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腹心 拼音:fù xīn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词语解释:腹便便 拼音:fù pián pián
形容肚子肥满。《后汉书·边韶传》:“ 韶 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 边孝先 ,腹便便;嬾读书,但欲眠。’” 宋 陆游 《芋》诗:“ 陆生 昼卧腹便便,叹息何时食万钱。” 清 方文 《春日斋居杂咏》之三:“隣翁强解事,又笑腹便便。” 许地山 《女儿心》六:“ 黑老爷 也是面团团,腹便便,绝不像从前那种凶神恶煞的样子。”词语解释:腹背 拼音:fù bèi
(1).指前面和后面。《晋书·慕容超载记》:“别敕 段暉 率 兖州 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北史·韦阆传》:“ 南郢州 刺史 田夷 启称 朏 父 珍 往任 荆州 ,恩洽夷夏,乞 朏 充南道别将,领 荆州 驍勇,共为腹背。”《宋史·河渠志一》:“其东则 大河 西来,其西则 西山 诸水东注,腹背受水,两难扞御。” 金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我从 汾 晋 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2).比喻关系切近。《后汉书·黄琼传》:“黄门协邪,羣辈相党,自 冀 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共搆姦轨。”《宋史·忠义传二·唐重》:“又闻 西夏 侵掠 鄜 延 ,为腹背患。”词语解释:腹腴 拼音:fù yú
(1).鱼肚下的肥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布鱼於瓮中,一行鱼,一行糝,以满为限,腹腴居上。” 唐 杜甫 《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 宋 苏轼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似开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陈三立 《雪晴放舟题寄南昌乐群学舍诸子》诗:“笋蒲煮酒膾腹腴,羹芼薑橙餉鸡苏。”
(2).比喻内地富饶之区。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其在高甲雋才,往往欲试利器,甘盘错,易险阻,叱羊肠者,顾以駢任腹腴,卧而了治。” 清 钱谦益 《兵使慈溪冯公进秩督学福建序》:“ 闽 之在海内,以局势论之,当为边角,不当为腹腴。”词语解释:腹内 拼音:fù nèi
犹名下。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伏乞特勑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 朱熹 校注:“今按腹内,谓应纳而未纳者,尝见国初时官文书犹有此语,如今言名下也。”词语解释:腹稿 拼音:fù gǎo
亦作“ 腹藳 ”。 先在心中孕育的文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王勃 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藳。”事亦见《新唐书·文苑传上·王勃》。藳,作“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一夕,独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 元 曾瑞 《青杏子·骋怀》套曲:“韵律声律,情动魂消,腹稿冥搜,宿恩当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上》:“腹藳虽多,未经尝试,不敢以待验之方悮人也。” 缪鸿若 《和石邻闺情》之四:“却悔嫁郎多识字,几回腹稿负良宵。” 许杰 《我的写作生活》:“我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我的小说每一篇的腹稿,总是在脑子里孕育了若干时候的。”词语解释:腹肠 拼音:fù cháng
肚肠,肚子。指吸收、消化食物的器官。《史记·滑稽列传》:“葬之於人腹肠。”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 唐 元稹 《人道短》诗:“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数事皆不能,徒只饱腹肠。”词语解释:腹笥 拼音:fù sì
语出《后汉书·边韶传》:“ 边 为姓, 孝 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 高棅 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钱牧斋 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词语解释:腹里 拼音:fù lǐ
犹内地。 元 时为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元典章·户部七·科征包银》:“ 江西 行省准咨文内一欵,腹里 汉 儿百姓无田地的,每一丁纳两石粮,更纳包银丝绵。”《明律·兵律·盘诘奸细》:“凡缘边关塞及腹里地面,但有境内姦细走透消息於外人,及境外姦细入境内探听事情者,盘获到官,须要鞫问接引起谋之人,得实皆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死罪之不同》:“按罪分别军徒并沿边腹里起发。” 吴唅 《朱元璋传》第一章二:“ 元 朝的主要的强大的军事力量,用在控制以 大都 为中心的腹里地区。”词语解释:腹馁 拼音:fù něi
腹中饥饿。《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方纔举筯,忽然厨房中火起,举家惊慌逃奔。 德称 因腹馁缓行了几步,被地方拿他做火头,解去官司。”词语解释:腹非 拼音:fù fēi
见“ 腹诽 ”。
词语解释:腹诽 拼音:fù fěi
亦作“ 腹非 ”。 口里不言,心中讥笑。专制时代有所谓“腹诽之法”。《史记·平準书》:“ 汤 奏当 异 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汉书·食货志下》作“腹非”。《朱子语类》卷七九:“且如 杨惲 一书,看得来有甚大段违法处,谓之不怨不可,但也无谤朝政之辞,却便谓之腹诽而腰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柯灵 《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词语解释:腹书 拼音:fù shū
秦 末, 陈涉 、 吴广 欲举事,丹书于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怪之。事见《史记·陈涉世家》。后因以“腹书”指战事或祸乱的先兆。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诗之四:“腹书竞伏狐鸣火,手蔗频惊鹤唳兵。”词语解释:腹疾 拼音:fù jí
腹泻等肠胃病。《左传·宣公十二年》:“ 河 鱼腹疾奈何?”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皇》:“ 燧人 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復腹疾。”《南史·吴明彻传》:“ 明彻 令军中益修攻具,又遏 肥水 灌城,城中苦湿,多腹疾,手足皆肿,死者十六七。” 唐 李商隐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不去因寄》诗:“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词语解释:腹实 拼音:fù shí
腹中所有之物。指内脏。《吕氏春秋·忠廉》:“﹝ 弘演 ﹞因自杀,先出其腹实,内 懿公 之肝。”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头一断,手不能取他人之头著之於颈,奈何独能先出其腹实,乃内 哀公 之肝?腹实出輒死,则手不能復把矣。”词语解释:腹痛 拼音:fù tòng
(1).肚子痛。《灵枢经·病传》:“血脉传溜,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
(2). 三国 魏 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隻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篤好,胡肯为此辞乎?”后因以“腹痛”为对死者表示哀痛悲伤的典实。 明 李东阳 《哭方石先生次侍用都宪韵》之一:“尘生满地空悬榻,腹痛何时许过车。” 清 钱谦益 《饮酒》诗之六:“誓践腹痛约,南下 湘水 滨。满酌黄柑酒,浇君宿草坟。”词语解释:腹枵 拼音:fù xiāo
同“ 枵腹 ”。 空腹,饿着肚子。《豆棚闲话·藩伯子散宅兴家》:“恐人腹枵散去,却抬出青蚨三五十筐,唤人望空洒去,那些乡人,成团结块,就地抢拾。”词语解释:腹热
内心焦急词语解释:腹笑 拼音:fù xiào
犹暗笑。 清 黄宗羲 《迁祠记》:“夫非其位而据之,祝板呼名,旁观腹笑。”词语解释:腹围 拼音:fù wéi
腰带。 宋 岳珂 《桯史·宣和服妖》:“ 宣和 之季,京师士庶竞以鹅黄为腹围,谓之腰上黄。”词语解释:腹地 拼音:fù dì
(1).靠近中心的地区。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募修五脏庙疏》:“兹有五臟神庙一所,形居腹地,势近 灵臺 。”《清史稿·兵志六》:“ 松花江 、 嫩江 贯注 吉林 、 黑龙江 二省腹地。” 韩北屏 《非洲夜会·撒哈拉的落日》:“我在这死寂的地方努力寻找,希望能在沙漠的腹地偶然发现一处绿洲。”
(2).犹内地。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尔等生长海滨,非同腹地,不可不思患预防。”《清史稿·兵志十一》:“该局在 江寧 城外,粗具规模。且居腹地形胜之区,一旦海上有事,在内地製造,接济军需,庶几缓急足恃。” 徐特立 《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而且文化教育和经济的落后,边区更甚于腹地各省。”词语解释:腹囊 拼音:fù náng
指肚子。 宋 黄庭坚 《跋老杜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元章 兄弟为余斫霜鱠,遂能加饭一杯,摩挲腹囊,戏书此诗以为谢。”词语解释:腹民 拼音:fù mín
内地的居民。《清史稿·食货志一》:“丁口繫於户。凡腹民计以丁口,边民计以户。”词语解释:腹水 拼音:fù shuǐ
腹腔内有液体积聚的症状。心脏、肾脏疾患及腹腔内疾病等都能引起腹水。词语解释:腹诽 拼音:fù fěi
亦作“ 腹非 ”。 口里不言,心中讥笑。专制时代有所谓“腹诽之法”。《史记·平準书》:“ 汤 奏当 异 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汉书·食货志下》作“腹非”。《朱子语类》卷七九:“且如 杨惲 一书,看得来有甚大段违法处,谓之不怨不可,但也无谤朝政之辞,却便谓之腹诽而腰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柯灵 《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词语解释:腹臆 拼音:fù yì
犹腹中,内心。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言在腹臆,其世可知矣。”词语解释:腹城 拼音:fù chéng
内地的城。《明史·徐石麒传》:“乃论 新甲 陷边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亲藩七,从来未有之奇祸。”词语解释:腹测 拼音:fù cè
犹臆测。 鲁迅 《书信集·致周茨石》:“用这些材料做小说自然也可以的,但不要夸张和腹测,而只将所见所闻的老老实实的写出来就好。”词语解释:腹热心煎 拼音:fù rè xīn jiān
形容心中焦急。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他那里眼送眉传,我这里腹热心煎。”词语解释:腹热肠荒 拼音:fù rè cháng huāng
见“ 腹热肠慌 ”。
词语解释:腹热肠慌 拼音:fù rè cháng huāng
元 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四折:“我手脚儿不知高下,身肢儿没处顿放,空教我腹热肠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鼻痛心酸雨泪抛,腹热肠慌乱刀绞。”亦作“ 腹热肠荒 ”。 元 荆干臣 《醉花阴·闺情》套曲:“心劳意攘,一会家情牵恨惹,一会家腹热肠荒。”词语解释:腹热肠慌 拼音:fù rè cháng huāng
元 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四折:“我手脚儿不知高下,身肢儿没处顿放,空教我腹热肠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鼻痛心酸雨泪抛,腹热肠慌乱刀绞。”亦作“ 腹热肠荒 ”。 元 荆干臣 《醉花阴·闺情》套曲:“心劳意攘,一会家情牵恨惹,一会家腹热肠荒。”词语解释:腹泻 拼音:fù xiè
由于肠道感染,消化机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大便稀薄或呈水状,有的粪便带脓血,次数增多,常兼有腹痛。也称水泻。通称拉稀、泻肚或闹肚子。词语解释:腹心蠹 拼音:fù xīn dù
钻在内部的蛀虫。犹言心腹之患。《明史·王信传》:“ 湖 广 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词语解释:腹心相照 拼音:fù xīn xiāng zhào
犹言肝胆相照。谓人与人之间以赤诚相待。《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大丈夫腹心相照,何处不可通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词语解释:腹悲 拼音:fù bēi
心中暗悲。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俚语,妇死腹悲,唯身知之。”词语解释:腹案 拼音:fù àn
已在脑中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或公开的方案。 郭沫若 《集外·我对于国防文学的意见》:“关于汉奸的写法,我自己有一个腹案。”词语解释:腹有鳞甲 拼音:fù yǒu lín jiá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诸葛亮 与长史 蒋琬 、侍中 董允 书曰: 孝起 前临至 吴 ,为吾説 正方 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后因以“腹有鳞甲”比喻心怀险恶。词语解释:腹坚 拼音:fù jiān
谓冰结得既厚且坚。《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郑玄 注:“腹,厚也。”按, 孙希旦 集解:“腹,谓水之深处,言其在水之中,若人之腹然,由上以渐及於下,至是月而水泽之腹皆凝结而坚固。”《逸周书·时训》:“水泽腹坚。” 朱右曾 校释:“腹坚,言冰坚固凸出如腹。” 汉 张皓 《藏冰赋》:“履在岁之穷纪,知层冰之腹坚。”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闻 白河 冰尚腹坚,遂皆陆行。”词语解释:腹心之疾 拼音:fù xīn zhī jí
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左传·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 宋 王安石 《使医》:“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説而思之,其庶矣。”亦省作“ 腹心疾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 吴 之有 越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请烧 河阴 敖库,募 洛 壮士劫宫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 蔡 一奇也。”词语解释:腹尺 拼音:fù chǐ
腹的阔度。比喻食量大。《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太祖 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 彧 筹焉”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 称 曹公 不甚多;又见 荀 有仪容, 赵 有腹尺,因答曰:‘ 文若 可借面弔丧, 稚长 可使监厨请客。’其意以为 荀 但有貌, 赵 健啖肉也。” 清 吴伟业 《穆大苑先卧病桐庐初归喜赠》诗:“药炉愧我形容槁,腹尺输君饮噉工。”词语解释:腹心疾 拼音:fù xīn jí
见“ 腹心之疾 ”。
词语解释:腹心之疾 拼音:fù xīn zhī jí
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左传·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 宋 王安石 《使医》:“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説而思之,其庶矣。”亦省作“ 腹心疾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 吴 之有 越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请烧 河阴 敖库,募 洛 壮士劫宫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 蔡 一奇也。”词语解释:腹居郡 拼音:fù jū jùn
位于中心地区的郡县。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按, 元 代有“腹里路”,义或本此。参见“ 腹里 ”。参阅 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词语解释:腹心之患 拼音:fù xīn zhī huàn
比喻严重的祸患。《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 云 代 与 燕 接境,彼若扰我城戍,动摇人情,吾千里出征,缓急难应,此亦腹心之患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吴入郢于越入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于越入吴》:“东南又生一 越 ,为其腹心之患。”参见“ 腹心之疾 ”。
词语解释:腹心之疾 拼音:fù xīn zhī jí
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左传·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 宋 王安石 《使医》:“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説而思之,其庶矣。”亦省作“ 腹心疾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 吴 之有 越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请烧 河阴 敖库,募 洛 壮士劫宫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 蔡 一奇也。”词语解释:腹女 拼音:fù nǚ
亲生女。 唐 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 住住 ,其母之腹女也,少而敏慧,能辨音律。”词语解释:腹引 拼音:fù yǐn
清 代在内地贩卖茶、盐的行商执照。《清会典事例·户部·茶课》:“腹引、边引、土引,每引各徵课银一钱二分五釐;腹引每引徵税银二钱五分。”词语解释:腹婚 拼音:fù hūn
旧时由双方父母给胎儿预定的婚姻。 许地山 《桥边》:“ 红儿 是他的腹婚妻,天天都和他在一块儿玩的。”词语解释:腹面 拼音:fù miàn
动物身上胸部、腹部的那一面。词语解释:腹鳍 拼音:fù qí
鱼类腹部的鳍,左右各一,是转换方向和支持身体平衡的器官。(图见‘鳍’)词语解释:腹饱万言 拼音:fù bǎo wàn yán
指学识渊博。《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那 秦观 秀才字 少游 ,他是 扬州府 高邮 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词语解释:腹背受敌 拼音:fù bèi shòu dí
前面和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梁书·陈庆之传》:“ 仲宗 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 宋 秦观 《边防》下:“吾军粮尽引还,则腹背受敌,而进退不可得,非万全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贼腹背受敌,大惊奔溃,收復 纳顶 碉寨百餘。”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关于他的应变能力,写到他因为激怒 孙权 ,遂使腹背受敌,终于大败。”词语解释:腹背之毛 拼音:fù bèi zhī máo
《韩诗外传》卷六:“夫鸿鵠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后以“腹背之毛”比喻无足轻重。《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而 尝 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 唐 元稹 《为萧相让官表》:“再提腹背之毛,重委股肱之地,大辜人望,独简帝心。” 宋 方岳 《回史督相启》:“微如腹背之毛,亦玷齿牙之论。”词语解释:腹侮 拼音:fù wǔ
内心的轻慢。 清 姚鼐 《与张荷塘论诗》诗:“至言将不出,曩哲遭腹侮。”词语解释:腹俭 拼音:fù jiǎn
胸中贫乏。比喻学问浅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胡説!我不信你腹俭到如此。我已经填了一闋《解语花》,在乾嫂子那里,你去看来。”词语解释:腹咏 拼音:fù yǒng
内心歌咏,表示喜悦。《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英雄俊杰,上达之士,莫不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者也。”词语解释:腹载五车 拼音:fù zài wǔ chē
语出《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后因以“腹载五车”喻读书甚多,学识极富。 宋 杨万里 《送李童子西归》诗:“ 江 西 李 家童子郎,腹载五车干玉皇。”词语解释:腹谤 拼音:fù bàng
犹腹诽。 梁启超 《论正统》:“而有腹谤者,则曰大不敬;有指斥者,则曰逆不道也。”词语解释:腹蟹目虾 拼音:fù xiè mù xiā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李善 注:“《南越志》:‘璅蛣,长寸餘,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吾百思不得其解,姑文其言曰:崇古保守之念重而已。吾不敢妄谤前辈,然吾祝我国今后之学界,永絶此等腹蟹目虾之遗习也。”词语解释:腹膜 拼音:fù mó
光滑半透明的浆膜,衬在哺乳动物腹腔中,并向内返折覆盖腹腔和盆腔的脏器词语解释:腹部 拼音:fù bù
身体内包含胃的部分。例如:腹部疡肿。词语解释:腹记 拼音:fù jì
暗记在心。 明 李日华 《六砚斋笔记》卷一:“﹝此方﹞往往得验,因腹记而笔之。”词语解释:腹胞 拼音:fù bāo
犹肚囊,肚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词语解释:腹诅 拼音:fù zǔ
心中咒骂。《后汉书·仲长统传》:“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成。”词语解释:腹股沟 拼音:fù gǔ gōu
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也叫鼠蹊(shǔxī)。词语解释:腹肌 拼音:fù jī
腹腔前壁及侧壁的肌肉,由3块扁平肌肉构成词语解释:腹胪 拼音:fù lú
谓腹部。《急就篇》卷四:“寒气洫注腹臚胀。”《艺文类聚》卷四九引 三国 吴 韦昭 《辩释名》:“腹前肥者曰臚,此主王侯及蕃国,言以京师为心体,王侯外国为腹臚,以养之也。”词语解释:腹蟹 拼音:fù xiè
(1).本为寄居在璅蛣腹中的小蟹。 晋 郭璞 《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2).后或用喻寄寓或行迹。 唐 黄滔 《薛推先辈启》:“未知腹蟹行踪,巢蚊寓跡,获采片言於 叔向 ,何酬一字於 仲尼 。”参见“ 腹蟹目虾 ”。
词语解释:腹蟹目虾 拼音:fù xiè mù xiā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李善 注:“《南越志》:‘璅蛣,长寸餘,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吾百思不得其解,姑文其言曰:崇古保守之念重而已。吾不敢妄谤前辈,然吾祝我国今后之学界,永絶此等腹蟹目虾之遗习也。”词语解释:腹议 拼音:fù yì
犹腹诽。《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羣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 刘良 注:“腹议,谓口不言而心恶之者。”词语解释:腹蜟 拼音:fù yù
蝉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蝉蜕》。词语解释:腹腔 拼音:fù qiāng
体腔的一部分,上部有横膈膜和胸腔隔开,下部是骨盆,前部和两侧是腹壁,后部是脊椎和腰部肌肉。胃、肠、胰、肾、肝、脾等器官都在腹腔内。词语解释:腹胃 拼音:fù wèi
指肠胃等消化器官。《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词语解释:腹咒
心中咒骂词语解释:腹如垂瓠
形容肚皮松瘪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