗隐 《八骏图》诗:“ 穆满 当年物外程,电腰风脚一何轻。”
词语解释:铁脚  拼音:tiě jiǎo
亦作“ 铁脚 ”。
(1).草名。又名烫烫青。 宋 王洙 《王氏谈录·北虏风物》:“北荒之珍,有铁脚草,採取阴乾,投之沸汤中,顷之茎叶舒卷如生。”
(2).鸟名。以其爪黑得名。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 天津卫 有小鸟,黑爪,故名铁脚。”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铁脚》:“铁脚, 天津 有之,以其爪黑,故名。体大如麻雀,首之毛有蓝色,尾两边白色。春令始至,可食。”
词语解释:插脚  拼音:chā jiǎo
犹插身。 宋 陆游 《鹧鸪天》词:“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
词语解释:阵脚  拼音:zhèn jiǎo
(1).指所摆的阵的最前方。 宋 李新 《观梁辅之晓阅》诗:“风吹细柳旗形转,日过寒谿阵脚斜。”《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惇 令 于禁 、 李典 押住阵脚,亲自出马阵前。”《英烈传》第二三回:“两边站定了阵脚,这场廝杀,实是惊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八章:“ 志勇 这‘回马枪’冲着堵击的敌人屁股一扫,敌人乱了阵脚。”
(2).比喻斗争双方的态势。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七:“ 唐子方 始弹 张尧佐 ,与諫官皆上疏,及弹 文公 ( 彦博 ),则 吴奎 畏缩不前,当时为拽动阵脚。” 徐迟 《牡丹》六:“一个缺口打开后,就不容易守住阵脚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三五章:“ 萧长春 继续说:‘明天开会,要有人再挑头提粮食问题,咱们也别顺着他们的意思顶牛了,要压住阵脚,先引着他们商量生产,由生产再联上粮食的事儿,这样就不会乱了。’”
词语解释:动脚  拼音:dòng jiǎo
动身,启程。《宋书·张畅传》:“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魏书·李崇传》:“ 淮南 万里,繫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 元 郑光祖 《倩女还魂》第一折:“被拘箝的不忿心教他怎动脚,虽不是路迢迢,早情随着云渺渺。”
词语解释:帆脚  拼音:fān jiǎo
帆篷的下部。亦借指帆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制府 李公 卫 未达时,尝同一道士渡江。适有与舟子争詬者,道士太息曰:‘命在须臾,尚较计数文钱耶?’俄其人为帆脚所扫,堕江死。” 清 阮元 《宗舫》诗:“帆脚远行须把定,莫教孟浪愿长风。”
词语解释:下脚  拼音:xià jiǎo
亦作“ 下脚 ”。
(1).旧时指赏给妓院中仆人的钱。《负曝闲谈》第十三回:“ 单幼仁 在腰里摸出了四块下脚,同着 殷必佑 走出了弄堂。”《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 牛老爷 ,你那天住夜,我记得你还出了二十元的下脚,今天可要一起讨还。”原注:“宿娼犒婢媪之称,亦 吴 谚也。”
(2).原材料加工后,切割、剔除下来的余料。亦称“ 下脚料 ”。《人民日报》1981.4.13:“ 西宁市 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利用大毛纺织厂的下脚料生产中低档毛纺织品,丰富了市场供应。”
(3).底子,底细。 克非 《春潮急》二十:“从此装作什么事都不理,只一心调查 徐锅巴胡 、 加钢黄蟮 的罪行,摸 李春山 的下脚。”
(4).下边。 沉从文 《新湘行记》:“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
(5).方言。 苏 沪 一带称屠宰后的猪的内脏、脚爪叫下脚。
亦作“ 下脚 ”。
(1).放下脚。《晋书·陶侃传》:“ 贡 ( 王贡 )初横脚马上, 侃 言讫, 贡 敛容下脚,辞色甚顺。”
(2).指把脚踩下去。《十月》1981年第2期:“厕所里永远乱扔着手纸,使人无处下脚。”
(3).行动。犹言下手,动手。《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也不和他鬭口,便站在台阶前看他怎生个下脚法。”《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要论我的家当儿,再有几个五百也拿得出来;只是我想大丈夫仗本事干功名,一下脚就讲究花钱,塌了鋭气了。”
词语解释:元和脚  拼音:yuán hé jiǎo
唐 刘禹锡 戏称 柳宗元 的书法。后亦指 柳公权 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 唐 刘禹锡 《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 柳 家新样 元和 脚,且尽薑芽敛手徒。”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一:“君家自有 元和 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词语解释:切脚  拼音:qiē jiǎo
(1).运用切音的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 宋徽宗 《宫词》之二二九:“曲里字难相借问,随时切脚注花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於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槃为勃阑、鐸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欒、鉦为丁寧。”
(2).方言。确实的住处。 清 李玉 《清忠谱》第十三折:“[外出单介]来,来,来,你看,你看!五个人没头没脑,那里找寻?[小生]少不得有元来切脚。[外]有了切脚,什么难处?”
词语解释:霞脚  拼音:xiá jiǎo
亦作“ 霞脚 ”。
(1).低垂近地面的云霞。 唐 喻凫 《得子侄书》:“雁天霞脚雨,渔夜苇条风。”
(2).指经煮泡后沉至杯底的茶叶。 唐 曹邺 《故人寄茶》诗:“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词语解释:豹脚  拼音:bào jiǎo
见“ 豹脚蚊 ”。
词语解释:豹脚蚊  拼音:bào jiǎo wén
指一种脚上有花斑的蚊子。《尔雅翼·释虫三》“蚊”:“其生草中者,吻尤利,而足有文彩, 吴兴 号为豹脚蚊子。” 清 钱谦益 《露筋庙》诗:“ 高邮 湖水通 平望 ,东有 吴兴 豹脚蚊。” 清 沉绍姬 《蚊》诗:“斗室何来豹脚蚊,殷如雷鼓聚如云。”亦省作“ 豹脚 ”、“ 豹脚 ”。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风定轩窗飞豹脚,雨餘栏槛上蜗牛。” 清 厉鹗 《苹州曲和鲍明府》之八:“豹脚猛于鹰,轻綃围夜玉。”自注:“ 吴兴 多蟁,豹脚者尤毒。”
词语解释:拔脚  拼音:bá jiǎo
(1).摆脱。《晋书·庾亮传》:“兄弟不幸,横陷此中,自不能拔脚於风尘之外,当共明目而治之。” 清 黄景仁 《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诗:“拔脚輭红君竟得,不辞典尽鷫鸘裘。”
(2).急急起步。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好,那么我走。[拔脚就走。]” 沉从文 《阿金》:“ 阿金 一望到那个大酒糟鼻子,连话也不多听,就回头拔脚走了。”
词语解释:电脚  拼音:diàn jiǎo
与地相接的闪电。 宋 赵福元 《减字木兰花·赠草书颠》词:“电脚摇光,骤雨旋风声满堂。”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一:“须臾报道渔罩外,电脚龙腾五尺梭。”
词语解释:白脚  拼音:bái jiǎo
(1).光脚;赤脚。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又令小儿玉带金额,白脚呵唱於其间,恣为嬉戏。”
(2).旧指差役中的未曾正式充役者。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差役篇第十》:“若有元係不应充役白脚而近来增置田产、归併诡挟物力亦当及役,则且差白脚仍为图揭之坐右,以便閲视。”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役法》:“其计较物力,推排先后,流水鼠尾,白脚歇替之差,乡胥高下其手,而民不惮出死力以争之。”《文献通考·职役二》:“已充役者谓之批朱,未曾充役者谓之白脚。”
词语解释:生脚  拼音:shēng jiǎo
同“ 生角 ”。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 潘忠 因班中装生的哑了喉咙,正要寻个顶替,见 廷秀 人物标致,声音响亮,却又年纪相彷,心下暗喜道:‘若教此人起来,到好个生脚。’”
词语解释:放脚  拼音:fàng jiǎo
(1).放开脚步行走。 宋 苏轼 《答言上人书》:“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
(2).指妇女不缠小足。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五:“妇女要求解放……要提倡放脚,要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
词语解释:水脚  拼音:shuǐ jiǎo
亦作“ 水脚 ”。
(1).水路运输费用。《宋史·食货志下二》:“尽取木炭铜铅本钱及官吏闕额衣粮水脚之属,凑为年计。”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乙亥》:“飭令各省将折漕之价,与其应发水脚之费,解交部库。”《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办好的机器,如果能退,就是贴点水脚,再罚上几个都还有限。”
(2).水底。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 丹霞亭 浸池心冷, 曲沼门 含水脚清。”
(3).水痕。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 沙溪 北苑 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词语解释:企脚  拼音:qǐ jiǎo
翘起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诸君莫轻道 仁祖 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清 钱谦益 《戊戌新秋日吴巽之持孟阳画扇索题为赋十绝句》之六:“轻鸥柔艣羃江烟,櫓背三僧企脚眠。”
词语解释:四脚  拼音:sì jiǎo
(1).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宋书·臧质传》:“尔自恃四脚,屡犯国疆。”
(2).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庶人所戴头巾, 唐 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繫脑后,两脚繫頷下。”《宋史·礼志二五》:“小祥,改服布四脚、直领布襴。”
词语解释:月脚  拼音:yuè jiǎo
谓射下的月光。 宋 苏轼 《牛口见月》诗:“掩窗寂已睡,月脚垂孤光。”
词语解释:柱脚  拼音:zhù jiǎo
柱子的下端。 潘漠华 《冷泉岩》:“走进庙里,把枪放下倚在柱脚。”
词语解释:桥脚  拼音:qiáo jiǎo
支撑桥身的桥柱。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 黄朝天 《乌江架桥》:“我们用层层迭起的竹排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上两根枕木。”
词语解释:歇脚  拼音:xiē jiǎo
亦作“ 歇脚 ”。
(1).行路疲乏时停下来休息。《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更行几步,那里便是 崔寧 住处,小娘子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 元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大路上自有歇脚去处,如邮亭之类。” 巴金 《将军集·五十多个》:“他们这一群人却迷失在风雪打击的树林里,找不到一个歇脚的地方。”
(2).停息;休止。 明 唐寅 《题画诗》之九:“奔走十年才歇脚,偶看画景忽消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论一曲数音,听到歇脚处,觉其散漫无归。”
词语解释:马脚  拼音:mǎ jiǎo
亦作“ 马脚 ”。
(1).马的脚。《后汉书·班超传》:“ 超 还至 于窴 ,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 汉 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 超 马脚,不得行。” 唐 王建 《田侍郎归镇》诗之三:“踏著家乡马脚轻,暮山秋色眼前明。”
(2).比喻破绽。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兄弟,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西游记》第三十回:“这廝不济,走了马脚。”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六章:“天哪,被她看出马脚,那命就休了。”
(3).用马运输的费用,脚价。 清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有所谓火耗、马脚、硐主、硐分、水分,以及西岳庙功德、合厂公费等名目,皆头人所逐渐增添者,虽不能尽裁,亦必须大减。”
(4).赶马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尚贤 本无籍马脚,於 茂隆山 开厂,督臣 张允随 僉委充当课长,积私财捐通判职衔。”
(5).迷信谓神所附的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南越人好巫》:“ 安崖 有二司神者,一日降魂,童言曰:‘欲与 萧公 鬭法。’於是二司神各发马脚。马脚者,神所附之人也。”
(6). 清 代官服的袖口为马蹄形,因借指 清 军。《太平天囯歌谣·四望亭探马脚》:“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 清 兵往回跑。”
词语解释:入脚  拼音:rù jiǎo
(1).到临;开始。 宋 陈亮 《三部乐·七月二十六日寿王道甫》词:“入脚西风,渐去去来来,早三之一。”
(2).落脚;进入。《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王观察 观喜的没入脚处,连忙烧了利市。执盃谢了 冉贵 。”《天雨花》第十四回:“下流不肖畜生身,公然入脚勾栏院,背违祖训乱胡行。”
词语解释:发脚  拼音:fā jiǎo
亦作“ 发脚 ”。 出发;起步。《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讨出一本历日,拣了十一月十五日宜畋猎的日子……卯时俱到教场中取齐发脚。”《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张老 沏了茶,他接过水壶去,就发脚跑了。”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刚发脚的时候,便看见旁边有两个同伴已经躺下了。”
词语解释:移脚  拼音:yí jiǎo
提脚。《水浒传》第二六回:“那主管惊得半晌移脚不动,自去了。”
词语解释:趁脚  拼音:chèn jiǎo
亦作“趂脚”。
(1).紧跟着;紧接着。 宋 杨万里 《晓起探梅》诗:“江梅小树打头开,便有红梅趂脚来。”
(2).谓行走方便。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四章:“下坡路又趁脚,转一个小弯,立刻便来到 王文炳 的身后。”
词语解释:鞋脚  拼音:xié jiǎo
鞋袜之类。《金瓶梅》第七回:“妇人道:‘莫不奴的鞋脚,也要瞧不成?’”《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嫂子抢了一包被褥、衣裳、鞋脚,抱着哭哭啼啼,反往后走。”《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今日我连这东西,合你的素衣裳以至铺盖鞋脚,我都带来了……原来 汉 军人家的服制甚重,多与 汉 礼相同,除了衣裙,甚至鞋脚都用一色白的。”
词语解释:跂脚  拼音:qí jiǎo
(1).瘸腿。 清 吴锡麒 《点绛唇·中元夕观盂兰会》曲:“高掛起赦罪牌儘阿鼻狱跂脚蒙头一齐放出,明贴上祀孤榜纵鬼门关披枷带锁普例容过。”
(2).跷起脚。 清 曹寅 《题萧灵曦临清閟阁图时徐史折花插瓶以付之》诗之四:“山川 建业 原如画,谁禁江亭跂脚眠。”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我方跂脚眠,梦骑赤龙舞。”
词语解释:地脚  拼音:dì jiǎo
(1).犹当地。 宋 文天祥 《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大概平贼,全要地脚土兵之谓也。今本军以客军望望而前,固已失之。”
(2).书页下边的空白边。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之十二:“外有地脚一纸,乞致 绣山 弟,此时断断不暇作书与 绣山 矣。”
(3).方言。地基。如:打好地脚就垒墙。
词语解释:局脚
装在器物底部的弯曲形高脚
词语解释:小脚  拼音:xiǎo jiǎo
指旧时妇女经裹缠后发育畸形的脚。《西湖二集·邢君瑞五载幽期》:“遮遮掩掩穿芳径,料应小脚儿难行。”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那双小脚儿约有几寸?”《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兰仙 此时被众人拖了就走……可怜他小脚难行,走三步,捱一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天生蛮性”》:“ 辜鸿铭 先生赞小脚。”
词语解释:落脚  拼音:luò jiǎo
(1).停留;住宿。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盖好三两间房子,你们一家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郭小川 《三门峡》诗:“明明在中原落脚,为什么又像遨游 西子湖 边?!” 郭小川 《团泊洼的秋天》诗:“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2).住处。 丁玲 《奔》:“到了 上海 ,你可别丢开我不管……好歹要替我找个落脚。”
(3).诗句的末尾。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 朱光潜 《谈美·从心所欲不踰矩》:“古诗《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它的起句用‘许’字落脚……末句仍回到和‘许’字协韵的‘汝’字落脚。”
(4).停歇。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我的叫声还未落脚,早听见窗内有一声回应。”
(5).下脚;站得住脚。《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 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在人缝里坐下。”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峰回路转》:“走路的人只好学野羊,先站在石头上寻好落脚的地方,然后再一块一块的跳跃过去。”
词语解释:抱佛脚  拼音:bào fó jiǎo
唐 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谓年老方信佛,求佛保佑。后因称事前无准备而临事慌忙应付为抱佛脚。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王丞相 喜谐謔,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王 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去投,下去脚,岂不的对也。’ 王 大笑。” 明 张谊 《宦游纪闻》:“﹝人有犯罪应诛者﹞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故俗谚云:‘閒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清 李渔 《怜香伴·贿荐》:“[浄]如今遇着个作孽的宗师,忽然要来岁考……[末丑] 周相公 原来在此抱佛脚。”
词语解释:线脚
亦作“线脚”。 针脚。谓针线缝物之迹。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这双鞋儿是罢亲的鞋儿,着 庆安 碴断綫脚儿,便罢了这门亲事也。” 元 童童学士 《新水令·念远》套曲:“綉双飞线脚差,描并宿笔尖怕,牡丹亭闲却秋千架,好春光谁共耍!” 陈衍 《元诗纪事·刘氏》:“剪声自觉和肠断,线脚那能抵泪多。”
词语解释:前脚  拼音:qián jiǎo
(1).指动物的前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始皇 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 宋 梅尧臣 《观何君宝画》诗:“二头相触角竞掎,前脚如跪后脚舒。”
(2).迈步时在前面的脚。 梁以全 《嵩山少林拳法·十法要论》:“快步就是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
(3).前后两个相关的动作在时间上很接近时,常用以说前者。《水浒传》第四二回:“ 刘唐 答道:‘哥哥前脚下得山来, 晁头领 与 吴军师 放心不下,便叫 戴院长 随即下来探听哥哥下落。’”《红楼梦》第六八回:“谁知 凤姐 早已心下算定:只待 贾璉 前脚走了,回来便传各色匠役,收拾东厢房三间,照依自己正室一样,装饰陈设。”《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甚至前脚才出房门,后脚便差个内行探子前去打探。”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 秦先生 前脚走了之后,学生便簇拥着 严老举人 要他立即取消我们的斥退牌。”
词语解释:驻脚  拼音:zhù jiǎo
(1).停步;停留。 唐 宋齐丘 《陪游凤皇台献诗》:“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在北方,春天是极其偏私的,总不肯长久驻脚。”《花城》1981年第4期:“游人至此,驻脚在诗、画、菊花前,品评吟咏,久久不愿离去。”
(2).立足;歇脚。 沙汀 《淘金记》二二:“他的屋子开间很窄……只有比较明亮的堂屋阶沿,才是勉强可以驻脚的地方。”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他走得也倦了,还找不到一处驻脚的地方。”
词语解释:后脚  拼音:hòu jiǎo
(1).指有四肢的脊椎动物长在后面的两只脚。亦指人行走时在后面的一只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始皇 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 唐 张鷟 《游仙窟》:“先须捺后脚,然使勒前腰。”
(2).与前脚连言时借指紧跟在后面或时间紧接着。《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 徐大爷 没有做一百年的理!等 徐大爷 前脚去了,后脚再看啦!” 冰心 《冬儿姑娘》:“她前脚进门,后脚就有两个大兵追着。”
词语解释:车脚  拼音:chē jiǎo
(1).车轮。《晋书·荀勗传》:“﹝ 荀勗 ﹞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 宋 苏辙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梁山泊》:“粗免尘泥污车脚,莫嫌菱蔓绕船头。” 高凤阁 《垫道》:“正说着, 刘队长 ‘噗’的一声就把棉袄扔到车脚底下啦。”
(2).车夫。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水浒传》第六二回:“ 宋江 叫取两个大银,把与 李固 ;两个小银,打发当直的;那十个车脚,共与他白银十两。”
(3).车资。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又问车脚几钱,又曰:‘御史例不还脚钱。’”
词语解释:捧脚  拼音:pěng jiǎo
《隋书·王劭传》:“﹝ 隋文帝 ﹞梦欲上高山而不能得, 崔彭 捧脚, 李盛 扶肘得上。”后多指奉承谄媚。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留声机器的回音》:“你看这位小丑多么神气!这些捧脚的青年多么可悯呢!”
词语解释:抽脚  拼音:chōu jiǎo
抽身,脱身。 宋 李曾伯 《念奴娇·丙午和朱希真老来可喜韵》词:“云胡不喜,得抽脚篮中,安身局外。”
词语解释:狗脚  拼音:gǒu jiǎo
(1).比喻听命于人者。《魏书·孝静帝纪》:“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 文襄 怒曰:‘朕!朕!狗脚朕!’ 文襄 使 季舒 殴帝三拳,奋衣而出。”
(2).指充任傀儡君主。 宋 洪迈 《容斋续笔·铜雀灌砚》:“铭 兴和 者曰:‘ 魏元 之东,狗脚於 鄴 。’” 魏元 ,指 三国 魏元帝 曹奂 。
词语解释:随脚  拼音:suí jiǎo
随处。 宋 范成大 《戏答淡庵小偈》诗:“故乡随脚是,流浪不知休。”
词语解释:跟脚  拼音:gēn jiǎo
(1).脚跟。喻指立足点或立场。 明 李贽 《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不必立定跟脚。”《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汪革 ﹞却也自恃没有反叛实迹,跟脚牢实,放心得下。”
(2).底细,来历。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二折:“我盘盘他的跟脚,把文溜他一溜。”《西游记》第八回附录:“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教他访那女子跟脚,曾否许人。”
(3).指事物的底部,基础。 明 李贽 《观音问·答澹然师》:“学道人大抵要跟脚真耳,若始初以怕死为跟脚,则必以得脱生死、离苦海、免恐怕为究竟。” 明 吕坤 《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 阳明 説良知,乃在情上立跟脚,认端绪作根本。”《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此地已是 泰山 跟脚,从此便一步一步的向上行了。”
(4).谓鞋大小合适,便于走路。俗谓称脚。《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瞧,这鞋不跟脚了。” 王血波 《宝山参军》:“我做的鞋子比你更强,又结实来又跟脚嗨!”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给 二愣 找双跟脚的鞋。”
(5).随即。《廿载繁华梦》第二八回:“这时因 周庸祐 跑了过去,各人都跟脚前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三:“爹爹妈妈一进房门,总要向那跟脚走进的老头子笑道:‘难为你了, 邓大爷 !又把你们累了几天了!’”
词语解释:蹩脚  拼音:bié jiǎo
(1).跛脚。 鲁迅 《南腔北调集·〈萧伯纳在上海〉序》:“于是各人的希望就不同起来了。蹩脚愿意他主张拿拐杖,癞子希望他赞成戴帽子。”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七章二:“ 耶律大石 不带一个随从,自己迈着蹩脚的大步走进来了。”
(2).方言。质量低劣;能力低下。 鄢国培 《漩流》第十四章:“ 张阿德 笑着说:‘你那蹩脚香烟暂时收起,我口袋里是大炮台。’” 钱锺书 《围城》六:“也许明天 高松年 不认我这个蹩脚教授。”
(3).方言。潦倒失意。 杨朔 《北线》:“大家一看是 龙起云 ,大脸通红,五冬六夏用冷水洗脸,叫冷风一吹,脸色显得格外新鲜。他摆着手走过来笑道:‘想想早先那个蹩脚劲,笑话多的多呢!’”
(4).不足之处;破绽。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七:“ 郑兴发 是老工人,技术高,情况熟,更不可轻视。他生怕 郑兴发 戳他的蹩脚,凝神地一字不漏地听 郑兴发 说。”
词语解释:踏脚  拼音:tà jiǎo
(1).举足,迈步。 宋 洪迈 《夷坚补志·赵富翁》:“僧曰:‘官人急回足极是,若踏脚入了,则四猫不损矣!’”
(2).踏步。两脚原地交替抬起落下。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六章:“走了不大工夫,领班轿夫又叫慢行、踏脚。”
(3).踏板。安置于床前、车沿前便于上下的设备。《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 素姐 ﹞坐着抖成一块半截没踏脚的柳木椅子的山轿,抬不到红门,头晕的眼花撩乱,恶心呕吐。”《雪岩外传》第七回:“﹝ 谢芙明 ﹞便唤 长生 把自己的烟箱拿来打开, 长生 便坐在踏脚上替他打烟。” 鲁迅 《准风月谈·推》:“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说有一个卖报的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
(4).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转动装置中脚踩的部位。
(5).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三》:“你们若不是毫不客气的拿我做一个踏脚,超越了我,向着高的远的地方进去,那便是错的。”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有人要我做一回踏脚而升到什么地方去,也可以的,只希望不要踏不完,又不许别人踏。”
词语解释:绊脚
用绳子绑住脚
共351,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