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肘腋山腋集腋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胸腋雉头狐腋叶腋一狐之腋
狐腋一腋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变生肘腋千狐腋提腋缝腋 

词语解释:肘腋  拼音:zhǒu yè
(1).胳膊肘与胳肢窝。《后汉书·戴就传》:“ 就 慷慨直辞,色不变容。又烧鋘斧,使 就 挟於肘腋。”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筋体半痿痺,肘腋生臊膻。”
(2).比喻切近之地。《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主公之在 公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东惮 孙权 之逼,近则惧 孙夫人 生变於肘腋之下。” 唐 杜甫 《草堂》诗:“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梟獍徒。”《明史·叶旺传》:“ 辽东 僻处海隅,肘腋皆敌境。” 孙中山 《第二次护法宣言》:“ 文 之不德,统驭无方,以至变生肘腋,咎无可辞。”
(3).比喻亲信、助手。 唐 白居易 《夏州军将二人授侍御史制》:“或千里移镇,从为纪纲;或十乘启行,倚为肘腋。”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五:“ 王荆公 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明史·张兴传》:“从子 勇 有力敢战,从 兴 行阵为肘腋。”
词语解释:狐腋  拼音:hú yè
亦作“ 狐掖 ”。 狐腋下的毛皮。《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诗:“ 吴 緜细软 桂 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词语解释:山腋  拼音:shān yè
山峡。 宋 韩驹 《入鸣水洞循源至山上》诗:“其东匯民田,又北寻山腋。断崖如破瓜,飞瀑中荡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峯乱迭。”
词语解释:一腋  拼音:yī yè
一狐之腋。喻量少。《慎子·内篇》:“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腋。”按:一本作“非一腋之皮”。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崇臺非一干,珍裘非一腋。”
词语解释:集腋  拼音:jí yè
比喻聚集零散的财物。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九月十四日》:“本年二月,同官纷纷出都,市井萧索,称货无门。幸京外旧友集腋谋分发,方具呈户部,而官绅捐输之命下矣。”参见“ 集腋成裘 ”。
词语解释:集腋成裘  拼音:jí yè chéng qiú
比喻积少成多。腋,指狐狸腋下的毛皮。语本《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钱熙祚 校注:“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意林》皮作腋。”《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如今弄多少是多少,也只好是‘集腋成裘’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他这会就去同人家商量,想趁此机会捐过知县班。果然一齐应允,也有二百的,也有一百的,也有五十的,居然集腋成裘,立刻到捐局里填了部照出来。”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各会友好义急公,自能惟力是视,集腋成裘,以助一臂。”亦作“ 集腋为裘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聊斋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録》。”《新闻出版报》1990.3.21:“于是剪报的内容便由剪别人的作品到剪自己的作品,集腋为裘,居然有了几本书。”
词语解释: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拼音:qiān jīn zhī qiú , fēi yī hú zhī yè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 太史公 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取众剧之所有,彼割一段,此割一段,合而成之……语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以此赞时人新剧,可谓定评。”
词语解释: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拼音:qiān yáng zhī pí , bù rú yī hú zhī yè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有臣曰 周舍 ,好直諫。 周舍 死, 简子 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辠。 简子 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 周舍 之鄂鄂,是以忧也。’”《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
词语解释:变生肘腋  拼音:biàn shēng zhǒu yè
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语本《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亮 答曰:‘主公之在 公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东惮 孙权 之逼,近则惧 孙夫人 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万一变生肘腋,子将安之?”《明史·杨涟传》:“一旦变生肘腋,可为深虑。” 冯玉祥 《我的生活》第十三章:“电报送到 北京 ,以变生肘腋, 清 廷震惊之下,不料竟低心下气,复电将十九条政见一一接受,并立即入太庙宣誓立宪。”
词语解释:胸腋  拼音:xiōng yè
胸前与腋下。泛指胸部。 晋 潘岳 《西征赋》:“痛百寮之勤王,咸毕力以致死;分身首于锋刃,洞胸腋以流矢。”
词语解释:千狐腋  拼音:qiān hú yè
用众多狐狸腋下皮制成的皮衣。 清 孙枝蔚 《留别季希韩同令兄沧苇侍御》诗:“不著千狐腋,便跨千金鞍。”
词语解释:雉头狐腋  拼音:zhì tóu hú yè
以雉头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着讲究,生活奢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晋 室 石崇 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 魏 天王,不为华侈?”
词语解释:提腋  拼音:tí yè
见“ 提掖 ”。
词语解释:提掖  拼音:tí yè
(1).谓挟住两腋将人拎起。《汉书·西域传下·渠犁》:“ 匈奴 得 汉 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提,谓提挈之也。掖,谓两人夹持其两掖。”
(2).提拔扶持。《旧唐书·许孟容传》:“ 孟容 方劲有礼学,每所折衷,咸得其正。好提掖士,天下清议上之。”《新唐书·许孟容传》作“提腋”。 清 沉秉钰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跋》:“遗孤善才,迄今提掖不少倦。”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七:“我们老一辈的人,心里无时无刻不想提掖晚辈。”
词语解释:叶腋  拼音:yè yè
叶的基柄与茎相接处的内侧
词语解释:缝腋  拼音:fèng yè
见“ 缝掖 ”。
词语解释:缝掖  拼音:fèng yè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词语解释:一狐之腋  拼音:yī hú zhī yè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贵的皮毛。《意林》卷二引《慎子》:“狐白之裘,非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亦作“ 一狐之掖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