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膏肓 拼音:gāo huāng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词语解释:膏粱 拼音:gāo liáng
(1).肥美的食物。《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 韦昭 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王孙公子﹞鼻饜乎兰麝,口爽於膏粱。” 唐 刘禹锡 《武夫词》:“今来从军乐,跃马飫膏粱。” 闻一多 《奇迹》诗:“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2).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诸侍中皆膏粱之餘,势家子弟,无宿德名儒可顾问者。”《晋书·范宁传》:“ 王 何 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 蔡京 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穡。”《红楼梦》第三回:“寄言紈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词语解释:膏腴 拼音:gāo yú
(1).谓(土地)肥沃。《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晋 左思 《吴都赋》:“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 宋 司马光 《药圃》诗:“ 三蜀 膏腴地,偏於药物宜。”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因为是广阔的盆地,而且是膏腴的盆地,所以从古以来 四川 号称为‘天府雄区’。”
(2).谓食物肥美。亦指肥美的食物。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凡养生之具,岂间定实,或以膏腴夭性,有以菽藿登年。”《南史·曹武传》:“僕妾蔬食,膳无膏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以粗材充众魔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鱔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3).比喻文辞华美或美辞。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宋书·礼志一》:“ 孔子 既没,微言将絶,於是 丘明 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清 姚鼐 《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诗:“其言若澹泊,其旨乃膏腴。”
(4).指富贵或富贵人家。《晋书·王国宝传》:“ 国寳 以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餘曹郎,甚怨望。”《周书·达奚震传》:“ 震 虽生自膏腴,少习武艺,然导民训俗,颇有治方。”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尚书雪冤狱》:“先是有结客 王可久 者,膏腴之室,岁鬻茗於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六朝则世戴金貂。”词语解释:膏雨 拼音:gāo yǔ
滋润作物的霖雨。《左传·襄公十九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汉书·贾山传》:“是以元年膏雨降,五穀登。” 宋 柳永 《玉蝴蝶》词:“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甘露降,膏雨零。”词语解释:膏火 拼音:gāo huǒ
(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宋 苏轼 《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
(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 宋 苏轼 《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
(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 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词语解释:膏血 拼音:gāo xuè
(1).脂血。 唐 孟郊 《蚊》诗:“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清 刘光第 《万寿山》诗:“膏血为涂丹,皮骨为版筑。” 刘大白 《流萤之群》诗之八:“吸人膏血的蚊子,与其说是无情的刺客,不如看作不仁的富人。”
(2).犹言民脂民膏。 唐 陆贽 《论叙迁幸之由状》:“禁防滋章,条目纤碎,吏不堪命,人无聊生,农桑废於徵呼,膏血竭於笞捶。” 宋 王禹偁 《端拱箴》:“勿谓丰财,经费不节,须知府库,聚民膏血。”《水浒传》第十六回:“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我们的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分子和买办正在吸吮 中国 人民的膏血。”词语解释:膏馥 拼音:gāo fù
本为脂膏的香味,借喻对诗文的美好的回味。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词:“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餘膏馥。”词语解释:膏脂 拼音:gāo zhī
(1).脂膏,油脂。 清 黄燮清 《秋日田家杂咏》:“君看穫稻时,粒粒膏脂香。”
(2).犹言民脂民膏。 清 孙枝蔚 《徐州独无戒石不知废自何时》诗:“不顾膏脂尽,肯念俸禄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然性骄奢贪黷,竭民膏脂。”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休养百年,更为膏脂。” 梁启超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第五:“翌年己亥春秋之间, 刚毅 下 江 南 岭 南,搜括膏脂,民不堪命。”词语解释:膏乳 拼音:gāo rǔ
比喻甘美的果汁与山泉。 宋 苏轼 《廉州龙眼》诗:“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宋 杨万里 《寄题天台临海县白鹤庙西泉》诗:“一朝擘崖迸膏乳,却与东泉作宾主。”词语解释:膏露 拼音:gāo lù
犹甘露。谓其沾溉惠物。《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郑玄 注:“膏,犹甘也。”《汉书·董仲舒传》:“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姦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脩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 隋 江总 《咏双阙》:“屡逢膏露洒,几遇祥烟初。” 唐 元稹 《竞渡》诗:“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词语解释:膏壤 拼音:gāo rǎng
肥沃的土地。《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 自 汧 雍 以东至 河 华 ,膏壤沃野千里。” 三国 魏 曹植 《喜雨》诗:“喜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 唐 司空图 《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故其水皆浑而悍暴难制,然左辅土田,赖之为膏壤,堰虽劳,不可废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及见形见势絀,有百败,无一胜,所失膏壤方数千里。”词语解释:膏液 拼音:gāo yè
(1).犹膏血。脂膏与血液。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2).引申为心血。 明 袁宏道 《慈溪钱君墓石铭》:“温然而煦育耶,唯先公之膏液也。”
(3).犹膏雨。《文选·左思〈蜀都赋〉》:“虽星毕之滂沲,尚未齐其膏液。” 张铣 注:“凡月附於毕星则雨,虽其滂沲,终不可齐此之膏液。”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二:“膏液乍霑洒,草木生新香。”
(4).动植物体内或植物果实内的油脂。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正犹菽粟之甘,太牢之肥,仁人之所先得,而古今之所同嗜,君子所以哺其膏液而鲜能知之者,所以为凡民之所归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膏液》:“草木之实,其中韞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词语解释:膏脉 拼音:gāo mài
肥沃的土壤。 宋 欧阳修 《归田四时乐·春》诗:“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灧生光辉。” 宋 朱淑真 《膏雨》诗:“一犁膏脉分春陇,只慰农桑望眼中。”词语解释:膏明 拼音:gāo míng
膏火照明。语出《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谓薰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之五:“血誓竟讹繆,膏明易煎蒸。” 唐 白居易 《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木直终难怨,膏明只自煎。”参见“ 膏火自煎 ”。
词语解释:膏火自煎 拼音:gāo huǒ zì jiān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成玄英 疏:“膏能明照以充鐙炬,为其有用,故被煎烧。岂独膏木,在人亦然。”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词语解释:膏土 拼音:gāo tǔ
(1).肥沃的土壤。《元史·乌古孙泽传》:“﹝ 乌古孙泽 ﹞乃教民浚故湖,筑大堤……计得良田数千顷,濒海广潟并为膏土。”
(2).旧时称鸦片。词语解释:膏沃 拼音:gāo wò
(1).肥沃。《水浒传》第一○五回:“但 宛州 山水盘紆,丘原膏沃,地称陆海。” 清 严如熤 《平定教匪总论》:“ 川 中膏沃,易以存活。” 许杰 《惨雾》:“我们的村舍的后面,从前都是一片膏沃的土地。”
(2).指肥沃之地。 明 李东阳 《岳州府新筑永济堤记》:“甚者变槎居为市集,化弃地为膏沃。”词语解释:膏香 拼音:gāo xiāng
亦作“ 膏薌 ”。 牛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膏香,牛脂也。”《礼记·内则》:“春宜羔豚,膳膏薌。” 郑玄 注:“牛膏薌。” 孔颖达 疏:“膏薌,牛膏也。”词语解释:膏肉 拼音:gāo ròu
泛指脂肉。《列子·汤问》:“﹝ 夸父 ﹞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明 王世贞 《金鱼赋》:“扬鬐甲兮恣膏肉, 龙伯 逝兮緡不属。”词语解释:膏发 拼音:gāo fā
泛指乌亮润泽的头发。 宋 梅尧臣 《韩玉汝遗油》诗:“妇将膏髮云鬢梳,缾底浊浓留脂车。”
以油脂涂发。 明 唐顺之 《弟妇王氏墓志铭》:“后五六年竟无子,乃更为置妾,至亲为之膏髮整容。”词语解释:膏秣 拼音:gāo mò
膏车秣马。常泛指车旅津贴。 清 恽敬 《与姚秋农书》之三:“并告以所携已多,不可復加,此处不再加膏秣,意欲阻其豪兴。” 清 冯桂芬 《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拨四百十九亩有奇,选董徵租,春关秋赋,资以膏秣之外,为文童县试卷资。”参见“ 膏车秣马 ”。
词语解释:膏车秣马 拼音:gào chē mò mǎ
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语出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 盘 兮,终吾生以徜徉。” 明 屠隆 《綵毫记·钦取回朝》:“羡调和鼎鼐,便膏车秣马好归来。” 清 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 刘三白 ﹞与某膏车秣马,后队兴兵呀。”词语解释:膏粥 拼音:gāo zhōu
见“ 膏糜 ”。
词语解释:膏糜 拼音:gāo mí
亦称“ 膏粥 ”。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农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蚕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吴县 张成 夜起,忽见一妇人立於宅南角,举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白膏粥》亦记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词语解释:膏药 拼音:gāo yào
中医外用药的一种。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炼成胶状物,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 翳 为合膏药,并以简书封於筒中。”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本师知病疮,遣某将少膏药来,可便傅之。”《水浒传》第一○二回:“ 王庆 勉强摆到府衙前,与惯医跌打损伤,朝北开铺子卖膏药的 钱老儿 ,买了两个膏药,贴在肋上。” 茅盾 《赛会》:“ 老六伯 原先是‘外路人’,在这镇上的东岳庙前旷场上卖跌打损伤膏药,会几路花枪。”词语解释:膏兰 拼音:gāo lán
油脂与香草。比喻消损自身而造福他人者。《文选·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膏兰孰为销?济治由贤能。” 吕向 注:“膏兰为物,以明烛暗,以香变臭,自致销烁,不辞其劳。贤能济理,亦犹是也。”参见“ 膏明 ”。
词语解释:膏明 拼音:gāo míng
膏火照明。语出《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谓薰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之五:“血誓竟讹繆,膏明易煎蒸。” 唐 白居易 《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木直终难怨,膏明只自煎。”参见“ 膏火自煎 ”。
词语解释:膏火自煎 拼音:gāo huǒ zì jiān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成玄英 疏:“膏能明照以充鐙炬,为其有用,故被煎烧。岂独膏木,在人亦然。”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词语解释:膏田 拼音:gāo tián
肥沃的田地。《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俭啬》:“司徒 王戎 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 洛 下无比。”《隋书·音乐志下》:“巖处载惊,膏田已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弟子繁有徒,食指日千计,遶里膏田千百亩。”词语解释:膏腥 拼音:gāo xīng
(1).豕膏。一说,鸡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秋行犊麛,膳膏腥。” 郑玄 注:“ 杜子春 云:‘膏腥,豕膏也。’ 玄 谓膏腥,鸡膏也。”《礼记·内则》:“秋宜犊麛,膳膏腥。” 郑玄 注:“鸡膏腥。” 孔颖达 疏:“膏腥,鸡膏也。”
(2).犹荤腥。 清 金农 《白丈庆馀见招以豆糜为食走笔记之》诗:“平居造席只周党,輒供斯食屏膏腥。”词语解释:膏髓 拼音:gāo suǐ
(1).脂膏与骨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千餘里之地,邨市躪为邱墟,膏髓涂於原野。”
(2).指民脂民膏。 明 袁宏道 《猛虎行》:“三 河 及两 浙 ,在在竭膏髓。”《明史·靳学颜传》:“我朝分封列爵,不农不仕,吸民膏髓。”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陈忠愍公》:“优待士卒,犒之厚而自奉甚俭……时有‘官兵都吸民膏髓, 陈公 但饮 吴淞 水’之謡。”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二:“而一般之消费者,莫可如何,惟俛首以听其坐吸膏髓而已。”
(3).比喻事物的精华。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序》:“取九世所蓄典籍经史子集二十万八千一百二十卷,六千九百餘帙,撮其膏髓,别为一书,其门目未暇派别也。”词语解释:膏理 拼音:gāo lǐ
犹膏物。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嘉植鲜危朽,膏理易滋荣。”参见“ 膏物 ”。
词语解释:膏物 拼音:gāo wù
纹理白如膏脂的植物,如杨柳之属。或谓膏为“櫜”字之误,莲芡之实其外有櫜韬。《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膏物谓杨柳之属,理致且白如膏。’ 玄 谓膏当为櫜,字之误也。莲芡之实有櫜韜。” 明 刘基 《铅山龙泉》诗:“养德君子类,膏物农夫望。”词语解释:膏烛 拼音:gāo zhú
蜡烛。《淮南子·原道训》:“是以天下时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烛之类也,火逾然而消逾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京房 上不量万乘之主,下不避佞諂之徒,欲以天文、洪范,利国利身,困不能用,卒陷大刑,可谓枯龟之餘智,膏烛之末景,岂不哀哉!”词语解释:膏子 拼音:gāo zǐ
(1).半固体状的稠汁。《红楼梦》第九回:“等我下了学再吃晚饭,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製。”《红楼梦》第三四回:“既是他嫌那些玫瑰膏子絮烦,把这个拿两瓶子去。”
(2).特指熬成稠汁的药物。《红楼梦》第五二回:“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痛的膏子药。”
(3).旧时称鸦片。词语解释:膏炉 拼音:gāo lú
薰炉。《文选·江淹〈休上人别怨〉诗》:“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李善 注:“鑪,熏鑪也。取其芬香,故加之膏。”词语解释:膏肪 拼音:gāo fáng
脂肪。 宋 陆游 《菜羹》诗:“老农手自闢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词语解释:膏鲜 拼音:gāo xiān
指鱼肉一类食物。 明 王世贞 辑《剑侠传·任愿》:“ 旗亭门 有先子别业,日得一緡,数口之家寒绵暑葛,日食膏鲜。”词语解释:膏灯 拼音:gāo dēng
燃油的灯。 明 徐祯卿 《剪胜野闻》:“至便殿,膏灯煌燿。”词语解释:膏臊 拼音:gāo sào
犬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夏行腒鱐,膳膏臊。”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臊,犬膏。”《礼记·内则》:“夏宜腒鱐,膳膏臊。” 郑玄 注:“犬膏臊。” 孔颖达 疏:“膏臊,犬膏也。”词语解释:膏物 拼音:gāo wù
纹理白如膏脂的植物,如杨柳之属。或谓膏为“櫜”字之误,莲芡之实其外有櫜韬。《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膏物谓杨柳之属,理致且白如膏。’ 玄 谓膏当为櫜,字之误也。莲芡之实有櫜韜。” 明 刘基 《铅山龙泉》诗:“养德君子类,膏物农夫望。”词语解释:膏蟹 拼音:gāo xiè
食用蟹的一种。以其多膏,故名。 宋 梅尧臣 《思归赋》:“膳羞则有鵁鶄、野鴈、泽鳧、鸣鶉,清江之膏蟹,寒水之鲜鳞。” 清 陈康祺 《乡谚证古·释虫·膏蟹》:“《鄞县钱志》:‘蟹之至小者,有膏,夜有光,惟正月间有之。’”词语解释:膏膻 拼音:gāo shān
羊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冬行鱻羽,膳膏羶。”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羶,羊脂也。”《礼记·内则》:“冬宜鲜羽,膳膏羶。” 郑玄 注:“羊膏羶。” 孔颖达 疏:“膏羶,羊膏也。” 词语解释:膏粱纨裤 拼音:gāo liáng wán kù
指富贵人家子弟的生活,有浮华奢侈。浅薄无知之意。词语解释:膏铅 拼音:gāo qiān
脂粉。 明 何景明 《寡妇赋》:“弛膏铅之盛饰兮,脱袿褘之文章。”词语解释:膏腴子弟 拼音:gāo yú zǐ dì
富贵人家的子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柯灵 《香雪海·小浪花》:“卖糖小孩在我面前的地位,正如我在膏腴子弟面前的地位一样。”词语解释:膏粱纨裤 拼音:gāo liáng wán kù
指富贵人家子弟的生活,有浮华奢侈。浅薄无知之意。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怀帝》:“ 晋 武分诸王使典兵, 晋 不竞矣。彼皆膏粱紈袴之子也。” 清 钮琇 《觚賸·汉东君》:“今三 吴 之间,簪缨云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红楼梦》第五六回:“真真膏粱紈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词语解释:膏粱文绣 拼音:gāo liáng wén xiù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赵岐 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在小侄年幼,虽不知文章为何物,然将读过的细味起来,那膏粱文绣,比着令闻广誉,真是不啻百倍的了。” 廖仲恺 《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 史 家里的进士、翰林、举人都有,实生在钟鼎荣华之家,是一个膏粱文绣的子弟。”词语解释:膏粱年少 拼音:gāo liáng nián shào
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南齐书·王僧虔传》:“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貽讥。”词语解释:膏糜 拼音:gāo mí
亦称“ 膏粥 ”。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农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蚕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吴县 张成 夜起,忽见一妇人立於宅南角,举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白膏粥》亦记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词语解释:膏粱锦绣 拼音:gāo liáng jǐn xiù
同“ 膏粱文绣 ”。 《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宦官宫妾之所以供我奔走者依然,内务府之膏粱锦绣所以养我身体者依然。”词语解释:膏身 拼音:gāo shēn
犹献身。《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词语解释:膏镬 拼音:gāo huò
油锅。 唐 房千里 《杨娼传》:“帅之妻乃拥健婢数十,列白梃,炽膏鑊於廷而伺之矣。”词语解释:膏锏 拼音:gāo jiǎn
给车轴铁上油,使之润滑。《吴子·治兵》:“膏鐧有餘,则车轻人。” 词语解释:膏腴贵游 拼音:gāo yú guì yóu
犹言富家贵族。《梁书·王承传》:“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惟 承 独好之。”词语解释:膏畴 拼音:gāo chóu
肥美的田地。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二:“膏畴矧丰蔚,积潦復凄冽。”词语解释:膏良 拼音:gāo liáng
谓土地肥美。《晋书·桓冲传》:“ 南平 孱陵县 界,地名 上明 ,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 白起渠 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词语解释:膏芗 拼音:gāo xiāng
见“ 膏香 ”。
词语解释:膏香 拼音:gāo xiāng
亦作“ 膏薌 ”。 牛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膏香,牛脂也。”《礼记·内则》:“春宜羔豚,膳膏薌。” 郑玄 注:“牛膏薌。” 孔颖达 疏:“膏薌,牛膏也。”词语解释:膏环 拼音:gāo huán
食品名。以米面粉和水搓成细条,组之成束,入油炸而成。也称粔籹、寒具。犹今之馓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麵。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原注:“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宋 朱熹 集注:“粔籹,环饼也。 吴 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麵煎熬作之。” 清 吴伟业 《友人斋说饼》诗:“阁老膏环常对酒,徵君寒具好烹茶。”词语解释:膏茶 拼音:gāo chá
犹今之砖茶。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张芸叟 《画墁録》云:‘…… 贞元 中, 常衮 为 建州 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膏茶。’”词语解释:膏粱子弟 拼音:gāo liáng zǐ dì
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唐 颜师古 《〈急就篇注〉叙》:“若夫縉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於窥涉,遂使博闻之説,废而弗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此曹皆膏粱子弟,惟以妆饰体样相夸。”《三国演义》第九二回:“ 夏侯楙 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 清 虞兆漋 《天香楼偶得·膏粱》:“今人称富贵家子弟曰膏粱子弟,言但知饱食,不諳他务也。”词语解释:膏场绣浍 拼音:gāo chǎng xiù huì
谓土地肥沃,水沟纵横。 明 何景明 《沱西别业记》:“始吾游 沱西 ,见其地膏场綉澮,可以稼穡。” 词语解释:膏火自煎 拼音:gāo huǒ zì jiān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成玄英 疏:“膏能明照以充鐙炬,为其有用,故被煎烧。岂独膏木,在人亦然。”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词语解释:膏柱 拼音:gāo zhù
古代一种酷刑,即炮烙之刑。《文选·陆倕〈石阙铭〉》:“刑酷然炭,暴踰膏柱。” 李善 注引《六韬》:“ 紂 患刑轻,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於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滑跌堕火中, 紂 与 妲己 笑以为乐,名曰炮烙之刑。”词语解释:膏泉 拼音:gāo quán
甘泉。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朝游采琼实,夕宴酌膏泉。”词语解释:膏渟 拼音:gāo tíng
如膏的止水;水静止如膏。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黛蓄膏渟,来若白虹。” 明 李东阳 《蒙岩赋》:“或触恠石以迴薄兮,曾不少行而又淹;復膏渟而黛蓄兮,奫沦汩潏,下注乎清冷之潭。”词语解释:膏炬 拼音:gāo jù
泛指火炬。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江枫﹞其实为膏炬之用者,又不可以数计。”词语解释:膏味 拼音:gāo wèi
美味。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 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餘卷, 公择 既已涉其流,探其源,採剥其华实而咀噍其膏味以为己。”词语解释:膏晷 拼音:gāo guǐ
灯光与日影。犹晨夕。 清 黄景仁 《哭叔宀先生兼怀仲游》诗之一:“君也交更深,经年共膏晷。”词语解释:膏夏 拼音:gāo xià
木名。《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词语解释:膏剂 拼音:gāo jì
中医指经过浸渍、熬煎,浓缩成膏状的药物。词语解释:膏饧 拼音:gāo xíng
饴糖。《后汉书·樊鯈传》:“又 野王 岁献甘醪、膏餳,每輒扰人,吏以为利。 鯈 并欲奏罢之。”词语解释:膏映 拼音:gāo yìng
谓灯光照射。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赵公墓铭》:“金版玉策之记,枕籍忘疲;兰叶芝花之图,膏映必举。”